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是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和开展资源核算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前提.本文通过分析基于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存在价值论等主要价值理论的资源环境价值观的不同内涵,评述各自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如何建立新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土地资源的定价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阐述了土地的经济,自然和社会特征以及土地人格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土地使用驻限的转让已进入市场。但土地人格的扭曲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对土地资源的浪费或滥用。消除人格扭曲现象,要将马胸思的地租理论作为确定土地人格的理论依据,从实际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三方面对土地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3.
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核心问题,其确定以劳动价值论、地租理论为基础,考虑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等理论,并结合林业经营的实际情况确定.确定补偿标准首先考虑生态公益林经营成本补偿,其次考虑收益损失补偿,最后考虑生态产品与服务价值补偿.以直接和间接生产成本为基础构成最低补偿标准为315~450元/hm2;基本补偿标准615~750元/hm2;全额补偿标准为1 215~1 350元/hm2;最高补偿标准为生态产品与服务价值补偿.国家应像补助粮食生产一样,足额补偿生态效能的生产,这对解决山区农民致富及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浙江环境-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能值分析方法由于能同时衡量环境-经济系统中环境资源和经济活动的价值,而成为测度区域发展水平的一种新方法。文章运用能值理论构建了浙江环境—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框架体系,并对1978~2000年衡量浙江环境—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的主要能值指标及其发展态势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副研究员姜文来博士撰写的<水资源价值论>,由科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发行.本书以持续发展的观点为指导思想,在分析国内外水资源供需状态基础上,围绕水资源价值展开论述,剖析了国内外水资源价值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创建了水资源价值源、水资源价值流、水资源价值突变、水资源耦合价值、水资源价值模型、水资源价值量核算及均衡代际转移水资源财富等理论,并以北京市为例,分析、计算了北京市水资源价值,研究了污染对水资源价值的影响及其对水资源财富的损失,将水资源价值引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综合研究,得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关于环境补偿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了保护环境,使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建立环境补偿制度。环境补偿制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理论基础是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外部性理论、公平性原则、社会经济中公平交易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否需要补偿及补偿费用由费用--效益模型来确定。  相似文献   

7.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文章首先回顾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提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内涵:一方面,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社会经济,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要依靠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并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管理等角度探讨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通过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深化资源环境管理,实现区域一体化,以保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地理学本体论:内涵、性质与理论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哲学研究表明,本体论问题的探讨对于具体学科的科学哲学研究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界定了地理学本体论的内涵,讨论了地理学方法论、本体论和地理学哲学的关系,比较和分析了哲学本体论与地理学本体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阐述了地理学本体论的性质,概括了地理学本体论的理论价值。地理学本体论包括两个层面:地理学家和地理学流派的哲学本体论观念、地理学理论的本体论承诺,地理学家的本体论影响和决定着地理学家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选择,而某个地理学理论的本体论承诺则是该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如何对森林环境资源进行价值计量,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林业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有些计量模型在理论基础、概念界定、方法设计上存在很多混乱,其计量结果言过其实,说服力较差。常见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功能计量替代效益计量;以总效用替代边际效用;各种重复计算与替代计量。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上游山区聚落与水土保持的耦合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青 《山地学报》2007,25(4):455-460
运用地理学、生态学和物理学的理论,从全新的角度对长江上游山区聚落形成的环境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山区聚落与水土保持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1.山区聚落场所地处山体的自然截流部位,山区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人类聚落对山地坡面过程中水、土资源截流效果的指示器,截留的规模决定聚落规模;2.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完整的截流或节流体系,水土保持的本质就是对山地坡面过程截留;3.通过水土保持,人类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因此,水土保持是山区聚落生态建设的基础工程,是链接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纽带,沟通人文聚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黄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存在的,综合分析了协调的可靠性,探讨了协调的一般模式,提出了实现黄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邓伟 《地理研究》2010,29(6):959-969
承载力是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量。本文辨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概念的内涵差异,回顾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历程,探讨了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目前国内外对山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研究仍显不足,其系统性有待于深化。主要问题在于:理论体系尚不成熟,仍待继续完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足,影响理论发展;多于静态评价分析,少于动态预测研究;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套用平原研究模式,未充分贴合山区自身特点。基于前瞻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深入探索其定量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充分重视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所具有的"国家性"特征,深刻认识山区少数民族文化因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更好地把握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从而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更具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13.
乐业大石围天坑溶洞群旅游资源特征及其综合生态开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乐业大石围天坑溶洞群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具有相当高的科学研究与探险价值,从而形成了开发潜力极大的旅游资源。由于地处典型的环境资源区,环境容量小,经济与社会文化水平低,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当其冲,故其旅游开发应以综合生态性为主题,即资源利用过程要注重保护区的划分与合理开发、旅游产品及其配套设施的生态化、环境容量的确定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生态旅游系统的协调发展,以从根本上保证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CVM的洞庭湖湿地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文章在实地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依据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洞庭湖湿地资源的特点,利用CVM(条件价值法)法对其非使用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由此得出其非使用价值为335.45亿元/年。评估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十分巨大。只有合理开发洞庭湖湿地资源并保护好其生态环境,才能实现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运用生态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等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利用前人已有调查资料,对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了较全面的评价,拟为保护湿地和公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4966.1万元/a。按照价值量大小排序为:调节气候价值>文化载体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提供产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辽宁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可变模糊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与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又反作用于资源环境,因此,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辽宁省资源环境经济基本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辽宁省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结果显示,该省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度是由失调向初步协调发展,这一结论是辽宁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改进生产方式的结果.研究表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用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计算简便,评价结果可信度高,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疆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能值是生态经济学中用来衡量自然支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产品与过程的新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理论和方法可用于度量来自自然系统的“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新疆生态经济系统主要资源的贮存价值、总能值用量、能值的流入流出情况、人口承载力、能值投入率、能值使用强度、环境负荷等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其他国家的有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开发新疆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区域旅游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区域旅游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从旅游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区域旅游整合的概念,从旅游地理和相关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出发,系统简述了区域旅游整合的资源条件、市场条件、空间条件和背景条件,进而分析了开发者、旅游者和经营者行为等主观因素和旅游资源、可进入性、空间竞争、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客观因素对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效应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对历史震害资料浅析的基础上,利用最近40年有现场调查的地震记录,分析了云南省各类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破坏影响的一些特征,并结合云南地震时空活动特性,对云南有仪测地震资料近百年间的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效应问题进行了反演,表明:(1)云南地区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破坏影响具有群体分区特征。(2)云南地区存在时间进程上连续的中强地震活跃背景:地震对资源环境的作用影响具有强度为2级的高背景值。(3)云南资源环境地震破坏影响具有多侧面、长时效和渐微影响的特征。地震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必将恶化人类生存条件,阻碍社会经济的长期与可持续发展。这是资源环境安全防震减灾所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构成,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得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社会环境是自然环境得以维系的机制和保证。反自然性、反人性是环境问题的实质,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是建设人与环境和谐的社会。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限定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的范围内,同时使人类创造的文化有利于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高,是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社会的价值取向。以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社会经济,创设实现人性需求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运行机制,是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社会的途径。滇池流域地区存在的环境危机问题,应通过寻求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社会的途径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