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志尧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8,(19):127-130
利用日本名古屋大学天体物理系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Cepheus C的C^18O(J=1-0)分子辐射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它相对于中心位置的B南北偏差固定的速度位置图。从本文所给出的速度位置图中,经过分析我们得到了多核结构的不同速度分布。 相似文献
2.
利用日本名古层大学天体物理系的毫米波电远镜对CepheusA的C18O(J=1-0)分子辐射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它的谱线频谱图,强度分布图,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和位置速度图,并且得最核区的有关参数。 相似文献
3.
利用日本名古屋大学天体物理系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CepheusC的C18O(J=1-0)分子辐射首次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强度分布图.从强度分布图上,我们发现C18O(J=1-0)分子的分布呈现三个核.通过计算得到了三个核的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4.
利用日本名古屋大学天体物理系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CepheusA的C18O(J=1—0)分子辐射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它的谱线频谱图、强度分布图、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和位置速度图,并且得到了核区的有关参数. 相似文献
5.
利用紫金山天台青海站的13.7m毫米波望远镜,对OrionA分子云中的OMC-3区域,进行了较高分辨率的^13CO(J=1-0)和C^18O(J=1-0)分子辐射的图观测,给出了该分子云中^13CO和C^18O的云核中心分别与最年龄的天体-Class0类源MMSI,MMS4,MMS6和MMS7,MMS8,MMS9成协,此外,通过分析OMC-3整个区域的速度场结构,发现沿C^18O和^13CO云核 相似文献
6.
裴春传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5,14(3):222-227
使用日本国名古屋大学4m射电望远镜于1994年12月22日对分子外流区W75—N的~(13)CO(J=1-0)跃迁(110GHz)进行了观测。得到了该区域的7×7个观测点(grid 为2角分)的积分强度MAP图,通过对所观测到的双峰谱线进行研究,得到了该区域~(13)CO源的两个成份。 相似文献
7.
分析CepheusE中C^18O(J=1-0)的速度位置图,发现相对于峰速度的红速移度成分主要分布在中心位置附近的核区,而相对于峰速度的蓝移速度成分除了分布在中心位置附近的核区外,还可以在向东和向西北方向的外流中找到。这说明强度分布图中的分子外流的不准直分布是由相对于峰速度的蓝移速度成分的不准直分布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 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 Orion A分子云中的 OMC-3区域,进行了较高分辨率的13CO(J=1-0)和C18O(J=1-0)分子辐射的成图观测.给出了该分子云中13CO和 C18O云核分布的整体结构和平均物理参数.观测发现,该分子云的13CO和 C18O的云核中心分别与最年轻的天体-Class 0类源 MMSI, MMS4,MMS6和MMS7,MMS8;MMS9成协.此外,通过分析OMC-3整个区域的速度场结构,发现沿 C18O和13CO云核方向从南到北有一个~ 1.7km/s的速度场梯度,而分子云的红、蓝移团块则分别趋于云的北部和南部.并对OMC-3区的恒星形成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从在CepheusE中C18O(J=1-0)的谱线频谱图发现,相对于峰速度的蓝移成分的积分流量密度明显大于相对于红移成分的积分流量密度.从在它的强度分布图也可以发现强度分布轮廓向西北和向东延伸.为此,研究了在CepheusE中C18O(J=1-0)的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发现相对于峰速度的蓝移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中的C18O(J=1-0)的积分强度,要大于相对于红移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中的C18O(J=1-0)的积分强度,同时强度分布图中的分子外流的不准直分布是由相对于峰速度的蓝移成分的分布的不准直性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11.
若干恒星形成区的^12CO(J=1—0)与^13CO(J=1—0)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m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若干分子云与恒星形成区的~(12)CO(J=1—0)和~(13)CO(J=1—0)分子辐射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各自中心位置的谱线轮廓。作为一个实例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对分子云~(12)CO(J=1—0)和~(13)CO(J=1—0)谱线的综合分析与计算得到云中的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首次对暗云L1211的C^18O(J=1-0)分子发射谱线进行了观测,发现了暗云L1211致密核的C^18O(J=1-0)的宽翼发射谱线和它的结构,得到了核区C^18O(J=1-0)分子的谱线轮廓图、强度分布图、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速度位置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研究NGC7538-IRS1致密HⅡ区H_2CO和OH脉泽辐射VLBI观测结果的基础上,指出该HⅡ区合理的模型是:HⅡ区表面为厚的尘埃层包围,尘埃层两极已被突破,并形成双极流;HⅡ区外面有一个环形转动气体-尘埃云,存在由环向HⅡ区表面的物质下落;包括环和HⅡ区在内的整个系统视向速度为-61km/s,该系统居于视向速度为-57km/s的更大分子云中。H_2CO和OH脉泽发生在HⅡ区两极附近离HⅡ区表面小于0.2R_(HⅡ)的区域内。利用上述模型,还讨论了H_2O脉泽及其他分子吸收线和发射线的发生区域。 相似文献
14.
15.
俞志尧 《中国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报》1999,(1)
分析CepheusE中C18O(J=1-0)的速度位置图,发现相对于峰速度的红移速度成分主要分布在中心位置附近的核区,而相对于峰速度的蓝移速度成分除了分布在中心位置附近的核区外,还可以在向东和向西北方向的外流中找到。这说明强度分布图中的分子外流的不准直分布是由相对于峰速度的蓝移速度成分的不准直分布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分子云核与恒星形成区的良好探针—CH3C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通过对猪户座KL区的观测、分析与计算,阐明CH3CN分子转动谱线系作为分子云核与恒星形成区探讨针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并对观测该系所需要的仪器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通过对猎户座KL区的观测、分析与计算,阐明CH3CN分子转动谱线系作为分子云核与恒星形成区探针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并对观测该线系所需要的仪器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罗绍光 《中国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报》1995,(2)
对恒星形成区CepOB4的IRAS观测结果的详细分析和研究表明,与年轻星团Be59相联系的分子云物质的原始分布是高度成块的。Be59诞生于一个平均密度为100─200cm(-3)云的背向太阳一侧。强烈的电离辐射以及星风已经在其诞生地产生了一个半径大约为5pc的"水泡型(Blister)"电离氢区及与之相关的红外源。电离辐射也穿过云际介质到达与母云分离的另两个云的表面,形成了从侧面看到的电离波前及被压缩和加热的中性物质壳。在这个恒星形成区中,虽然有大量年轻恒星存在,但大质量恒星的形成已经停止。红外发射主要起源于标准尘埃粒子的热平衡发射。但在主激发星团Be59附近的HII区中25μm发射的显著增强可能与某种与电离气体相混合的新型尘埃粒子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作者首次对暗云L1211的C~(18)O(J=1-0)分子发射谱线进行了观测,发现了暗云L1211致密核的C~(18)O(J=1-0)的宽翼发射谱线和它的结构,得到了核区C~(18)O(J=1-0)分子的谱线轮廓图、强度分布图、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速度位置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