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JOIDES·决心者”号第 1 80航次是在太平洋西部、位于新几内亚岛以东的伍德拉克海盆中进行的。这个地区曾存在过巴布亚半岛的延续 ,后者以后由于发生的拉张过程分裂成伍德拉克和波克灵顿两个隆起 ,然后它们都沉入水下。据地磁研究资料 ,6Ma前在这两个隆起之间产生了地壳拉张中心——近东西向的扩张 ,其轴部向西推进并终止于现代巴布亚半岛的山脚处 ,在该处扩张被所谓大陆裂谷作用——地壳分裂并形成裂谷 (地堑和半地堑 )以及出现的火山活动所取代。地震研究表明 ,扩张和裂谷作用过程在这里一直延续至今 ,经常发生的地震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海洋地质》1997,(1):34-79
多道地震资料和重力资料被用来绘制垂直南海北部张裂陆缘的三个断面的地壳厚度剖面图。这个陆缘的现今地壳形状通过拉伸作用的两上终极模式来解释。通过模式中预测的陆缘地壳沉降和热流值与实际测量值的比较可以评价这些作用对华南陆缘地壳拉伸的适用性,当用标准输入参数时,两个终极模式都不能满意地所合华南陆缘的东部断面和中部断面的观测数据;用这两个终极模式估计的热流值明显偏低,在纯剪切模式中,热流值可能与假设一个初始  相似文献   

3.
亚洲是最复杂的、现今正活动的大陆间相互作用的构造体系之一,但用古典板块构造理论无法进行很好的解释(Molnar,1988).亚洲两个主要的大陆地块是扬子、华北地块,古地磁研究、构造地层分析和放射性测试结果表明,它们的碰撞发生在早一中中生代,是从东部开始的.  相似文献   

4.
热带印度洋SST的日变化幅度受到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的调制,其在MJO对流最强(弱)位相达到极小(大)值,并且在MJO对流增强位相显著强于其对流减弱位相。本文利用逐时的再分析海表通量强迫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定量地诊断了MJO事件中SST日变化的差异成因。结果表明,SST日变化在MJO对流最强与最弱位相的显著差异主要是由短波辐射的季节内变化所致(40%),其次是风应力(38%)和潜热通量(14%),其他要素的影响较小。而SST日变化在MJO对流增强与减弱位相所呈现的不对称特征,主要是由纬向风应力的不对称性所致,这是MJO扰动结构与背景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墨西哥湾深水区发育有典型的浊流沉积,长期以来就以独特的被动边缘浊积类型闻名于世。由密西西比河带来的大量碎屑物在河口外形成巨厚泥砂层,快速沉积造成上陆坡特别不稳定,所以塌坡或崩塌事件经常发生,引起迭繁的浊流活动。松散的浅水碎屑物往往随浊流被搬运到陆坡或更深的深水区,造成大规模的再沉积。塌坡事件及其引发的浊流活动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及其对沉积物造成的分选性,直接控制了墨西哥湾深水区沉积物中的流体流动以至油气生成,使其成为目前世界上富含油气的三大海区之一。但沉积砂层所伴生的超高压常常造成“井喷”,使油气探采难度加大,成本增高,连年来使有关石油公司损失惨重,也给科学界提出了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为什么墨西哥湾深水区超高压现象这么普通?超高压区的流体流动规律有什么特征?它受什么机理控制?浊流沉积跟气候变化有联系吗?是否受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领域的高速发展,工业废液频繁排入水体,导致被排入的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越来越高.重金属是主要的海洋污染物之一,易被生物体吸收富集,转化为毒性更大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再经食物链传递,危害人体健康,而海洋沉积物是进入海水中具有毒性的重金属的主要归宿地.笔者主要讨论了沉积物吸附重金属的沉积物重金属的质量基准和背景值、吸附机理和海域金属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进行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碳酸盐鲕粒和鲕状砂岩通常存在于热带陆架沉积中,反映特殊的环境和海洋条件。大陆架上鲕粒的出现与富碳酸盐沉积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据报道从孟买到勒德纳吉里鲕粒的14C年龄为距今9~11ka。从浅海搬运到深海平原后,鲕粒的黄铁矿化和印度西海岸外深海岩心中的搬运鲕粒也有报道。然而,至今没有对卡奇湾外的鲕粒进行详细研究。本文对产自卡奇湾外大陆架表面沉积的鲕粒和球状粒的颜色、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矿物成分和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推断的古海岸线也进行了讨论。1水深测量大陆架宽约120km,一般陆坡和坡折…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总结微塑料、可吸入颗粒物以及有潜在危害的微小物质特征的基础上,将其统归为微小污染物,分析微小污染物危害和污染的机制、监测、防控政策、认知历程的相似之处。以海洋微塑料监测为例,分析海洋微塑料的产生和影响机制,提出:建立微小污染物监测研究体系;开展微小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估;建立前瞻性和长效支撑机制等管控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南沙海区部分站位微表层和次表层的pH、碱度、密度和表面张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微表层的表面张力低于次表层的表面张力,并且表面张力与溶解有机碳(DOC)相关;微表层的pH低于次表层的pH,并探讨了其原因;微表层的碱度和密度一般高于次表层,同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科技兴海”创造的荣成奇迹——荣成市探索实践:渔业模式”纪事于进河(山东省荣成市政府办公室[编者语]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泉。“科技兴海”是我国沿海地区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又一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兴海强国”梦的的延续和强化。本世纪90年...  相似文献   

11.
<正>IODP360航次是一个多期钻井项目的第一个航次(slomo-1),旨在钻透超慢扩张的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地壳/地幔边界,研究莫霍地震不连续性(莫霍面)的性质。该航次预计钻至1 300m可达下地壳的辉长岩,穿透地壳-地幔过渡的大量橄榄岩的可能性不大。钻井位于亚特兰蒂斯滩的亚特兰蒂斯II东翼的一个海蚀平台上。以前的钻井和图件表明亚特兰蒂斯滩是一个大型的海洋核杂岩复合物,海洋滑脱断层下盘是深部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剥蚀出露的一个构造窗。亚特兰蒂斯滩最浅的部分水深700m,包括一个25km2边缘为薄  相似文献   

12.
陈松  廖文卓  潘皆再 《海洋学报》1984,6(2):180-185
本文阐述了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及其酸可溶相和间隙水中Pb、Cu和Cd的分布,分析了它们与环境参数的关系,发现它们的多数与沉积物的粒度、有机质、氧化铁和粘土矿物的含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与Eh、pH也有一定的关系.间隙水和沉积物之间存在着准平衡关系.Pb、Cu在两相间的分配主要受氧化铁和有机质的吸附-解吸和沉淀-溶解过程所控制,Cd的分配主要受CdS的沉淀-溶解过程所控制.  相似文献   

13.
浙江海洋大学全永波教授团队凝聚10年来对区域海洋公共治理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出版了《区域海洋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年10月出版)。本著作基于公共治理理论和区域治理理论,融合了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开展研究,立足把区域海洋公共治理视作建设海洋强国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构成,在海洋治理的“现代化”语境下,以“公共治理”为切入点,系统开展了区域海洋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研究,在分析现有区域海洋公共治理多重范畴基础上开展国际比较和国内现状研究,着力探索构建多层级区域海洋共治体系,以推进建设海洋强国为根本,从理论基础、模式建构和机制优化等方面探索区域海洋公共治理模式的科学性、可行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沿海开发、海洋经济与海洋人才培养关系十分密切.海洋经济发展呼唤高层人才,沿海开发催生高校发展机遇,地方高校如何发展、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使科技创新成为主导,淮海工学院的发展实践给出一个探索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关于控制水体中重金属含量的因素,六十年代以来文献陆续有所报导.在海水体系中粘土矿物对重金属的固定作用的研究,较早期的有Chester(1965)的伊利石吸附海水中钴和锌的研究.近五年来又见有Rermers[1]、Murray[2]、Meyers[3]、O'conner[4]、Weijden[5]以及Robin[6]等进一步分别探讨了粘土矿物对重金属吸附作用的影响因素、吸附能力及吸附动力学等问题,其中有的还提出了吸附作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实验过程中曾发现,拥有多个C-O键的二羧酸型有机分子,对钾盐溶液和海水中低浓度的钾离子有良好的络合作用,借相应的沉淀转化反应,可达到富集、分离低浓溶液和海水中钾离子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7.
模拟长江口某些环境条件,用制备的水合氧化铁对Pb、Cu和Cd进行吸附实验,不同温度下的数据均符合Langmuir等温式.测定了各元素的饱和吸附量、吸附热、平衡常数及其他热力学参数.溶液pH对吸附有明显的影响,各元素均在一定的pH区间产生吸附突跃,吸附过程可用改进的M2+-H+表面化学交换模式说明.初步确定:水含氧化铁对Pb、Cu的吸附以化学作用为主;Cd的吸附则以静电作用为主.模拟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对吸附过程的热力学性质给予定量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