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华北晚古生代成煤环境与成煤模式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存在活动体系成煤环境和废弃体系成煤环境。前者的海相成煤环境主要为泻湖泥炭坪,陆相成煤环境以三角洲平原沼泽意义最大。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海相为主的成煤环境逐渐被陆相为主的成煤环境所取代,由盆缘到盆内成煤环境总体呈环带状展布。成煤环境差异性影响了成煤特点,这些成煤特点成为识别海、陆相煤层的显著相标志。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成煤模式的多样性,以陆表海滨岸成煤模式、废弃碎屑体系成煤模式和浅水三角洲成煤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3.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及大量钻孔资料,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徐沛煤田晚古生代的成煤环境,并总结了其聚煤规律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纪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海岸带的堡岛体系和过渡相中,由海岸带向两侧,聚煤条件逐渐变差;堡岛体系泥炭坪形成的煤层厚度小,结构单一;三角洲体系分流间湾泥炭坪和泛滥平原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厚度大;煤层在垂向上由薄至厚,结构由简单至复杂,稳定性逐渐变差;平面上,自北而南含煤层数逐渐增多,含煤层位逐渐抬高,条带状富煤带有向南迁移趋势。  相似文献   

4.
晚古生代中国大陆与欧美地区植物群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古生代同处于赤道或低纬度地带的中国大陆植物群与欧美地区同期植物群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异。中泥盆世-早石炭世维宪期,中国大陆以石松类的大量繁育和高度分异为显著特色,而同期的欧美地区植物群以古蕨类和前裸子植物为其主体;纳缪尔期-二叠纪,大量东亚型鳞木类植物及许多地方性植物属相继在中国大陆出现,使它和欧美植物群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5.
蔚县煤田含煤沉积范围大约600km^2。储量丰富,是一个具有远景发展的含煤地区。煤层总厚度10m以上的富煤带,主要分布于水峪、崔家寨、陡涧子、黄崖、烟墩坡一带,正是古基底斜坡带的凹陷处。蔚县煤田早中侏罗世含煤沉积,主要由河流或湖滨河口三角洲相、湖泊相、泥沼相组成。其中以湖泊相、沼泽相为主,河流相次之。富煤带和富煤中心主要赋存于三角洲前缘的泥炭沼泽环境中,是富煤沼泽相形成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在整理以往资料基础上将京西石炭二叠系的植物化石分为三期五个组合,并与李星学提出的华夏植物群(北方亚区)相比较.作者认为,京西的双泉组下段与红庙岭组同属晚二叠世早期的地层.  相似文献   

8.
9.
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地质事件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泥盆纪林南林场超单元、583高地单元、窟窿山河单元、阿里河单元均由I型和S型花岗岩组成,以S型花岗岩为主导,无论I型还是S型花岗岩均由地壳熔融所形成。583高地单元、窟窿山河单元形成于大陆弧构造环境;阿里河单元形成于际-陆碰掸构造环境。阿南超单元花岗岩类岩浆演化提供了谝我晚古生代板块从腐冲到碰掸的构造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10.
华北晚古生代煤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采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法(INAA)测定了华北晚古生代石炭纪-二叠纪58个煤及煤层夹矸和顶底板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通过对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华北晚古生代煤中稀土元素总量绝大多数变化于30×10~(-6)~80×10~(-6)之间,平均为56×10~(-6),属正常水平;靠近物源区的华北北部太原组比远离物源区并且受陆表海影响的华北南部太原组更加富集稀土元素;稀土元素总量还受煤中灰分所影响,与煤的灰分产率成正相关关系,尤其与<2μm的粘土矿物密切相关。这证明稀土元素在煤中的聚集过程中陆源物质起重要作用。煤中LREE明显富集,LREE/HREE一般在2~8之间,与高灰低硫煤相比,低灰高硫煤中其比值较低,该比值在顶底板岩石中达12以上,在黄铁矿结核中最高,达21,表明受海水影响的还原环境中HREE与有机质更具亲和力。稀土元素中普遍存在Eu亏损现象。在整个华北地区,正常煤层内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十分相似,表明在华北晚古生代石炭纪-二叠纪成煤期间,保持有相对稳定的陆源物质供应。在低灰煤中,稀土元素主要由细粒的吸附灰分和生物灰分所承载,有机物质同时也吸附了一定比例的REE。受岩浆活动影响的煤其稀土元素总量最高,岩浆物质加入可以促使煤中稀土元素增加,并会导致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出现异常,同时常伴随有如U、W和A  相似文献   

11.
新疆三塘湖盆地晚古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新疆三塘湖盆了的早石炭世玄武岩类岩石,具有Al2O3含量高,铁含量低,TiO2含量低,大离子亲石元素及轻稀土元素富集的钙碱性系列特点,利用图式差别表明,该区在早石炭世入于岛弧的的构造环境,早二叠世安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丰度具碱系列中的高钾造山安山岩特征,与安第斯活动大陆边缘安山岩的元素特征相似,证实三塘湖地区在早二叠世时期处于西伯亚利亚板块活动陆缘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2.
四川东部晚二叠世煤田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四川东部晚二叠世煤田的含煤岩系、含煤段、成煤小旋回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13.
出露于新疆西准噶尔托里老风口地区的晚古生代地层,岩性主要为火山碎屑岩,并含有丰富的腕足类、海百合茎等浅海相的生物化石。通过对其火山碎屑岩类岩石学特征、粒度分析数据和古生物化石的研究,表明新疆西准噶尔地区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到早石炭世期间沉积环境为滨海—浅海环境,同时为西准噶尔洋闭合时代的研究提供了沉积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张士 《地层学杂志》1990,14(2):140-144
<正> 河南登封位于华北地台的南缘,区内石炭二叠系厚度大,出露全,分布广泛。根据含煤地层的岩性特征、旋迴规律、煤层结构和煤质差异,近千米的煤系地层共分为九个煤组(表1)。通过11条剖面数千块标本的研究和综合分析,发现9个煤组的生物化石各具特色,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68,自引:4,他引:68  
李锦轶  朱宝清 《地质论评》1990,36(4):305-316
笔者等根据近年研究,认为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板块构造的演化,大致分为几个阶段:早泥盆世初,早古生代晚期形成的陆壳拉张,分裂成卡拉麦里有限洋盆;早泥盆世晚期,该洋盆开始聚敛收缩,早石炭世初洋盆闭合,两侧陆块连接;陆块连接带上发育由洋盆转化形成的陆间残余海盆;早石炭世末期,发生强烈褶皱造山运动,把已经连接的陆块最后焊接成一个板块。此后,该区进入板内演化时期。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多重划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60个大体均匀分布于华北地台的地层剖面为基础,以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整体性为依托,对华北晚古生代地层进行多重划分研究,在岩石地层方面,研究了地层分区、划分了18个岩石地层单位“组”,分析了组的穿时性,在生物地层方面,重点介绍了蜒、古植物和孢粉生物地层,划分了各个组合带、延限带和顶峰带,分析了生物演化系列,空间展布和对比,提出了多方面的新认识,在年代地层方面,应用界线层型概念以及与首要门类生物地层单  相似文献   

18.
鸡西地区晚古生代浅变质岩系从泥盆纪至二叠纪均有不同程度出露,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硅(SiO2一般为71.46×10 -2~81.30×10 -2)、高钾(K2O/Na2O=1~13)、贫钛(TiO2=0.05×10 -2~0.6×10 -2);稀土元素以轻稀土富集、负铕异常和重稀土平坦为特征;微量元素富集相容元素,Sr/Ba<1.该期浅变质岩系原岩以沉积岩中的杂砂岩为主,同沉积过程中伴有较强的火山活动.各种岩石化学特征参数显示,浅变质岩系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裂陷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19.
华北若干晚古生代煤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特征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华北聚煤盆地几个主要矿区晚古生代煤系中稀土元素的研究,发现煤系中(煤层、煤层顶板、煤层底板、夹矸)的稀土元素分布复杂,不仅受到宏观地质背景的控制,而且成煤过程中微环境的变化也对稀土元素的分布影响很大。煤系中稀土元素的共同特征是具有明显的δEu亏损,含量的不同是它们的主要差别。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主要受控于陆源碎屑的供给;山西组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高于太原组;山西组煤中稀土元素分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母岩的特征;太原组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和海水的不相似,海水对太原组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模式影响较小;岩浆接触变质作用可导致煤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的变化,使之趋于岩体稀土元素的分配特征。  相似文献   

20.
徐州煤田晚古生代煤中的分散角质层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徐州煤田晚古生代煤中七种分散角质层:真蕨植物(?)角质层、种子蕨植物角质层(类型Ⅰ)、种子蕨植物角质层(类型Ⅱ)、种子蕨植物(?)角质层(类型Ⅲ)、银杏植物(?)角质层、科达植物角质层(类型Ⅰ)、科达植物角质层(类型Ⅱ)。这七种分散角质层中,除科达植物角质层(类型Ⅱ)仅见于太原组20号煤层外,其余的六种均分布于山西组7号煤层和下石盒子组1号煤层中。这些分散角质层具有一定的古植物学、地层学和煤田地质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