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秦岭金矿田成因的锶同位素约束   总被引:5,自引:15,他引:5  
本文报道了前人对小秦岭金矿田部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赋矿围岩(太华群)、文峪花岗岩的锶同位素结果以及作者新获得的中-新元古界地层(官道口群-栾川群)的缌同位素测试结果。鉴于小秦岭金矿田的金矿床和文峪花岗岩均形成于130Ma 左右,作者将所有~(87)Sr/~(86)比值返算为130Ma 时的初始值,即 I_(Sr-130)比值。文峪花岗岩的8件 I_(Sr-130)=0.7077~0.7084, 平均0.7082;太华群的12件 l_(Sr-130)=0.7073~0.8090,平均0.7557;中-新元古界地层的15件 I_(Sr-130)=0.7119~0.8373,平均0.7623;赋存于太华群中的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的22件 I_(Sr-130)值变化于0.7334~0.7519,平均0.7440:赋存于文峪花岗岩中的矿脉流体包裹体7件 I_(Sr-130)=0.7135~0.71 85,平均0.7162。由此可见,赋存于太华群的金矿床 I_(Sr-130)值远高于文峪岩体,而落入太华群和中-新元古界地层的 I_(Sr-130)值范围,表明成矿流体不可能源于文峪花岗岩岩浆分异,而源于太华群和/或中-新元古界地层的变质脱水;赋存于文峪岩体中的含矿石英脉 I_(Sr-130)值低于太华群和/或中-新元古界地层,也低于太华群中的金矿床,但显著高于文峪岩体,应是高 I_(Sr-130)的成矿流体与低 I_(Sr-130)值的文峪花岗岩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此,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可较好阐释小秦岭金矿田的成因,即,中生代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过程中,由中-新元古界地层及下伏太华群组成的陆壳板片沿小河断裂向北 A 型俯冲到小秦岭金矿田之下,俯冲板片经变质脱水作用为小秦岭金矿田形成提供了成矿流体,成矿流体与赋矿围岩的相互作用造成太华群中的矿脉与文峪岩体中的矿脉具有明显不同的 I_(Sr-130)值。  相似文献   

2.
侯检 《西北地质》1992,13(2):22-24
小秦岭地区古老地层为太华群(河南为登封群),其中有由基性火山岩变质而成的绿片岩、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等岩石,在岩层内赋存了大型的金矿床。小秦岭金矿田的主要金矿类型有:①石英脉型金矿床;②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③斑岩型金矿床;④砾岩型金矿床;⑤砂金矿。笔者试图通过对小秦岭金矿矿床类型的介绍,确认小秦岭金矿的成因特征,从而促进小秦岭地区金矿找矿工作的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小秦岭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小秦岭隆起北部的太华台拱区,矿床成因类型为石英脉—构造蚀变岩型;区内太古界太华群地层既是赋矿地层也是矿源层,矿体严格受脆韧性构造带控制,燕山期岩浆岩为金的活化、运移提供了热动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小秦岭金矿田内含金石英脉,太古界太华群变质岩和有关脉岩的硫同位素特征,并对矿脉中硫的来源作了探讨。认为小秦岭金矿的硫既来自深部壳层硫.也来自浅部壳层硫,以深部壳层硫为主。并认为含金石英脉系燕山期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小秦岭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都产于太古界太华群中。太古界太华群中基性火山—沉积变质岩系对金矿田的形成有极为明显的控制作用。同时,在太华群变质岩系中自西而东分布有华山、文峪、娘娘山三个花岗岩体。含金石英脉围绕岩体有规律的分布,与花岗岩体有密切成因联系。许多太古界地层中的金矿床,附近往往有花岗岩体出现,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因此,除研究太古界地层的控矿作用外,探讨金矿田中岩浆活动的控矿作用对研  相似文献   

6.
小秦岭金矿田地质特征、成矿模式析及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秦岭金矿田处于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交接部位。成矿地质背景主要是多种地质因素的复合,赋矿地层为多期变质变形的上太古宙太华群深变质岩系;控矿构造为东西向构造叠加北东向构造形成的斜网格状断裂系统,多期的构造—热事件使Au元素多次活化迁移富集成矿,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小秦岭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物质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建之 《现代地质》2010,24(1):11-17
根据小秦岭地区太华群花岗-绿岩地体的形成和演化,通过太华群主要地层及岩浆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分析,对金的演化和成矿地球化学、物理化学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本区太华群是金的矿源层,与金矿空间关系密切的燕山期文峪花岗岩体是太华群及其以下壳幔物质重熔形成的,它控制本区金异常及金矿的分布,但是岩体仅作为驱动金富集成矿的热动力,而没有提供主要的成矿物质来源。小秦岭金矿床为热液型矿床,成矿热液以岩浆水为主,混合天水成矿。成矿热液属于弱酸-弱碱性,成矿温度为中偏高温。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总结小秦岭金矿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该矿田的成矿物质来源、构造控矿、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对金矿床形成的影响等问题,认为太华群变质岩系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构造是本矿田的主要控矿因素;花岗岩对金矿床的形成起了“热发动机”的作用,是本区金活化转移的热动力中心;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则使成矿物质活化、迁移,乃至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9.
太华群大月坪组为深部主控矿地层,背斜核部及两侧、大断裂构造及构造交汇部、已知矿体的侧伏方向等地段是深部找矿有利靶区。经科研深孔验证,小秦岭深部存在第二成矿富集段,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0.
小秦岭金矿是一个以金为主,伴生有铜、铅、银等可供综合利用的脉金矿,是我国重要的黄金基地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控脉(矿)构造的分析研究,进而对矿脉的分布、富集规律作一探讨,供有关读者参考。一、区域地质概况小秦岭金矿田处于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的复合部位,本文认为区内还有北西西向构造带(下文)。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的变质岩系,组成岩石以混合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含)  相似文献   

11.
赵案庄铁矿位于河南舞阳八台,为一矿物组成较复杂的富铁盲矿体。其成因众说纷纭。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矿物学角度探讨该矿床的成因问题。矿区位于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含矿地层和岩石属晚太古太华群。根据前人的资料,太华群自上而下划分为杨树湾组、铁山庙组和赵案庄组。本文讨论的铁矿就斌存于赵案庄组中,分A、B两个矿组。矿体分布于超基性岩体中,岩体的围岩是中基性火山岩。它们均遭受区域变质作用,矿体和矿体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康山金矿田控矿因素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山金矿田位于华北地台南缘,花山-龙脖背斜南翼的马超营断裂带内,出路地层主要为太古宙太华群及中元古代熊耳群,太华群为矿田的矿源层,基底隆起控制了矿田的范围,一,二级断裂构造控制了矿床分布,四级及三、四级断裂的交换处控制了矿体的分布,燕山期岩浆活动,为矿源层中金的活化,迁移,富集提供了动力和热液背景。  相似文献   

13.
冯建之 《矿产与地质》2011,25(3):217-226
文章根椐小秦岭金矿田稀土分析结果,总结了各地层岩石单元、岩浆岩及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规律,对太华群主要变质岩进行了原岩恢复,分析了燕山期花岗岩文峪岩体和娘娘山岩体生成构造环境及其与成矿的关系.通过主要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指出区内大湖钼金矿床与其它金矿床的成矿差异,认为小秦岭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为变质岩中的斜...  相似文献   

14.
豫西熊耳山金矿床和银(铅)矿床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旺 《地质与资源》1995,4(3):168-176
本文通过上宫、祁雨沟、瑶沟金矿和铁炉坪、蒿坪沟银(铅)矿及太华群、熊耳群、花山花岗岩、蒿坪沟花岗岩铅同位素研究,揭示了熊耳山金、银矿床成矿物质来自于太华群,具壳幔混合源特征。成矿物质由太华群运移到花山花岗岩和蒿坪沟花岗岩,最终形成矿田。  相似文献   

15.
豫西熊西山金矿床和银(铅)矿床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旺 《贵金属地质》1995,4(3):168-176
本文通过上宫、祁雨沟、瑶沟铁炉坪、蒿坪沟银(铅)矿及太华群、熊耳群、花山花岗岩、蒿坪沟花岗岩铅同位素研究,揭示了熊耳山金、银矿床成矿物质来自于太华群,具壳幔混合源特征。成矿物质布太华群运移到花岗花岩和蒿坪沟花岗岩,最终形成矿田。  相似文献   

16.
姜能 《地质与资源》1995,4(4):269-274
研究表明,太华群是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的矿源层。通过对比混合岩化、花岗岩化、围岩蚀变和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微量元素的分布情况,发现Au和Pb、Cu、Ag、Zn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始终表现出变化的一致性,说明Au等成矿物质来源于太华群变质岩,同位素证据也表明Au等成矿物质来源于太华群。  相似文献   

17.
小秦岭金矿田太古宙太华群变质岩与金矿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秦岭金矿田变质岩是由表壳岩经过区域变质、深部重熔、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典型特征是低钾富钠,具有太古宙TTG岩石特点.Au元素在太华群岩层、岩石中分布不均匀、多重母体分布是造成现今太华群金丰度值低的一个重要原因.Au元素在太华群地层和侵入于其中的花岗质岩石遭受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曾经历了非均一化作用并产生早期活化转移,在一些部位贫化,在一些部位富集,富集部位就可能形成矿床.硫、铅同位素的对比研究,证实了成矿物质来源于该套古老变质岩系.  相似文献   

18.
陕西小秦岭地区太华群的锆石U-Pb年龄和 Hf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6,自引:10,他引:6  
本文对陕西华山岩体南侧一个太华群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分析.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原岩为中酸性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稀土含量较低( ∑REE =83.13×10-6),但富集Pb和LILE元素(如Rb、Ba).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变化于0.281258~0.281404,具明显负的εHf(t)值(-6.86~- 11.23).锆石的Hf同位素模式年龄(2.96 ~3.24Ga)表明原岩是由中太古代地壳演化而来.对比显示小秦岭太华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与鲁山地区的太华群具有相似的中太古代地壳源区,但它们的形成时代可能不同.锆石内部结构、Th/U比值以及定年结果显示小秦岭地区的太华群在~1.91Ga经历了一期重要的变质热事件,该事件与Columbia超大陆拼合时的全球性碰撞造山事件相关联.小秦岭太华群为华北克拉通块体南缘的地质单元,但各地区太华群在原岩组成、形成时代和变质时代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太华群应是一个杂岩体,至少可以解体为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两部分.  相似文献   

19.
小秦岭金矿带位于华北地台南缘边缘活动剪切带靠近地台一侧的太华群结晶基底中。太华群是金的成矿背景或主要源岩。矿体一般呈脉状或透镜状,组成矿物约60余种,成矿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成矿期和5个成矿阶段,矿物共生组合特征明显,黄铁矿是最重要的矿石矿物。  相似文献   

20.
丁渊洪 《黄金地质》1999,5(1):45-50
小秦岭金矿田地处华北地台华熊台缘坳陷与秦岭褶皱系的北秦褶皱带接壤部位。867号矿脉赋存于太古宇太华群焕池峪组深变质岩中,形成了于晚燕山期热液活动石英脉经过后期构造活动顶底板一定位置形成扁豆体状构造泥夺,长期的氧化淋滤,石英脉中的金发生迁移,在尼砾岩中发生次生富集,形成金的富矿体。构造泥夺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