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研究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采用SIDC提供的1700—2012年逐年与1987—2012年逐日的太阳黑子数据,利用小波功率谱分别从长周期和短周期两个方面研究太阳黑子的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太阳黑子存在3个显著性周期:0.075 a(27 d)、11.04 a和111.6 a,除此之外,还有55 a的局部显著周期。对太阳黑子数与太阳F10.7射电流量进行交叉小波变换,分析结果发现两者在10.1~12.3 a的尺度上有着显著的共振性。利用最小二乘谱分析方法得到太阳黑子时间序列各个周期的振幅和趋势信息,结果显示各个周期的振幅与其小波功率谱成正比关系,11.04 a的振幅最大,0.075 a最小,同时在1700—2012年间,太阳黑子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每年约增长0.08个单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采用戈达宇宙航空中心提供的太阳黑子数、F10.7射电流量与太阳风速度数据分析了1700—2015年间太阳活动的变化。发现太阳活动存在4个显著性变化周期:27d、4年、11年和111年,另外还有0.5年、1年、55年的局部显著周期。对太阳黑子数与F10.7射电流量和太阳风速度进行交叉小波分析,结果显示这3个参数在0.062 5—0.125年的尺度上有显著共振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局部区域电离层的周期性变化,建立精确的区域性电离层预报模型,根据全球TEC的空间分布规律,将全球划分为四大区域。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CODE提供的1999—2013年间的电离层网格数据进行了周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电离层存在着26.5 d,0.5 a和1 a的显著周期。其中,26.5 d周期全球范围内显著;0.5 a周期在低纬地区显著;1 a周期在高纬地区显著。利用最小二乘谱分析对各周期振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6.5 d,0.5 a,11 a这3个周期的振幅呈现着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趋势;1 a振幅在中高纬地区较为明显;0.5 a振幅在北半球较大,而1 a振幅在南半球较大。除此之外,各周期振幅在局部区域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种卫星测高资料融合海面高数据对黄海、东海、南海和全球海平面异常在1993年至2005年期间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海、东海、南海线性趋势分别为5.05mm/a,4.8mm/a,4.27mm/a,均大于全球平均趋势项2.66mm/a,各海域的周期振幅和相位变化也存在较大差异。近海各海域与全球的海平面异常的小波交叉谱和相关谱分析表明,近海各海域与全球海平面异常变化在年际周期上具有较高的谱能,但相位差异较大,短周期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相关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提出将交叉小波和小波相干相结合,创建多角度相关性分析方法,用于基准站垂向周期运动与气象因素的关联性分析,以山东省费县观测数据为例,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交叉小波谱可以表明,费县基准站的垂向周期运动与气象因素之间有明显的1a主共振周期,说明两者之间年周期变化存在联系。同时从小波相干谱中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时间段内存在不规则的1/12 a、0.25 a、0.5 a共振周期,但共振周期持续时间较短,说明气象因素会对垂直形变产生影响。此外,交叉小波和小波相干能够在时域和频域中分析两种不同成分的细部相关特征和相位差异,其中相对湿度变化超前垂直变化1/4周期,平均风速变化滞后垂直变化1/8周期,日累计降水变化超前垂直变化1/8周期,日照时数变化滞后垂直变化1/8周期,在基准站垂直形变相关性分析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使用一维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1880~2011年全球海洋表面温度平均异常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全球以及半球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突变点以及一致性;清晰地获得了海温在不同时间层次上的分布和冷暖交替情况。另外,在大尺度上全球海洋表面温度有80 a和40 a附近的2个年代际周期,在中尺度上存在一个12 a和一个19 a的周期,在小尺度上存在一个4~6 a的主周期。  相似文献   

7.
利用TOPEX/Poseidon(T/P)卫星10年(1992~2002)监测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的GDR数据,经过数据的地球物理改正、编辑、约化和滤波后,分别采用小波分析和傅里叶分析得到了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的平均周期为1034d,363d,182d和47d。季节性变化是湖泊水位变化的主项,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了周年振幅为0.7196m,半年振幅为0.5322m,因此季节性变化的主周期是周年,次周期是半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变化趋势为0.2012m/a,说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博斯腾湖水位在升高。由博斯腾湖月水位变化的时间序列与NINO3 SST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NINO3 SST 发生6个月后,博斯腾湖月水位变化序列与NINO3 SST数据相关性最大(-0.2784),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西部气候影响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8.
日长季节振荡的振幅变化与南方涛动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昊明  钟敏  朱耀仲 《测绘学报》2000,29(Z1):103-106
本文提出了小波振幅谱的定义,给出了其在频域的表达式及频域周期与Fourier周期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与谐波分析比较,证明了小波振幅谱应用的有效性。应用小波振幅谱研究了日长季节振幅变化与南方涛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日长周年振荡的振幅变化与南方涛动的年际变化呈明显负相关,而日长半年振荡的振幅变化与其呈更强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海1992-2006年海平面变化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14年多的多颗测高卫星同化海面异常数据,分析我国近海海平面信号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年周期信号在我国海域海平面变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其次,半年周期信号在南海也有较强显示,而黄海和东海则表示为高频信号,半年起伏及高频信号的周期和振幅均不稳定。首次在南海和东海海域发现存在一周期为准540 d的信号,其物理机制尚不明确。用标准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对上述周期信号进行了提取。验潮站数据也证实了该信号的存在。海面异常分析结果显示在1993~2007年期间,我国海平面平均升高速率:黄海为(4.01±0.49)mm/a,东海为(4.61±0.35)mm/a,南海为(3.68±0.41)mm/a。海平面上升趋势地理分布结果显示海平面变化具有很大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小波振幅分析方法和小波振周谱分析方法的解析表达,然后利用小波振幅分析方法研究了1950~2003年日长近120d准周期振荡的时频规律(国际地球自转中心提供的1962~2003年的日长变化以及根据美国环境预测中心提供的大气角动量换算的1950~2003年大气激发的日长变化)。此外,还利用小波振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同一时段内厄尔尼诺3、4区海水温度异常年际变化的时频特征,并将它与日长近120d准周期振荡的振幅变化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太阳黑子数时间序列的奇异谱分析和小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小波变换和奇异谱分析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对离散小波的分解和重构、奇异谱分析的重构进行了详细阐述。结合太阳黑子数1749年至2007年3月期间的月平均值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变换的分解和重构及SSA方法的重构,提取了其主要的周期特性,并对两种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微波辐射计的南极冰盖冻融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雷  郭华东  李新武 《遥感学报》2013,17(2):423-438
基于改进的小波冻融探测算法, 利用SMMR和SSM/I数据对南极冰盖1978年-2010年期间的冻融状况进行监测, 分析了南极冰盖近31年(1978-2010)和近10年(2000-2010)的整体和区域冻融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南极冰盖冻融变化受南极地区温度变化影响比较明显, 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而且南极冰盖冻融具有南极东部和南极西部两种不同的冻融变化特征, 南极西部冰盖冻融变化剧烈, 南极东部冰盖冻融变化相对稳定, 甚至有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了傅里叶功率谱和小波功率谱分析方法,分析了太平洋中、东部地区海面温度异常时间序列的时频特征,发现了海面温度异常信号具有2~6年左右的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由国际地球自转及参考服务组织(IERS)提供的1990—2015年的EOP 08C04序列,分别利用小波变换和最小二乘法对极移(PM)和日长(LOD)的周期性变化进行了研究。小波分析结果表明,PM和LOD都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但是,无法区分周年变化和钱德勒变化,可能是因为两者的频率太接近。在最小二乘意义上,对PM和LOD的趋势变化和周期变化进行了解算,结果发现LOD具有明显的半年和周年变化,同时探测了PM的半年和周年变化。1990—2015年间,LOD的趋势变化率为(-0.066 7±0.001 6)ms/a,PM在X和Y方向的趋势变化率分别为(2.898 0±0.131 0)mas/a和(0.957 0±0.152 0)mas/a,说明北极点相对地壳向18.3°E的方向移动。此外,对PM的X分量、PM的Y分量以及LOD两两之间进行了交叉小波变换,对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于IGS连续跟踪站的GPS高程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强  党亚民  秘金钟 《测绘科学》2007,32(3):55-56,27
对全球分布的IGS连续跟踪站GPS高程分量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多分辨率分析,发现各台站高程时间序列大都存在着季节性变化,这种以半周年项和周年项为主的季节性变化是由多种地球物理现象引起的,我们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原因,并着重分析了大气压强的影响。利用分析的结果讨论了地壳垂直变化的规律,得出地球存在以半年和周年为周期的整体性扩张与收缩振荡运动,同时南北半球的变化规律存在差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NINO3海面温度异常时间序列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广彬  丁剑 《测绘科学》2006,31(3):33-35,49
本文对连续小波变换和离散小波变换进行了简要介绍,对连续小波变换中小波函数与尺度的选取、小波尺度与Fourier频率的关系等进行了阐述。结合太平洋中部地区1871年至2005年6月期间NINO3海面温度异常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功率谱分析,提取了其时频特征,分析结果与主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时间吻合较好。最后,利用离散小波分解与重构对时间序列进行消噪处理,并对不同层数强制消噪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冰川表面流速是反映冰川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能够为冰川物质平衡提供重要信息.利用2016年的13景Sentinel-1A影像和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偏移量追踪法测定岗纳楼冰川表面流速场,并根据地表温度是否大于0℃将其分为冰封期(10月—次年3月)和消融期(4月—9月).其...  相似文献   

18.
水文气象因素引起的重力变化是影响地震重力变化成果解释的重要因素。以中国北疆地区为研究区域,借助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s,GLDAS)全球水文模型数据、大气模型数据,计算2016-01—2017-12时段内水文气象因素对研究区域的重力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陆地水影响的年变化为1.3 μGal,两期陆地水影响空间分布的差异低于1 μGal;大气影响的年变化为8 μGal,两期大气影响空间分布的差异达到6 μGal。利用2016-04、2016-08和2017-06三期流动重力测量数据,对比扣除水文气象因素前后的重力变化,可以看出,在中国北疆流动重力数据处理中,大尺度水文因素可以不予考虑,气象因素应予考虑。同时,为更好分析流动重力变化,建议流动重力测量过程中同时开展测点附近的土壤湿度、大气气压等观测。  相似文献   

19.
Using satellite-observ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ata and 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REOF) method, we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during growing seasons from May to September in the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 alpine meadow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from 1982 to 2006. We found that NDVI in the centre and east of the region, where the vegetation cover is low, showed a consistent but slight increase before 2003 and remarkable increase in 2004 and 2005. Impact factors analysis indicted that among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humid index, soil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oil temperature at 10 cm and 20 cm depth, annual variation of NDVI was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the soil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period from March to July. Furthe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egetation and temperature was insignificant before 1995, b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rom 1995.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emperature is the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 of vegetation change in the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 and the currently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may increase vegetation coverage and/or density in the area. In addi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started from 2005 in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 has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covery of vege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