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促进我国海洋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统计数据,选取19个影响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实证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和主要海水养殖品种产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鱼类海水养殖产量主要分布在广东和福建,甲壳类海水养殖产量主要分布在广东,贝类海水养殖产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福建,藻类海水养殖产量主要分布在福建;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市场需求、技术推广和设备,鱼类和甲壳类海水养殖产量的共同主要影响因素为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和经济,贝类和藻类海水养殖产量的共同主要影响因素为市场需求和技术推广;相关沿海地区应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海水养殖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并进一步开发利用其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我国海水养殖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养殖产业规划滞后和养殖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若干问题。简要介绍"浙江省重点养殖海湾养殖生态和养殖容量研究"的立项背景和研究目的,鱼类、贝类和大型藻类的养殖容量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展示了近海养殖生态和养殖容量的研究思路,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一个范例。海水养殖的长远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良好的沿岸生态环境、资源与环境的和谐是支撑海水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总结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管理取得的进步并指出尚存在的问题。针对海水养殖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提出了海水养殖业的规划管理和海水养殖技术改进等方面的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我国海水增养殖生产发展过程与现状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研究探讨了我国海水增养殖生产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良好品种结构布局。首先深入调查分析了我国“七五”末期生产发展资金、苗种、饲料可供量和产品市场容量,生态环境、技术进步、保证低收入经济增长要求等制约因素后,运用线性规划模型运算,得到1990年海水养殖品种结构布局格局:渤海区以对虾生产为主,鱼类、滩涂贝类和贻贝配套生产为辅;北黄海区以海带、贻贝、扇贝等海珍品,对虾生产为主,滩涂贝类、鱼类生产为辅;南黄海区以文蛤、对虾、紫菜生产为主,其它品种生产为辅;东海区以对虾、贝类生产为主,鱼类、藻类和其它品种生产为辅;南海区以对虾、贝类生产为主,鱼类、藻类生产为辅。整个海水养殖生产将形成以虾(鱼)带贝、以贝保藻、以藻养珍,藻、贝、鱼虾海珍品类比例为0.20:0.60:0.20的格局。海水增殖的重点是建立三个中心开发区:渤海增殖中心开发区、东黄海主要港湾增殖和滩涂经济贝类增殖中心开发区和南海增殖中心开发区。放流品种以对虾、海蜇、岩礁鱼类、滩涂和浅海贝类为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3-2017年我国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其他类产品海水养殖规模及产量的分析为基础,有别于现有文献关于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创新性地使用比较优势模型并测算专业化系数,分析我国海水养殖结构特点,明确10个沿海省市的优势海水养殖产品及其养殖专业化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出我国海水养殖结构的优化方向。文章结果表明:(1)我国五类海水养殖产品的产量均呈上升趋势,且贝类的产量始终最高;海水养殖总面积有所下降,其中贝类产品的养殖面积虽逐年减少,但始终位于第一。(2)山东、福建、广东三省的海水养殖总产量、养殖规模和单产均位于全国10个沿海省市的前列。(3)10个沿海省市分别拥有自己的优势海水养殖产品,但只有海南充分发挥优势实现专业化生产。对此,我国应继续优化海水养殖产品布局,促进各省市对自身比较优势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从而推动全国海水养殖产业的高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拥有740多万亩可供海水养殖的海域。目前,全国海水养殖总面积已达167.6万亩。从解放以来,海水养殖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从无到有地发展了海带和紫菜的全人工养殖;动物养殖中鱼类养殖的比重很小,以虾类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为主,在群众养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发展了多品种、全人工养殖,现分别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连的海水贝类养殖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养殖的主要海水贝类为贻贝、扇贝、鲍鱼、魁蚶、牡蛎,文章主要探讨大连市这五种海水贝类从20世纪70~80年代到2000年间的养殖状况及产量变化,并根据产量变化总结出大连市海水贝类养殖的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受陆源排污、渔船作业及海水增养殖自身污染等共同影响所导致的养殖海域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将严重威胁养殖贝类的质量,并制约着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文章结合正在开展的我国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对我国重点海域贝类养殖环境安全评价及其监控体系技术研究作一分析和探讨,并简要介绍了该公益项目的立项背景、研究内容和目的,同时指出现阶段我们必须阐明海洋环境对养殖贝类质量的影响,并将环境因素纳入到养殖贝类质量监控过程之中,开发全新的贝类养殖环境安全评价和监控体系技术,才是保证未来海水贝类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8.
东山湾海水养殖布局变化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Landsat卫星序列遥感数据的监督分类方法,识别与分析了东山湾网箱养殖和延绳式养殖两种海水养殖类型的时空变化。1999—2012年间东山湾海水养殖面积扩大了10倍,大型海藻养殖为主的延绳式养殖面积约为以鱼类与贝类养殖为主的网箱养殖面积的5.6倍。东山湾的养殖布局为适应海湾水质特点而逐年调整,网箱养殖区主要集中在水交换能力较强的湾口,延绳式养殖主要集中在营养盐高、水交换能力略弱的湾内。以大型海藻养殖为主的海水养殖大规模扩展,对海湾富营养化趋势起到缓解作用,但规模过大的海水养殖介入可能诱发主要表现在氮循环上的海湾生态系统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稳居世界首位,海水贝类在海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贝类产业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介绍了贝类产业链中种质创新、生态养殖、高值化加工等产业技术取得的成果,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亟需解决的产业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贝类产业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贝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其中CO2的贡献率达60 %,贝类养殖具有碳沉积作用。依据农业部渔业局编制的《中国渔业统计年签》,以2001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产量计算贝类捕获和养殖的碳沉积能力,并评估其碳沉积潜力;计算牡蛎、蛤、扇贝与贻贝四种贝壳单位面积的碳沉积能力并与森林、珊瑚礁的碳沉积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对我国浅海贝类养殖所具有的碳沉积能力进行评估,以了解贝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可为争取国家碳份额的合法权益提供基础数据。分析表明我国近十年贝类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并有增加的趋势,其中海水养殖贝类约占87.34 %。贝类养殖和捕获总产量的碳沉积和海水养殖产量的碳沉积量分别为58.57、51.15万吨/年,碳沉积能力分别相当于122.28、106.78万公顷的造林,可分别减少大气CO2增加量的0.0125 %、0.0109 %。牡蛎、蛤、扇贝与贻贝的单位面积碳沉积速率分别为1.573、0.388、0.301、1.039吨碳/(公顷?年);牡蛎和贻贝高于森林的碳沉积能力0.479吨碳/(公顷?年);但低于珊瑚礁的碳沉积能力1.8吨碳/(公顷?年)。我国贝类淡、海水养殖产量可分别创造约268.4万元/年、12,711.2万元/年的碳权商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稳居世界首位,海水贝类在海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贝类产业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介绍了贝类产业链中种质创新、生态养殖、高值化加工等产业技术取得的成果,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亟需解决的产业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贝类产业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贝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矿物质是鱼类必需的营养素之一。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盐,海水鱼类虽可通过饮用海水直接摄取,但是这些矿物质并不能满足鱼类的全部需求,在饲料中还必需予以添加,因此研究海水鱼类对矿物质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是我国北方最有价值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目前黑鲷养殖业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开展黑鲷营养需求和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报道了黑鯛对Ca,P,K,Mg和Mn的需求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贝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其中CO2的贡献率达60%,贝类养殖具有碳沉积作用。依据农业部渔业局编制的《中国渔业统计年签》,以2001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产量计算贝类捕获和养殖的碳沉积能力,并评估其碳沉积潜力;计算牡蛎、蛤、扇贝与贻贝4种贝壳单位面积的碳沉积能力并与森林、珊瑚礁的碳沉积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表明中国近10年贝类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t以上,并有增加的趋势,其中海水养殖贝类约占87.34%。贝类养殖和捕获总产量的碳沉积和海水养殖产量的碳沉积量分别为58.57、51.15万t/a,碳沉积能力分别相当于122.28、106.78万ha的造林,可分别减少大气CO2增加量的0.0125%、0.0109%。牡蛎、蛤、扇贝与贻贝的单位面积碳沉积速率分别为1.573、0.388、0.301、1.039t碳/(ha·a);牡蛎和贻贝高于森林的碳沉积能力0.479t碳/(ha·a);但低于珊瑚礁的碳沉积能力1.8t碳/(ha·a)。中国贝类淡、海水养殖产量可分别创造约268.4万元/a、12 711.2万元/a的碳权商机。  相似文献   

14.
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中的大肠菌群和异养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和2006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研究了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海水、底质)和养殖贝类中大肠菌群(TC)和异养细菌(HB)数量分布及其在不同介质中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贝类养殖环境卫生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潮间带贝类养殖区TC数量较高,虾池和浅海贝类养殖区的较低;虾池贝类养殖区HB数量较高,潮间带和浅海贝类养殖区的较低。总体上,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中TC和HB数量分布呈同安湾湾内和西海域高,同安湾湾口和大嶝海域低的格局。大多数站位海水中TC和HB数量春季稍高于秋季,养殖贝类体中TC和HB数量秋季高于春季,底质中HB数量春、秋季无明显差异,TC数量则秋季稍高于春季。浅海和虾池贝类养殖区海水与贝类、底质与贝类中TC和HB的数量之间均成显著正相关。贝类养殖区底质中HB和TC数量,软泥>粉砂质软泥>粉砂,贝类体内器官组织中HB和TC数量,僧帽牡蛎:外套膜>外套腔液>内脏团;缢蛏和菲律宾蛤仔:外套腔液>外套膜>内脏团。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受到TC和HB不同程度的污染,潮间带贝类养殖区和虾池贝类养殖区分别受到TC和HB的较重污染。  相似文献   

15.
近几十年来,黄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飞速发展。作为重要的海水养殖以及海洋捕捞区域,黄海海洋生态系统为全国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本研究首次采用海洋供给服务评估方法研究黄海区域养殖生产和捕捞生产的物质量及价值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0—2015年,黄海区域海水养殖物质量和价值量持续上升,2015年养殖物质量(883.1万t)比1990年(103.6万t)上升了752.4%,价值量则从130.1亿元上升至1 834.4亿元。与此同时,海洋捕捞物质量和价值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00年达到顶峰(530.7万t,2 772.3亿元)后均有所下降。海水养殖价值量百分比组成变化十分显著,由最初的贝类和虾蟹类为主变为贝类(45.8%)和其他类(32.8%)为主。海洋捕捞价值量中其他类和头足类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2015年增至24.9%,仅次于鱼类的捕捞价值量。黄海区域渔业利用变化情况与全球气候改变、近岸水域环境受污染严重以及各类养殖技术快速发展等密不可分。本研究期望通过海洋供给服务评估分析为黄海区域渔业资源利用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贝类杂交及杂种优势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中国是个海水养殖大国,也是贝类养殖大国,贝类养殖产量占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0%左右。目前在中国海水养殖的贝类有20余种,但主要种类如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湾扇贝(Amopecten irradian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近江  相似文献   

17.
贝类养殖的投资及风险小、效益高。在大规模的浅海及滩涂开发中,贝类增养殖是最高效的方式,特别是养殖海产贝类珍品,如在我国南方沿海养殖栉江Yao科及珍珠贝科经济品种,可以获得极高收益,名贵贝类增养殖,在提高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益和产业化水平、促进海洋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对目前贝类增养殖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北部沿海地区越冬养殖,大都采用锅炉加热提高室温及水温的方法。山东省文登市邱家水产集团公司综合养殖公司采用了地温加热的方法,将自然海水通过地下管道引入大型深井,用地温将海水加热后,再供越冬养殖用。但从1995年1月起利用这些海水的养殖池,出现了鱼、贝类大批死亡现象。 邱家综合养殖公司越冬养殖的种类有:牙  相似文献   

19.
王岩 《海洋科学》1998,22(5):1-3
养殖池塘水中悬浮物通常由浮游植物、腐屑和粘土颗粒组成。其中浮游植物和腐屑是滤食性鱼类和贝类的天然饵料,而悬浮粘土则往往对养殖生物不利。对养殖池塘悬浮物的组成和数量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这不利于深入了解池塘内物质循环的过程。本文初步报道了中国对虾、非鲫和海湾扇贝对海水养殖实验围隔内悬浮物沉积的影响,旨在为今后海水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结构的优化提供基础资料。1 材料和方法实验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的6~9月间进行,实验地点、围隔的构造以及两年实验中围隔的放养和养殖管理细节详见另文。1995年在p2,pf1,pf2,pf…  相似文献   

20.
滤食性贝类对养殖海区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杨红生  周毅 《海洋科学》1998,22(2):42-44
贝类是世界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形成产业的养殖种类多达30余种[4]。以牡蛎养殖等为代表的贝类养殖业,在国内外均有悠久的历史。贝类养殖形式主要有3种:潮间带和潮下带的底播养殖、潮间带插桩养殖和浅海筏式养殖。贝类养殖发展规模日趋扩大,但由于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某些海区自身污染加重,生态系统失衡,对养殖海区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有关滤食性贝类自然种群对海区影响的研究始于50年代,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贻贝(Mytilusedulis,Pernacanaliculus等)、牡蛎(Crassostreavirginica等)和扇贝(Chlamysisland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