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莱州湾的潮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1987年8月和1988年4月,莱州湾8个站准同步周日连续海流资料,并参考历史资料,着重就潮流类型、潮流运动形式、最大可能潮流分布、涨落潮流历时和流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明了该湾潮流特征及变化规律。莱州湾是以半日潮流为主的海湾,潮流运动形式主要为往复流,主流方向与湾的走向一致。湾的西北部是强流区,东部和湾顶为弱流区。涨落潮流历时和流速较为复杂,历时差以湾口东部最大,流速差以湾口西部最大。  相似文献   

2.
钦州湾由于湾内外特殊的海洋动力、泥沙来源和地形地貌条件,导致海湾悬浮泥沙特性存在较大差异。通过2007年和2010年钦州湾13个站位的实测悬浮泥沙含沙量数据,总结了钦州湾的泥沙来源,分析了钦州湾悬浮泥沙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移趋势和输沙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钦州湾泥沙主要来自河流输沙、海向来沙及岸滩侵蚀;水体含沙量最大值空间分布整体表现出"外湾内湾湾颈"的特点,平均值由内湾到外湾逐渐减小;水体垂向平均含沙量最大值出现层位不同,内湾表底层平均含沙量趋于一致,但中层略大,而外湾由表层至底层存在渐进变化;潮流强度、地形特征及泥沙来源是影响悬浮泥沙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悬浮泥沙输运主要受潮流控制,输沙强度呈"湾颈外湾内湾"特点,总体输沙趋势由湾顶向湾外、沿落潮流由北向南输运。  相似文献   

3.
旧镇湾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与东山湾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林妙灵  林茂 《台湾海峡》1999,18(4):359-364
本文阐述了旧镇湾浮游动物的物种和生态类群多样性、丰度的空间与水平分布,并与海洋环境进行相关性研究。同时,与其相邻的东山湾的浮游动物的分布状况作了比较性剖析。  相似文献   

4.
钦州湾溺谷湾地貌,沉积与物质运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永杰 《海洋通报》1993,12(5):56-61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广西钦州湾溺谷湾地貌特征和沉积物类型分布。通过对海岸地貌成因类型和水动力条件分析,探讨了溺谷湾物质来源和运移趋势。  相似文献   

5.
福建厦门湾和东山湾海域柳珊瑚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7月,分别对福建厦门湾和东山湾海域柳珊瑚进行了调查,厦门湾共得到柳珊瑚9种,分别属于4科7属,东山湾共得到柳珊瑚8种;其中中国新记录属两个,冷柳珊瑚属(Iciligorgia)和弱柳珊瑚属(Leptogorgia).根据柳珊瑚群体颜色及骨针的形态学特征系统地阐述了福建厦门湾和东山湾海域柳珊瑚的系统分类关系.研究表明厦门湾和东山湾柳珊瑚在物种多样性和个体大小方面较为相似,在较强海流的海域柳珊瑚生长较好,资源量也比较丰富.本研究结合国际上最新的柳珊瑚分类系统。对国内原有的分类系统做了修订.  相似文献   

6.
青岛市浮山湾、汇泉湾、崂山湾海滩与海底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距今12000a,世界洋面已上升至今日海面以下60m处。而后海面继续回升,在距今6000a时,海面已上升到比今日海面还要高3~4m的位置,这就是汇泉广场下面存在海相地层的原因。也是唠山太清官门前存在干枯小泻湖的原因。大约在距今6000a时,青岛市的浮山湾、汇泉湾、唠山湾已经形成,并在海湾中,形成最初的海湾沉积。自那时以来,崂山湾变化不大;而浮山湾、汇泉湾则发生明显的变化。浮山湾展示为宽阔的沙滩形态,自上世纪60年代在燕儿岛建立船厂以来,大面积的沙滩已经消失。目前所见海岸完全为人造海岸,现已不存在海滩。汇泉湾与汇泉广场的填平有关,早期的海岸线,有可能到达中山公园的院墙一带。现在所见的第一海滨浴场也是人为建设所致。  相似文献   

7.
深圳湾的演变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描述了深圳湾的历史发展过程。根据1907年和1949年历史海图对比,计算出42年来深圳湾的淤积强度,预估了深圳湾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深圳湾自形成以来一直处于缓慢的淤浅状态。最后讨论了有关深圳湾的开发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8.
厦门湾深水航道资源开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培辉 《台湾海峡》2000,19(2):244-248
本文从分析厦门湾航道资源现状入手 ,论述了厦门湾开发深水航道的迫切性 ,提出了厦门湾深水航道资源开发原则和布局。这些原则和布局可为今后厦门湾港口、航道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深圳湾底质中的硫化物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在1986年4月至1989年1月深圳湾环境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通过6个调查站55个样次的底质硫化物的检测,分析了深圳湾底质硫化物的含量水平、分布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以及底质硫化物与底质有机质含量的相关关系,并对深圳湾底质硫化物的污染程度作出了评价,为今后深圳湾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0.
钦州湾近似于一个葫芦海湾。它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外湾、内湾、湾颈。外湾是钦州湾的主体部分,指湾口至湾颈的区域;湾颈指龙门港附近;内湾指茅尾海一带。其中外湾湾口处最宽,可达28公里。湾颈处最窄,狭窄处仅1.3公里。内湾宽约13—18公里。整个海湾平均水深约10米。  相似文献   

11.
细菌群落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基于DNA和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福建三沙湾海域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1)三沙湾海域中共检测到细菌1 476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其中γ-变形菌、α-变形菌、蓝细菌和拟杆菌为多样性最高的类群;(2)基于DNA和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均发现这4种类群同时也是该海域细菌群落中的优势类群,但其代谢活性处于不同的状态,主要受到盐度、总氮、亚硝氮和无机磷酸盐浓度的调控;(3)三沙湾细菌群落结构在空间尺度上的分布存在差异,表现为地理位置上越相近的海区其细菌群落结构越相似。中性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三沙湾海域细菌群落的形成主要受到中性过程的调控。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福建三沙湾海域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福建省典型养殖海湾三沙湾为研究区域,对区域内养殖现状开展调查,并对三沙湾养殖固碳量及价值量进行核算。结果显示,2022年三沙湾养殖总产量66.47万t,其中贝藻养殖产量26.67万t;优势经济物种包括大黄鱼、鲍鱼、海带、江蓠和牡蛎。测定不同养殖生物含碳率存在时空差异,其中养殖生物软组织含碳率为23.67%~43.89%,养殖贝类贝壳含碳率为11.12%~15.05%;海带含碳率随生长周期降低,而贝类含碳率在生长过程无显著差异。经核算,2022年三沙湾海水养殖牡蛎、海带、江蓠等不投饵贝藻类养殖可从水体中移出碳约2.91万t,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67万t,可创造经济价值161.74万元,具有良好的固碳潜力与经济效益。鲍鱼、大黄鱼、海参等投饵型养殖生物在养殖过程中引入外来碳源约92.55万t,饵料的投入和养殖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投饵型养殖碳固存能力弱的重要因素。文章聚焦典型养殖海湾的渔业固碳能力核算,并针对投饵型养殖生物的碳固存能力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能够为该区域养殖规划和水产养殖行业的绿色升级转型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9年1月、4月、7月和10月四个季度10个站位定置张网调查资料, 对福建三沙湾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共获得游泳动物209种, 隶属于3门4纲19目73科144属, 其中鱼类154种, 甲壳类48种, 头足类7种。游泳动物种类数以秋季出现最多, 四个季节共同出现的种类有42种。鲈形目种类最多, 其次是十足目。鱼类适温性以暖水性种类居多, 占71.43%, 暖温性种类次之(27.92%); 生态类型以底层、近底层鱼类居多, 两者合占75.97%。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等14个种类是三沙湾游泳动物的优势种类, 季节性优势种居多。三沙湾定置张网调查渔业资源质量密度为111.09 kg/km2, 尾数密度为13.72×103 ind./km2, 均以夏季最高, 春季最低。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三沙湾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同时重视对外来物种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三沙湾的水质状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根据1999年9月~2000年8月福建三沙湾水质监测资料,对该湾海水理化要素测值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DIN、PO4^-P、COD为富营养化评价指标,用营养状态指数评价该湾水体的营养状态.以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对该湾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湾内水体氮、磷含量较高,且至夏、冬季的高于春、秋季;夏、冬季所有测站与秋季部分测站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5.
Seasonal variations in zooplankton abundance,biomass,species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Sanmen Bay,China.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15 stations,on the seasonal basis,in April(spring),July(summer) and October 2005(autumn) and January 2006(winter),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zooplankton species number,abundance and biomass varied widely and had distinct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Sanmen Bay.A total of 72 species of zooplankton belonging to 56 genera and 17 groups of pelagic larvae were identified.The zooplankton species richness was strongly related to salinity.Based on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zooplankton in this study area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coastal,neritic and pelagic groups,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 portion of the Sanmen Bay,respectively.The coastal low-saline species were dominant in the study area.The zooplankton abundance and biomass reached a peak in summer,moderate in spring and autumn,and the lowest in winter.Zooplankton abundance decreased from the upper to lower portion of the bay in April,when the highest biomass occurred in the middle portion of the bay.There were the sam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for the biomass and abundance in July,with the maximum in the middle of the bay.However,zooplankton abundance was the highest in the middle of the bay in October,when maximum biomass occurred near the lower of the bay.Zooplankton abundance and biomass were 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Sanmen Bay in January.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zooplankt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also analyzed.The BIOENV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chlorophyll a(Chl-a),salinity,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dissolved oxygen(DO) and silicate(SiO3)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variations in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Sanmen Bay.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anges in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Sanmen Bay.  相似文献   

16.
福清湾及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和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君卓 《台湾海峡》2008,27(1):58-63
本文分析了2005年10月和2006年5月在福清湾及其附近海域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结果表明,福清湾已鉴定的浮游动物有64种,10类浮游幼体.分为4个生态类群,包括河口低盐类群,近岸暖温类群,近岸暖水类群和广布外海类群.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春季高于秋季.春季浮游动物总个体数均值为(161ind/m3)高于秋季的(83ind/m3),春季生物量均值为(67.7mg/m3)低于秋季的(87.7mg/m3);浮游动物总个体数的平面分布,春季湾内西部水域最高,海坛海峡最少;秋季福清湾东部水域最高,湾内西部水域最少.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总个体数的平面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另外还对浮游动物的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罗源湾口柱状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时福建罗源湾口海域KMZK5柱状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析,共鉴定出15属30种甲藻孢囊,对比发现这30种甲藻孢囊是该湾以前未被记录的种类.其中12种是附近海域也未曾发现的种类,6种为有毒种类:缘亚历山大藻、小型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具剌膝沟藻、链状裸甲藻、锥状斯氏藻,同时对甲藻孢囊的主要属种和有毒种类的丰度、分布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三沙湾海域沉积物中甲藻休眠孢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李超  蓝东兆  方琦  顾海峰  陈晨  王检国 《台湾海峡》2003,22(1):38-45,T001
通过对福建三沙湾海域50个站位海底沉积物进行研究,共发现9属20种甲藻休眠孢囊。其中,有毒种类2种:Alexandrium minutun、A.tamarense,有害种类4种:Alexandrium affine、Gonyaulax spinifera、Lingulodinium polyedraum、Scripp-siella trochoidea。文中对孢囊的形态与丰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象山港冬季浮游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2年12月象山港海区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海区出现浮游动物44种,可以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其中近岸低盐性类群的种类较多,其优势种有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euchaeta、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gibber、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sinica和拿卡箭虫Sagittanagae等,半咸水河口类群、暖水性外海类群和广盐暖水性类群的种数均较少。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分布趋势与丰度的一致。湾顶部水域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都出现最高值,从湾顶部往湾口方向,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象山港海区周日连续站观测的结果显示,夜间半日潮时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均高于白昼半日潮时,低平潮时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与丰度均出现了最高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