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性脑病(HE)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本文通过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认为“肠-肝轴”与HE的发病机制关系密切,而中医下法对肠-肝轴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并从下法及泻下剂的祛邪通腑、利胆保肝、减轻水肿、抑菌消炎、调节免疫等作用浅谈肠-肝轴治疗HE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肺-肠”轴理论实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延伸,是连接肺部与肠道的双向轴。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多种肺系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等。在“肺-肠”轴的调节下,肠道菌群的改变对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及转归都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常见的哮喘患儿多为痰瘀互结,治疗时在使用降肺平喘的药物的基础上佐以通调腑气、活血化瘀之大黄,能起到维持肠道菌群稳定的作用,即通过运用中药调节肠道菌群而达到肺病治肠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柔肝通络汤联合美多巴对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并基于“脑-肠-微生物轴”理论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美多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柔肝通络汤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2组综合疗效、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Ⅱ、UPDRSⅢ评分及肠道菌群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3.33%,对照组为5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UPDRSⅡ、UPDRSⅢ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改善情况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通络汤可改善肠道菌群情况,对帕金森病有较好的疗效,其对肠道菌群的改变很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介绍龙华君教授基于“肝-肾-脑”轴论治中风病的临证诊疗思路。龙教授治疗中风病,不忘脑系病之病机,同时不泥于脑系,亦强调肾水枯涸,肝失濡润,气机升降失因,痰瘀互结,郁而化热,引动肝风,脑目受扰,脑髓逆乱,发为中风,创造性提出“肝-肾-脑”轴失衡是中风的病理关键。临证治疗时揆度虚实,进退有度,补中寓通,不拘一法,达到“补而不滞、补不碍邪、补中能消、补中寓通”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分期用药,随症加减,效如桴鼓。并附验案 1 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属中医学“痞满”等范畴,其发病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而将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的神经-内分泌网络称为脑肠轴,其中脑肠肽控制着胃肠道的运动、分泌、血流及能量的转运,并把胃肠与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联系起来。中医学认为脑与胃肠关系密切,而肝、脾的发病也均与情志因素相关,七情内伤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机不利,从而使脾失健运,胃失通降,发为FD。而肝具有一定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通过中枢多种神经递质的变化调节相关脏腑功能。因此,情志应激因素能引发脑肠轴的神经免疫和内分泌反应异常,调肝运脾法能通过调节脑肠轴上多种脑肠肽、神经递质、激素及免疫因子的变化而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稳定,从而达到治疗FD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肠道和肝胰腺是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重要的消化器官,本文运用组织学技术测量了中肠和后肠长度,并对肠道长与体长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5-HT和5-HT受体2进行组织定位和计数。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的肠道长与体长接近,两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后肠长度约为中肠的2倍;(2)5-HT和5-HT受体2在中肠和后肠中的组织定位和数量相似,均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间和肌层与外膜交界处,亦见于后肠的固有膜和黏膜下层与肌层交界处,在肠球外膜中也有大量分布;(3)5-HT和5-HT受体2阳性物质在肝胰腺的四种细胞的胞核中均有分布,在F细胞的胞质中也有分布。5-HT和5-HT受体2在中华绒螯蟹肠道和肝胰腺组织中的分布规律一致,表明中华绒螯蟹消化道5-HT发挥生理功能可能与5-HT受体2有关。此外,5-HT和5-HT受体2在后肠近肌细胞分布的特点可能与肠道收缩有关。后肠在中华绒螯蟹消化生理中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主要病因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当,病机以脾虚为主,兼有湿、浊、痰、瘀等病理因素,病程迁延。针对该病,消导是其治疗法则。本文探讨了消导法的立法特点,并进一步梳理了消导理气、消导宽中、消导化痰、消导化湿、消导化浊、消导化瘀等治法在NAFLD中的应用,望对临床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介绍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臌胀的临床经验。熊老认为本病以肝、脾、肾俱虚为本,以气、血、水互结于中焦为标,多因水湿内停、湿热聚集、瘀血内阻发为本病,强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临证重视标本缓急,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分期辨证论治,初期行气,中期利水,后期祛瘀;明辨病情虚实;积极防治变证。常证多用胃苓汤、中满分消丸、五皮饮、茵陈四苓散、二金汤合三甲散治疗,变证多用甘露消毒丹、宣清导浊汤、犀角地黄汤治疗。附验案1则,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满分消汤对虚实夹杂型痞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虚实夹杂型痞满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满分消汤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6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治疗组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中满分消汤治疗虚实夹杂型痞满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介绍喻斌教授基于“肝-脑-肠”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喻教授认为肝郁脾虚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核心病机,情志失常为重要诱因,肝气郁结贯穿疾病始终,湿邪为主要病理因素。在治疗上主张理气、祛湿、滋养、调摄四大治则,全程贯穿疏肝之法,以健脾祛湿为第一要务,辅以益气养阴之法。其用药强调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为主,配以芳香之品运脾祛湿,同时兼以益气养阴、寓补于泄,并注重饮食及情志调摄,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1.
辛香通络法是叶天士基于《内经》《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总结提出的,在肠道病证中应用广泛。结肠炎癌转化是炎症性肠病长期持续演进为癌症的过程,中医以其独特视角,将结肠“炎症-不典型增生-癌症”与“脾虚-肝郁-络阻”相契合,认为香可扶正以缓脾虚,辛开肝郁以行气血,辛窜散结以通络阻的辛香通络法在延缓或阻断结肠炎癌进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灌胃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病原性河流弧菌导入青石斑鱼消化道内,追踪标记菌在青石斑肠道中的黏附和定植及对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青石斑前肠和中肠在河流弧菌灌胃12 h即可检出,前肠在24 h达到峰值,大约为7.1×105 cfu/g,中肠则在36 h达到峰值,约为5.39×105 cfu/g,而后肠则是在24 h才开始检出,且检出时即达到峰值,但仅为2.44×104 cfu/g,说明青石斑鱼的前肠和中肠都是河流弧菌的主要黏附部位。灌胃96 h后前肠和中肠仍有标记菌存在,但在后肠已检测不到标记菌,反映出标记菌已在前肠和中肠定植下来,但没有在后肠定植。此外,标记河流弧菌的定植能够显著降低前肠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以及后肠脂肪酶活性。研究结果说明,病原性河流弧菌可通过黏附定植于鱼类肠道影响鱼类肠道消化酶活力,这可能是病原性河流弧菌引发鱼类病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介绍刘亚娴教授辨证论治宫颈癌的经验。刘教授对于宫颈癌辨证着重于“郁”“瘀”“湿”“毒”“虚”,从肝郁、湿瘀毒、脾虚湿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论治,分别采用逍遥散、二妙散合桂枝茯苓丸或八正散合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知柏地黄丸、参苓白术散合肾气丸化裁。所附验案中采用补阳还五汤合逍遥散加减治疗宫颈癌下肢水肿,收到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温度和盐度对半滑舌鳎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幼鱼为实验对象,分别设置3个盐度水平(22、26和30)和4个温度水平(18,21,24和27 ℃),采用酶活性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和盐度的养殖环境下,半滑舌鳎肝胰脏和肠道内不同部位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3种消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对半滑舌鳎消化酶活性影响均显著 (P<0.05).不同温度和盐度组合下,3种消化酶活性变化有所差异.总体比较,肝胰脏和肠道内3种消化酶比活力均以盐度26、温度21和24 ℃组合下活性较高.在相同温度和盐度下,肝胰脏和肠道的不同部位的3种消化酶活性有所差异,其中,蛋白酶比活力以肝胰脏和后肠最高,显著高于前肠和中肠(P<0.05);淀粉酶比活力以肝胰脏内最高,各肠段之间淀粉酶比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淀粉酶比活力也以肝胰脏内最高,其次分别为前肠、后肠和中肠,各部位脂肪酶比活力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发现半滑舌鳎幼鱼体内淀粉酶比活力相对比较高,说明半滑舌鳎幼鱼对淀粉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建议在配制半滑舌鳎幼鱼饲料时可适当提高淀粉比例,以降低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针联合耳穴压贴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NAFLD 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NAFLD健康宣教,治疗组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加用体针联合耳穴压贴法治疗,观察期2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肝脏硬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 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肝硬度值均有所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有所上升,且治疗组下降与上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针联合耳穴压贴法治疗效果显著,能改善NAFLD患者的肝功能、血脂和肝脏硬度。  相似文献   

16.
波纹龙虾消化系统光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消化系统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波纹龙虾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由粘膜层、结缔组织层,肌层和外膜层构成;粘膜层由大量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和基膜构成.除中肠以外,其余各部分管壁均有几丁质.食道、中肠和后肠壁结缔组织中分布有腺体.胃和食道等的肌层为横纹肌.消化腺主要是肝胰腺,由无数的肝小管组成,肝小管均由位于基膜上的一层细胞构成.这些细胞有分泌细胞、储存细胞、吸收细胞和胚细胞四种类型.在扫描电镜下,消化道各段黏膜上皮表面均形成大小不一、具有形态各异的多级皱褶,以肠道中的纵褶及其上的横褶最为明显.除中肠和肠球外整个消化道均有较发达的纤毛丛.中肠和肠球中的微绒毛主要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疏肝和胃丸对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大鼠胃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制备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和疏肝和胃丸高、中、低剂量组,疏肝和胃丸3个剂量组分别给予临床剂量1、2、4倍灌胃,西药对照组予临床剂量1倍的多潘立酮灌胃,另设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均灌胃等体积蒸馏水。各组用药4周后检测胃排空率、肠推进率、胃蠕动功能、胃血流量、血清胃动素(MOT)、胃泌素(GAS)和胰高血糖素(GLG)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疏肝和胃丸高、中、低3个剂量组胃排空率、胃蠕动频率及幅度、胃血流量等指标均显著增高,血清MOT、GAS、GLG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疏肝和胃丸能促进糖尿病模型大鼠胃动力,可能与增加胃血流量、改善胃肠组织缺血缺氧、调节胃肠激素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加减桂枝茯苓丸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 例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 例。2组均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加减桂枝茯苓丸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2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血清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期间治疗组剔除1 例,对照组剔除3 例,最终治疗组纳入33 例,对照组纳入31 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85%(28/33),对照组为67.74%(21/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CRP、TNF-α、IL-6及KP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加减桂枝茯苓丸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疗效较好,可减轻患者肠道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白头翁汤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大肠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UC大肠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但2组分别只有44、45例完成观察)。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头翁汤灌肠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疾病积重程度积分(Mayo积分)、内镜下肠黏膜病变程度评分(Baron评分)、黏膜损伤程度(Geboes指数)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Mayo积分、内镜Baron评分及Geboes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多,且治疗组减少、增多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头翁汤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能够显著改善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肠黏膜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20.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黎月恒教授运用“保胃气”思想治疗恶性肿瘤经验。黎教授认为,在恶性肿瘤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注重“保胃气”思想的运用。“保胃气”思想包括健脾和胃,保护胃气;行气理气,调畅胃气 ;补中和胃,扶助胃气;培补后天,恢复胃气;预后吉凶,胃气为本。中医学“保胃气”与“肠道微生态”理论关系密切,认为肠道微生态定位在肠,功能属胃。肿瘤患者手术后、放化疗后均可在肿瘤经验方的基础上配伍 “保胃气”中药,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