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及原因——以深圳特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仝德  冯长春  邓金杰 《地理研究》2011,30(3):437-446
以城中村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深圳为研究对象,分析原特区91个城中村占地规模、建设总量、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其空间形态演化模式和形成原因.发现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一般规律,但受历史渊源和体制限制又表现出特殊性:原始规模不具区位差异;发展初期以土地有限蔓延为主,空间形态开始表现区位差异;快速发展期开发...  相似文献   

2.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成景系统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内分布着大量以石寨、石墙、巷谷、峰林、石峰、石柱、石崖、巷谷、一线天、造型石等景观类型,它们形成于晚白垩系龟峰群,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分布区之一.其形成不仅与红层、构造及流水等外营力等构成了丹霞地貌的成景系统因素有关,而且也与它们在信江盆地内的空间位置相关,共同制约着不同位置上丹霞地貌的演化进程及其景观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长江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的定点试验研究成果为依据,阐明了该类坡地退化的关键因子中的坡度,以及土壤粒径、有机质及N、P、K流失的规律。研究表明,坡面片蚀最大侵蚀量的坡度为24°~29°;侵蚀的主要粒径为粉砂和粘粒,土壤有机质及速效N、P、K主要是随粉砂和粘粒流失而流失。在对工程的(石坎梯田)、农业的(等高耕作)和生物的(植物篱技术)措施对比后,认为采用植物篱技术是退化坡地恢复整治可供选择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4.
丹霞地貌是一种重要的风景地貌,研究其地貌特征和演化过程可以为保护与利用这一地质遗迹提供科学支持。中生代红层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在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高原亦有大量分布。为增进国内同行对美国西部红层与丹霞地貌的了解,以犹他州Zion国家公园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岩样理化性质测试,并结合GIS和DEM分析,对其地貌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区域构造方面,Zion公园红层沉积于大型的弧后盆地——西部内陆盆地,盆地抬升时形成的节理群对丹霞地貌发育具有控制作用;红层岩性方面,Zion公园发育丹霞地貌的红层以风沙沉积为主,岩性为细砂—粉砂岩,但不同段的风成砂岩在胶结特性和岩石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地貌特征方面,Zion公园整体为高原—深切峡谷景观,其中高程为1800~2000 m的部分占比最大,公园南部比北部切割侵蚀程度更高,形成的单体地貌以块状山崖—沟谷组合为主,同时还因地下水的基部渗流侵蚀和风蚀作用在崖壁上发育有各种洞穴景观;演化过程方面,Zion公园丹霞地貌发育经历了构造盆地形成—红层堆积—地壳隆升—外力塑造四个阶段,三叠纪末期形成的西部内陆盆地为红层堆积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侏罗纪期间干旱的气候环境下形成了大规模的风沙沉积,白垩纪末期科罗拉多高原的抬升及形成的节理裂隙为外力侵蚀提供了条件。其中,强烈的流水下切是该地区丹霞地貌发育的主导外营力,并一直持续至今。  相似文献   

5.
从可持续开发的角度,根据稳定程度将丹霞地貌景观分为危岩景观和稳定景观,并依据规模大小、外观形态、失稳模式、旅游价值和灾害性,将危岩景观进行了简要分类。在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特征和旅游开发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危岩景观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危岩景观的开发现状、潜在威胁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红层盆地岩性差异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相红层盆地的岩性在横向上和纵向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导致发育的丹霞地貌形态迥异。本文以赣东北信江盆地、粤北丹霞盆地、陕北地区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总结了红层盆地中常见的岩石及地貌类型,提出岩性在丹霞地貌坡面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信江盆地中,龙虎山、龟峰等挺拔高耸的山峰主要发育在盆地南缘的河口组厚层砾岩中,而盆地中部贵溪、弋阳地区的近圆形山丘则产在塘边组大型交错层理风成砂岩中;与其类似,丹霞山的赤壁陡崖主要发育在丹霞组厚层砾岩夹风成砂岩中;相反,陕北地区波浪状地貌主要发育在洛河组风成砂岩中。利用河道-山坡综合地形演化(CHILD)地貌模拟软件,假设在同样的构造抬升和河流侵蚀作用下,分别模拟了细砂岩、细砾岩、中砾岩构成的山体坡面的演化过程。模拟结果显示,细砂岩山体易形成较为平缓的坡面,中砾岩易形成陡峻崖壁和巷谷,而介于二者之间的细砾岩则形成较为明显的沟壑系统。CHILD模拟结果与实地观测一致。因此,红层岩性差异在丹霞地貌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是未来地貌定量模拟研究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华南赤红壤坡地退化具有以下特扯:1)土壤发生层次遭到剥蚀,2)土壤质地砂化,3)土壤化学性质衰退。本文介绍广东省五华县坡地立体开发,防治其继续退化以及整治严重退化坡地的试验情况,为华南的坡地利用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郑度  申元村 《地理学报》1998,53(2):116-122
本文以长江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的定点试验研究成果为依据,阐明了该类坡地退化的关键因子中的坡度,以及土壤粒径,有机质及N、P、K流失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谢明  何江华 《地理研究》1992,11(4):75-85
华南赤红壤坡地退化具有以下特扯:1)土壤发生层次遭到剥蚀,2)土壤质地砂化,3)土壤化学性质衰退。本文介绍广东省五华县坡地立体开发,防治其继续退化以及整治严重退化坡地的试验情况,为华南的坡地利用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度假区共有旅游资源8个主类,共118处资源单体,其中优良级单体18处,资源品位适中。在47个空气负离子含量测点中,浓度在700个/cm~3以上的占51.1%;空气细菌平均数仅为县城的6.2%,显示了度假区环境的优越。在评价测定的基础上,提出了景观保护利用规划的三大原则:生态化、自然化和乡土化原则;确定了四种利用方式:作为观景对象、文化熏陶、活动平台、休憩场所加以利用;阐述了综合评价的四大内容:风景质量、阀值、敏感度以及特殊价值评价;进行了三级分区保护:重点保护区、景观恢复区和适度发展区。  相似文献   

11.
对崀山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已成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对比分析法.通过与国内丹霞地貌旅游开发较好的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进行比较,分析了新宁崀山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特点和制约因素。崀山丹霞地貌旅游业的开发,要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同时借鉴其它旅游区特别是丹霞地貌区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加强丹霞地貌景观的保护,促进崀山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运用地理学的资源评价法和区域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已有风景区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资新盆地丹霞地貌景观特征,并与我国其它著名丹霞地貌景观进行了对比和景观质量评价,指出资新盆地丹霞地貌景区具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诸多有利条件和基础,广西资源县与湖南新宁县应该联合起来协调申报。  相似文献   

13.
江西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景观发育于信江盆地中生代红层中,以发育老年早期孤峰、峰林、残丘类地貌景观为特征,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断裂切割、岩性差异、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是造成丹霞地貌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所处盆地内位置、出露的红层性质以及构造发育特征的不同,也影响地貌发育的特色。目前国内所发现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东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由于它们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地壳活动特征、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丹霞地貌的成因机制也不相同。阐述了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特色,并着重研究丹霞地貌景观的成因机制,以及与其他地质公园、遗产地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丹霞地貌概念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尚仁  刘瑞华 《山地学报》2003,21(6):669-674
关于丹霞地貌概念上的不同意见,主要是:①岩性岩相上是较单一的“陆相碎屑岩”还是涵盖多种岩性岩相的“沉积岩”;②地貌上是“丹崖”,还是“赤壁丹崖”,或是“赤壁丹崖群”。根据目前已知的中外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初步认为,丹霞地貌是由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经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赤壁丹崖群地貌。近10a来,一些丹霞地貌概念,基本上属于“中国丹霞地貌”的概念,不完全符合世界丹霞地貌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周学军 《山地学报》2003,21(2):180-186
丹霞地貌是中国科学家确认的一种独立地貌类型,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的旅游价值日益引起国人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其形成原因和所处气候带的不同,地貌景观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南方丹霞地貌露头不仅规模大、数量多、色彩鲜明,而且形态多样奇特;中国北方丹霞地貌露头规模和数量均较小,而且色彩形态呆板。但是由于岩性和形态的原因,不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丹霞地貌均与人类历史活动关系密切,只是由于中国南北方的历史文化差异,南北方丹霞地貌的文化积淀差异也较为明显。北方的干旱气候铸就了北方丹霞地貌的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积淀,而南方湿润季风气候则决定了丹霞地貌与古寨文化和墓穴文化的渊源关系。因此,北方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应突出其文化主题,而南方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则应展示其自然与文化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16.
浙江方岩丹霞地貌发育的年代、成因与特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方岩丹霞地貌在大地构造上隶属于华南褶皱系构造单元,该单元在燕山运动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入欧亚板块之下,促使大陆边缘地壳重新活动.晚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本区构造应力场由晚侏罗世的北西-南东向挤压,转为早白垩世的北东-南西向挤压和北西-南东向的拉张,发育了永康早白垩世断坳盆地,在盆地中沉积了下白垩统永康群馆头组(K1g)、朝川组(K1c)和方岩组(K1f)地层.中生代晚期永康盆地逐渐隆升,结束了红层沉积,遭受侵蚀,方岩地区丹霞地貌密集围谷、密集方山和廊穴等青年期的地貌特点表明该区大规模的抬升发生在较近的地质年代.  相似文献   

17.
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6,自引:5,他引:76  
李贞  保继刚 《地理学报》1998,53(6):554-561
本文从植被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色质量管理的角度,以群落景观重要值,旅游影响系数,敏感水平等定量分析为依据,初步研究了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点植被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徐君亮  陈敬堂 《热带地理》1998,18(3):243-248
通过实地考察,概述广州番禺莲花山与粤北丹霞山地质地貌的异同,从丹霞地貌角度阐述这座古石矿场“人工无意夺天工”形成的陡崖,岩洞,石墙,石巷,岩湖,石柱,石门,石桥等人工丹霞奇观,并对这座以全国罕有古石矿场为主景的莲花山旅游区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19.
安徽齐云山丹霞地貌成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齐云山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于中白垩统小岩组K2x1红色砂砾岩层中, 该区地貌发育主要受景德镇-祁门断裂带、江湾-街口挤压破裂带和开化-淳安褶断带三大断裂带控制。在白垩世该区经历了地块沉降, 成为陆上的断陷湖盆, 由此接受了巨厚的白垩系红层堆积。在新构造运动中, 该区经历了隆升过程, 巨厚的白垩系沉积物变成了海拔500~600 m的山体。白垩系红色砂砾岩在经历了垂直节理发育、风化破坏阶段及剥蚀搬运阶段后, 同时受岩性本身砂岩与砾岩在组分和结构上的影响, 差异性风化剥蚀显著, 因此形成了壮观的峰林、崖、洞、方山、城堡及天生桥景观。该区585 m、400 m和150 m处的三级裂点, 大致反映了该区新构造运动中三次主要的抬升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丹霞地貌与岩溶地貌旅游景观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丹霞地貌与岩溶地貌的旅游景观进行系统比较,揭示两者在发育条件及分布特点、自然及人文旅游景观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在发育条件上,两者的岩性、构造环境和主要外营力均存在显著差异;另一方面,两者的发育又都依赖于一定的水热条件和密集的节理裂隙.在空间分布上,两者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均在我国南方亚热带、热带湿润区;其中,东南地区尤以丹霞景观见长,西南地区更以岩溶景观取胜.自然景观方面,丹霞景观与岩溶景观在类型、外形、组合上有较多相似之处;两相比较,岩溶风景胜在山奇洞奥,而丹霞风景则胜在赤壁丹崖.人文景观方面,丹霞地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