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基于外部形态特征的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茎柔鱼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分布范围广泛,种群结构复杂。本文根据2008年5月~2009年10月对智利、秘鲁2个海区采集的茎柔鱼生物学样本,利用胴宽、鳍长、触腕长等11个外部形态指标与胴长之比,分析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种群结构组成及其差异,并建立相应的判别函数。研究认为,采集的渔获物样本中,初步可分为大型和小型2个种群。2个海区间大型群和小型群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异显著,2个海区利用外部形态特征对种群判别正确率均在60%以上。研究认为,研究认为,外部形态特征可作为划分茎柔鱼种群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虾一种C型杆状病毒的纯化技术及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染病中国对虾于1995年7月取自青岛崂山对养殖场。为探索对虾杆状病毒分离纯化技术,采用组织超薄切片技术对染病对虾进行电镜观察:被病毒感染的对虾经组织匀浆、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出杆状病毒粒子;纯化的杆状病毒经钨酸钾负染色,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形态结构。结果表明,中国对虾中肠组织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我国近海大黄鱼种群的变异情况并探讨其种群划分问题,从1958年秋季开始,我们即以近海各主要产卵场的大黄鱼生殖鱼群为基础,着手研究其种群形态特征的变异规律,井以此作为划分种群的指标之一。 根据我们过去对中国东海和南海大黄鱼三个主要生殖鱼群(浙江北部岱衢洋和福建北部官井洋两个春季生殖鱼群及广东西部硇洲岛近海秋季生殖鱼群)的研究,可知它们不仅彼此在生物学特点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形态特征上,如鳃耙数、鳔侧枝数和尾柄高等,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曾提出,岱衢洋与硇洲岛近海的两个鱼群应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种群(地方族),前者称为岱衢族,后者称为硇洲族;官井洋鱼群则划为岱衢族的一个生态学种群。 大黄鱼在我国近海,北起黄海中部,南到南海雷州半岛以东均有分布,比较明显的产卵场有10个之多。显然,仅以三个主要生殖鱼群的资料来研究大黄鱼种群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划分地理种群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我们又在1960年春季和秋季分别补充采集了另外四个产卵场和渔场的生殖鱼群标本:黄海南部吕泗洋产卵场、东海浙江中部猫头洋产卵场、南海珠江口以东的南澳岛近海和汕尾外海渔场。这样,由北到南我们共采集到吕泗洋、岱衢洋、猫头洋、官井洋、南澳、汕尾和硇洲等七个生殖鱼群的标本(图1)。并分别按统一标准进行了分节的和体型量度特征的测定,将测得数据按生物统计学方法作了处理。 由于条件的限制,未能收集到所有大黄鱼产卵场的标本。但根据上注七个生殖鱼群的标本分析结果,使我们对大黄鱼地理种重划分的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和笔者的研究结果,比较了不同产地,不同种群鲈鱼的形态、生态特征和各地的养殖结果,分析了产生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提出了充分利用不同种类及产地的鲈鱼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5.
海湾河口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形态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讨论了河口海湾沉积物重金属的研究方法、重金属的时空分布以及重金属含量随沉积物粒度大小的变化;介绍了沉积物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形态研究方法以及形态研究的意义;对我国今后的沉积物重金属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土中铁的形态分布及其组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采自陕西各地马兰黄土上部样品中8种形态铁和全铁含量以及碳酸盐、有机质、pH等有关因素分析,发现黄土中不同形态铁的含量差异很大。其中铝硅酸盐矿物铁、晶形铁和无定形铁是黄土中铁的主要存在形态,三者的含量合计可占全铁量的99.8%以上,其余代换态铁、松结有机铁、碳酸盐结合铁、氧化锰结合铁和紧结有机铁5者的含量合计不到全铁量的0.2%。黄土各形态铁的含量变化具有同步消长特征,而全铁含量是各形态铁含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区域上黄土碳酸盐和全铁含量的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主要与颗粒和矿物成分的变化有关,黄土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不但有益于有机结合铁形成,同时亦有益于其他各形态铁以及全铁富集,而黄土的碱化作用过程不利于铁的形态分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分离自我国东海藻华高发区的亚历山大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通过运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该藻株为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并对其ITS序列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该藻体长21—35μm,体宽20—33μm,ITS序列长度为592bp,系统发育树中与中国东海、南海两株A.tamarense以及一株代表"亚洲温带"基因型的A.catenella聚合在一起,支持率为100%,形态特征与A.tamarense基本一致,核糖体基因型则为塔玛复合种"亚洲温带"基因型。通过现场观测,研究浙南至闽北东海藻华高发区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分布变化特点,在东海原甲藻藻华消散期,塔玛亚历山大藻逆势而上,其细胞密度达到1.7×104cell/L,并逐渐向沿岸靠近,这与季风转向,台湾暖流入侵及水体层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氮的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了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氮的赋存形态,并结合沉积速率和有机碳含量分析了氮的迁移转化特征和有机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物与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是柱状样可转化形态氮中的主要赋存形态,碳酸盐结合态氮(CF-N)含量最低;位于长江口122°E附近测点的各形态氮的垂直分布与122.6°E附近测点的差异明显,受水动力...  相似文献   

9.
据广西908专项重点港湾水文调查收集的验潮资料,分形态和周期2种潮型定义,探讨了广西沿岸潮汐类型。按形态潮型分类,珍珠港、防城港和涠洲岛海域为正规全日潮,钦州湾和铁山港为不正规全日潮。这2种形态潮型都由周期潮型的半日潮和全日潮组成,通过实测高、低潮次数统计和绘制潮位过程曲线,给出了在日潮海区产生全日潮和半日潮天数的时间概念及其两者的转换过程。进而统计了潮汐特征值,经比较,分半日潮和全日潮统计的潮差、潮时比逐日统计的更接近当地实况,更具应用价值。最后通过实测大潮逐次分析,揭示了广西沿岸海域大潮发生周期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以成因矿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围绕太平洋三区四地海底热液硫化物和烟囱物中黄铁矿为主线的形态标型(扫描电镜)、矿物标型(粉晶X射线衍射法)及矿物组合,揭示了黄铁矿及伴生矿物在不同热液喷发类型中的标型特征,并由此反证了不同标型特征的热液矿物与热液喷发环境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夏季水体磷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6年7月至9月"海监49号"科学考察船夏季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中磷形态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水体各种形态磷平均浓度均为底层高于表层,并呈现出由河口向邻近海域降低的趋势.杭州湾及最大混浊带部分区域水体中以颗粒态磷为主,且颗粒态无机磷为磷的主要存在形态;长江口门及江苏东部近海区域水体中以溶解态磷为主,溶解态无机磷为磷的主要存在形态;舟山群岛东部外海区表层水体以溶解态磷为主,溶解态有机磷为磷的主要存在形态,而底层水体中溶解态磷浓度略高于颗粒态磷,以溶解态无机磷为磷的主要存在形态.水体中颗粒态无机磷与颗粒态有机磷、颗粒总磷与总磷、总磷与悬浮颗粒物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悬浮颗粒物是颗粒态磷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海域外海区域绝大部分站位水体中溶解态无机磷表层浓度接近或小于浮游植物生长限制的动力学最低阈值,是磷限制或潜在的磷限制区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长江口外海域浅层气地震反射特征的研究,发现该地区浅层气地震反射形态特征丰富,按不同形态特征分类如下:(1)按整体形态特征分为:幕状反射、柱状反射、气烟囱状反射;(2)按顶界面形态特征分为:不规则顶界面、较规则顶界面;(3)按侧面形态特征分为:侧面竖直、侧向突出;(4)按组合形态特征分为:垂向多层强反射、横向间断的浅层气反射、竖向变化的浅层气反射。总结了调查区内浅层气反射形态特征的分布规律,编制了长江口外海域浅层气分布图。讨论了浅层气反射区内部的强反射分布形态与浅层气空间运移路径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报道了首次分离于东海海域的三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 Schiller)藻株号(LAMB100721),通过利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形态特征、显微结构和分子系统进化进行了详尽描述和鉴定。细胞长卵形或披针形,后端细长且尖,前端圆,最宽部位于细胞中央。顶刺长而显,三角状。壳面光滑,无刺或突起物。刺丝胞孔稀疏而不规则地分布于壳面边缘。叶绿体无具体形状,分布于整个细胞中,细胞核球形,位于中下部。老化的细胞可见细胞边缘的间接带,且间接带表面光滑。细胞长为19~25 μm,平均值为(22.6±0.9)μm;宽为11~16 μm,平均值为(13.2±1.1) μm。所测目标藻株的rDNA ITS序列长度为569 bp,其中GC含量为47.6%。三叶原甲藻系赤潮种,为东海原甲藻春季大规模赤潮的伴随种。加强有害赤潮的预防和监测工作是减少危害的有效途径,而对赤潮原因种的准确识别和鉴定则是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首次分离于东海海域的三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 Schiller)藻株号(LAMB100721),通过利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形态特征、显微结构和分子系统进化进行了详尽描述和鉴定。细胞长卵形或披针形,后端细长且尖,前端圆,最宽部位于细胞中央。顶刺长而显,三角状。壳面光滑,无刺或突起物。刺丝胞孔稀疏而不规则地分布于壳面边缘。叶绿体无具体形状,分布于整个细胞中,细胞核球形,位于中下部。老化的细胞可见细胞边缘的间接带,且间接带表面光滑。细胞长为19~25 μm,平均值为(22.6±0.9)μm;宽为11~16 μm,平均值为(13.2±1.1) μm。所测目标藻株的rDNA ITS序列长度为569 bp,其中GC含量为47.6%。三叶原甲藻系赤潮种,为东海原甲藻春季大规模赤潮的伴随种。加强有害赤潮的预防和监测工作是减少危害的有效途径,而对赤潮原因种的准确识别和鉴定则是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氮、磷的形态特征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几年大面调查的监测资料,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氮、磷营养盐的形态组成、时空分布及氮磷比的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水域中硝酸盐是水体无机氮存在的主要形态,其约占总无机氮的90%,无机氮含量河口高,向东南方向愈来愈低;从该水域总磷的形态组成来看,磷营养盐主要以溶解态和颗粒态共存的形式存在,TDP略高于TPP,无机磷的平面分布与无机氮十分相似,春季无机磷含量高于夏季;N/P值变动范围大和平均值较高是该水域的主要特征,N/P值与长江径流量的大小有关系,夏季N/P值比春季高,综合分析来看,磷营养盐和光照都有可能成为该水域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7.
条斑星鲽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组织器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人工种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内部组织器官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和描述。结果表明:比例性状体长为体高的1.67~2.01倍、为头长的3.47~3.90倍;头长为头高的1.07~1.49倍,为吻长的5.11~8.18倍,为眼径的4.60~6.33倍,为眼间距的11.3~14.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51~0.63倍;可数性状背鳍、臀鳍、腹鳍、胸鳍、尾鳍鳍条数分别为75~80、53~56、6、12、19;侧线鳞数88;食道粗短,胃发达且分化明显,肠在腹腔内呈一个盘曲,比肠长(肠长/体长)为0.55~0.64,以上表明条斑星鲽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成熟雌鱼两卵巢形态不对称,其中无眼侧略大;一对"矢耳石"呈椭圆形,薄而透明,对向排列。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氮、磷的形态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珠江口是生态敏感的典型河口区,也是富营养化和赤潮多发区。为了搞清楚该区域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及平面分布特征,进一步研究营养盐在沉积物-水体间的循环机制,同时也为珠江口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珠江口16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中氮、磷的形态、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其中总氮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无机氮提取后直接测定各形态含量,各种形态的磷采用化学分步提取法进行。提取液中硝酸盐氮用锌-镉还原法,亚硝酸盐氮用重氮-偶氮比色法,氨氮用靛酚蓝法,无机磷酸盐用磷钼蓝法测定。沉积物中TOC的测定用重铬酸钾氧化-还原滴定法。在测定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单项指标标准指数法对沉积物中氮和磷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总氮的含量较高,平均值高达1649mg/kg;有机氮所占的比例很高,平均达83.17%,平均含量为1374mg/kg;氨氮是无机氮的主要形式,平均占无机氮的98%,平均含量为209.64mg/kg;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在沉积物无机氮中比例很低,平均值为54.87mg/kg。表层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平均值为455.94mg/kg;有机磷占总磷含量的39.41%,平均含量为179.69mg/kg;铁结合磷和铝结合磷平均含量为94.97mg/kg。在平面分布上,各站间不同形态氮、磷的含量差异与陆源输入、沉积物粒径及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有关。单项指标标准指数法对沉积物中氮和磷的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物中总磷含量较低,标准指数都小于1;而总氮的含量较高,其标准指数变化范围为1.96—3.86,说明珠江口沉积物环境质量受氮的污染相对严重。  相似文献   

19.
20.
利用X射线物相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矿物颗粒形态特征及不同粒级的碳酸盐矿物百分含量分布。结果表明,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的碳酸盐矿物含量均在9%左右,差异不大。长江碳酸盐矿物含量在粗粒级较高,随着粒度变细波动式降低,黄河碳酸盐矿物含量则随粒度变细而逐步增加;黄河方解石含量高而白云石低,长江的情况正好相反。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中的白云石颗粒大多比较完整,侵蚀沿完全解理面发生,菱面体形态明显。长江白云石上可以见到大量的磨蚀和溶蚀形态。黄河白云石保存较好,侵蚀程度较低,磨蚀和碰撞形态明显,溶蚀形态很少,发现典型的马鞍状白云石颗粒。长江和黄河的方解石均遭受强烈侵蚀。长江方解石溶蚀特征特别明显,深入矿物颗粒内部。黄河方解石侵蚀深度相对浅表,侵蚀形态多为磨蚀、碰撞和溶蚀等物理和化学综合侵蚀特征。长江某些方解石表面布满细小鲕状方解石颗粒,似为局部自由空间的胶体-陈化成因特征。黄河方解石呈现多个次生微晶集合体,显示其黄土粘粒空隙胶结物成因形态。碳酸盐矿物的菱面体形态和菱面体完全解理所特有的60°和120°交角,是其电镜下的最佳识别特征。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物源、流域风化强度以及矿物晶体结构本身的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