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资金匮乏一直是多数海洋特别保护区难以开展有效管理的制约因素之一。文章在借鉴国内外保护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如何在保证保护区资源和生境质量不发生明显退化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自我创收潜力,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价值,以有效解决其经费短缺的难题;同时,为更好地度量和评价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探讨构建了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指标选择的原则与筛选方法展开述评;最后提出有助于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应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海洋特别保护区具有特殊的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莱州浅滩位于莱州湾东部,为山东半岛北岸规模最大的近岸水下堆积地貌体,是海洋动力长期作用下的产物,所在海域为莱州湾内重要经济水生生物的产卵场。为了维护莱州浅滩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产卵场,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了莱州浅滩海洋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文章阐述了该保护区自然环境资源及管理现状,提出了健全管理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保护区监测体系、提高周边居民环保意识等管理对策,以期对维护和改善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贯穿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制度建设过程的主题是基于保护的开发以及与开发相协调的保护,但实践中这一主题在保护与开发2个端点之间游移,未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又因体制机制改革而发生制度变迁。新时代海洋自然公园制度、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替代海洋特别保护区制度,并与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等相关制度相互配合,协同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地的分类分区管控。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06,(6):5-5
据浙江省政府办公厅披露,省政府日前颁布了《浙江省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七类区域将可以设立海洋特别保护区。一旦保护区设立,将严禁从事狩猎、电鱼等行为。浙江省提出,海洋特别保护区可以开展旅游活动,但要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合力控制游客流量,建立协调的生态经济模式。浙江是全国海岛数量最多、海岸线最长的省(市)。据悉,象山港、岱山、嵊泗、普陀、大陈岛等区域有望不久跻身浙江首批海洋特别保护区。  相似文献   

5.
浙江海洋大学全永波教授团队凝聚10年来对区域海洋公共治理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出版了《区域海洋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年10月出版)。本著作基于公共治理理论和区域治理理论,融合了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开展研究,立足把区域海洋公共治理视作建设海洋强国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构成,在海洋治理的“现代化”语境下,以“公共治理”为切入点,系统开展了区域海洋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研究,在分析现有区域海洋公共治理多重范畴基础上开展国际比较和国内现状研究,着力探索构建多层级区域海洋共治体系,以推进建设海洋强国为根本,从理论基础、模式建构和机制优化等方面探索区域海洋公共治理模式的科学性、可行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分析铜盘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区规划原则对保护区进行了规划,将保护区分为重点保护区、生态与资源恢复区、适度利用区和预留区,明确了个功能分区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为建设铜盘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海门拥有海岸线12.5千米,海域面积320平方千米,人口101万,是江苏海洋重点县(市)之一。海门具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蛎岈山牡蛎礁是我国海岸滩涂上稀有的唯一独特的活体牡蛎礁瑰宝。礁体迄今已有1690多  相似文献   

8.
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对于我们还是一个新问题。为了将其引到海洋综合管理中来,作为海洋综合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其理论和实践都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国家海洋综合管理的发展。本文将就这一理论和实践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一、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提出如果不考虑概念上的差别,类似“海洋特别保护区”一词的提出还是比较早的。在本世纪30年代,美国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联邦国会于1938年宣布:“保护加利福尼亚沿岸一带  相似文献   

9.
海洋特别保护区是一种保护与开发并重的保护区类型,而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问题目前尚无较成熟的模式,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对保护区的管理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如制定保护区自身的管理办法、保护区协调管理机构、重视海洋环境和资源的调查、科学研究、建立保护区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计划的制定、广泛宣传与提高生态环保意识等。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分析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生态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区规划原则对保护区进行了规划,将保护区分为重点保护区、生态与资源恢复区、适度利用区,明确了各功能分区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并对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积极推进综合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实施开发利用许可制度、优化管理模式、注重环境保护和加快休闲渔业产品的开发设计等方面对策.  相似文献   

12.
海洋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经济、文化、政治或社会价值的涉海历史遗存物,海岸带是海洋文化遗产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欧盟十分重视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和海洋空间规划(MSP)框架内对海洋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时针对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海洋文化遗产评估机制和合理划定文化保护区两个方面,进一步促进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更好地融入海岸带综合管理体系。我国应当借鉴欧盟经验,从普查文化遗产、规划保护区、明确管理主体、完善法律制度等方面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2010年9月的大潮期间在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共设两个断面,进行底栖生物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底栖动、植物21种,其中软体动物11种,甲壳动物5种,藻类4种,环节动物1种。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ABC曲线对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低,两断面的底栖生物未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14.
正众所周知,地球表面面积的71%被海洋覆盖,人类生命源自海洋,海洋孕育了人类文明,海洋与人类的关系一直以来就备受科学家和人文社科研究者的关注。21世纪以来,在外国历史和文化研究领域兴起了一股"海洋转向"的浪潮,这股浪潮被学界称为"新海洋学"("the new thalassology")或曰"海洋人文研究",学者们从跨学科的角度对海洋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深度考察。该套丛书萃取当代国外海洋人文研究领域的精华译介给国内读者。  相似文献   

15.
在不妨碍海洋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展生态旅游,是增强海洋特别保护区自养能力,实现海洋特别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综合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空间容量和旅游设施容量3个因素,对天津大神堂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其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为37 677~39 589人次/d,并提出重视对保护区营养盐因子的输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旅游旺季客流疏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浙江渔山列岛先后被国家海洋局列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文章详述渔山列岛基本情况、保护与开发现状,针对渔山列岛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参考国内外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成功经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遗传多样性是评价自然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可为遗传资源保存、育种、遗传改良以及制定物种保护措施等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是全国唯一的、以柽柳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和管理对象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文章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0个柽柳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避免从外区域移栽、控制人类活动和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等保护措施,为深入了解该保护区典型保护物种柽柳的遗传结构、多样性、种质资源以及制定合理有效的生态系统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是目前国内唯一以柽柳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管理和保护对象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为系统、全面地了解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和保护物种的变化趋势,文章对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监测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保护区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该保护区生态环境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为促进保护及管护,提出了加强保护区生态建设,改变保护区开发利用模式;加强能力建设,实现保护区动态监控;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力开展柽柳生态修复,恢复柽柳的资源状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2012年春季和夏季大潮期间在舟山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布设10个岩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藻类样品采集。经实验室鉴定,春季共采集到36种藻类,其中红藻门19种,绿藻门9种,褐藻门8种,藻类的生物量为899.2~3 373.7g/m2,平均值为1 835.6g/m2;夏季共采集到23种藻类,其中红藻门12种,绿藻门8种,褐藻门3种,藻类的生物量为300.7~2 240.0g/m2,平均值为1 067.0g/m2。潮间带底栖藻类以暖温性种类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和夏季潮间带藻类的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分布不均匀,人为干扰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