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年11月,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将从上海出发乘雪龙船赴中山站进行科学考察。本次考察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进行格罗夫山综合考察,主要开展陨石回收与研究、地质考察、冰盖测绘遥感及星地同步遥感实验等研究。这是继我国考察队员于2002~2003年在该地区找到4000余块陨石而一举使我国陨石数量位居世界第3位后,国家组织的又一次重要考察活动,其目标是在陨石数量、质量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将承担格罗夫山考察的冰盖测绘遥感及星地同步遥感实验任务。  相似文献   

2.
从2005年11月18日起,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格罗夫山考察队从上海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出发至今,已有三个多月的时间,目前考察工作基本完成。在这三个多月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共收集陨石5354块,超过此前我国对该地区考察时收集到的陨石总数,使我国南极陨石的拥有量接近一万块。与以往的考察任务不同的是,这次考察除收集陨石外,还同时进行冰盖进退及古气候研究、地质考察、内陆冰盖测绘、星地遥感同步测量研究等考察工作。  相似文献   

3.
南极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一次跨世纪的科学考察,南极格罗夫山综合是本次考察的重中之重。其中地形图的测绘又是本次格罗夫山考察最主要的任务。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格罗夫山测绘的重要意义以及测绘的一些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目前,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举办,楚天金报和荆楚网承办的“辉煌荆楚60名片”推评活动落下帷幕。其中,第59张湖北名片是“武汉专家绘出世界首张南极内陆地形图”,其入选理由主要是:2000年,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鄂栋臣、彭文钧、丁士俊3位专家,率先完成了格罗夫山核心地区110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测绘,此图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张南极内陆冰盖高原人工实测的精确地形图。  相似文献   

5.
1998~1999年南极夏季期间,中国组织实施了第三次南极内陆冰盖科学考察,深入冰盖内陆1128km,成为世界第一支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区域开展科学考察的国家队。本文着重介绍有关考察的测绘保障工作及其成果。  相似文献   

6.
科技信息     
科技新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三队员参加中国第 17次南极考察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有三名队员参加中国第 17次南极考察 ,他们将于 12月初启程赴南极长城站、中山站考察 ,执行GPS国际联测任务。GPS国际联测是由SCAR_WEEI(国际南极考察委员会下属的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工作组 )组织实施的国际合作项目 ,旨在测量南极板块和微板块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和方向。此外 ,还将进行由于冰盖融化及海洋负荷变化而引起的南极地区的垂直形变测量。本次GPS国际联测时间为 2 0 0 1年 1月 2 0日 0 0 :0 0 (UTC)至 2 0 0 1年 2月 10日 2 4:0 0 …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地冰盖关键过程和重要参数研究对揭示极地冰盖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提高海平面上升贡献的预测精度至关重要。极地科学考察的实地观测数据可以为遥感观测提供校准和验证,降低遥感反演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同济大学全球变化研究团队近年来针对极地冰盖关键参数的测绘遥感与现场考察工作,重点阐述在极地科考观测验证和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包括在南极冰盖的新型测高卫星的空-地协同验证、卫星角反射器布设、粒雪层内部温度观测与模型验证、多平台无人机海冰探测和雪冰环境调查,以及格陵兰冰盖质量变化评估等。最后,本文对未来的极地科考验证计划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极地测绘事业的开创者、极地测绘与遥感信息学的奠基人鄂栋臣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21日5时40分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逝世,享年80岁。鄂栋臣曾参与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一生参与7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两次在国家南极科学考察中荣立二等功,是全国唯一一位同时参加过中国南北两极三站建站工程和首次北冰洋考察的科学工作者。15年前,《中国测绘》记者采访过鄂栋臣,在此之际,我们把这篇尘封的稿件刊登,在此缅怀鄂栋臣教授。  相似文献   

9.
《河南测绘》2008,(1):F0002
经研究,河南省测绘学会2008年的主要工作计划要点,现印发实施。一、开好七届二次理事会工作会议,会议定于4月8日召开,主要内容:传达中国测绘学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7年学会工作,研究2008年主要工作实施方案,布署落实2008年度的重点工作任务。二、按照国家测绘局、中国测绘学会要求,积极宣传发动本省测绘科技工作者,参加第21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7月3日~11日)。配合省测绘局认真协调组织河南参会分代表团参加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开阔视野,了解和掌握国际测绘科技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第21届国际摄影测量遥感大会在北京的隆重召开,吸引了全世界测绘届的关注。四年一度的ISPRS大会被誉为测绘界的奥林匹克,这次北京大会是我国测绘界与国际接轨的一次重要活动。不仅国际上的参会人员众多,我国测绘届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参会热情空前高涨。国际上各主要测绘类组织也都派出了  相似文献   

11.
中中国第15 次南极考察队(1998 ~1999 年) 执行了第三次内陆冰盖考察。由10 名考察队员组成的内陆冰盖考察队,不畏艰险,穿越了一道道冰裂隙区域,屡次排除了设备出现的严重故障,克服了高原反应、低温严寒、食品配备不全等严重困难和穿越冰裂隙的巨大心理压力,在南极冰盖上纵深挺进1100 多k m ,到达被称为“不可接近地区”的南极冰盖最高点 Do me A 区域。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考察工作,获取了大批十分珍贵的观测样品和数据,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考察项目,使中国成为世界首批到达南极内陆冰盖 Dome A 区域进行科考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2006年第1期(总第29卷第117期)专家特稿我国“数字区域”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曾澜(1)南极测绘聚焦中山站至DOME-A内陆冰盖考察导航系统设计甘昱鄂栋臣庞小平等(4)特征数据模型在《南极赛博地图集》数据描述中的应用张春奎庞小平鄂栋臣(7)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优秀论文选登浅谈  相似文献   

13.
作者作为测绘工作者随第24次内陆冰盖队进行了内陆科学考察,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科学实验数据。本文根据内陆独特的地理位置,结合数据处理的过程,阐述了数据处理中引用国际GPS连续运行站的必要性,讨论了观测时间的长短对GPS定位精度的影响程度,总结出了其相互制约关系。对今后的南极测绘考察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之卓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老一辈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测绘专业组成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兼摄影测量及遥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湖北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第五届政协常委会常委,武汉测绘学院名誉院长等职。王之卓教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博士学位的航测专家。无论在摄影测量测图、空中三角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15.
10月20日,第25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乘坐“雪龙”号出征.其中包括国家测绘局派出的8名测绘队员和2名后勤保障人员。他们将承担包括南极内陆冰盖DOMEA建站测绘保障、中山站测绘基准维护观测,南极普里兹湾海冰观测、长城站GPS跟踪站建站观测及其周边地区航外业控制测量等测绘工作。  相似文献   

16.
测绘格罗夫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文钧  丁士俊 《地图》2003,(1):40-45
地形图测绘是一项最基本的测绘工作,但在万年冰封、气候严寒的格罗夫山地区进行测绘,其情形或许你想像不到。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地图院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现代测绘技术,构建了集地理信息采集、处理、贮存、管理于一体的信息化测绘生产体系,完成了信息化测绘生产基地的构建[1]。多源遥感数据快速自动处理技术应用研究是信息化测绘生产技术应用研究的一方面,主要是利用以信息化测绘生产基地为依托的遥感影像集群数据处理系统完成。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快速自动处理多源遥感数据,并以ADS80数据为例,对集群系统构建前后的效率进行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18.
《测绘学报》2012,41(5):630
正《测绘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测绘学会主办,测绘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测绘学报》是EI核心期刊、第四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和科技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被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录,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测绘期刊之一。征稿范围本刊主要刊载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遥感、地图学、海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绘、地理信息系统、信  相似文献   

19.
正《测绘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主办,《测绘学报》编辑部编辑,测绘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测绘学报》是Ei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第四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全国优秀测绘期刊,连续多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并被国内外多个重要数据库收录,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测绘地理信息期刊之一。征稿范围本刊主要刊载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遥感、地图学、海洋测  相似文献   

20.
杨凯教授是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和数字化测绘工程管理与应用方面的知名专家,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杨凯教授1965年大学毕业后至1986年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摄影测量与遥感系助教、讲师、教授和系主任;期间于1980年至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曾赴荷兰国际航空航天测量与地球科学学院(ITC)进修;1986年至2002年调到国家测绘局任总工程师、副局长和党组副书记:2001年至今任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及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国委员.70年代末,他致力于解析摄影测量区域网平差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研制了我国首例"TQ-16机航带网法区域网平差计算机程序",成功地在测绘生产中推广使用、产生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