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介绍宁为民教授从痰瘀论治眩晕的经验。宁教授认为眩晕以脾肾为本,痰瘀为标,治疗当痰瘀同治,脾肾并补,临床上善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丹参、川芎、牛膝等活血药治疗。还注重调理情志,使药物与精神同治。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介绍伍大华教授运用平眩定晕汤加减治疗眩晕的经验。伍教授认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前庭疾病,然复位成功后约31%~61%的患者会出现残余头晕,西医学对此并无较好的治疗方案。BPPV以肝肾亏虚、肾精不足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其强调风痰瘀标实与脏腑失调本虚的基本病机,临证根据病情发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攻补兼施,自拟平眩定晕汤加减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机为正气不足,肝脾肾亏虚。其病因为受风、寒、湿、热等邪侵袭,内外合邪,气血不畅,痰浊瘀血闭阻经络、筋脉、骨节所致。痰瘀是病理因素,虚邪是痰瘀形成的病理基础。从虚、邪、痰、瘀4个方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介绍王净净教授从风、痰、瘀、虚论治中风的经验。王教授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痰、瘀、虚夹杂,相互作用为病,内风为致病关键,痰瘀贯穿疾病始终,久病气血必虚,治疗以祛风通络、化痰祛瘀、补虚固本为主,临床创立“中风方”治疗中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5.
介绍虞鹤鸣教授辨治眩晕的经验。虞教授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肝脾肾,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治疗倡导肝脾肾同治,组方用药擅用泽泻、白术,钩藤、菊花,天麻、山茱萸,煨葛根、川芎等药对,强调结合膏方进行整体调理,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介绍郭志华教授辨治眩晕的经验。郭教授认为眩晕之本为心血不足、肝肾阴虚,其标为痰瘀上扰、清窍不利。针对本病病机,郭教授立平肝潜阳、豁痰化瘀、滋阴养血之法,自拟定眩方治之。其处方特色为视其所逆,随证治之;虚实同调,以通为用;双心同治,脑心同治。该法治疗眩晕可取得良好疗效,另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介绍赵瑞成教授辨治眩晕的临床经验。赵教授认为眩晕之疾,病因虽繁,但以虚实为纲。虚证多责之脾肾,或清阳不升,或肾精不足;实证多责之于肝,或风阳上扰,或痰瘀蒙塞。临证以升阳举陷、益肾通络、息风化痰为法,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益肾通络汤、息风化痰通络汤加减,多获良效。并附验案3则,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介绍李国徽教授辨治前庭神经炎(VN)的经验。李教授认为VN眼目旋转之机与风、痰饮、瘀、虚的动摇之象符合,其病位除在脑、肝、脾、肾外,还与耳、目、项关系密切。其采用内、外治法,内治之法以祛“动象”之因为关键,强调分期治疗,早期以风、痰两邪为主,宜散风火、化痰湿;中期以内风兼痰瘀为主,宜息内风、化痰瘀;后期以本虚为主,宜益气血、补肝肾。外治之法则提倡前庭康复训练,其头动、眼动的动态训练方式符合中医学“以动治动”的理念。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
介绍孔立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眩晕的经验。分析归纳围绝经期眩晕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气虚痰蒙,临证治疗以补气治本,化痰开窍治标。用当归黄芪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组方标本兼治。并根据患者的不同伴随症状,辨证加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 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 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11.
顽固性贝尔面瘫的康复治疗是临床实践中的难题。通过对古今医籍的梳理,总结出顽固性贝尔面瘫病在经筋,与肝、脾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以气血不足为本、风痰瘀互结为标。基于经筋理论,以经筋辨治为主,运用局部选穴配合远端取穴的针灸疗法治疗。基于气血不足、气痰瘀胶结的病机,采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针灸联合中药,互补为用,标本兼顾,在促进顽固性面瘫患者功能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古英主任医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经验。古英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病因是毒邪留滞于经络关节,以脾胃虚损为本,痰浊瘀毒阻滞为标。以刺血拔罐联合消炎止痛膏外敷治疗,获得佳效。  相似文献   

13.
介绍吴官保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吴教授认为“瘀、虚、痹”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肾虚血瘀、腰络痰瘀”为其病机核心,确立“补肾、化瘀”为其治疗大法,临证因人用药、因证用药,采用中药内服和理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介绍肖长江教授运用三参首乌汤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经验。肖教授认为老年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治疗当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为法,多以三参首乌汤为基本方,并根据兼痰、瘀、火等实邪进行加减化裁。兼脉络瘀阻者,合生脉散;兼痰瘀互结者,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兼痰火扰心者,合黄连温胆汤,临床随症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6.
介绍郑爱华教授治疗脾虚痰瘀型心悸的临床经验。心悸之病,涉及多个脏腑,但与脾最为相关。郑教授从心脾入手,抓住心悸“虚”“痰”“瘀”的特点,擅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虚痰瘀型心悸以益气健脾安神,化痰祛瘀生新。  相似文献   

17.
总结彭力平教授论治骨痹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彭教授认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是骨痹发病之本,风、寒、痰、湿、瘀闭阻经络是发病之标,多虚多瘀多郁为主要病机;临证重视奇经、络病辨证,以调补肝肾、通补奇经、畅达气血为治疗原则,内、外治相结合,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并重,广泛运用王旭高治肝理论及叶天士络病学说指导临床,形成了调补肝肾与通补奇经并举治本,辛润通络、风药祛邪开郁治标的用药特色,重视牛膝醇提物的基础研究与运用,取得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总结范伏元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的经验。范教授认为,肺气虚弱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痰和瘀既是疾病重要的病理产物,也是肺络痹阻发而为病的关键。虚、痰、瘀相互影响,形成正虚邪恋、迁延难愈之顽疾。临床分痰热壅肺证、气阴亏虚证、肺肾两虚证、痰瘀互结证,分别治以桑白皮汤或清金化痰汤加减、生脉散或沙参麦冬汤加减、金水六君子煎加减、身痛逐瘀汤加减。故在治疗上,除补益肺气、扶正祛邪外,适当加用逐瘀化痰之品,往往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介绍王行宽教授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临床经验。王老认为本病属中医学“摊缓风”范畴,系先天禀赋不足、肾精气亏虚、脊髓失济,又热毒内侵,损伤脊髓中细络,使痰、瘀、毒邪内生,累及四肢、脑(目)而成。宜补肾益精以治其本,豁痰祛瘀通络加以清泄邪毒治其标,再根据患者临床兼症随症加减。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总结全国名老中医李锡光教授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临证用药经验。李教授认为,冠心病的病因系痰浊、瘀血阻滞脉管,病机为正气虚损、气血阴阳不足。而对于冠心病PCI术后的患者而言,其证型多属痰瘀阻脉、气阴两虚;治疗应以益气养阴、通龙路、调三气为法;组方用药上强调扶正与祛邪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