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饵料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脊尾白虾蚤状幼体饵料种类,饵料组合和食物密度的比较试验,研究了脊尾白虾育苗的适宜开口饵料和育苗期饵料组合,测定了不同时期蚤状幼体的捕食率及其日粮。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对脊尾白虾蚤状幼体Ⅰ期(Z1)至Ⅱ期(Z2)的变态率和变态所需时间没有明显影响,Z1可以不投饵,但适量投喂单胞藻或轮虫,能明显提高Z2活力和Z2至Z3的变态率。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适宜饵料是卤虫无节幼体,在幼体培育前期(Z1)投喂单胞藻,轮虫,后期(Z3以后)添加鱼糜效果也很好。蚤状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捕食率和日粮随幼体发育而明显增加,同一发育时期则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达到一定密度后,捕食率增幅明显下降。根据幼体日粮难以确定育苗期间卤虫无节幼体的最佳投喂方案。  相似文献   

2.
通过脊尾白虾蚤状幼体饵料种类、饵料组合和食物密度的比较试验 ,研究了脊尾白虾育苗的适宜开口饵料和育苗期饵料组合 ,测定了不同时期蚤状幼体的捕食率及其日粮。结果表明 :饵料种类对脊尾白虾蚤状幼体 期 (Z1)至 期 (Z2 )的变态率和变态所需时间没有明显影响 ,Z1可以不投饵 ,但适量投喂单胞藻或轮虫 ,能明显提高 Z2 活力和 Z2 至 Z3 的变态率。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适宜饵料是卤虫无节幼体 ,在幼体培育前期 (Z1)投喂单胞藻、轮虫 ,后期 (Z3 以后 )添加鱼糜效果也很好。蚤状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捕食率和日粮随幼体发育而明显增加 ,同一发育时期则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但达到一定密度后 ,捕食率增幅明显下降。根据幼体日粮难以确定育苗期间卤虫无节幼体的最佳投喂方案  相似文献   

3.
饵料对真鲷稚幼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仰杰  郑金宝 《台湾海峡》1998,17(A12):29-33
采用6种饵料分别投喂秋冬季生殖真鲷的稚鱼,12d后测定其成活率、全长、体重和捕苗操作后1d的死亡率。结果表明,投喂鲜活轮虫或枝角类,真鲷稚、幼鱼的成活率最高、生长快、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低;投喂冰冻的枝角类,真鲷稚、幼鱼的成活率也较高,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也很低,但生长较慢;采用未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作饵料,稚、幼鱼生长快,但成活率最低,且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最高。投喂经乳化鱼肝油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  相似文献   

4.
张季申 《海洋科学》1994,18(1):10-12
本试验采用不同的饵料投喂青蟹的早期幼体,比较饵料效果,为青蟹人工育苗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991年7月份在本所清江试验场内进行试验。试验用的青蟹早期幼体~蚤状I期幼体全部采用清江试验场人工孵化的幼体。文中以Z1青示蚤状1期幼体,Z2为蚤状II期幼体。人工饵料为酱油粕(乐清虹桥酿造厂提供)、蛋黄、人工轮虫(美国“OceaStarInternational Inc生产的O.S.I牌人造轮虫)。动物性饵料为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lilis)。在室温条件下,将青蟹Z1放在1500…  相似文献   

5.
大型藻酶解单细胞用于贝类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海藻工具酶将紫菜和裙带菜解离成单细胞作为饵料对海湾扇贝亲贝和幼体、魁蚶亲贝和皱纹盘鲍稚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海湾扇贝亲贝全喂紫菜细胞其效果与喂全微藻的效果相近,亲贝都能成熟,排放精卵和正常胚胎发育。微藻与紫菜细胞混合投喂可加速性腺发育,性腺指数较高。全喂紫菜细胞能够满足幼体的生长发育和变态。但变态率、生长率较全喂微藻和混合投喂的低。(2)紫菜细胞和微藻分别或混合投喂魁蚶亲贝,都能满足亲贝的性腺发育,进行正常受精、孵化和变为D形幼体。(3)用裙带菜细胞投喂稚鲍与人工配合饵料比较,能显著提高稚鲍的存活率。研究表明。由大型藻生产单细胞饵料,在海产动物育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崔阔鹏  马甡 《海洋科学》2009,33(8):40-43
通过观察不同饥饿胁迫处理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溞状Ⅰ期幼体变态和发育的影响,研究了其"营养储存饱和点"(the point of reserve saturation,PRS)和"不可恢复点"(the point of no return,PNR)现象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以轮虫为饵料,三疣梭子蟹溞状Ⅰ期幼体(ZⅠ)在前期投喂后期饥饿的条件下,随着前期摄食时间的增加,幼体变态率和发育速度呈上升趋势,50%营养储存饱和点(PRS50)出现在47.5 h,100%营养储存饱和点(PRS100)出现在72 h;在前期饥饿后期投喂的条件下,随着前期饥饿时间的增加,幼体变态率和发育速度呈下降趋势,50%不可恢复点(PNR50)出现在39 h,100%不可恢复点(PNR100)出现在56 h.  相似文献   

7.
日本对虾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摄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虾人工育苗生产中,卤虫是重要的生物饵料。卤虫无节幼体营养丰富,能促进对虾幼体的变态发育,提高对虾幼体成活率。但是,对虾早期幼体摄食卤虫能力较弱,若卤虫投喂过量,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过量的卤虫在育苗池中快速生长,饵料生物成了养殖对象,不利于水质的管理和控制。日本对虾(Penausjaponicus)早期仔虾幼体有相互攻击、残食的习性,若卤虫投喂不足,相互残食的现象将更为严重。因此,了解日本对虾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的习性,从而适当掌握卤虫的投喂量,在生产上有着现实的意义。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实验…  相似文献   

8.
桡足类的培养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卓 《海洋科学》1989,13(6):65-66
桡足类是培育鱼类苗种中期阶段(真鲷:孵化后20—35d,牙鲆:20—48d)的合适饵料。在初期饵料生物——轮虫转换为碎肉饵(鲜或冷冻鱼、贝碎肉掺合饵)等人工饲料中间,投喂几天桡足类可以提高鱼类幼体的成活率和活力,起到顺利转换的作用。卤虫无节幼体也是这个阶段的重要饵料,但就桡足类来说,还可以弥补某些产地的卤虫在营养上的重要缺陷  相似文献   

9.
谢仰杰  郑金宝 《台湾海峡》1998,17(A12):34-38
采用6种饵料分别投喂花尾胡椒鲷15日龄的仔鱼,15d后测定其成活率、全长、体重和捕苗操作后1d的死亡率。结果表明,投喂经自制的乳化鱼肝油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或经自制的乳化鱼肝油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加轮虫,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成活率最高(86% ̄98%),生长快,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低(0% ̄2.7%);投喂轮虫,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成活率也较高(86% ̄88%),但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较高(5.9% ̄9.1%  相似文献   

10.
火腿许水蚤对牙鲆仔稚鱼成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火腿许水蚤、卤虫无节幼体及轮虫这3种饵料生物脂肪酸组成的基础上,研究它们对牙鲆仔稚鱼存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火腿许水蚤体内3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ARA,EPA,DHA)总量为34.18%,明显高于其它2种动物的含量(卤虫无节幼体4.67%;小球藻强化轮虫9.39%)。投喂火腿许水蚤的仔鱼成活率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仔鱼,与投喂混合饵料(卤虫无节幼体和火腿许水蚤按比例混合)的仔鱼存活率差异较显著;其全长增长倍数和增重倍数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混合饵料的仔鱼。投喂火腿许水蚤的稚鱼成活率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稚鱼,与投喂混合饵料的稚鱼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其全长增长倍数和增重倍数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混合饵料的稚鱼。投火腿许水蚤的仔稚鱼体内ARA、EPA、DHA的含量明显高于投喂混合饵料的和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仔稚鱼。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初孵及培养一段时间的大海马幼鱼分别投喂不同的饵料,以观察不同饵料对幼鱼的生长与存活影响。刚孵出的大海马幼鱼[体长平均0.85±0.03(cm)]开口摄食时分别投喂卤虫幼体(A)、轮虫(B)、桡足类幼体(C)及桡足类幼体+蒙古裸腹蚤幼体(D),经20d培育,实验结果显示:投喂(B)、(C)和(D)3组饵料的幼鱼其体长、存活率方面差别不大,而投喂卤虫幼体(A)的幼鱼其体长最小、存活率最低,只有(2.53±0.07)cm和(67.0±5.0)%,多重分析比较还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20日龄的大海马幼鱼[平均体长(2.72±0.04)cm]分为E、F、G 3组,分别投喂凡纳滨对虾糠虾(仔虾)、冷冻糠虾、卤虫成体作为饵料。经60d培育后,结果表明,其中投喂凡纳滨对虾糠虾(仔虾)作饵料的这组效果最好,幼鱼的体长、存活率分别为(7.29±0.07)cm和(88.5±5.6)%,卤虫成体培育效果最差,体长、存活率只有(6.99±0.12)cm和(71.5±5.1)%。幼鱼体长3.0~5.5cm时,其体长日增长率达到最大,之后随着体长的增加,体长日增长率也随之下降,多重分析比较显示,差异水平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去壳卤虫卵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卤虫(Artemia salina L.)是海水养殖中的一种重要活饵料。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5%以上的海水养殖种类需用卤虫作为幼体饵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利用卤虫作为活饵料,多数是利用其初孵幼体。但在使用时,由于卤虫幼体孵出后,同卵壳和未孵化的卵混在一起,需要把幼虫从其中分离出来,这不但需要许多人力物力,而且直至目前,在生产中还没有十分有效的分离方法。因而在投喂时,就不可避免的有大量卵壳和未孵化的卵同幼虫一起被投喂到培苗  相似文献   

13.
选用高毒性微小亚历山大藻台湾株和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毒藻投喂量对贝类累积和排出麻痹性贝毒(PSP)的影响。实验分为累积和排出2个部分,累积实验设计了4个投喂梯度(A组:2.0×107cell/d、B组:7.0×107cell/d、C组:1.1×108cell/d和D组:2.0×108cell/d),在排出毒素阶段,每实验组又分成投喂无毒饵料藻组和饥饿组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投喂梯度组间PSP毒素累积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毒藻投喂量的增加,PSP毒性增加,但毒素累积率下降,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毒藻投喂量的大小对蛤仔的毒素累积有影响。A组、B组、C组的最高累积量依次为6.5,82.9,113.9μgSTXeq/100g,D组达到本实验的最高累积量154.1μgSTXeq/(100g),但累积率却随着投喂量的增加而递减,分别为1.79%,0.92%,0.42%和0.39%。停止投喂毒藻后蛤仔体内的PSP毒性迅速下降,在排出阶段,对投喂饵料组和饥饿组的比较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得出P0.05,结果差异显著,饥饿组的毒性均高于投喂饵料藻组,说明投喂无毒饵料有助于菲律宾蛤仔体内的毒素排出。其中D饵料组和饥饿组间排出速率差异最明显,饵料组的排出速率为13.2μgSTXeq/(100g.d),饥饿组的仅为8.3μgSTXeq/(100g.d),因此将菲律宾蛤仔归属于快速排毒者。  相似文献   

14.
选用高毒性微小亚历山大藻台湾株和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毒藻投喂量对贝类累积和排出麻痹性贝毒(PSP)的影响.实验分为累积和排出2个部分,累积实验设计了4个投喂梯度(A组:2.0×107cell/d、B组:7.0×107cell/d、C组:1.1×108cell/d和D组:2.0×108cell/d),在排出毒素阶段,每实验组又分成投喂无毒饵料藻组和饥饿组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投喂梯度组间PSP毒素累积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毒藻投喂量的增加,PSP毒性增加,但毒素累积率下降,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毒藻投喂量的大小对蛤仔的毒素累积有影响.A组、B组、C组的最高累积量依次为6.5,82.9,113.9μgSTXeq/100g,D组达到本实验的最高累积量154.1μgSTXeq/(100g),但累积率却随着投喂量的增加而递减,分别为1.79%,0.92%,0.42%和0.39%.停止投喂毒藻后蛤仔体内的PSP毒性迅速下降,在排出阶段,对投喂饵料组和饥饿组的比较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得出P<0.05,结果差异显著,饥饿组的毒性均高于投喂饵料藻组,说明投喂无毒饵料有助于菲律宾蛤仔体内的毒素排出.其中D饵料组和饥饿组间排出速率差异最明显,饵料组的排出速率为13.2 μgSTXeq/(100g·d),饥饿组的仅为8.3μgSTXeq/(100g·d),因此将菲律宾蛤仔归属于快速排毒者.  相似文献   

15.
饵料对锯缘青蟹大眼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比例的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搭配成各种饵料组合,分别喂养不同发育期的锯缘青蟹幼体,重点研究大眼幼体的存活、生长发育、变态和干重及化学元素(C、H、N)含量的情况.结果表明饵料搭配得当,适时适量的投喂,其幼体的生长发育和变态都正常,并可获得较高的存活率,若饵料搭配不当不仅会导致幼体出现高死亡率,而且还能诱发发育期变化的现象;不同饵料搭配对大眼幼体干重及化学元素(C、H、N)含量的影响很显著,相差60%~70%,约一个发育期,而这差异可以通过该期幼体投喂足量卤虫无节幼体来加以弥补,大眼幼体的C、H、N占干重的百分比仅次于溞V,这表明青蟹幼体在这两次变态前需在体内积累高比例的有机营养物质来保证变态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于1996年4-5月,在山东即墨市田横镇对虾育苗场,以包膜维生素C和维生素C磷酸酯镁两种类型的维生素C添加饵料饲喂中国对虾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以便研究在饵料中添加不同类型的维生素C对中国对虾早期幼体生长与存活的影响以及适宜的添加量。结果表明,添加包膜维生素C饲喂蚤状幼体的效果优于维生素C磷酸酯镁,其最适添加量为2mg/g饵料;添加维生素C磷酸酯镁饲喂糠虾幼体的效果优于包膜维生素C,添加量为1-5m  相似文献   

17.
饵料对花尾胡椒鲷仔稚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6种饵料分别投喂花尾胡椒鲷15日龄的仔鱼,15d后测定其成活率、全长、体重和捕苗操作后1d的死亡率。结果表明,投喂经自制的乳化鱼肝油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或经自制的乳化鱼肝油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加轮虫,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成活率最高(86%~98%),生长快,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低(0%~2.7%);投喂轮虫,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成活率也较高(86%~88%),但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较高(5.9%~9.1%),而生长最慢;投喂未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仔稚鱼成活率最低(68%~78%),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最高(48.3%~542%);投喂桡足类或桡足类加轮虫,成活率较高(78%~90%),捕苗操作后未发现死亡,但生长较慢。龙尾胡椒鲷15日龄仔鱼在停止投饵的情况下,4d即全部死亡。可以认为,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是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最佳饵料,桡足类也是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优质饵料。  相似文献   

18.
采用持续投喂(对照组C)和周期性饥饿1d再投喂5d(S1F5)、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S2F4)、周期性饥饿3d再投喂3d(S3F3)4种投喂策略,研究了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幼体(10.16±0.25g)的生长、体组成、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S3F3处理组中体重增重率、胴体长增长率及成活率三个指标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C(P0.05),而S1F5和S2F4处理组三个指标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随着周期性饥饿时间的延长,体组成水分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灰分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三个处理组中氨基酸总量(T)、必需氨基酸总量(E)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EPA、DPA和DHA含量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结果表明,S1F5和S2F4组的曼氏无针乌贼幼体均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并且对其营养组成没有影响,建议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最佳投喂模式为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  相似文献   

19.
采用5种不同饵料投喂斑节对虾幼虾,研究各饵料对幼虾的体长、体重及成活率的影响,实验周期为20天;然后用投喂攻毒的方法分别感染WSSV,观察不同饵料对幼虾WSSV敏感性的影响。实验周期为12天。结果表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的幼虾,其体长、体重增长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1),随后依次为贝肉组、鱼肉组、人工配合饲料组、虾片组。不同饵料对幼虾WSSV敏感性的影响也有差异:投喂感染WSSV后,卤虫组和鱼肉组成活率最高,明显高于贝肉组、人工配合饲料组和虾片组(P〈0.01)。PCR检测表明,感染后全部幼虾个体为病毒阳性。  相似文献   

20.
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建鲤生长、体组成、消化酶的影响 采用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的方法,研究再投喂对建鲤(Cyprinus carpiovar.Jian)的生长、体组成、消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饥饿天数下,延长再投喂天数可以使建鲤的增重率逐渐增加,说明本试验建鲤的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摄食率和饵料利用率共同实现的;周期性饥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