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湘东北地区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南地块的结合部位,跨华南与扬子两大成矿域,集长江中下游和钦杭成矿带两个成矿区带之特点。根据其独特的构造环境与成矿作用特点,将湘东北地区划分出临湘和平浏两个矿集区。临湘矿集区属于扬子地块的构造环境,成矿作用主要受长江中下游铁铜多金属成矿带的控制,是一个以铁钨铅锌为主的多金属高度集中分布区。平浏矿集区属于华夏地块的构造环境,成矿作用受钦杭成矿带控制为主,兼有长江中下游铁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影响,是一个以铜金为主的多金属矿集区。  相似文献   

2.
许发有 《安徽地质》2001,11(2):92-94,105
铜陵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与江南台隆之间的过渡带,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的中段,是一个铜金多金属的矿集区。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新发现钨多金属矿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重要的铁铜矿集区,产出一系列典型的玢岩型铁矿床和斑岩型铜矿床。最近在庐枞矿集区北部东顾山地区,首次发现了钨多金属矿床,这是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长江以北首次发现的钨矿化,为矽卡岩型。钨矿化主要呈浸染状或脉状产于东顾山岩体(黑云母花岗岩)与奥陶系(白云质灰岩)的接触带或大理岩层间破碎带中。矿石矿物主要为白钨矿及钼、铜、铅锌硫化物。钨矿化主要发育在华南地区,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过渡带及以南的扬子地块如江南隆起等地发现多个新的大型钨矿床,但在长江以北地区一直未曾发现。庐枞矿集区北部东顾山钨矿床的发现,指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燕山期除铁、铜大规模成矿作用以外,也有钨的成矿作用,指示该区具有良好的钨矿找矿前景。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其他矿集区要重视和加强钨矿化的成矿作用研究和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发现多处白钨矿床和矿化点,为该成矿带的成矿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相比成矿带铜铁金多金属矿床研究程度,钨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明显薄弱,尚未进行系统的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总结。成矿带内发育的钨矿床主要为北亚带的东顾山矿床、主带(中亚带)的阮家湾矿床和南亚带的桂林郑矿床和高家塝矿床。本文对这四个钨矿床及几个含钨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了总结,讨论和试图阐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床的成矿作用。研究显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存在三期钨成矿作用,分别为146~143Ma、127Ma和97Ma,在成矿带的铜主成矿期前和铁成矿期均有钨成矿作业发生。钨矿床中白钨矿的Sr-Nd同位素组成分别落入董岭式基底或江南式基底范围,表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董岭式和江南式基底是形成原始含矿岩浆的物质基础。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钨矿床成矿岩体为中酸性岩,ε_(Hf)(t)值很低,且Zr/Hf、K/Rb比值小,表明成钨岩浆岩为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并经历了较充分的分异演化,对比成矿带中成铜、成铁岩体,源区性质可能是导致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金属成矿差异的根本原因。燕山期的陆内俯冲是造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床成矿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区域构造格局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常印佛  李加好  宋传中 《岩石学报》2019,35(12):3579-359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区域地质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硕。本文重点论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造格局和复合构造系统,探讨了董岭/埤城式基底与江南式基底的拼合时代,提出了南北对峙带的概念,明确了江南过渡带的内涵。主要认识有:(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平面构造格局为"一弧一线夹两喇叭"的形态;(2)董岭/埤城式基底与江南式基底的拼合时代介于Z_1与Z_2之间;(3)南北对峙带是"纲",控制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造格局;(4)剪切阶段是"眼",区域上由"压扭"向"张扭"的转换过程中成岩成矿大爆发;(5)江南过渡带的南半部早期属于江南隆起,在印支期与下扬子地区一并发生褶皱,褶皱特征类似下扬子坳陷南缘而与江南隆起腹地不同,故划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构造单元中。  相似文献   

6.
安徽铜山铜矿关键控矿因素及成矿定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矿区地质概况铜山铜矿位于长江中下游铜铁硫金多金属成矿带中部地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下扬子拗陷皱褶带中北东向展布的铜陵-贵池断褶束贵池背向斜的西端.  相似文献   

7.
江西彭山矿田为一以锡、铅、锌、萤石为主,并存在锑、铜、金等矿产的大型多金属矿田。地处江西省德安县,属于江南地块中生代铜钼金等多金属成矿带,属于江南地块中生代钨锡金多金属成矿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以南,钦杭结合带以北,九江坳陷南缘偏九岭-障公山隆起带一侧。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系基底在该矿田出露较少,上覆沉积盖层主要以震旦纪至泥盆纪的砂砾岩、页岩、灰岩以及白云岩为主(卢树东等,2005)。矿田内构造主要以NEE向、NNE向以及燕山晚期形成的底劈穹窿构造为主。区内岩浆活动主要以燕山期为主,白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侵位于震旦—寒武系地层中,后期另有少数花岗斑岩岩脉和辉绿岩岩脉侵入。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段)以长江断裂带为界,存在江北和江南两条大致对称分布的斑岩带,是省内斑岩型铜金矿床的主要产区.从研究区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构造环境、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作用等方面入手,对两条斑岩带内的斑岩型铜金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矿床位于下扬子被动陆缘(坳陷区)与宿松—肥东陆缘(隆起区)和江南隆起(隆起区...  相似文献   

9.
箭猪坡矿床位于羌塘-扬子克拉通滇黔桂被动陆缘南盘江—右江裂谷盆地南丹坳陷带的东南缘,属湘中—桂中北(坳陷)成矿带桂中北成矿亚带芒场-大厂成矿带.主要含矿地层为下泥盆统塘丁组灰黑色条带状及薄层状绢云母泥岩,矿区内NNW向的张扭性断裂,是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矿脉的产状及形态,严格受其控制.在总结前人认识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  相似文献   

10.
杨文采 《地质论评》2023,69(4):2023040007-2023040007
位于扬子克拉通内部的长江中下游构造带是一个特别的岩石圈构造带,它的成因一直是个谜。前人认为这与晚侏罗世伊佐奈琦洋向亚欧大陆的俯冲有关,但是为什么伊佐奈琦洋俯冲只在长江中下游构造带局部形成深入内陆的铁铜和多金属成矿带?为了解这个问题,必须从华南地区的地球物理数据来分析研究区的岩石圈和软流圈的属性特征,并进行类似构造的全球对比。根据地球物理调查结果可知,长江中下游构造带的地壳主要体现地堑的特征;岩石圈呈现低S波速与高密度,此类浅地幔动力学构造系统与洋中脊向大陆的俯冲模式接近。根据太平洋区域侏罗纪—白垩纪大洋磁异常条带与古地磁研究可以推测,长江中下游构造带与铁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形成原因,应该是伊佐奈琦洋的洋中脊与洋脊三叉连向下扬子克拉通地幔的俯冲。当然,证明这个推测还需要更多的调查数据。  相似文献   

11.
杨文采 《地质论评》2023,69(5):1619-1627
位于扬子克拉通内部的长江中下游构造带是一个特别的岩石圈构造带,它的成因一直是个谜。前人认为这与晚侏罗世伊佐奈琦洋向亚欧大陆的俯冲有关,但是为什么伊佐奈琦洋俯冲只在长江中下游构造带局部形成深入内陆的铁铜和多金属成矿带?为了解这个问题,必须从华南地区的地球物理数据来分析研究区的岩石圈和软流圈的属性特征,并进行类似构造的全球对比。根据地球物理调查结果可知,长江中下游构造带的地壳主要体现地堑的特征;岩石圈呈现低S波速与高密度,此类浅地幔动力学构造系统与洋中脊向大陆的俯冲模式接近。根据太平洋区域侏罗纪—白垩纪大洋磁异常条带与古地磁研究可以推测,长江中下游构造带与铁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形成原因,应该是伊佐奈琦洋的洋中脊与洋脊三叉连向下扬子克拉通地幔的俯冲。当然,证明这个推测还需要更多的调查数据。  相似文献   

12.
<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东部最主要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长江断裂。该成矿带自西向东可分为鄂东南、九瑞(九江-瑞昌)、安庆-贵池、铜陵、庐枞、宁芜和宁镇等七个大型矿集区。其中,九瑞矿集区主要位于次级隆起区(断隆区),区内产有约10余处规模大小不等的斑岩-矽卡岩型Cu-Au矿床,一直受到众多地质工作者的关注,本文试着总结九瑞矿区武山、城门山矿床成矿规律的基础上进而  相似文献   

13.
<正>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七大矿集区之一,处于该铜多金属成矿带的中段南侧,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板块北东缘和华北板块的结合部位,属于大别造山带前路盆地中的次级隆起区。1成矿地质背景铜陵矿集区内块状硫化物矿床主要含矿层位为石炭系黄龙组(C2h)灰岩底部、碎屑岩向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通过《华夏成矿省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在新厘定古华南洋构造成矿域的基础上,按构造域、板块、陆(地)块造山带、隆起带、坳陷带进行了构造单元的划分。将华南成矿单元新划分为扬子、华夏、东南海域(含台湾省、海南省)3个成矿省。华夏成矿省处于古华南洋构造成矿域与滨太平洋构造成矿域强烈复合地区,分为下扬子、南岭、浙闽3个成矿区(或亚省),长江中下游、江南东段、钦杭北段、钦杭南段、诸广—云开、雩山—九连山、武夷、东南沿海8个重要成矿带,17个亚带以及苏北盆地,初步划分了77个重要的矿集区、矿田,这种新的划分更好地反映了区域成矿规律和有利于矿产资源预测。  相似文献   

15.
论长江中下游成矿动力学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东中部著名的中生代金属成矿带,更是长江工业走廊的矿物供应基地,素称工业摇篮.从地质演化和成矿动力学角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我国、甚至世界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过程经历了由板缘到板内的环境,成矿作用发生在挤压向伸展的转换过程;其次,成岩成矿受基底构造和深部作用控制、与特有的基底有关;最...  相似文献   

16.
宁芜盆地姑山铁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中国东部,扬子板块北缘的长江断裂带内,是中国最重要的Cu、Fe和Au等多金属资源产地之一(Ge et al.,1990;赵一鸣等,1990;赵一鸣等,1991;谢桂青等,2006)。宁芜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著名的玢岩铁矿模型的发祥地。姑山铁矿床位于宁芜火山岩盆地南段的钟姑矿田,是玢岩铁矿中矿浆成因矿床的典型代表,其于1954年6月正式露天开采,储量12816万t,其中表内矿石  相似文献   

17.
云南莫霍面形状与大型矿床空间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2个大型金属矿床为例,探讨其与莫霍面形态,空间关系及其相关的问题,应用的莫霍面图可靠程度较高,莫霍面形态复杂,地幔坳陷分坳陷带和坳陷区两大类,大小不一,统计显示,大型矿床平均分布于规模较大的幔坳中心两侧22km范围内,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界面金属原子的能量比内部要大得多,它的活动性增强,有利于成矿作用的进行,二是边缘成矿效应,三是坳陷两侧往往被超壳断裂切穿,成为矿液上升的通道和赋矿场所,提出云县-勐海、兰坪东支杆-三山及宾川小龙潭三个预测区,认为思茅以东 江以北及昆明-石屏等幔坳带两侧,均是寻找大型矿床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火山岩盆地的成岩成矿作用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周涛发  范裕  袁峰  张乐骏  马良  钱兵  谢杰 《地质学报》2011,85(5):712-730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铁多金属成矿带,其中发育溧水、溧阳、宁芜、繁昌、庐枞、怀宁和金牛盆地等火山岩盆地.与成矿带中断降区相比,火山岩盆地内的成岩成矿作用研究仍显滞后.本文综合已有研究工作和资料,以庐枞盆地和宁芜盆地为主,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火山岩盆地的地质特征、岩浆岩时空格架、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和成矿模式等....  相似文献   

19.
宁镇矿集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陆块区—下扬子陆块分区—下扬子(苏皖)前陆盆地的中部,其北西临秦祁昆造山系,南东接武夷—云开—台湾造山系(潘桂堂等,2009),属长江中下游铁、铜、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组成部分。本区内生金属矿产的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矿化普遍,是江苏省寻找多金属矿产的最有远景地区之一,亦为全国八大找矿远景区之一。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   总被引:22,自引:16,他引:6  
周涛发  范裕  王世伟  Noel C WHITE 《岩石学报》2017,33(11):3353-3372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成矿带之一,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的相关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形成了一系列公认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重点论述了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成矿带的成矿模式。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总结工作:(1)将成矿带的构造要素突破以往按构造单元分解的做法,确立跨构造单元的"复合构造系统",结合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特点,重新确定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范围,并对成矿亚带进行了重新划分;(2)收集汇总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最新的成岩成矿年龄数据,总结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3)从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总结归纳了沿基底结合带复活的网状断裂系统,阐明了成矿带的控矿构造格架,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成因规律;(4)补充和完善了断隆区和断凹区的成矿模式,并初步构筑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综合成矿模式。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主体成岩成矿作用总体上分为走滑挤压阶段(146~135Ma)、走滑引张阶段(135~126Ma)和拉张伸展阶段(126~123Ma)等三个阶段,古太平洋板块作用导致的壳幔过程,引发含元古代弧岩浆岩源区活化和中生代的构造活化("双活化")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