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福建西部早古生代杂砂岩特征及其源区和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玉磷  邱盛安 《地质论评》1989,35(6):501-511
福建西部早古生代杂砂岩属富石英杂砂岩类。稳定碎屑石英的高含量和不稳定碎屑长石、岩屑的强烈贫化,表现了沉积物具再旋回特点。很高的SiO_2含量及CaO、Na_2O的贫化,并以低的Fe_2O_3+MgO、Al_2O_3/SiO_2、TiO_2和高的变化极大的K_2O/Na_2O、Al_2O_3/(CaO+Na_2O)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的杂砂岩相类似。稀土元素模式及其参数特征相似于现代的和古代的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沉积的杂砂岩。分析表明,本套杂砂岩的源岩是以沉积岩、浅变质岩为主和中—酸性火成岩混合组成,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为构造上不活动的被动大陆边缘或弧后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2.
滇西户撒盆地芒棒组砂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砂岩主要为长石砂岩和杂砂岩,少量为页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伊利石等;REE配分模式曲线一致,LREE/HREE=9.75~15.91,平均13.24,(La/Yb)_N=13.06~26.41,平均19.21,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明显富集,稀土元素分馏明显。SiO_2/Al_2O_3=2.06~6.01,平均4.60,ICV=0.54~1.09,平均0.86,结合沉积特征表明样品为被动构造环境下沉积物的再循环而成,而非强烈风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第一次旋回沉积物。Th/U=5.44~12.10,平均8.48,CIA矫正均值为69,反映了温暖、湿润条件下的中等化学风化作用。A-CN-K判别图说明交代作用降低了CIA值、且样品源岩钾长石比斜长石含量高。Th/Sc=4.43~25.35,平均8.18,Rb-K_2O图解、Co/Th-La/Sc图解和La/Yb-∑REE图解表明样品物源为花岗岩。TiO_2-(Fe_2O_3T+MgO)、Al_2O_3/(Cao+Na_2O)-(Fe_2O_3T+MgO)、La-Th-Sc以及(K_2O/Na_2O)-SiO_2构造判别图解表明:源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与中特提斯洋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已经打开且长期稳定相对应。户撒盆地为沿早期户撒走滑-挤压断裂拉张沉积形成,接受周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沉积。  相似文献   

3.
博格达晚古生代岛弧的沉积岩石学证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方国庆 《沉积学报》1993,11(3):31-36
博格达地区上古生界以极其发育的火山碎屑岩、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为显著特征,并且具有如下沉积建造组成及特点:(1)石炭系火山岩为CA系列,下二叠统火山碎屑岩为CA+TH系列,且都形成在岛弧—造山环境下;(2)早期发育巨厚的岛弧型安山质火山—沉积建造;(3)下二叠统砂岩化学成分以低Si0_2Al_2O_3(<6)和低K_2O/(Na_2O+CaO)(<0.5)为特征.SiO_2/Al_2O_3—K_2O/(Na_2O+CaO)双变量图解分析表明其形成在大洋岛弧—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下;(4)下二叠统浊积砂岩骨架矿物组分的QmFLT,QpLvLs图解分析揭示物源区为弧造山带。以上特点综合表明博格达在晚古生代为岛弧。  相似文献   

4.
沉积盆地中碎屑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物源区的制约,分析碎屑砂岩的化学成分可以揭示盆地砂岩的物源属性和构造背景。笔者对北羌塘盆地三叠系康南组碎屑砂岩进行全岩分析。样品具有高SiO_2含量,K_2O/Na_2O值变化较大,TFe_2O_3+MgO含量中等。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显示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3.96~9.25,平均为6.32,δEu明显负异常;δCe呈弱负异常。碱土金属元素和化学蚀变指数(CIA)以及成分变异指数(IPV)说明其源区物质较新鲜,成熟度相对较低,化学风化作用较弱—中等。此外,微量元素Th/U、La/Sc、Th/Sc等值以及TiO_2-Ni、La/Th-Hf、Co/Th-La/Sc和Th/Sc-La/Sc源岩判别图解反映砂岩的物源具有长英质特征。砂岩的SiO_2-K_2O/Na_2O、La-Th、La/Y-Sc/Cr双变量图解,La-Th-Sc、Th-Sc-Zr/10、Th-Co-Zr/10三变量图解以及Th/U、Rb/Sr等值表明北羌塘三叠系康南组碎屑砂岩的物源区构造背景以大陆岛弧为主,兼有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特征。  相似文献   

5.
谭洪旗  刘玉平 《地质学报》2017,91(7):1416-1432
猛洞岩群位于滇东南文山-麻栗坡断裂与红河断裂带之间的老君山-Song Chay变质核杂岩核部,由一套经历过多期变质-变形的杂岩体组成。变质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主、微量元素平均组成与大陆上地壳相似,且SiO_2/Al_2O_3、K_2O/Na_2O比值显示该套变质沉积岩具有相似的成熟度,但片岩类样品可能遭受过强烈的风化作用;稀土元素特征与变质岩原岩恢复图解显示,片岩类原岩为黏土岩及泥质岩,片麻岩类原岩为砂岩、杂砂岩。化学蚀变指数(CIA)、成分变异指数(ICV)、斜长石蚀变指数(PIA)反映了片岩类原岩形成后经历过较强的风化作用,但副片麻岩类原岩经历的风化作用较弱,反映了副片麻岩类主要来源于不成熟的物源区,显示出活动构造环境沉积物的特征。Rb/Sr和Th/U比值判别结果表明该套碎屑岩经历了较复杂的沉积演化过程;La/Th-Hf图解和砂岩-泥岩套的物源区判别图解表明变质碎屑岩样品以石英岩沉积物源区为主,混合少量中性火成岩物源区;ThSc-Zr/10和La-Th-Sc图解表明猛洞岩群可能沉积于大陆岛弧环境。综上所述,猛洞岩群变质碎屑岩原岩为一套泥质岩-砂岩(杂砂岩),这套碎屑岩经历了较强风化作用及复杂的沉积演化过程,主要沉积于与大陆岛弧环境相关的盆地,推测猛洞岩群的物质来源与昆阳群有关,可能与扬子地块具有较强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沉积岩中的主要氧化物:SiO_2,Al_2O_3,K_2O,Na_2O,CaO的丰度及其SiO_2/Al_2O_3,K_2O/(Na_2O+CaO)值的变化与物源区类型和板块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利用砂岩的化学成分可以判断其形成时的板块构造背景。笔者重点研究了造山带中重要且分布广泛的复理石中杂砂岩的化学成分及其与板块构造背景之间的关系,绘制了用于推断复理石形成时的板块构造背景的SiO_2/Al_2O_3——K_2O/(Na_2O+CaO)双变量判别图。经对15组不同时代复理石的180个化学成分进行投影分析,能有效地分开不同板块构造背景下的复理石。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岩石化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研究,探讨了藏南地区三叠系涅如组含放射虫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区的硅质岩呈黑色、灰黑色或灰褐色薄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具有较低的SiO_2含量,对研究区的硅质岩的主量元素运用了Fe-Mn-Al三角成因判别图、Al/(Al+Fe+Mn)比值、K_2O/Na_2O比值、Si/(Si+Al+Fe)比值、100×(Al_2O_3/SiO_2)-100×(Fe_2O_3/SiO_2)、Al_2O_3/(100-SiO_2)-Fe_2O_3/(100-SiO_2)及Al_2O_3/(Al_2O_3+Fe_2O_3)-Fe_2O_3/TiO_2图解等,显示硅质岩为具有生物成因的非热水或弱热水的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硅质岩的稀土元素ΣREE变化较大,通过对硅质岩的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和球粒陨石标准模式图对比、Al_2O_3/(Al_2O_3+Fe_2O_3)-LaN/CeN图解及特征指数Ce/Ce*和LaN/CeN分析研究,显示硅质岩为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深海的过渡环境;对硅质岩的微量元素运用了U/Th及Ni/Co比值,显示了非热水沉积物的环境特征。综合研究分析岩石化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因素及生物特征,可以得出研究区的硅质岩具有生物特征的非热水的大陆边缘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
北淮阳东段佛子岭群变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淮阳地区的佛子岭群是一套经受了多次变形、变质作用的低级变质岩系。佛子岭群主量元素平均含量为SiO_275.42%、Al_2O_38.13%、MgO 1.52%、Fe_2O_33.23%、Na_2O 1.61%、K_2O 1.67%、TiO_2 0.41%;特征微量元素Th、U、Hf、Sc、Zr、Y平均含量分别为8.49×10~(-6)、1.47×10~(-6)、4.85×10~(-6)、170.66×10~(-6)、193.69×10~(-6)、18.97×10~(-6);Th/U、La/Y、Th/Sc、La/Sc比值分别为4.92、3.56、1.51、1.38;∑REE含量125.3×10~(-6),δEu=0.67,轻稀土富集,La/Yb=14.99,(La/Yb)N=10.11。下部的祥云寨组主要为一套变质石英砂岩,原岩为砂岩和杂砂岩,构造环境以被动大陆边缘为主,物源以石英岩沉积岩物源区为主,并显示了亲扬子陆块的特征。而诸佛庵组和潘家岭组为一套云母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和二云片岩,原岩为杂砂岩、亚岩屑砂岩、岩屑砂岩及页岩,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物源区主要为石英岩沉积岩物源区和长英质火成岩物源区,并显示了亲华北陆块的特征,表明佛子岭群经历了由扬子北缘被动大陆边缘向华北南缘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转化。  相似文献   

9.
田应龙 《湖南地质》1991,10(2):135-140
湖南前霞旦系冷家溪群和板溪群,主要由各种板岩,变质砂岩组成,夹有基性、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沉积岩及碳酸盐岩。地层中Na_2O含量、Na_2O/K_2O及Co/Ni比值与其中火山沉积物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平面上反映出存在几个火山物质沉积中心,黔阳至会同、沅陵至桃源之间及湘潭至双峰一带是板溪期火山物质沉积中心;平江至浏阳一带是冷家溪期火山物质沉积中心。湖南前震旦系金矿的分布几乎都集中在这些地区内。因此,Na_2O/K_2O,Co/Ni比值分布特征是金的区域成矿预测的地球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是我国砂岩型铀矿的重要矿集区,区内铀矿床的含矿主岩为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本文以该区含铀砂岩为对象,研究了紫红色砂岩、绿色砂岩、矿化砂岩、铀矿石及灰色砂岩中常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分析了铀成矿过程中常量元素迁移规律,并讨论了成岩成矿背景。研究表明:在铀成矿过程中,SiO_2、Al_2O_3表现为带出组分,CaO、MgO、K_2O、Na_2O及TFe_2O_3表现为带入组分,说明水-岩作用过程中常量元素具有明显的活动性。根据元素迁入迁出强度,将常量元素划分为活动组分(SiO_2、Fe_2O_3、FeO、CaO)、次活动组分(Al_2O_3、MgO、K_2O、Na_2O)及惰性组分(TiO_2、MnO、P_2O_5)三类。含铀砂岩构造环境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鄂尔多斯盆地北侧阴山褶皱带中的花岗闪长岩可能是其主要的物质来源。不同类型砂岩样品的Fe~(2+)/Fe~(3+)值与铀元素含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铀矿化严格受灰绿色-灰色砂岩控制,主要发生在氧化-还原过渡环境偏还原一侧,部分灰绿色含矿砂岩具有弱氧化环境的特征,说明该区成矿环境的特殊性,灰绿色砂岩可作为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1.
对松嫩和嘉阴盆地的白垩纪和第三纪地层进行了总结,重点论述了松花江群和嘉阴群的特征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2.
再论我国早前寒武纪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早前寒武纪地层研究的主要新进展"一文发表以来,早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又取得了不少新进展,有必要再作若干新的补充,主要包括以下12个方面:辽北新太古代建平群中大营子组的解体和建平岩群的重组、山东中太古代唐家庄岩群的建立和新太古代胶东岩群的重新厘定、内蒙古新太古代原色尔腾山岩群的解体与重组、康定岩群的解体与取消、中祁连地块湟源群形成时代的重新厘定、辽宁浑南岩群时代的修正、福建麻源群的形成时代、辽河群亚群的建立和底界同位素年龄、金水口岩群的形成时代和变质时代、甘肃北大河岩群的年龄新资料、内蒙古—河北北部一带的化德群的岩组和时代的重新厘定、两个新的古元古代岩群的初步建立(西藏察隅德玛拉岩群和新疆古元古代喀拉喀什岩群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色洛河群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张炯飞 《吉林地质》1993,12(1):51-52
笔者通过对华北地台北缘色洛河群中所觅得的化石、同位素地质年龄及与邻区对比等综合研究,认为色洛河群的形成时代置于早古生代寒武纪为宜。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碧口群”时代的新厘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正东 《矿物岩石》1990,10(4):36-42
通过对川西北“碧口群”时代、层序的新研究,在建立正常层序的基础上,将广义碧口群解体为7个组,时代分属前震旦纪、震旦纪及寒武纪。  相似文献   

15.
吉林槽区的早古生代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水波 《吉林地质》1994,13(1):1-9,23
吉林槽区的早古生代地层可分为寒武系呼兰群及奥陶系辽源群。呼兰群以含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及硅铁建造为特征,反映拉张型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辽源群以含钙碱性火山岩建造及块状硫化物为特征,反映挤压型活动大陆边缘岛弧构造环境。辽源群弯月组上部为区域金、银、铜、铅、锌重要含矿层位。  相似文献   

16.
康滇地区是我国南方前震旦纪地层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成矿区带之一,昆阳群(会理群)地层和矿产的研究已经历半个多世纪,收于情况复杂,至今对层序和对比的认识仍较分歧,严重影响了前震旦纪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较全面深入的剖析了造成认识分歧的几个核心问题,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建立起昆阳群(会理群)上,中,下三个亚群十二个组的层序剖面,最后对已发现的矿产按组,段进行归口,发现贫河组,清水沟组下段和清水沟组上段是重复重要赋矿层位,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7.
羌塘北部拗陷东段晚三叠世地层沉积特征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区内晚三叠世土门格拉群(组)、结扎群、巴塘群分布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南北两侧,夹于金沙江缝合带南侧和前缘隆起带之间,呈NW向带状分布.笔者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实测剖面的详细研究和区域对比,从生物群面貌、岩石类型及其组合、基本层序和沉积相角度进行了分析.沉积古地理格局显示出总体南浅北深的特点,南部靠近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陆源物质供应丰富;向北至雀莫错一带因远离中央隆起,陆源物质供应相对较少,泥、灰岩增多,灰岩中化石丰富,双壳类、菊石类等生物群得以快速发展;沿北东,靠近金沙江缝合带,受其活动影响而表现出火山活动频繁.这3个群(组)可很好对比,基本特征相同,因此认为是同一地质时期同一构造单元不同构造部位之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18.
太行山区的一些太古宙地层问题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关论文对笔者所做狭义阜平群地层年龄的报道所做评论与实际不符,而其厘定地层生成年龄或为Sm-Nd等时值,但却是违背了所需具备的前提条件;或属侵入该群的岩体年龄;或为同侵入体年龄吻合的变质年龄。所述湾子群的碎屑锆石年龄等也为高级变质作用中H2O流体改造的再次均一化值;在空间分布上的亲缘关系也远大于新太古代五台群,并非所倾向的古元古代。赞皇群中部的原红鹤组被分离为古元古代官都群的依据与实际不符,解释有误。所称狭义阜平群最老层位索家庄组的命名地点实为花岗质侵入体所占据,所含麻粒岩为从北区移植至此。《中国地层典》所建阜平群的全部层序己被1/5万区调所改变。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吉林省早前寒武纪地质包括太古宙花岗-绿岩带、早元古代集安群和中元古代老岭群。太古宙花岗-绿岩带,划分为早太古代和晚太古代花岗-绿岩带,二者在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特片,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方面均有一定差别,为不同火山-沉积旋回产物,花岗质岩石属高铝型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类;早元古代集安群,通过构造解析和变质变形的研究,从下至上重新划分为蚂蚁河组、荒岔沟组和大东岔组,为解决地层重复划分和金属找矿工作提  相似文献   

20.
公婆泉地区为志留纪沟、弧、盆发育地区,为铜和多金属有利成矿带。作者通过野外和室内综合研究,对前人所确定的下志留统勒巴泉群、尖山地区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马鬃山主峰东侧“下石炭统、下二叠统”等变质岩系分别作了Sm-Nd、Ar-Ar、Rb-Sr法测年研究,获得新数据。其时代为:尖山地区“公婆泉群”变质火山岩时代为震旦纪至早古生代;勒巴泉地区勒巴泉群、马鬃山主峰东侧“下右炭统、下二叠统”变质岩时代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