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口北支中全新世以来的两次环境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崇明岛北侧永隆沙钻孔岩心的粒度、环境磁学、微体古生物和^14C测年等分析,揭示出中全新世以来长江口北支分别在2080-2000aBP和700-625aBP发生过两次环境变异,分析认为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长江主泓从北支偏到南支又从南支偏回北支。因此,长江三角洲演化的动力系统中,在考虑科氏力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全新世以来苏北平原古地理环境演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凌中 《黄渤海海洋》1990,8(4):20-28
  相似文献   

3.
巴里坤湖全新世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新疆巴里坤湖ZK0024孔湖相沉积经多种手段同步分析表明自全新世以来,当湖区古气候多次出现不同程度的冷湿与暖干交替变化时,反映巴里坤湖发育史上经历了多次水位扩张期与收缩期的演变过程,此时山区则表现为全新世以来几次冰期与间冰期的进退变化,三者均呈现有规律的同周期变化,构成巴里坤全新世环境演变统一发展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根据 2个典型沼泽剖面的1 4 C测年、孢粉分析、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泥炭植物残体鉴定获得的信息 ,综合对比分析和相互印证 ,探讨了全新世以来小兴安岭东部沼泽发育过程与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小兴安岭东部全新世气候变化、植被演替和森林沼泽形成与发育均相应可划分为 6个时期 ,气候变化为 :寒冷较湿 ( 90 0 0— 830 0aB .P .)→温和略湿 ( 830 0— 680 0aB .P .)→温暖湿润 ( 680 0— 30 5 0aB .P .)→温凉较湿 ( 30 5 0— 2 35 0aB .P .)→冷凉湿润 ( 2 35 0— 0aB .P .)→温凉湿润 (现代 ) ;植被演替为 :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以栎、榆、胡桃为主阔叶林→以桦为主阔叶林或以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以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次生林 ;沼泽形成和发育为 :富营养沼泽孕育期→富营养沼泽萌发期→富营养沼泽旺盛、中营养沼泽孕育期→富营养沼泽扩大、中营养沼泽形成期→富营养和中营养沼泽继续扩大、贫营养沼泽形成期→沼泽退化期。最早形成始于 ( 70 95± 90 )aB .P .。贫营养、中营养和富营养沼泽最早发育时间分别为 1 60 0aB .P .、40 0 0aB .P .和 70 95aB .P .  相似文献   

5.
浙江全新世海滩岩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浙江全新世海滩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全新世海滩岩的分布北界。本文介绍了全新世海岩的基本特征,并利用海滩岩形成的特殊气候及地理环境条件,结合^14C测年数据,对浙江海岩形成时期的气候及浙江全新世海面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潮讪平原全新世孢粉分析及古环境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卓 《热带海洋》1990,9(2):31-38
  相似文献   

7.
中全新世以来长江口北支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环境演变的角度,对崇明岛北侧的永隆沙钻孔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粒度分析、微体古生物分析、环境磁学分析以及14C测年等。大致恢复长江口北支古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中全新世以来,长江口北支由浅海沉积环境,逐渐演变为三角洲平原环境。但通过环境磁学和微体古生物分析,揭示了在2080~2000 aB.P.,700~625 aB.P.这两段历史时期,长江口北支表现为河口砂坝亚环境和河口河槽亚环境。这两次环境变异事件记录了长江主泓南北迁移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全新世以来渤海湾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渤海湾泥质区M9-2与M9-4站柱状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组成在垂直分布上有较明显的变化规律,早全新世期间部分站位(如M9-2)沉积物较粗,另一部分站位(如M9-4)沉积物则较细,与现代黄河物质粒度近似;中全新世的沉积物粒度组成变化较大,但呈减小的趋势,向类似于黄河物质粒度特征发展,说明黄河物质对渤海湾影响作用的加强;到了晚全新世,黄河物质对渤海湾的影响则明显占据着主导地位,故沉积物粒度特征与现代黄河物质类似。上述的渤海湾沉积物粒度特征不仅反映出水动力条件的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相联系),更说明了研究区物质来源的变化,尤其是明显反映出黄河物质对渤海湾阶段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浙江中全新世海滩岩中的动物群及其古气候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次全面报道了产于浙江象山县爵溪镇下沙、大岙和岱山县大长涂岛小沙河中全新世海滩岩中的动物群,计有43属54种贝类和7属10种有孔虫,8属8种介形类。进行了生态类型的划分和古今对比研究,认为与当地现生动物群有明显差别;发现了16种热带贝类,而有孔虫、介形类未见冷水种,揭示了中全新世时当地气候比现今温暖,也证实了浙江海滩岩是中全新世热带环境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来自珠江口万顷沙W2孔的沉积物进行AMS 14 C测年,结合古地磁测试以及孢粉分析结果,并与其他相关记录综合对比,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年代框架。使用粒度组合特征以及磁化率等环境代用指标,获取了该地区约6000cal yr 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经过分析与对比,认为该区自中全新世以来,经历了暖干-凉湿-温湿3个气候环境变化阶段。在晚全新世中国南方地区气候(尤其是降雨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与北半球太阳辐射减弱,气温降低,亚洲季风减弱,降雨带南移有着一致的对应关系,同时还很可能与这一时期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活动加强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对长江口YD0903孔的底栖有孔虫组合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结合沉积地层学、AMS14C测年、沉积物粒度等,重建了全新世以来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演化。主要划分为6个环境演化阶段:11 260~10 150 cal. aBP,以Ammonia beccarii vars. 组合为标志的滨岸环境;10 150~7 730 cal. aBP,以Epistominella naraensis-Ammonia beccarii vars.奈良小上口虫-毕克卷转虫变种组合为标志的滨岸-浅海过渡环境;7 730~3 610 cal. aBP,以Epistominella naraensis奈良小上口虫组合为标志的溶解氧偏低的浅海环境;3 610~2 930 cal. aBP,以Quinqueloculina spp. 组合为标志的温度、盐度相对较高的浅海环境;2 930~2 150 cal. aBP,以Bolivina spp.组合为标志的低氧富营养的前三角洲-浅海环境;2 150~220 cal. aBP,以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为标志的低温的前三角洲-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区全新世古环境变化及其对黑潮变动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长江口区古环境变化的历史资料与冲绳海槽黑潮演变的沉积记录进行直接对比,确定了全新世百、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和短期事件与长江口区生存环境变化的时间序列,发现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与自然的发展(气候波动)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黑潮增强、气候温暖时期适宜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而黑潮减弱、气候变冷时期容易发生人类迁徒和社会动荡。这不仅对于揭示全球气候演变机制,特别是短期气候事件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趋势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的CM和HM孔揭示了冰后期以来的河床相、河漫滩-河口湾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的沉积环境。钻孔的有机碳、总氮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以及碳酸盐组成在不同沉积相中变化规律不一致,基本上落在现代长江主要支流和干流的沉积有机质组成范围内,而偏离河口地区的表层沉积有机质组成,反映长江流域的高等植被是三角洲冰后期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而水生生物有机质的贡献较少。冰后期早期河床相和晚期三角洲相的沉积有机质组成变化要大于中间的河漫滩、河口湾到浅海相沉积。冰后期沉积有机质和碳酸盐组成基本上可以反映冰后期长江流域的古气候变化特征,主要的古气候波动变化与孢粉研究结果相似;但全新世大暖期和古洪水等气候变化事件在沉积有机质组成上的反映不显著。显然,河口三角洲地区由于陆海相互作用强烈,沉积地层不连续,且沉积有机质来源比较复杂和沉积环境变化大,运用全岩有机元素和有机碳同位素以及CaCO3组成指示古环境有相当的难度和多解性,需要寻找更敏感与可靠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地区1万年以来洪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1万年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往往也是气候转型期。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征使海面变化对于研究区洪水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海面上升对长江下游河段径流的顶托作用导致河流上溯以及地面排水不畅,导致洪水发生频率加大以及洪水灾害程度的加强,以至于出现“小水大灾”的现象。长江三角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与美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在大的气候变化趋势上与全球其他地区可能有着遥相关关系,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区域响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末次盛冰期长江南京段古河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南京长江大桥、三桥、四桥的地质钻孔资料,绘制南京段长江古河槽地质剖面示意图,对拟建南京长江四桥附近的4个钻孔进行了采样分析,从钻孔沉积物样品的14C年代及阶地形成时间可以判断,南京段约-60~-90 m的深槽为末次盛冰期时的长江河槽,钻孔揭示,南京段长江古河槽狭窄陡峭,呈V型,在南京长江大桥附近形成局部深切。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化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钻孔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信息,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沉积环境、气候及海平面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本区全新世环境演化分为6个阶段:①早全新世早期,10900~9100aBP,海平面较低,尚未淹没本区,为近岸氧化环境或氧化-还原过渡环境;②早全新世晚期,9100~8000aBP,海水上涨,本区时淹时退,为浅海或潮坪环境,生物钻孔发育;③中全新世主体,8000~4150aBP,海平面快速上升,完全淹没,Fe^2+/Fe^3+介于0.7395~1.9123之间,为全新世中最高段,表明还原程度强、全球气候变暖(大暖期);④中全新世后期,4150~2850aBP,海水有所下降,仍为浅海环境,Fe^2+/Fe^3+较高,多在1.0以上;⑤晚全新世,2850~1310aBP,海平面进一步下降,本区时常暴露,其中2150~1310aBP以还原环境为主,为潮下带,2150~2850aBP以氧化还原过渡环境为主,为潮间带;⑥1855AD以来,海平面基本稳定,稍有上升,为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时期。本区全新世至少存在5期冷热交替的旋回性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7.
李雪铭 《海洋科学》1998,22(1):55-58
在辽南大莲花泡全新世地层早、中、晚 3个沉积阶段中 Ca元素含量表现为低 -高 -低变化 ,Al,Mg,Cr,Ni,Cu,V,B,Mn等元素呈高 -低 -高分布。因子分析揭示出控制元素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碎屑成因和生物成因。Ca元素的“稀释剂”作用改变了其他元素的实际含量 ,造成与干凉 -暖湿 -干凉的全新世气候变化不相匹配的假象。  相似文献   

18.
渭河流域位于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季风环境敏感地带,保存其黄土-土壤地层的木炭屑提供了全新世以来的野火历史和气候变化的记录。通过对甘肃合水马家塬(MJY)和陕西扶风蒋阳村(JYC)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的磁化率、TOC、木炭屑研究分析表明:末次冰期11500aBP之前,渭河流域气候干旱,自然野火频繁发生,荒漠草原植被从内蒙古南部扩展到渭河流域;全新世早期(11500~8500aBP)野火发生频率大大降低;全新世适宜期(8500~3100aBP)气候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或混交森林景观环境下野火发生几率明显下降,但不同地点人类活动引发的火灾存在区域差异。全新世晚期近3100a以来,气候向干旱化发展,加之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加剧,生物量燃烧的规模大范围增加,人为引发火灾比自然发生火灾更为普遍,从而导致土地资源退化,造成渭河流域北部旱作农业衰退和游牧部落的入侵。1500aBP以后,野火发生频率大大降低,可能由于渭河流域南部荒地已开垦殆尽,农田人工景观已基本建立,北部半农半牧经济也已确立,不再进行大规模放火烧荒,因而木炭屑浓度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崇明东滩水文、泥沙、地形等资料的分析,阐述1983-2003年崇明东滩冲淤演变过程. 1.1983-2001年,崇明东滩淤涨延伸较快,0m以上各等高线大幅度向外扩展,沿正东向年均外移228~279m不等.潮滩面积稳定增长,3.5m以上面积增加最多,达65.2km2,0m以上面积共增加8.4km2.滩面淤高迅速,尤其是高潮滩,且有随高程的降低,淤高速率下降的趋势.2. 2003年与2001年相比,崇明东滩0m以上面积增加4.2km2,2.0m以上面积减少0.8 km2,3.0m以上面积年均增长率下降.3.人类活动(如围垦)对崇明东滩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流域来沙量大幅减少对潮滩演变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黄骅地区的实地调查,根据钻孔的分析对比,对黄骅地区全新世以来古黄河三角洲的特点、分布及其演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沉积物的矿物成分,粒度变化、垂向结构等方面与现代黄河三角洲对比研究,证明黄骅地区全新世以来确实存在古黄河三角洲,其各方面特征与现代黄河三角洲相近或相同。只是因多期迭覆,后期改造,使之成为一个不十完整的、复杂的古黄河三角洲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