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塔斯曼海”轮溢油污染案一审判决结果不能够恢复已经遭受损害的海洋生态环境。生态损害的自身特点决定着生态保护的基本路径应该是预防,民事赔偿的补偿性与生态保护的基本路径不符合。要想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防止生态损害的发生。必须以严厉的生态非补偿责任作为保障。但惩罚性行政法律责任的惩罚力度不足以阻止生态损害的发生,刑事法律责任必不可缺。鉴于我国有关环境刑事法律责任存在自身的缺陷。不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修正,设立生态损害刑事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填海工程用海属于永久性改变所使用海域自然属性的一种用海方式,它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十分严重.文章根据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趋势,在对我国填海造地的态势及生态环境影响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初步论述了我国填海造地用海管理中亟须引入生态补偿这一重要的新型环境管理模式,用以弥补填海造地对海洋生态损害的价值,以期迫使用海行为主体节约用海.  相似文献   

3.
海洋生态损害索赔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进行公益损害求偿,应得到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与监督。《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索赔办法》解决了我国各级海洋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索赔程序不统一等突出问题。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表明,不仅"法律规定的机关"具有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索赔权,适格的社会组织亦可作为替补原告提出海洋生态损害索赔。建立海洋生态损害多元化救济机制,可更好地维护海洋生态利益。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我国海洋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保障海洋生态产品的可持续供给,文章基于海洋生态产品的定义和特征,分析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演化逻辑,结合典型模式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并针对我国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提出机制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生态产品是海洋生态系统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海洋生态环境需要...  相似文献   

5.
津沙 《海洋世界》2011,(10):24-29
在国际上,因海上油污损害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而进行的赔偿案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类案件赔偿数额巨大,远远超出一般性的直接环境污损赔偿的额度.因为这种赔偿不仅是对群体利益损失的赔偿,更是对国家利益的赔偿;不仅是对环境利益的维护,更重要的是对生态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海洋生态经济健康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世纪。开展海洋经济活动,是以海洋资源为对象而展开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健康造成了损害,如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度、赤潮灾害现象时有发生等。在文中建立了“海洋生态经济健康评价信息系统”,对海洋生态经济健康相关因素监测值系统化管理,为海洋生态经济健康程度的评判,动态预测海洋生态灾害发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生态损害补偿标准的确定是建立生态损害补偿制度的核心和关键。文章从海洋生态损害补偿相关概念界定出发,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在生态损害补偿标准核算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探讨了当前我国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标准确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晰了海洋生态损害的概念内涵及海洋"生态损害补偿"与"生态损害赔偿"的联系与区别,对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害的货币化补偿标准和生态修复标准的优缺点及适用领域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未来应从两方面着手开展研究:一是海洋生态损害货币化补偿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研究;二是生态修复补偿的适用范围、理论及应用研究。灵活选择生态损害补偿标准确定方法,实现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黄河口生态监控区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出发,国家海洋局于2004年建立了黄河口生态监控区,旨在掌握该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以期实施有效管理.本研究基于2004年的黄河口生态调查数据,从海岸线演变、黄河水入海量、营养盐状况、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海洋生物等方面简述了黄河口生态监控区的生态状况,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黄河口生态资源的管理及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长岛作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是我国海上物种的"博物馆"和海洋环境的"晴雨表"。围绕贯彻习总书记"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要求,长岛把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践行"保护就是最好开发"理念,抓住机遇、苦干实干,聚焦重点、补齐短板,争创山东省第一个海洋类国家公园,努力打造纵跨渤海湾的"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增创新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为加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文章论述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理论内涵,对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进行定义,并界定不同损害行为的赔偿范围;通过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指数体系,探索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立法路径以及建立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生态环境关系着我们的未来发展和福祉,关系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当前,海洋生态系统面临气候变化加剧、海洋污染持续、局部海洋生态退化、海洋生物资源衰减、珍稀物种消失等诸多挑战.这些问题警示我们,部分海域海洋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大力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实...  相似文献   

12.
"生态围垦"的前景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省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而该省滩涂资源却相当丰富,科学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是解决该省土地资源日趋减少的主要途径,其作用与意义愈加凸显.在加大围垦力度为浙江经济提供强大土地支撑的同时,必须树立"生态围垦"的发展理念和加强"生态围垦"的科学研究,营造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围垦之路,提出了实施"生态围垦"的5项措施,为"生态省"建设增添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为维护和改善海岸带生态环境、提升海岸带生态价值、保障海岸带生态安全以及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分析当前连江县海岸带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未来亟须开展的海岸带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和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当前连江县海岸带面临外来物种入侵、海洋垃圾量大面广、典型滨海湿地生境被破坏、部分岸线和景观受损严重、渔业生产设施无序堆放、海水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台风和赤潮影响生态安全7个生态环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亟须重点从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岸线和景观保护修复工程以及海岸带监测预警工程4个方面开展连江县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并从明确责任主体和加强组织领导、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强科技支撑、实行目标责任制以及健全监督管理机制5个方面保障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海洋环境风险的生态补偿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风险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海洋环境管理部门与潜在的风险企业等利益主体从个体理性的角度博弈的结果.文章从博弈论角度分析海洋管理部门保护行为和化工企业是否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之间的内在经济学关系.结果显示,影响化工企业是否采取风险防范措施的关键因素是政府的处罚力度和政府的监管成本,从有效激励企业规范自身行为,促使其主动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角度看,管理部门对化工企业的强制生态补偿是必须的,基于环境风险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将有效提升海域环境风险管理水平,减少化学品泄漏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是我国"五位一体"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为进一步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结点上探求深入开展生态红线工作的可能性,文章对比了实施多年的海洋功能区划与历史新阶段提出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在法律地位和管控制度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划分目标、空间管理及划分方法上具有差异性,海洋功能区划以"使用"为主,海洋生态红线以"保护"引领。在此基础上,建议未来海洋生态红线工作的开展可从海洋功能区划借鉴经验,建立完善的管控评估制度,确立生态保护红线的优先地位,处理好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的关系。同时,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应以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和提高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作为一项参考指标,限制低承载区的开发利用,保证海洋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海岸防护工程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防护工程对防止海岸带侵蚀,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传统硬质海堤较少考虑其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中国进入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海岸防护工程的生态效应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对已建成的硬质海堤进行生态化改造,或在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防护性能的基础上建设具有保护与维持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生态海岸防护工程已是大势所趋。生态海岸防护工程的宗旨是尽可能地维持当地海岸带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削减波浪能量保护海岸带侵蚀。目前关于生态海岸防护工程主要集中在理论和理念方面,在具体的实施和建设环节,仍存在建设标准不完善、建设成本过高、缺乏系统持续的监测数据以及生态效应评估不足等问题。因此,后续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生态海岸防护工程技术体系,加强生态海岸防护工程关键技术研发,建立持续的系统的环境生态监测体系,并对生态海岸防护工程生态效益进行持续关注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作者籍以能值和生态炯分析,将海洋生态内在价值补充到溢油损害评估中,并以"塔斯曼海"轮溢油事故为例,分析了生态系统内在价值损害评估的特点。结果表明溢油生态内在价值损害大于对生态服务价值的损害,前者是后者的6.9倍;能值变化反映对资本积累的损害,生态炯更突出了溢油对初级生产力的生态系统的影响。本评价是现有溢油损害评价的补充,可为彻底、有效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提供保障,对海洋开发管理决策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将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是破解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和建设美丽海洋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必要环节,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产品的重要手段。为深入推进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文章对中央财政支持沿海各地实施的270余个海域、海岛和海岸带整治修复和保护项目以及18个"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主要包括海域海岸带环境综合整治、海岛整治修复、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态保护修复能力建设4个方面;据相关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累计修复岸线260km、沙滩1 240hm~2、海岛近60个、滨海湿地4 100hm~2,多地整治修复效果明显,海洋生态环境呈明显改善和整体趋稳向好的积极态势。与此同时,目前仍存在缺乏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尚未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以及海洋自然修复的研究和实践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方向的建议,即做好"三个"转变:保护修复从局部向系统化和高层次转变、资金来源从依靠中央财政向多渠道投入机制转变以及修复模式从人工干预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19.
海岛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权益维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针对海岛生态破坏问题,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海岛保护项目,目前在我国海岛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为海岛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风险。以生态文明为视角,在介绍我国海岛基本情况和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海岛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保护、资源配置、开发模式和意识宣传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海岛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广东省首个"公益+"模式进行保护和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三角岛为研究对象,从海岛复合生态系统、海岛用岛模式和海岛生态环境现状3个角度出发,构建三角岛生态监视监测指标体系,为三角岛生态监视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无居民海岛的生态监视监测能力提升和相关工作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