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内容。本文针对丘陵、山地地区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和生态地质环境的脆弱性,顾及坡度、地势起伏、地质灾害、土壤环境等因素确定了多指标评价体系,进而建立了面向该类地区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农业生产适宜性和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策略。为检验方法的有效性,以西南丘陵地区——叙永县为研究区,对本文方法进行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且体现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可为确定生态、农业、城镇等不同开发保护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哈尔滨市为例开展"双评价"应用研究,从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适宜性等级及承载规模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全市农业空间指向的宜耕区面积占比为36.39%,中心城... 相似文献
3.
本文按照自然资源部对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建设及现状评估的要求,对宜兴市的城镇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基于2017年和2018年的基础性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数据,对宜兴市公共服务设施、医疗服务设施和义务教育资源进行提取、分析和统计,对比两年的变化趋势,得出宜兴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较合理,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和医疗资源的建设有待进一... 相似文献
4.
5.
为了讨论三类空间的合理划定方法,该文基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与FLUS模型进行三类空间划定研究.以昆明市盘龙区为例,在基于信息熵和优势度对三类空间进行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FLUS模型最终划定了盘龙区的三类空间.受相关政策影响,三类空间集中连片度很高,盘龙区2015-2019年土地利用有序,但多样性正在减少.在保障生态空间面积不减、粮食生产安全和城镇集约发展的原则下,经三类空间相互协调,划定生态空间610.13 km2,比现状生态空间增加6.45 km2;农业空间188.93 km2,比现状农业空间增加10.50 km2;划定城镇空间69.69 km2,比现状城镇空间减少16.95 km2.通过对盘龙区进行国土空间规划中三类空间的合理划定,为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发展相互协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作为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协调解决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空间开发失控和区域无序竞争等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地理国情成果数据、大比例尺基础测绘成果数据和行业专题资料及统计资料,结合GIS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方法,在构建适宜榆林市实际的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榆林市空间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榆林市最适宜开发和较适宜开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榆林市的西北部地区,占榆林市总面积的18.4%;最不适宜开发和不适宜开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榆林市东南部地区,分别占榆林市总面积的39.86%和41.75%。究其原因,可能由于榆林市东南部多为山区、地势复杂,属于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同时该地区人口数量大,导致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较为匮乏,开发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7.
以湖南省国土空间开发效率评价为研究对象,结合人口、社会、经济等数据及该地区特点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评级指标权重,并对各评价因子进行量化分级,使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湖南省各州市的国土空间开发效率值。实验结果表明:湖南省国土空间开发效率分区明显,长沙市作为省会城市国土空间开发效率值最大,紧随其后的是岳阳市,超过长株潭地区的株洲市和湘潭市。研究湖南省国土空间开发效率,对于评价各市州开发现状,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从而推动全省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我国国土空间研究发展态势,基于CNKI数据库的核心期刊论文,重点分析了国土空间研究内容年度变化趋势、学者与机构、热点主题等。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领域研究还不充分,但发展迅速,研究力量主要为高等院校,地域分布不平衡,研究主题呈“大分散、小集聚”特点;(2)研究主题体现鲜明的政策性,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乡村规划、碳中和、生态安全格局等是当前主要研究热点;(3)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方向的理论研究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欠缺广泛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9.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以及主成份分析,对泸西县农业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确定了该县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参评因子及其影响度(隶属度),建立了适宜性评价指标与分类体系,划分农业用地适宜性等级,编绘农业适宜性等级图,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多,致使城区容量扩大的需要和有限的城区用地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稳定发展,缓解这个矛盾的最佳方式则是向城市地表以下拓展空间容量。昆明是云南省省会,伴随着地铁建设的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判法、GIS技术,对昆明市主城区及周边重要区域地下空间的开发适宜性作出了评判。昆明市中心城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可以此评判结果为依据进行策划。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过认真分析传统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方法之后,本文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建立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IS空间分析生成符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派生数据集,对该数据集重新分类后消除量纲的影响,使得各项指标之间具有量值可比性。最后按照评价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对各成本数据进行叠加,生成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专题图。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实现了评价结果的可视化分析研究,为城市总体规划,房地产开发、居民购房以及商业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合理化与规划科学化的基础,本研究在系统分析了国内与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某区域为例,展示了利用GIS进行评价的方法和流程,以期为此地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国家级新区在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带动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此,对广州南沙新区范围内居住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本文基于GIS缓冲区分析技术,以南沙新区的学校、医院、超市、公交站、地铁站、道路、公园等方面作为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GIS叠置分析功能,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加权叠加,并将叠加成果结果划分为5...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综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及技术方法,探讨了GIS支持下,叠加分析、多指标决策模型以及人工智能的各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并提出了应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17.
以1990—2020年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构建“三生空间”用地分类体系,分析了滨海城市——青岛市国土空间用地转型及其生态系统响应的时空演化过程。结论如下:1)青岛市生活空间用地面积增加较快,生产、生态空间持续减少;2)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特点,“高—高”型生态环境质量区集聚在北部茶山及南部大熊山等山地、丘陵地区,“低—低”型聚集区集中分布在胶州湾滨海沿线快速城镇化走廊区域。空间演化方面,“高—高”型聚集区变化较为显著;“低—低”型聚集区则出现一定程度蔓延,尤以城阳区一带最为明显;3)导致生态环境改善、恶化两种趋势的因素在青岛市共存,且后者远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8.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同时确定其适宜程度,并作出相应等级的评定,是土地潜力评价的进一步发展。GIS技术应用到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可以大大提高评价的效率,保持评价定级的科学性、现势性和准确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应用的方法、模型、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对保证国土开发的良好秩序发挥着全面协调和宏观调控的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公共管理和调控工具。本文在我国启动新一轮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的背景下,以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选择为切入点,研究提出"多中心网络型"集聚开发格局,陆域9区、海域5区的国土分区发展指引等成果,以期对未来我国国土空间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以山东省东营市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探讨了运用GIS技术对用地的自然、社会属性进行综合评价的数量化方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取了土壤类型、地下水位、全氮、全磷、土壤盐分五个评价因子,各因子的适宜度的确定和各单元因素适宜性的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改良应用的合理化建议。将GIS引入到土地适宜性的空间评价中评价方法更科学,使评价结果能更好地为土地利用和规划服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