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711号台风受大型环流调整的影响于1997年8月19日14时突然转向北上;20日08~14时该台风北偏东跳跃式移动,是因低空急流使台风例槽区气旋性环流加强产生新中心所致;青岛地区产生大暴雨则是充沛的水汽、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与冷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前言 8616号强台风在粤西沿海产生的暴潮是继8007号强台风之后,使该地区又一次出现历史上少见的高潮水位,湛江港及雷州半岛东海岸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水位1米以上,造成巨大破坏。 一、8616号强台风概况及其灾情 16号台风8月16日在南海生成,19日(农历七月十四日)开始在东南气流引导下,矛头直指粤西沿海,使该地区面临一场台风潮的严重威胁。9月2日台风穿越巴林塘海峡,3日再度移入南海。4日逐渐改向 WNW方向移动,移速加快,并加强为强台风。5日中午登陆文昌─徐闻沿海后,穿过琼州海峡,6日早晨在越南海防附近再次登陆,见图1。 9月4日11时左右,台风移到东沙岛南方约100海里海面时发展成强台风,20时风力加强到40m/s,这个强度维持到在越南的第三次登陆。台风第二次进入南海后,移速在10─20节,最大平均移速发生在文昌─徐闻沿海登陆前后的5日08─14时,平均16.3节,  相似文献   

3.
一、概况1982年8月8日,西太平洋加罗林群岛附近的洋面上发生一个热带低压。9月20时发展为台风,命名DOT,编号8212。台风形成后先向偏西方向移动。10日20时折向西北西方向移动。11日08时发展为强台风,14时强度最强,中心最低气压970mb,中心附近最大风速35米/秒。20时台风又再次右折,向西北移动,并开始减弱。14日02时台风左折,向西北西方向移动。15日20时在福建漳州市南侧登陆。登陆后先西行后北翘。16日20时在赣南消失。在该台风的影响下,粤东、粤北、闽南和湘南先后出现一次暴雨至大暴雨的降过水程,其中粤东沿海降水强度最大,珠江口附近的深圳市出现6小时雨量达138mm的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4.
茅程 《海洋学研究》1999,17(4):23-28
对在浙江省温岭登陆的“9711”号台风的风暴潮预报过程作了回顾,总结了预报成功的经验,探讨了对海门站预报误差较大的原因。预报实践证明,正确的气象预报是台风暴潮预报的基础,密切关注风暴的增水变化,随时调整预报值是风暴潮预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深秋季节,由于大陆冷空气活动频繁,热带气旋一般都海上转向或西行或消失,登陆我国的机会较少,1013号台风“鲇鱼”10月23日在福建漳浦六鳌镇登陆,登陆时的风速达38 m/s,是1949年以来登陆福建最晚的台风,也是登陆福建强度最强的秋季台风,登陆时漳浦县沿海气温远远低于其生存的24°C极值.本文利用NOAA系统(美国飓...  相似文献   

6.
通过总结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的主要特点,并对主要的预报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杜苏芮”登陆强度强,是2023年截至10月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登陆后在陆上长时间维持,造成福建、安徽等地多站点风雨观测突破历史极值,黄淮、华北等地出现历史极端强降雨天气。(2)在“杜苏芮”生成初期,由于副热带高压受到多系统的影响,数值模式对于“杜苏芮”台风东侧新生热带扰动的强度、位置预报存在偏差,是产生较大路径预报偏差的原因。(3)“杜苏芮”登陆前形成双眼墙结构增加了登陆强度预报的难度,有利的形势条件和多源观测资料的应用为台风强度预报提供了良好的支撑。(4)“杜苏芮”登陆后,来自西南季风和第6号台风“卡努”共同的水汽输送、太行山地形作用以及移动路径上弱的垂直风切变均有利于台风减弱后的低压环流长时间维持。  相似文献   

7.
对南海台风浪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64年至1987年在南海产生发展的台风的风场资料以及波浪观测结 果,总结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南海台风浪分布的模式以及相应的波高预报关系 式。 结果发现(1)在南海台风的初生阶段,台风区内的波浪主要属于风浪性质。 (2)在南海台风的发展阶段,台风区内的波浪是一种混合浪,风浪的主浪向沿着 风向从台风边缘向内传播,它是对数螺线,而涌浪则是从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区 内向外散播,台风区内的浪主要是这两种浪的叠加。(3)在南海生成的台风内的 波高分布与西北太平洋台风不同,但当西北太平洋台风移入南海后,其波高的分布 逐渐变为与在南海生成的台风的波高分布相接近。(4)台风在广东及海南登陆后, 其台风浪的减弱情况随登陆地段而有不同。 最后用香港横栏岛和南海北部的一些波浪自记仪记录以及沿岸海洋站的波浪 观测结果对预报作了验证,波高的预报值与观测值符合比较良好。  相似文献   

8.
海洋预报     
第18卷(2001年)总目录研究与总结 派比安台风对上海黄浦江潮位的影响及成因探讨…………………… 徐建成 (1—1) 长江口水动力场、浓度场数值模拟网格生成技术的研究………… 陈祖军等(1—11) 水汽在9711号台风移动中的作用…………………………………… 季良达等 (1—19) 西行台风进入南海后路径的统计动力预报模式…………………… 蔡 琳等 (1—27) 南极中山站天气系统和气象要素变化………………………………… 胡胜利 (1—34) 造成我国北方暴雨的热带气旋天气特征分析……………………… 张少林等 …  相似文献   

9.
1013号台风“鲇鱼”风暴潮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13号超强台风“鲇鱼”在福建漳浦县登陆.登陆时逢农历九月十六的天文高潮,给闽南沿海地区造成了较大的灾害.本文从台风路径特点及灾害、天气形势、与历史相似台风(9914号)对比、数值模拟等方面对此次台风引起的风暴潮过程进行分析得出:进行历史台风相似分析时,除了台风本身路径、强度、移速等参数之外,还要注意分析台风的季节时间,天气形势,登陆地点,这些都会造成台风增水的明显不同;台风登陆后,受地形和降水影响,有时增水也会持续增大几小时.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等资料,对2022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强度及风雨影响进行分析和回顾。结果表明:2022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生成个数与常年持平,台风总体强度偏弱,生成源地显著偏北;登陆台风个数偏少,登陆强度偏弱;有3个台风集中在广东西部登陆,另外强台风“梅花”是1949年以来首个4次登陆不同省份的台风。全年多台风事件频发,共存的台风共计有11组,历史罕见。2022年台风灾害影响较轻,夏台风偏少,秋台风活跃。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业务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云图等对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强度及风雨影响进行分析和回顾。结果表明: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生成个数偏少,生成源地整体偏西;台风强度偏弱,但有多个台风出现了快速增强,其中台风“烟花”“灿都”的24 h强度增幅达40 m·s-1,为近30 a少见;2021年先后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另有2个台风影响我国。在登陆台风中,4个登陆华南的台风强度均弱于历史平均值。所有登陆台风在登陆后的维持时间都明显高于历史均值,特别是台风“烟花”为历史上登陆华东后维持时间最长的台风,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比分析2005年登陆福建的0519号"龙王"台风和0513号"泰利"台风的基础上,分析两个台风风暴潮巨大差异的原因:两个台风路径相似,但0519号台风在登陆台湾前已经开始减弱,在登陆后进一步削弱,强度不如0513号台风;两个台风风场结构也存在着的差异,进而阐述福建海域风暴潮预报须考虑的因子及如何利用实测资料修正台风预报误差带来的风暴潮预报误差。  相似文献   

13.
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式,模拟了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和1415号台风"海鸥"的风暴潮过程,并通过数值试验,定量的研究了台风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对湛江市沿海风暴潮的影响,分析了1409号和1415号台风产生的风暴潮相差较大的原因。结果表明:台风以180°角(正西向)移动并登陆湛江时,所产生的风暴潮最大,其次是157.5°,当台风以180°角登陆时,湛江海域的最大风暴潮较台风以135°登陆时大60—90 cm;台风移动速度越快,对湛江海域造成的风暴潮越大,两者呈对数关系,台风以20 km/h和30 km/h的移速并以180°角登陆湛江时,后者对湛江海域3个站点造成的最大风暴潮较前者大将近100 cm。"海鸥"以接近157.5°的角度和30 km/h的速度登陆湛江,是导致其增水远大于"威马逊"的其中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浙江沿海超强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浙江省历史台风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近年来台风严重影响浙江的趋势和登陆浙江的台风个数均有明显的增强和增加.浙江省沿海各测站的历史最高潮位均由台风暴潮引起,其中"9417"号、"9711"号两次台风与天文大潮遭遇引起的风暴潮次数占了绝大多数.受台风暴潮影响时,岸边观测到的潮位由天文潮和台风引起的增水两部分组成.采用潮波与风暴增水耦合的非线性效应模型研究了风暴潮.在验证"5612"号、"9417"号、"9711"号、"0414"号、"0509"号和"桑美"6场台风暴潮的基础上,模型以1949年以来我国大陆沿海最强的一次台风("5612"号台风)参数为基础,设计了台风在浙北(穿山)、浙中北(石浦)、浙中(椒江)、浙中南(坎门)和浙南(琵琶门)登陆的5条路径,以反映超强台风在浙江沿海不同地点登陆与天文高潮位"碰头"时可能造成的最高潮位,它可以基本代表超强台风登陆浙江沿海时的风暴潮位.根据两潮耦合模型计算得到的沿海高潮位与海塘塘顶高程进行比较,分析沿海海塘发生漫顶甚至溃堤的可能性.通过对海塘可能损毁机理的分析,根据不同登陆线路的超强台风在遭遇天文大潮高潮位时对浙江沿海可能造成的威胁程度进行淹没风险分析.在上述计算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浙江沿海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防御超强台风风暴潮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5.
垂直探测台风边界层特征对于认清台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319号台风“天兔”途经的三个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站的观测资料,结合探空数据,本文分析了“天兔”的边界层径向、切向风特征,结果表明:1)最大切向风速出现在眼区附近,在“天兔”稳定维持为强台风级别期间,最大切向风速基本稳定在1800 m高度左右,随着登陆后强度的迅速减弱,最大切向风速减弱、最大切向风速垂直范围缩小;2)最大风速所在高度和台风入流层顶高基本相近,大于依据理查森数或位温梯度所判断出的边界层高度,而基于信噪比(SNR)或其梯度所判断的混合层高度时常偏低;3)“天兔”登陆前边界层高度可以达到2100 m以上,在台风级别及以上时,各站观测到的边界层高度变化不大,基本在1200~1600 m之间,登陆后随着台风强度的减弱,边界层高度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16.
博鳌风暴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海燕 《海洋通报》2003,22(5):9-14
利用与博鳌相邻的有关站位验潮资料,结合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FbM模式)对该区的风暴潮进行了论证。结果显示,当登陆台风(或经海南省南部海上西进的台风)位于博鳌、清澜向海右侧登陆时,同一台风在博鳌引发的风暴潮过程与清澜相似。通过考察1949年以来登陆海南省的台风,以1973年的7314号台风的强度最大,经对其作模式计算,当台风以最有利于博鳌港增水的路径移动时,所引起的该港最大风暴潮是201cm。  相似文献   

17.
风暴潮预报准确率首先决定于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率。取西─西北方向移动的台风是主要的登陆中国并造成风暴潮灾害的台风。大约20─30%的台风以异常路径而移动,并在中国引起突然的大风、暴雨和风暴潮灾害。一般来说,这种风暴潮并不太严重。当然,某些突然东折的台风不登陆中国,也未造成灾害。本文讨论了几类异常路径台风和正常往西─西北移的台风移动机制以及所引起的风暴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0903号台风“莲花”在登陆福建晋江并沿着海岸线北上过程中的沿海自动站逐时实况风场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台风的风结构状况,得到以下结论:(1)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预报值比实测风速偏小,台风7级风半径则比实际的偏大.(2)实测2min平均风速最大值(Vmax)总体上呈减弱趋势,与时间(t)的回归方程式为:Vmax=28.9—0.61t(n=16,r=0.78,r005=0.50).(3)台风最大风速半径(R)呈逐渐扩大的趋势,与时间(t)的回归方程式为:R=28.28—4.98t+0.67t。(n=16,r=0.95,r0.05=0.50).(4)台风最大风速区位于台风后部.认识台风风结构,有助于不断地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王涛 《海洋与湖沼》1984,15(1):46-57
1981年第14号台风,于8月27日在太平洋西南方即台湾以东约2100km的洋面上形成,并逐渐发展增强向我国沿海移动。台风中心于30日08时在台湾与冲绳之间进入东海,此后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9月1日08时台风中心移至最西点(30.4°N,123.1°E),此时台风也发展到了最强盛期。以后台风开始减弱,并转向北偏东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20.
8616号强台风经两出三进南海之后,9月5日10时左右袭击雷州半岛,现把台风暴潮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个从来没有的,路径复杂多变的强台风 8月中旬,南海和太平洋先后生成三个台风,由于它们相互作用,使8616号强台风的路径,出奇的变化着,给菲律宾、台湾省、雷州半岛、海南岛和越南北部遭受严重损失,对南海和台湾省、巴士海峡以及巴林塘海峡的海上航行影响极大。这次台风引起水文、气象和海洋学家们的浓厚兴趣,成为探讨、研究的对象。 8616号强台风低压阶段,向东北移动一个时段(6小时)以后,随即转向西南。8月17日发展为台风后,曾在西北、东南两个方向打转、摆动。8月19日起,由于东南气流的引导矛头直指雷州半岛,并加强成为强台风,当时适逢农历7月15日大潮期,湛江市面临着一场台风潮的威胁,但是到了8月20日,当台风中心移到电白县东南方约300公里海面时,由于14、15号台风向东北移动的作用,引导着16号台风也转向东北方向,沿广东、福建沿海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