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南—台湾浅滩滩上升流区拮抗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海洋拮抗菌的生态分布、种类组成及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海水中拮抗菌占总异养菌数的1.2~9.4%,沉积物中则点4.3~15.6%;拮抗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拮抗菌的丰度大于其他季节,属的组成也较复杂多样。在所分离的拮抗菌中,有6株拮抗菌对多种试验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力,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孤菌属、黄杆菌属和无色杆菌属。作者讨论了海洋拮抗菌的时空分布与  相似文献   

2.
大黄鱼病原弧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与人工诱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厦门集美海滩底泥分离得到38株放线菌,用琼脂块法测定它们对大黄鱼病原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拮抗效果,选择两株拮抗效果较好的放线菌进行诱变,测定诱变后各菌株的抗菌效果,并选择抗菌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第二次诱变,如此反复诱变3次,共得到97株放线菌,结果表明;38株放线菌中的22株对两株病原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用紫外线照射可以获得少量对两株病原菌拮抗作用加强的菌株。  相似文献   

3.
弧菌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平板划线或点种法对 6 0 2株海洋细菌进行筛选 ,得到 4株对海水养殖动物 (鱼、虾、贝 )的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对拮抗菌 QJ2的拮抗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为 :QJ2有广泛的弧菌抗菌谱 ,对 37株弧菌的抗菌阳性率达到 89.2 % (33/ 37) ;用活菌平板计数法和 O.D.60 0 nm研究了QJ2培养物的去细胞上清液 (CFS)与病原菌 W- 1的作用动力学 ,15min时 W- 1的细菌数便开始减少 ,4 h时细菌数最少 ,6 h后开始增加 ,而对照组的细菌数呈逐渐上升趋势 ;QJ2对自身的拮抗物质不敏感 ;QJ2抗性物质的分子量不大于 80 0 0 Da;经常规生理生化方法和 API- 2 0细菌快速鉴定系统鉴定 ,QJ2为气味黄杆菌 (Flavobacterium odoratum)。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海洋拮抗菌的生态分布、种类组成及其抗 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海水中桔抗菌占总异养菌数的1.2~9.4%,沉积物中 则占4.3~15.6%;拮抗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桔抗菌的丰度大于其 他季节,属的组成也较复杂多样。在所分离的桔抗菌中,有6株桔抗菌对多种试验 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力,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孤菌属(Vibro)、 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作者讨论了海洋桔抗菌的 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在海洋环境自净中的作用,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 微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拮抗微生物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抗菌微生物的分布,结果表明,海洋动植物体表或肠道存在细菌10^4 ̄10^5个/g、真菌10^3 ̄10^5个/g和放线菌10^3 ̄10^4个/g,其菌量随宿主而变化;在289株分离菌株中,53株菌株有抑菌活性,28株为细菌,17株为放线菌,8株为真菌,30%的拮抗菌可抑制3种以上敏感菌的生长;鉴定结果表明,拮抗细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放线菌为链霉菌和小单孢菌,真菌分  相似文献   

6.
采用点种法并以副溶血弧菌(Vp1.2164)和溶藻弧菌(Va-Y)为弧菌指示菌,对从健康的大黄鱼肠道内分离的115株细菌进行体外拮抗试验。并对筛选出的拮抗菌进行抗菌谱测定,最后利用VITEK-32细菌快速鉴定系统和16SrRNA基因序列对拮抗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中筛选到3株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编号分别为X1402-1、X1108和X3914,且菌株X1402-1的抗菌作用最强,抗菌谱最广,21株病原指示菌中,对16株均能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Vp-1.2164的抑菌直径最大,达到28.5mm,对Va-Y的抑菌直径为8.7mm;其次为菌株X1108和X3914,对两种指示弧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2.0mm、9.0mm和0mm、7.2mm。经VITEK-32细菌快速鉴定系统鉴定,3株拮抗菌分别与铜绿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地衣芽孢杆菌的相似性均为99%。通过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3株拮抗菌分别与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EU419918)、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 asputida(FJ440105)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DQ988136)的16SrRNA基因同源性最高,分别为100.0%、97.5%、99.0%。综合分析试验结果,X1402-1、X1108和X3914分别被确定为类产碱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和地衣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7.
大黄鱼病原副溶血弧菌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点种法从大黄鱼肠道优势菌群中筛选出104株病原性副溶血弧菌的拮抗菌,进一步研究拮抗效果最好的11株拮抗菌的抗菌谱和生长曲线,其中NAC平板上筛选的4株拮抗菌的抗菌范围较广,锰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筛选的3株拮抗菌具有生长优势。用BIOLOG板测定了抗菌谱较广、有一定生长优势3株拮抗菌(R22,Y58和J312)的碳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3株拮抗菌的碳源谱都比较广,都能利用糖类、有机酸和氨基酸等,而且与鱼类营养的竞争较小。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的结果显示与R22,Y58,J312同源性达99%以上的菌株分别来自弧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进一步对R22,J312和Y58三株拮抗菌进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R22为溶藻弧菌,J312为荧光假单胞菌,但Y58的种属未能得到确认。所得到的3株拮抗菌R22,Y58,J312在拮抗病原菌、抗菌谱、生长特性和营养利用等方面都初步满足益生菌的筛选条件,有待进一步检测其安全性和实用效果以便能够成为能实用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8.
从青岛近海采取的扇贝中分离到1株对多种细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SA10,根据16SrDNA序列及常规生理生化反应鉴定为Pseudoalteromonas ruthenica.以15种弧菌、嗜硫小红卵菌(Rhodoulum sulfidophilum)、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供试菌株,分别采用平板点种法及杯牒法测定了SA10菌株及其发酵液对指示菌的抗菌活性及抗菌谱.通过测定SAl0的生长曲线和产抗菌物质曲线对其生长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周期约为5d,其中延迟期相对较短,培养14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36h开始产生抗菌物质,在56h左右,菌液的光密度达到峰值,60h之后即进入生长稳定期,72h抗菌活性最高,以后抗菌活性逐渐降低直至120h几乎消失.用超滤法根据不同的分子重分离SA10的抗菌物质,得到的抗菌物质分子量在10000Da以上.  相似文献   

9.
牙鲆肠道内弧菌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营  王福强  王凡 《海洋科学》2003,27(3):43-46
根据微生态学原理,用普通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健康牙鲆肠道内的固有菌群。对获得的菌株进行弧菌的抑制试验,以筛选弧菌拮抗菌。用点种法初步筛选出6株对致病性弧菌有不同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G12,G13,G14,G15,G16,Y1-13)。进一步研究它们的抑菌活性,在上清液抑菌试验中,G12,G13,G14,G15,G16这5株菌均未表现出抑菌作用,表明它们的抑菌活性较弱,而且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Y1-13和弧菌混合培养实验中,弧菌的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弧菌的数量,表明Y1-13对弧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望通过生物学和鱼体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将其制成微生态制剂应用于牙鲆的养殖。  相似文献   

10.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病原性溶藻弧菌和9株拮抗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动力学。结果表明,10株细菌的粘附作用都符合饱和粘附动力学特征;R4、R13和R32等3株拮抗菌的最大粘附量高于溶藻弧菌;9株拮抗菌的分离常数都高于溶藻弧菌;R32的亲和指数大于溶藻弧菌,其余8株拮抗菌的亲和指数都小于溶藻弧菌。测定了9株拮抗菌对病原性溶藻弧菌粘附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竞争、排斥和置换作用,结果显示:9株拮抗菌在竞争条件下都能极显著减少溶藻弧菌对表皮粘液粘附(P<0.01);在粘附排斥方面,R4、R13、J26、J28、J312、Y59等6株拮抗菌能显著排斥病原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作用(P<0.05);在粘附置换方面,J26、J28等2株拮抗菌能极显著(P<0.01)降低病原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量。研究结果表明,病原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有较强的粘附作用;9株拮抗菌能够抑制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作用,其中竞争作用效果最好,排斥作用次之,置换作用的效果最差;拮抗菌对病原菌粘附的抑制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菌株的粘附动力学参数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湖光岩拮抗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涂布法、划线分离法以及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对湛江湖光岩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同时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其异养细菌、真菌和弧菌等的数量进行初步统计。采用牛津杯法,对拮抗细菌进行筛选和培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与种类在水平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底泥异养菌总量为(1.3—8.6)&#215;10^8 cfu/g,真菌总量为(0.1—5.7)&#215;10^7 cfu/g。而水体细菌总量为(0.5—6.7)&#215;10^5 cfu/ml,真菌总量为(0.4-1.1)&#215;10^3 cfu/ml。共分离纯化到148株细菌,经筛选发现16株细菌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占细菌总数的10.8%,其中菌株DH078和DH113对溶藻弧菌的拈抗作用最明显。结果还表明,细菌DH078在营养肉汤中培养4d抑菌活性最强,其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最佳条件是稀释2倍的营养肉汤、蛋白胨0.6%、牛肉膏0.6%、酵母膏0.2%、盐度0和pH7.0。可见湖光岩微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本研究可为保护和充分开发利用湖光岩微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海洋放线菌对大黄鱼病原弧菌的拮抗作用和抗菌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病原弧菌的拮抗放线菌筛选和人工诱变基础上,选择出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副溶血弧菌(V.paradaemolyticus)同时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4株放线菌,采用琼脂块法测定4株放线菌的抗菌谱,并检测4株放线菌分别在固体和液体培养液中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4株放线菌的抗菌谱均较窄,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对2种病原弧菌都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河豚毒素的分布及动物对它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河豚毒素在各种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体内或体表)和微生物中的分布,分析了不同动物对河豚毒素的拮抗作用的方式和机理,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用平板涂布法从集美海边分离到381株细菌,用平板划线法或点种法检验这些海洋细菌对两株病原弧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拮抗作用。从中挑选2株对海水养殖动物病原弧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细菌,编号为GX75和GZ46。对拮抗菌(GX75和GZ46进行了抗菌谱测定,结果表明,GX75对9株指示菌中的副溶血弧菌、河流弧菌和坎普氏弧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GZ46对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坎普氏弧菌有较好的桔抗作用。在营养肉汤中,测定了GX75和GZ46的抗菌作用,表明(GX75和GZ46对副溶血弧菌拮抗作用很明显。  相似文献   

15.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对药物引起免疫抑制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研究蛹虫草对环磷酰胺造成的小鼠免疫抑制的作用。实验选用天然冬虫夏草为阳性对照。给药方式为每天灌胃 0 .2 g生药水煎剂 ,7d后测定其生物学活性。实验结果表明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由对照组的 13.97%提高到 2 2 .16 %;骨髓细胞的微核数目由对照组的 16 .6×10 -3 降低到 12 .3× 10 -3 ;外周血白细胞由对照组的 70 %提高到 83%。结果证实 :蛹虫草具有明显的拮抗由环磷酰胺造成的免疫抑制的作用 ,与冬虫夏草比较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 ,某些作用明显高于冬虫夏草 ,为蛹虫草的医学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韦露  陈偿  龙云映  蔡奕明 《海洋通报》2015,34(4):463-469
从西沙海域水样中分离了72株细菌,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13150为病原指示菌,筛选到1株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r DNA测序鉴定为居幼虫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vermicola),编号为D-2,此菌在NCBI的登录号为KJ660957。同时,通过卤虫浸泡实验和药敏试验检测该菌的安全性,并初步优化其发酵条件。结果表明,D-2对杀鲑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等有拮抗作用;其对卤虫的72 h半致死浓度(LC50)为108CFU/m L,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对卤虫的72 h LC50为105CFU/m L;此外,药敏试验说明该菌只对20种常规抗生素中的卡那霉素、诺氟沙星2种产生抗性,其余的18种抗生素表现敏感性;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5℃~37℃,p H 7.0,盐度4%。该菌作为一种新的益生菌,有望应用于海水养殖病害控制。  相似文献   

17.
从福建云霄红树林区分离筛选出一株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具有较强抑藻作用的细菌,命名为HSY-03。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同源性高达99.0%。通过抑藻方式研究发现菌株是通过分泌胞外活性物质抑藻,属于间接杀藻;胞外活性物质为非多糖、非脂肪、非蛋白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光、热和酸碱稳定性;对供试13株赤潮藻未表现出溶藻效果,表明该菌株抑藻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菌株HSY-03抑藻效果具有浓度效应,初始终浓度高于5.0%抑藻效果较好。不同生长时期菌株HSY-03对赤潮异弯藻均表现出较好的抑藻效果,但菌株处于稳定期和衰亡期时抑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王树杉  于敏  张晓华 《海洋科学》2012,36(1):125-131
在自然环境中,有些微生物通过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拮抗作用来获得竞争优势。有的细菌产生细菌素,可杀死与其亲缘关系相近种。细菌素通常是指由细菌分泌的、对同种或其他亲缘关系很近的细菌有抑制作用的一种蛋白类抑菌物质。细菌素的蛋白质性质以及多种明显区别于抗生素的优点,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福建南部厦门、龙海、泉州和东山等地湖间带海泥中链霉菌(Streptomyces)的分布及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地区海泥链霉菌的平均含菌量为2.1×104个/g(干泥);共包括12个类群,以烬灰、金色和灰红紫类群分布最广,菌株比率最高,青色、蓝色类群分布较窄,比率也低;具有抗菌性能的拮抗性菌株数占34.8%,以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最广,比率最高,抗变形杆菌的居次,抗绿脓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比率最低,不少菌株还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海泥链霉菌的类群数、总菌量和拮抗性菌株比率有随环境盐度的不同呈规律性变化;其他生境对链霉菌类群和总菌量的变化也有较大的影响,但对拮抗性菌株比率无显著差异,此外,生息在潮间带海泥的链霉菌都具有较高的耐盐性,拮抗性菌株比非拮抗性菌株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从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采集分离芽孢杆菌、乳酸菌与弧菌,并设置水体碳氮比分别为:C∶Nw=2、5、10、15、20共5个水平。在养殖环境营养水平下研究了芽孢杆菌、乳酸菌与弧菌的生长、拮抗作用及细菌菌体碳氮比(C∶NB)的变化。研究发现,较高的C∶Nw适合芽孢杆菌(C∶Nw=15)与乳酸菌(C∶Nw≥10)的生长,较低的C∶Nw适合弧菌(C∶Nw=5、10)的生长,并且当C∶Nw较高时芽孢杆菌与乳酸菌对弧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因此向养殖水体和饵料中添加碳源,将环境C∶N提高至超过10的水平不仅可以促进芽孢杆菌与乳酸菌的快速生长,而且可以有效抑制弧菌的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