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陆地与海岛植被分类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海岛植被进行分类,确定海岛植被型,本文首先较为全面地回顾了中国陆地植被分类和区划的研究历程,在分析植被分类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东海浙闽海岛(平潭岛以北)所在海域为例,提出探索海岛植被分类与气候控制因子关系、进而研究海岛植被型及其空间分布的思路与方法;其次,依据陆地植被分类的理论方法和研究结果,探讨了东海浙闽海岛的可能植被型,认为海岛植被型n应在陆地植被型范畴内,其数量是陆地植被型m中的若干(n/m);最后,由于海岛所处海域的气候与毗邻陆地不同,因此对海洋气候的控制因子进行了分析,提出尝试通过控制因子的特征和演变规律分析,进而推演海岛植被型及分布,同时结合植被调查经验和方法进行验证的海岛植被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2.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的若干气候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锡璋 《海洋通报》1997,16(4):16-25
本文就我国出版的《台风年鉴》中最大风速历史资料20世纪50~60年代比70~80年代偏大的现象进行了订正。在此基础上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的气候状况做若干统计,并将订正前后两种不同统计结果进行了比较,可供热带气旋气候分析,防台抗灾,工程设计等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3.
1999年福建多台风活动的气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500hPa、北太平洋海温及1900~1998年福建台风资料为素材,初步分析了1999年福建多台风活动的气候背景和大气、海洋的若干影响因素,进行了预测分析,所得结果可供气候预测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平潭大屿岛上台湾相思长势的时空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台湾相思群落生长发育与气候特征的关系,选用11个位于大屿靠海一侧不同地点的台湾相思群落研究对象。通过2016年4—12月对台湾相思标记枝条的生长状况进行长期监测。观测结果表明:11个样点受盐害叶片占比为1.16%~51.48%,受虫害叶片占比为30.27%~59.78%。植株大多受到盐害与虫害的干扰,花数量和花蕾数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由植物生长状况与气候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可知,风向和风力随月份变化而变化,12月风力最高达5.93m/s。月份和风向与受盐害叶片占比、受虫害叶片占比均呈现极显著相关性。在开展海岛植被生态修复时,需要注重冬季养护、病虫害防治和筛选抗风、耐盐雾的海岛适生物种。  相似文献   

5.
陈世荣 《海洋预报》1990,7(4):49-54
本文提出了气候平均值函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认为计算气候平均值应采用气候平均值函数,并应围绕要素的周期变化去进行。根据每个周期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都有全周期的平均值存在。因此,可以采用半周期的要素值计算出全周期的气候平均值。从而使有限年代的资料计算出的气候平均值可以代表更长年代的平均情况。也使我们清楚地知道所计算的气候要素的振动状态及演变趋势,以及所计算的气候平均值大体代表的有效年代及准确程度。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是岛屿资源丰富的海岛大省,海岛分布广、类型多样,根据908专项最新调查统计,全省海岛2214个。福建海岛具有区位特殊、资源丰富、生态优良、文化奇特的特点,海岛及其周边可管辖海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岛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海洋能源、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是一个巨大的自然资源宝库;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是岛屿资源丰富的海岛大省,海岛分布广、类型多样,根据908专项最新调查统计,全省海岛2214个。福建海岛具有区位特殊、资源丰富、生态优良、文化奇特的特点,海岛及其周边可管辖海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岛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海洋能源、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是一个巨大的自然资源宝库;  相似文献   

8.
海岛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也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评价海岛的生态状况是海岛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的基础。文章选取77个海岛为研究对象,根据海岛生态指数评价方法,对2019年各海岛生态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海岛以生态状况优良海岛为主,乡镇级有居民海岛和无居民海岛生态状况显著好于村级有居民海岛,渤黄海区和东海区海岛生态指数分布相似,优良海岛比例高于南海区海岛。植被覆盖率、自然岸线保有率和污水处理率是影响海岛2019年生态状况的主要因素。重视和加强村级有居民海岛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力度,合理利用海岛资源,优化保护与开发空间布局,尽可能地保留自然岸线,提高海岛污水处理能力,将有助于改善海岛生态状况,推动实现海岛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分析长期海岛调研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我国海岛生态状况与生态保护工作的特点,把握海岛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限制条件,找出限制海岛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针对这些因子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海岛生态保护工作进行调控,探讨构建海岛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SD基础模型过程与方法,进行海岛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管理对策理论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重视海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海岛生态人居价值,是还百姓"碧海蓝天"的必然要求。但囿于当前海洋生态红线具体实施中并未过多凸显海岛红线特征,为此本文提出划定海岛生态保护红线的建议,初探了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内涵,研究构建了由海岛生态保护红线技术体系与海岛资源开发管制、海岛生态保护红线补偿、海岛生态保护红线监察构成的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框架体系,以期为实现我国海洋领域生态红线管控"一张图"的目标提供技术指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总体分析福建省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现状,并与1990年的福建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剖析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与利用无居民海岛的初步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福建海岛水域软体动物多样性与分布,根据1990年2月至1992年1月对福建乡级以上海岛水域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海岛水域软体动物有82科97属345种,主要有蚶科(Arcidae)、贻贝科(Mytilidae)、蛤蜊科(Mactridae)、樱蛤科(Tellinidae),帘蛤科(Veneridae)、篮蛤科(Corbulidae)、角贝科(Dentaliidae)、玉螺科(Naticidae)、骨螺科(Muricidae)、蛾螺科(Buccinidae)、织纹螺科(Nassariidae)、衲螺科(Cancellariidae)、塔螺科(Turridae)、笋螺科(Terebridae)、小塔螺科(Pyramidellidae)等.在12个乡级以上海岛水域,福建中南部岛屿水域软体动物物种数较多,北部相对较少.平均生物量为8.81 g/m~2,栖息密度为36个/m~2.生物量厦门岛水域最高(33.18 g/m~2),南日岛最低(0.73 g/m~2);栖息密度江阴岛最高(188个/m~2),湄洲岛最低(4个/m~2).福建省海岛水域软体动物种数季节变化,夏季大于冬季大于秋季大于春季;数量季节变化,生物量以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栖息密度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  相似文献   

13.
为科学配置我国无居民海岛资源,促进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文章基于无居民海岛的自然属性,研究无居民海岛的等别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可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以充分体现海岛价值、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及具有导向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划分等别;遴选权益价值、生态价值和资源价值3类要素及其14个指标,构建无居民海岛等别划分指标体系;除直接定性划分为禁止开发利用等别和最高等别的无居民海岛外,依据海岛的面积、离岸距离、植被和沙滩情况,将无居民海岛划分为6个等别。基于自然属性的无居民海岛等别划分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福建海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群落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海岛潮间带软体动物共鉴定248种,隶属于5纲78科161属,应用群落系数,等级聚类分析和极坐标排序研究软体动物落分布,结果表明,软体动物群落可分为3种类型,即河口型群落,近岸港湾群落和开阔海域群落,群落分布与海岛所处地理位置及其生境类型密切相关,盐度和水动力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福建沿海岛屿植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本研究在福建近岸有居民岛屿前期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补充部分无居民岛屿植物多样性及环境和人口密度调查数据,从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两方面比较了19个岛屿植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岛屿面积是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SR)和Faith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 PD)最重要的因素,纬度和年均降水量也有一定影响。19个岛屿系统发育结构倾向于聚集,植物群落的构建可能主要受到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干扰影响。地理距离对岛屿间植物群落系统发育β多样性的变化影响不显著。建议对PD较高的东山岛、粗芦岛、南日岛、湄洲岛、厦门岛、平潭岛、三都岛进行重点保护,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各岛屿功能定位制定保护和开发利用方案。本研究可以为多层次的多样性评价指标应用于岛屿植物多样性评估以及群落构建机制分析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岛屿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概述福建省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现状,从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办法逐步完善的角度分析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契机,同时指出面临的海岛开发利用投资成本高和回报周期长、开发利用同质化和低质化、海岛生态环境资源遭到破坏、历史遗留问题仍未解决以及不同类型海岛未能区别管理等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索海岛开发利用新模式、加快区域用岛规划编制、理顺海岛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和海岛分等级管理审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资源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  许金电  郭小钢 《台湾海峡》2012,31(1):130-135
采用波浪模拟的方法,较准确计算得出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资源分布状况,并给出相应的分析和综合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平均密度为2.6~7.3 kW/m,波浪能资源储量为2 210.45 MW,在我国沿海海域仅次于台湾和广东,是波浪能开发利用可以优先考虑的海区之一.(2)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资源储量的70%分布于平潭岛以北海域,其值达1 512.49 MW.其中,尤以北礵地区值最大,为378.80 MW.(3)以年平均波高为指标,福建沿海海域中东山区段为三类区,其他区段均为一类区和二类区,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4)福建沿海海域波浪能具有波功率密度低、资源分布广泛且不均匀、波功率密度随季节变化、能量具有多向性等分布特点.(5)基于福建波浪能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建议应优先着眼于解决边远海岛等特殊场所的用电问题.  相似文献   

18.
The macrofauna communities on the Dogger Bank (North Sea) from the 1920s, the 1950s and the 1980s to the 2000s were compared and identified five communities with similar spatial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the 20th century. The abundance of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five communities varied with time. Most obvious in the 1950s was the loss of the extensive Spisula and Mactra patches, which covered most of the shallow parts of the Bank in the 1920s. Since the 1980s, they have been found only as juveniles. The biological regime shift in the late 1980s caused an increase in macrofauna abundance, species numbers, diversity and southern species in most of the communities. The climate regime shift in 2001 had opposite effects in which the abundance, species numbers, diversity and southern species decreased in most of the communities. The increase in interface-feeding species and the decrease in sand-licking amphipods in the 2000s especially in the shallow Bank Community give evidence for climate driven changes in water masses, currents, storms, turbidity and food availability via planktonic or benthic primary production. Both fishing impact and climate change are hypothesised as explaining the changes in the Dogger Bank macrofauna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9.
The surface areas of 12 subtidal seagrass Zostera muelleri beds at the islands and adjacent mainland shores of the eastern Bay of Islands (35° 12′ S, 174° 10′ E), New Zealand were estimated from aerial images. It appears that little subtidal seagrass existed until after the early-1950s, so significant beds here may be a relatively recent biome.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recent emergence of subtidal seagrass include that debilitating periods of turbid water and pulses of sediment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land clearances of the late 1800s had worked through the marine ecosystem. An overall peak in seagrass-cover in the 1960s to 1980s was followed by declines in several beds in the 1990s to 2000s, with recovery since. The temporal presence of seagrass was well-correlated among the three mainland beds, and moderately well among the south-facing beds on the islands, consistent with mechanisms driving seagrass establishment and persistence operating at reasonably broad scales.  相似文献   

20.
福建沿海岛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平潭岛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平潭岛为例,分析了平潭岛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土地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福建沿海岛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