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畦深沟种植水稻、有机蔬菜,沟中施投化粪池污水、生活废水、腐烂瓜果蔬菜、各类粪便、田间杂草、藤蔓秸秆等培养水蚯蚓、福寿螺、小球藻、水蚤等饵料生物,构成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水生生物和农作物的作用使有机污染物在田间得到衰减和清除。这种立体生产、综合利用集约生产模式,有利于降低饵料生物生产成本,有助于解决自然耕种收获量较少、成本较高的问题,能使有机垃圾、污水处理工艺简单、费用少,并能变废为宝生产出大量的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  相似文献   

2.
海洋养殖鱼类仔稚鱼摄食和营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海洋鱼类人工育苗常出现仔稚鱼死亡率高的情况,它涉及到亲鱼培育、卵子质量、仔稚鱼营养需求、生物饵料供应和配合饲料取代等问题.本文就海洋鱼类仔稚鱼培育的饵料系列、亲鱼和早期发育中的脂类代谢和氨基酸作用、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以及微粒、微囊饲料等研究进展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饵料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为准确评估东海中南部海域饵料生物的营养关系,基于2018年11月和2019年4月两个航次调查中收集的饵料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对其营养生态位的季节变动特征及种间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饵料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跨度较大,海域整体食源多样性水平较高,营养结构较稳定;饵料生物δ13C和δ15N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饵料生物的营养级显著低于秋季;浮游动物的营养生态位在两个季节间未发生明显的偏移,但其他饵料生物的生态位的位置和重叠度发生了一定变化,这或许与饵料生物摄食选择的季节差异有关;鱼类、虾类和头足类的营养生态位在不同采样时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重叠和分化特征,证明了不同饵料生物对食物选择的差异性。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海域生物营养生态位的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东海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饵料浓度、温度对缢蛏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实验对象,使用实验室静水法,研究其在不同饵料浓度、温度梯度下的代谢情况,测定其摄食、呼吸、排粪、排泄等生理参数,并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了缢蛏的能量收支情况。结果表明:(1)缢蛏的摄食能、呼吸能、排泄能随饵料浓度的上升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变化,其摄食能呈峰值性改变,呼吸能和排泄能有缓慢增长趋势;(2)缢蛏从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haeric)中摄取的有机碳源主要通过呼吸代谢消耗,以粪便的形式排出,少部分随排泄代谢产物流出,余下的碳主要用作贝类自身的生长;(3)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饵料浓度和温度均显著影响缢蛏的摄食率和耗氧率(P<0.05),温度为23℃时,缢蛏的摄食率和耗氧率在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时达到最高;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时,缢蛏的摄食率在23℃时达到最大值,而耗氧率和排氨率在31℃时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沿海小黄鱼、黄姑鱼、蓝点鲅、牙鲆、半滑舌鳎、鲈鱼、鯒鱼和孔鳐的饵料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结果有:(1)在饵料组成中,主要的饵料生物是日本鼓虾、脊尾褐虾、虾蛄、中国毛虾、黄鲫、日本鳀鱼、钝尖尾鰕虎鱼和尖尾鰕虎鱼等,这些主要饵料生物基本上都是群众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2)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饵料竞争关系;(3)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分别存在于鲈鱼与小黄鱼、鲈鱼与半滑舌鳎、鯒鱼与小黄鱼的种间。本文从饵料保障的角度,探讨了上述8个经济鱼种资源的恢复与其饵料生物资源的渔业捕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不同培养基对纤细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gracilis是青岛海洋大学应用微藻研究所1988年从美国SolarEnergyInstitute引进的 ,并已在国内育苗场推广应用。纤细角毛藻可以作为双壳贝类、海胆、海参、甲壳类等幼体的饵料 ,是耐高温种类 ,适合夏季培养。但在生产上培养该藻时 ,存在细胞密度较低等问题 ,常因投入过多的藻液 ,使育苗池的水污染 ,影响育苗水质 ,特别是投入被污染和老化的饵料时更为严重。作者以F/2培养基作为一种能提高细胞密度的培养基 ,意在提高细胞的培养效果 ,减少生产厂房的占用 ,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7.
杨玉忠 《海洋信息》1994,(2):26-26,21
一种高品质复合生物活体对虾饵料由河北省唐海县养虾工杨玉忠研究培育成功,使对虾摄食有了“绿色”食品,标志着我国对虾养殖业进入生态养殖阶段。该饵料于日前通过国家鉴定。  相似文献   

8.
日本对虾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摄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虾人工育苗生产中,卤虫是重要的生物饵料。卤虫无节幼体营养丰富,能促进对虾幼体的变态发育,提高对虾幼体成活率。但是,对虾早期幼体摄食卤虫能力较弱,若卤虫投喂过量,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过量的卤虫在育苗池中快速生长,饵料生物成了养殖对象,不利于水质的管理和控制。日本对虾(Penausjaponicus)早期仔虾幼体有相互攻击、残食的习性,若卤虫投喂不足,相互残食的现象将更为严重。因此,了解日本对虾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的习性,从而适当掌握卤虫的投喂量,在生产上有着现实的意义。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实验…  相似文献   

9.
微藻是水产养殖动物终生或特定发育阶段的饵料(或饵料的饵料)作为重要基础之一,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水产养殖产业。目前,在水产育苗过程中,由于生物污染和气候等原因,时常出现饵料微藻数量不足现象,人们不得不选用人工饲料代替,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养殖业发展。同时,微藻饵料质量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水产动物孵化率、成活率及生长率等,也决定着水产养殖的成败。因此选择生长快、颗粒大小适宜并富含营养物质的饵料微藻是水产养殖的基础。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水产饲料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对海鱼和对虾影响效果明显(陈晓林等,2004刘镜恪等,1997,2002,2004,2005,2001; Liu et a12002,2004;邱小琮等,2004)多数海洋微藻具有增加ω3和ω6系列脂肪酸链长和去饱和能力,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多的 生物类群(樊云真等,1998;李文权等,2003;刘建国等,2002),在水产中,微藻饵料的缺乏常常成为限制水产动物育苗的关键因素,因此提供优质海洋微藻饵料是促进水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微拟球藻是海洋微藻大眼藻纲中的主要种群(Hibbeed,1981),能高产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EPA)(Zou et al,1999;魏东,2000;王秀良,2002)并具有生长迅速、细胞颗粒小(Hu et al,2003)的特点。作者利用微拟球藻培养轮虫,投喂牙鲆幼苗的实验数据显示,该藻培育的轮虫对牙鲆幼苗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刘建国等,2007)。 本文作者利用微拟球藻在天然海水中的人工优化配方以及光温等重要参数、总结出优化培养模式,利用不同光生物反应器对优化模式进行了高密度培养验证,并研究了比生长速率与生物产量等问题,为该藻的海水饵料培养和水产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及碳、氮稳定同位素法,对北部湾带鱼的饵料组成、营养级和摄食习性随肛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带鱼的食物主要由中上层鱼类、头足类、底栖甲壳类以及浮游动物等43种饵料生物组成,以质量百分比为指标,优势饵料为蓝圆鲹、裘氏小沙丁鱼、少鳞犀鳕和尖吻小公鱼等鱼类以及中国枪乌贼(6.07%)等头足类。δ13C值随着生物栖息水层的深度而增加,饵料生物中的中上层鱼类蓝圆鲹和底栖鱼类粗纹分别具有最低和最高值。根据食物质量比例及δ15N计算的北部湾带鱼营养级平均值和周年平均值均为3.7。带鱼营养级在各月份之间周年变化及随肛长增加差异不显著。真空冷冻干燥与恒温烘干进行样品预处理δ13C差异不显著,而δ15N则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1.
海水养殖碳循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浮游生物为主体的受控生态实验表明,溶解无机碳和DOC分别占海水碳贮库的89.75%和10.25%;在有机碳贮库中,浮游生物碳占5.43%,细菌碳占7.39%,表明细菌在海水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可从虾池样品分析获进一步证实。在食物链(14)C标记实验中,生物对碳吸收率随饵料密度增加而增加,由于饵料利用率的变化,应注意选择最适的饵料密度。鱼虾混养的~(14)C示踪实验表明:营养元素不断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转移,各种生物样品~(14)C放射性活度平均百分比分别是,扁藻84.63%,卤虫8.99%,长毛对虾0.97%,棱鮻5.42%。  相似文献   

12.
胶州湾营养盐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哲  王江涛 《海洋科学》2009,33(11):90-94
近年来,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及水产养殖区每年向胶州湾内输入大量氮、磷营养盐.胶州湾东部、东北和西北部河流基本已成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污河,水体携带了大量氮、磷污染物,沿岸海水养殖废弃物(饵料和生物排泄物等)也是海水氮磷的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日本刺沙蚕的生态特性及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刺沙蚕(Neathesjaponica)的生态分布、繁殖发育、摄食等习性非常适合对虾养殖的需要,是对虾养殖中较理想的大型活体生物饵料品种。将其移植到对虾养成池中,既能摄食对虾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物,也能被对虾摄食。这样既净化水质,改善养殖环境,减轻养殖废水对海洋的污染,又能降低养虾成本,促进对虾生长,提高对虾自身抗病能力。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对日本刺沙蚕的生态分布、繁殖发育习性及其在中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沙蚕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水产养殖有所帮助。1 生态特性日本刺沙蚕个体较大,成体体长一般为1…  相似文献   

14.
以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多棘海盘车对3种双壳贝类的摄食选择性、摄食过程中用于搜寻和处理饵料生物的时间分配以及摄食机制等。试验以选择指数、捕食速率、日平均摄食率对多棘海盘车的摄食行为及搜寻和处理时间比进行了描述和统计。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多棘海盘车对菲律宾蛤仔的选择指数均为最高,占3种饵料生物的70%以上,显著高于太平洋牡蛎和紫贻贝(P<0.05),而各处理组对太平洋牡蛎的选择性均最低。多棘海盘车对菲律宾蛤仔的捕食速率和日平均摄食率显著高于太平洋牡蛎和紫贻贝。研究发现,在各处理组中多棘海盘车用于搜寻饵料生物的时间无显著差异,但随饵料密度的增加,用于处理饵料的时间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5.
孔石莼人工培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鲍增养殖的开展,其苗种生产量逐年增多。在日本,1984年生产鲍类苗种3096.2万个,许多地方都达到了量产化。因此,确保苗种生产用饵料尤其是稚贝饵料是关键之一。稚鲍用饵料有干燥海藻(海带、裙带菜)、盐渍海藻(裙带菜)、新鲜海藻(海带、裙带菜、爱森藻及捣布等)和人工配合饵料等。据推算生产30万个从剥离生长到壳长2~3厘米的稚鲍,需  相似文献   

16.
日本近十年来鱼,虾,贝类种苗的病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渔业资源,从60年代起日本就开始了栽培渔业的开发,开展了海水鱼、虾、蟹类种苗培育技术的研究。60年代后期,作为种苗生物饵料的褶状臂尾轮虫(BrachicnusPlicatilis)的引进、大量培养及营养强化技术的应用,使海产鱼类种苗的生产发生了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7.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它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含量较高,含水量高达90%~95%。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日本的水产专家尝试用蔬菜制造水生动物的饵料,取得了令人瞩的可喜成果。 日本科学家从60年代就开始探索用陆生植物制造冰生动物的饵料。实验发现,某些调料、中药材、果物等同蔬菜一样,同样对鱼、贝类摄饵具有引诱作用。如香豆、龙;胆、枇杷对鲫鱼,芷茴香、可  相似文献   

18.
于1992~1994年 ,在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小麦岛试验基地(青岛)进行的“中日合作真鲷增殖放流项目”执行期间 ,对真鲷饵料生物———眼点拟微绿藻 (Nannochloropsisoculata)和L型褶皱臂尾轮虫 (Branchionus plicatilis)进行了大量培养。眼点拟微绿藻的平均接种密度为1211.3×104个/ml,经5~6d的室内或室外露天培养即可达到平均为2341.0×104 个/ml的收获密度 ;采用眼点拟微绿藻和新鲜面包酵母作为混合饵料 ;褶皱臂尾轮虫 (L型 )培养3~4d即可由接种时平均密度148.0个/ml,增长至平均216.8个/ml的采收密度。眼点拟微绿藻和轮虫的日间增殖密度分别是12.8 %和26.6 %。每生产108个褶皱臂尾轮虫需要消耗0.73m3眼点拟微绿藻 (密度为2000×104/ml)和790.8g 鲜面包酵母。采用此法 ,作者连续3a成功地为每年百万尾以上真鲷苗种提供了足够的生物饵料。总结3a苗种培育和生物饵料培养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 ,大规模稳定生产海水鱼类苗种时,育苗与饵料生物培养 (褶皱臂尾轮虫和眼点拟微绿藻 )水体的合理比例应为1∶1~1.5∶3。  相似文献   

19.
近日,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在第二会议室主持召开了《厦门中华白海豚饵料生物调查报告》技术审查会,对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承担的厦门中华白海豚饵料生物调查项目进行技术审查。这是厦门海域首次开展的中华白海豚的饵料调查,调查周期一年,  相似文献   

20.
水库鱼产力的大小,主要是取决于水体中饵料生物的生产性能,理化因子、以及水文、库貌等各种综合因素所决定,而如何挖掘其生产潜力和如何合理地利用其饵料生物资源,以达到最高的鱼产量,这是人们非常关切和必须加以研究的课题,就目前我省水库的属性而论,较大部分的产鱼能力应属于富营养型和一般营养型的范畴,饵料资源比较丰富,生产潜力很大。然而目前绝大部分水库的鱼产量一直是处于低而不稳的状态,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充分而合理地挖掘水域鱼产力,普遍而迅速地提高现有的单产水平,那么,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