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组织大经济区和加强省区间规划协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胡序威 《地理研究》1994,13(1):16-22
本文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组织大经济区,加强省区间规划协调的迫切意义,并就大经济区的性质、组织形式和划分依据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说明;具体提出了将全国各省区(市)组合成为东北、华北、西北、东中、华南、西南6大经济区的建议方案,分别探讨了各大经济区需要着重规划协调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面对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新疆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科教兴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经济区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但我国经济区一直未能正常、稳定地形成和发展,是认识和体制上的障碍。划分大经济区要着眼远景发展方向;照顾自然区域单元的完整性和自然资源的协调性;考虑经济结构相对完整和专业化特点突出,要有大的经济中心和统一的交通运输网络;适当照顾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的完整性等原则。对比众家方案,从而提出把我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新疆、西藏九大经济区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总被引:213,自引:21,他引:213  
李平  李秀彬  刘学军 《地理研究》2001,20(2):129-138
土地利用的基本竞争模型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驱动力分析的理论基础。把握土地利用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关系,尤其是它们之间的矛盾及其地区差异,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宏观分析的有效途径。工业化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矛盾。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选取11项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标,分省份计算了驱动力指数。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以生存型经济福利驱动和环境安全驱动为主,而东部地区以比较经济福利驱动和食物安全驱动为主  相似文献   

5.
1ntroductionSincel978ChinaembarkedonitsmodemiZaionprogramadopingtheopnDoorPOliCy.Sincethen,cooperationbe~nChinaandtheho-forificcountriesews)havebeenintensifiedandextensified.Noonlybilateraltradeactivitieshavebeenburgeoning,therehasalsobeenPhenomenatgrOWthinthedirectinvestmentineachothefseconomy.Besides,therehasbeenemergingsomenewtypesofmultinationalcoopefationtopromOtefullexploitationofmralandhumanresourcesandtoutilizeeachOther'scomParativeadvantags.TwoPedicularareaswhichmaybelookedaspoe…  相似文献   

6.
刘卫东  陆大道 《地理学报》2005,60(6):894-902
区域规划是大国进行空间管治不可或缺的层次和手段。随着跨区域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和进一步市场化后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变化,以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开展区域规划在我国已经十分迫切。本文分析了新时期进行区域空间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体制转型 (市场化) 等;通过阐述"点-轴系统"理论、全球化下的"城市区域"理论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分析了区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最后根据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的工作经验,讨论了进行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的一些具体方法。作者提出,需要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并考虑有效可行的管治手段,以全球化视野和市场化思维考虑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建筑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中国建筑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左右,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在宏观分析全国建筑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辽宁省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和走向,然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和回归模型对辽宁省2001~2009年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辽宁省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的依存关系显著,即建筑业每增加1元可以带动全省GDP增长5.809元,然后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完善市场运行体制及拓宽建筑业发展空间等几个方面,提出辽宁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澜沧江下游地区水陆交通建设与综合运输网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勇  郭来喜 《地理研究》1997,16(3):55-62
通过对澜沧江下游地区交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国际交通经济运量及运输物资构成的全面分析,认为澜沧江下游作为重要的水电、旅游、森林、热作资源开发基地和大西南走向东南亚的战略通道,在下世纪初,其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必须从国家地缘战略的高度加以优先考虑。论证了以加强水陆交通对接建设为重点的综合运输网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提出了促进交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英浩  汪明峰  刘婷婷 《地理研究》2022,41(7):1826-1844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本文梳理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构建了创业与创新两条传导路径。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集,从时空两个维度对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过程、机理与空间异质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 2011—2018年间,中国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整体提升趋势,但两者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② 数字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对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积极影响,即存在一定的数字隔离。③ 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且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数字经济对不同类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大致呈现从特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依次递减的趋势。④ 中介效应模型的结果验证了创业和创新水平是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变量,但同时这种传导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旅游开发的宏观环境因子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在建立旅游开发环境分析的框架对和旅游环境系统分层的基础上,采聚系统整体观来综合探讨外部宏观环境因子对旅游开发的独立或综合影响以及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拓宽旅游研究人员以及旅游开发和管理人员的思路,并提供一种综合全面认识旅游环境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回顾了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历史并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对占国土面积38.2%的367万km2水土流失状况、成因类型和地域分布作了分析.对建国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km2,建设基本农田1.5亿亩,营造水土保持林5亿多亩,以水土保持措施使每年增产粮食150亿kg、增产果品250亿kg,每年减少土壤侵蚀11亿t、增加保水能力180亿m3,以及水土保持在立法、科研、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了总结.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危害加剧趋势,论文从依法治理、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抓好7大江河和17片重点治理工程、加强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挑战与行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中心问题之一。通过对中国国情的分析,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农业成就、人口控制以及经济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了在人口总量压力、食物安全保障、生态保护及贫困问题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总结了中国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行动。  相似文献   

13.
有关循环经济下农业政策法制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如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潮流和趋势。在中国,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在各个产业逐步建立起与之相支持的文化、法律、政策、经济和生态体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建设,无论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还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现阶段农业政策法制状况出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探讨在农业方面实现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完善中国农业制度来适应这一新兴理念。  相似文献   

14.
刘新民  杨劼 《中国沙漠》2005,25(2):216-222
对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3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相似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调查共得123类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蚁科成虫和鳃金龟科幼虫。其中,有15个广布类群,31个中布类群,而狭布群在沙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分布较多,荒漠生态系统分布较少。3 个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在类群数、个体数优势类群组成和相似性等方面,沙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是较为接近的,且它们的群落类群多样性明显高荒漠生态系统。在对研究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中,含有样方大小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GL)、密度群指数(DG)、群落复杂性指数(Cj)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83,自引:7,他引:76  
本文在对西方国家人口流动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北京,天津,南京,廓坊,唐山和昆山等大中城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首次对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和流动特征,从业结构,迁移原因与途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国现在正在经历大规模的农村流动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樊杰  陈东  吕晨 《地理研究》2009,28(6):1439-1448
国际金融危机是地域空间上发生、空间拓展及区域响应过程非常迅速的新经济地理事像,探究其在特定地点发生的机制、区域影响的空间拓展过程、区域受损响应的规律及长期区域对策,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新命题。鉴于金融危机事像成因和演变的经济属性强、空间过程和区域响应的经济驱动机理显著,尝试采用"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进行探讨。从微观虚拟经济企业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宏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价值脱节和政府监控不到位-特定区域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微观企业产业组织-宏观国际产业链分工-金融危机的空间扩散,微观消费者边际效用损失的差异和灾变点的存在-宏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依赖以及经济的可恢复能力-区域金融危机的差异化响应等方面,初步探讨了金融危机的空间过程,提出了"1元≠1元"的经济地理损失效应判断,据此探讨了差异化的区域响应规律,得出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生活相对不富裕的地域在金融危机中受损程度可能更大的初步结论,提出了现代服务业据点式突破在空间结构组织上具有可能的研究假设。最后,就提高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贡献度、提升内需的拉动作用等应对全球化风险的长期策略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7.
对应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这些复杂系统的信息系统,其结构是多层次的。分别应用于国家宏观决策、地区开发与城市建设。对于空间型与统计型各有侧重。我国资源信息系统起步较晚,进展参差不齐,还不配套。人口数据库缺乏空间型结构:经济数据库属于统计型结构;而海洋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则系文献检索的性质。资源信息系统的功能,不应局限于检索、查询,而应走向高层次的分析、模拟与预测。目前已经具备回答决策过程中的一些主要命题,诸如:数据可靠性、资源容量、环境适应性、交通的接近度、工程的可行性和生产的稳定性。正在进一步为建立系统动力模型和专家系统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THE TYPHOON DISASTERS AND RELATED EFFECTS I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liltreductionNatraldisasterisoneofthemajorglobalproblemswithwhichmankindarefacingnowadays,andtrphoondisasterisespeciallyatyPeofgJobaldisasterwiththehighestoccurrencefequencyandmostseriousimpaCt(').AccordingtoStatistics[l],onearth,8otoloOtroPicalcyconesoccurredeveryyear,andcausedanaverageeconowhclossof6to7billionU.S.dolIarsandacasualtyof2O,ooopeople.ThedisaSterscausedbyafeWtaphoonsweremuchmoreaStorushing.Forexample,atropicalstormoccurredinNovemberl97oandanotherinAPrill99lhitBangladesha…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地理学科的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才 《地理学报》1995,50(2):185-191
我国由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为经济地理学科的发展提出许多新课题。本文从总结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特点入手,分析我国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拓宽我国经济地理学科研究与实践领域,认真总结已有的经济地理理论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科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物流场论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志国 《地理学报》1990,45(1):90-101
本文提出存在于人类生产活动中的一种“场”现象——物流场及其运动规律的一种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利用物流场与对应区域的生产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来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地理、交通经济方面的问题。并对我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物流场以及交通运输经济若干问题作了一个探讨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