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记述了南海晚第四纪沉积物中发现的两个新种[线形辐环藻(Actinocyclus lineatus Liu,Cheng et Lan sp.nov.)、星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aeus Cheng,Liu et Lan sp.nov.)]以及在我国首次记录的圆筛藻的7个种。  相似文献   

2.
福建沿岸(冬季)微型硅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年冬季在福建三都湾、福清、海坛岛、莆田、湄州湾、厦门等地的采样中发现:所有采集点的微型硅藻的种数占鉴出种数的92%,都超过小型硅藻,证实了微型硅藻是整个硅藻群中一个宏大的微观世界。然而以往的硅藻研究却因光镜分辨率的限制看不清而遗漏了这个不可忽视的领域。本项研究共发现并鉴定了47种,其中4种为我国新记录,它们是:Hantzschia spectabilis,Navicula crucigera,Navicula spicula和Nitzschia af.rosensteckii.  相似文献   

3.
蓝东兆  程兆第 《台湾海峡》1995,14(3):235-240
本文根据分析结果阐述了两种不同样品处理方法所获得的硅藻丰度和微型硅藻的人主要种类和相对百分含量。研究表明洗涤富集法所获得的硅藻丰度存在较大误差;微型硅藻的含量普遍介于10%-20%之间,最高可达42.31%,最低为5.66%,并指出了在微型硅藻相对含量大于20%的样品中 ,其主要种类为具槽直链藻和条纹小环藻等沿岸底格格不入中,并成群体产出。  相似文献   

4.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微型硅藻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健  程兆第 《台湾海峡》1998,17(2):124-128,T001
利用透射电镜(TEM)研究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微型硅藻时,鉴定出14个在我国首次的种类,它们是:极小曲壳藻(Achnanthes minutissima),分岐双壁藻(Diploneis divergens)、槌棒脆杆藻(Fragilatia opephoroides)、微细脆杆藻(Fragilaria atomus)、折断舟形藻(Navicula fracta)、虫瘿舟形藻(Naviculaga  相似文献   

5.
硅藻席沉积是由"树荫种"硅藻大量勃发并快速堆积而成。与成席硅藻同时大量生长的还有其他体型较小的硅藻。通过对WPD03和WPD12孔末次冰期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样品进行硅藻分析,共鉴定硅藻40属101种(含变种)。硅藻组成中既有淡水种和沿岸种以及外洋冷水种,也有外洋暖水种,但主要以大洋暖水种和广布种为主。在主要的硅藻属种中,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的平均百分含量最高,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Azpeitia nodulifera、Nitzschia marina、Hemidiscus cuneiformis等次之,这5种硅藻占了整个非成席硅藻物种相对百分含量的85%左右,说明在该海域表层水体硅藻席沉积过程中,这5种硅藻最容易与成席硅藻在同时期的环境中生存,形成勃发。初步断定硅藻席形成时期环境为热带水体的大洋性环境。  相似文献   

6.
九龙江口岩心中的硅藻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蓝东兆  陈承惠  陈峰 《台湾海峡》1999,18(3):283-290
本文阐述了九龙江河口SD03孔31个主要硅藻种的分布特征,并把该孔细分为3个硅藻段、9个硅藻带且结合^14C测年资料进行了地层的划分。结果表明,该孔全长36m的沉积物属于全新世沉积、全民海面在总体上升的过程中,约在8ka,、B.P.发生过短暂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附着硅藻栖息于海水、淡水或湿润的固体表面,往往同其它微型附着生物形成微生物膜(Primarymicrobialslimefilm)(l、2、’、’、8、’oj。附着硅藻是微生物膜的重要初级生产者之一。研究附着硅藻的数量和分布,对环境的生产力、环境净化和控制以及水产养殖事业,具有现实意义。学者观察到某些附着硅藻种群的有序排列(’门。本文对附着舟形硅藻(NaviculasP.)种群在玻片上附着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村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1.l培养容器,卧式染色缸(透明硅质玻璃),规格:长7.7X觅5.5X深3C。11。1.2玻片显微镜载玻片,规格:长…  相似文献   

8.
继“西沙、中沙群岛附近海域浮游硅藻类分类的研究”之后,作者又对西沙群岛所属岛、礁附近海域的羽纹硅藻进行了初步整理,共鉴定出羽纹硅藻11属27种及其变种(其中8种是我国首次记录)。本文对首次记录的种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和绘图。某些在我国其他海域已有报道的种类,如光辉针杆藻、串珠梯楔形藻、海生斑条藻、琴状舟形藻、流苏胸隔藻、双标胸隔藻、钝端双眉藻、细纹斜盘藻等,以往的描述较简单,并且与西沙群岛标本的形态也不完全雷同,为了便于应用和比较,本文根据西沙群岛的标本,又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或补充说明。对有图而无说明,或仅有名录的种类的国内资料,在地理分布内注明。为了保持西沙群岛所属海城硅藻分类研究的连续性,本文仍采用 Hendey 提出的分类系统排列。 为便于读者査找,每一种名下列出其同物异名。 标本多用小型浮游生物网采得,有些则取自珊瑚表面。插图均用描图仪描绘。  相似文献   

9.
黄邦钦  陈萍 《台湾海峡》1989,8(2):140-143
本文对大亚湾的附着硅藻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1个新种、1个新变种以及在我国的新记录11种和变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大亚湾核电站进水口和澳头港试验挂板上的周年样品(1986年12月—1987年11月),共鉴定出附着硅藻123种和变种,隶属38属。核电站进水口和澳头港试板上的主要优势种不同,附着量年高峰出现的时间亦不同。文中并对硅藻的集群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厦门港硅藻的新种和新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福建厦门港硅藻进行的研究中,订立3新种:缢缩龙骨藻Tropidoneis constricta和长脆杆藻延长变种Fragilaria longissima var,protenta,以及发现了在我国首次记录的3个种:霍氏脆杆藻Fragilaria heidenii、大洋脆杆藻F.oceanica和斑点海链藻Thalassiosra punctigera。  相似文献   

12.
刘师成  程兆第 《热带海洋》1994,13(4):55-57,T001
在西沙群岛潮间带底栖硅藻的研究中发现了2个新种。Amphora punctata.nov,Amphoramicrometroidessp.nov,1个待定种和Am.af.castellata等14个新记录。  相似文献   

13.
14.
近年来,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增多及强淋溶性酸雨的频繁出现,大量的铝被输入到海洋中,导致海水环境中铝浓度的急剧增加.由于可溶性铝对绝大多数水生生物具有生物毒害性,其浓度的增加势必将影响到水生生物,尤其是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水生植物等的生命活动及其所涉及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作用.作为全球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硅藻提供了40%的海...  相似文献   

15.
大弹涂鱼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方家仲 《海洋科学》1996,20(4):26-28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西侧浮游硅藻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清良 《海洋学报》1995,17(2):99-107
共记录调查区浮游硅藻类47属171种,其中以广温种和暖水种为主.细胞总量和优势种组成有明显的时空差异.该区硅藻类的分布与营养盐含量,温、盐度以及海流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Pigment signatures of some diatoms isolated from China sea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Bacillariophyceae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di- atoms) are a major component of the world’s marine phytoplankton pool, and they form the base of the food chain in many oceanic regions, especially in temperate seawaters (Llewellyn and Gibb, …  相似文献   

18.
两种甲藻和两种硅藻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梦坛  李超伦  孙松 《海洋科学》2010,34(10):77-82
研究了4种海洋微藻的脂肪酸组成。研究结果显示,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的主要脂肪酸有16:0、18:4ω3、18:5ω3、20:3ω6、22:6ω3,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的主要脂肪酸为14:0、16:0、16:1ω7、20:5ω3。两种甲藻和两种硅藻分别都表现出典型的甲藻门和硅藻门的脂肪酸特征。从总脂肪酸、PUFA、ω3和ω6脂肪酸的含量来看,单位干质量的两种甲藻能够比两种硅藻提供更多的脂肪酸类营养物质。但是某些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脂肪酸(如20:5ω3)在硅藻中的含量却高于甲藻。因此实际应用中单种饵料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通常需要将不同饵料混合以获得营养价值更高的饵料。对4种微藻的脂肪酸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不仅反映了4种微藻在分类上亲缘关系的远近,也反映了几种微藻各自的脂肪酸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2005年冬季台湾海峡中北部至南麂列岛海域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分布特点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硅藻58属159种(含变种和变型).调查期间正值冬季,种类组成以广温种(占49.69%)为主,其次是暖水种(占18.24%)和温带种(占14.47%).优势种有14种,占总种类数的7.53%.调查海域冬季硅藻群落分布的特点是:硅藻细胞密集区和高值区基本上集中在海峡中线断面上,底层硅藻丰度较表层高.硅藻丰度介于(0.216~7.544)×103个/dm3,总体上,硅藻丰度较低.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表明:影响调查区冬季硅藻平均细胞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是硅酸盐浓度.同时,硅藻平均丰度与水温的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硅藻平均丰度的分布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南极中山站外普里兹湾捞取的锚底样品(76°26′E,69°22′S)进行了矿物谱学和硅藻类研究。 1 矿物组成特点 样品全样X 荧光定量分析表明,其SiO_2=69.12%,TiO_2=0.05%,Al_2O_3=6.02%,FeO(全铁)=3.33%,MnO=0.02%,MgO=1.83%,CaO=6.60%,Na_2O=1.99%,K_2O=1.12%,S=1.25%。 利用红外光谱仪对底泥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表明,胶体SiO_2(蛋白石类)超过70%,碳酸盐及长英质矿物3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