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张王李赵遍地刘”,这是中国人谈及姓氏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海内外张姓人口已超过1亿,在国内达到9191万之众,占全国人口的的7.07%。在最新版“百家姓中排列第三”。  相似文献   

2.
南阳 《中国地名》2013,(1):72-73
呼延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7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在史籍《汉书》中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这样记载:"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在史籍《汉书·匈奴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在史籍《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载:"异姓呼衍氏、须卜氏、丘  相似文献   

3.
正广东省新会县的外海镇(今属江门市江海区),是驰名远近的历史文化名镇。近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流传着"外海不认新"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外海只是新会县管辖下的一个小镇,但是这个小镇的知名度足以和新会县并驾齐驱。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外海镇陈姓先祖元朝年间来外海创业开基,至今700多年,明清以降,外海陈姓子弟功名鼎盛冠甲一方,考中秀才、举人、进士的陈姓弟子多达数百人。外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广东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鱼米之乡。外海是个好地方。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发展与人口再分布新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人口普查和流动人口调查等数据,探讨中国区域人口再分布新动态。随着中国进入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国区域人口再分布出现了人口由"东南沿海单向集中"转向"多向集中"、人口迁移的地理临近效应弱化、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吸纳效应显现、大城市对外来人口的"粘性作用"尚存等特征。新形势下东部地区大城市人口调控工作要以"调"代"控",重在调整人口结构,使之适应新一轮服务型经济发展的需求。中西部地区重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关系,防止"隐形城镇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郑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3位,约有人口101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78%。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汉族郑姓主要有四大来源:其一,源于姬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与桓公,其地华州郑县是也。生武公,与晋文侯夹辅平王,东迁于洛,徒溱、洧之间,  相似文献   

6.
一、姓氏渊源1.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太师皇甫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时期,有一著名的太师叫皇甫,亦称皇父。在古代,"甫"与"父"二字通假,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皇甫氏、皇父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传至  相似文献   

7.
胡焕庸线的学术思想源流与地理分界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丁金宏  程晨  张伟佳  田阳 《地理学报》2021,76(6):1317-1333
20世纪早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人地关系矛盾空前剧烈,地理学家对于中国人口国情、西北开发及国内移民等关乎国运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孕育了中国的人口地理学.1935年胡焕庸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是中国人口地理学走向成熟的标识,文中提出的"瑷珲-腾冲线"即"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胡焕庸线的存在性与稳定性被人...  相似文献   

8.
伊鸣 《中国地名》2012,(8):76-77
慕容雄霸燕北辽东的鲜卑大单于慕容大燕帝国的燕王慕容垂燕国的皇帝姓氏源流1.出自汉代,以寺庙名称命姓,称慕容氏。2.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井陉县地处晋冀交界,县域面积1381平方公里,人口33万。以地形得名。《太平寰宇记》称:"四方高,中央低,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古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冶河下游的东元  相似文献   

10.
高放 《中国地名》2015,(3):39-40
一、姓氏源流(一)源于塞种人。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尉迟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距今1600多年前,西北地区有一个氏族部落号"尉迟",其祖先是中亚胡人的一个分支,即后世的"于阗人",就是今称的塞种人。他们使用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于阗语,即于阗塞语,其族首领的世家姓氏叫做"Vi-ca",汉译音为"尉迟"。"Vi-ca"是冠在从汉朝时期开始立国的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其意是"征服者"、"胜利  相似文献   

11.
车冰清  仇方道 《地理科学》2015,(11):1381-1387
基于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半变异函数等方法,分析江苏省人口分布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揭示其空间演化机理。结果表明:1江苏省人口分布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全省层面上呈现南北人口密度高于中部的"凹"字型结构,城乡层面上呈现街道人口密度高于乡镇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沿江地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2研究期内江苏省人口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和集聚性呈增强之势,长江以北镇域的人口密度大多降低而以南普遍增加,苏锡常、南京、徐州三大都市圈的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沿江地区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高密度人口连绵区;3空间关联作用是引起江苏省人口分布格局变化的空间机理,而政策、区位、经济与自然环境等因素是造成江苏人口格局变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之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中国文化之名城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距省会西安210余公里,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口40万。  相似文献   

13.
1956年2月1日,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在全国实施,所列1053个异体字除翻印古书、标原有商号、用作姓氏外"停止使用"。其中,"澂"字被作为"澄"的异体字退出现代流通流域。半个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名》2012,(1):80
柬埔寨首都金边是柬埔寨最大的城市。"金边"原为柬埔寨高棉语的"百囊奔"。"百囊"之意为"山","奔"是人的姓氏,"百囊"和"奔"合在一起,就是"奔夫人山"。据史书记载,公元1372年,柬埔寨发生大水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及“胡焕庸线”思想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典型的人口稀疏区之一,但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通过构建青藏高原乡镇街道尺度的人口空间数据集,系统核算青藏高原人口数量及其空间密度,从经度、纬度、极向和垂直4个维度解析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并基于"胡焕庸线"思想,提出青藏高原的"祁吉线"人口地理划分方案。结论包括:①青藏高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东南密、西北疏"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距离"寒旱核心区"近疏远密的极向地域分异明显;②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与海拔、土壤、水资源、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本底具有高度耦合关系,自然因素间交互作用加强了人口地域分异;③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可以通过连接祁连县与吉隆县的"祁吉线"体现,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人口比例达到93∶7的悬殊;④"祁吉线"长期稳定,但是东南半壁人口持续微降,西北半壁人口持续微增,未来时期,东南半壁依然是青藏高原城镇化及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而西北半壁应当重视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近代天山北麓人口迁移形成的地名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阚耀平 《干旱区地理》2005,28(6):869-873
清代以来,新疆天山北麓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外来人口逐渐占据了当地人口的主体。迁入人口对当地大多数县以下的地名进行了重新命名,使新的地名孕育了移民者本身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地名命名方式的差异上,汉语地名多以姓氏、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命名,蒙古语、哈萨克语地名多重视地理环境因素。在语言上.新地名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其中,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汉语地名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麓东段地区和平原绿洲地带,以游牧业为主的蒙古语、哈萨克语等地名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麓的西部及适宜于游牧的山区地带。  相似文献   

17.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胡焕庸线"是反映中国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发现之一。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背景下,"胡焕庸线"所表达地理意义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在GIS的支持下,构建了改革开放以来4次人口普查的县级空间数据库,提出人口时空扩张的识别方法,对"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数量、集疏格局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数量94:6的大数一直相对稳定,但东南半壁人口持续微减、西北半壁人口持续微增。得益于较高的自然增长率,西北半壁具有较高的人口增长速度。2"胡焕庸线"两侧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人口集疏模式。东南半壁人口集中化程度提升较快,负增长区在"秦岭—淮河"以南、东北等地区大面积扩张、人口正增长优势逐步极化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少数地区,呈现"马太效应"式的集疏模式。主要是由于东南半壁内部区域经济差异及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剧烈人口流动。3西北半壁则呈现"相对均势"的人口集疏模式,多数地区的人口普遍表现为正增长,但是空间分布广袤、增长不集中,人口集中化程度提升缓慢。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多分散、少聚居"造成了自然增长优势的不集中。然而均势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同样存在一定的负增长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和"新欧亚大陆桥"两条带上。4未来时期,"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及集疏格局将进一步演化,东南半壁应关注内陆腹地及中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作用,西北半壁应关注将分散的人口增长优势向少数城镇进行集聚,以期为人口地理学研究以及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居民地名称以数十万计,数量之最当属自然村。数以万计的自然村廖若星辰般地镶嵌在齐鲁大地上,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建村年代各异,村名的渊源也呈现多元化。一是以姓氏得名。在全省10万多  相似文献   

19.
欧阳生:一代博士名家连出八代博士奇人欧阳询:一代书法大家独有八诀书法高人欧阳修:一代文学领家雄居唐宋八大家之一才人在中华民族的千众多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他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欧阳姓与欧(区),都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1月底,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向社会和科学界提出了关于"胡焕庸线"的问题,很多媒体称之为"总理之问","胡焕庸线"也因此成为时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个热词,就此开展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针对这样的认识困境,本文首先梳理了胡焕庸线的由来,是由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提出的背景是当时对国内人口是否过剩的大讨论.基于"一普","五普"和"六普"等人口数据和ArcGIS平台,分析了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的人口规模,比重和密度变化,数据显示人口城镇化和人口迁移并没有改变胡焕庸线确定的人口分布格局.据此提出胡焕庸线揭示的人口东密西疏格局在较长时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群主要位于胡焕庸线东南半壁的格局在较长时期也不会发生变化,胡焕庸线不可破的原因是由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同时,本文认为总理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有解"的,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合理的空间组织,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和更好质量的城镇化,中部亦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