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张烨教授运用角药治疗卵巢早衰(POF)的临证经验,阐释POF的病机特点及药物配伍特点。张教授提出POF以肾精亏虚为主要病机,与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其补益肾精的治法特点贯穿疾病始终,常用“熟地黄-黄精-山茱萸”补益肾精而生血,“党参-白术-山药”健补脾胃,使运化有源,“香附-丹参-当归”活血化瘀,“香附-柴胡-川芎”疏肝行气以调冲任,“酸枣仁-远志-首乌藤”养心安神,运用角药配伍逐个击破,共奏补肾调经之效。从其机出发设5组角药并附验案1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赵刚教授运用玉肾露联合藤类药治疗肾性蛋白尿的经验。赵教授认为,肾性蛋白尿是由脾失运化与肾失封藏,人体的水谷精微外泄所致,乃本虚标实之证。临证通过辨病辨证论治,采用补肾健脾治其本,祛风除湿、通络化瘀治其标,标本兼治,以玉肾露联合藤类药治疗,获效颇佳。  相似文献   

3.
介绍于志强教授从“火”论治口腔溃疡的经验。于教授将本病病因病机统概为实火型和虚火型两大类,擅长从“火”论治口腔溃疡,主张“实以祛邪为主,兼治其本;虚以扶正为先,再驱其邪”。实火治宜清热泻火,临证选用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虚火治宜滋阴降火,方选甘露饮或三才封髓丹化裁,在临床中收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介绍潘敏求教授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BCP)的临证经验。潘教授认为BCP以阳虚寒凝证居多,其基于《黄帝内经》阴阳理论,形成对于本病“阳化不足,阴成太过”的基本病机观,临床上常使用“桂枝-连翘”药对代替阳和汤治疗,寒温并用,去性存用,达到调和阴阳、内驱癌毒止痛的目的。在临证施治中,强调结合三焦生理及阳气化生宣发等特性,补阳温阳无忘通阳运阳,同时注重阴阳互根互用,阴阳调和之度,阴平阳密之要。  相似文献   

5.
介绍毛以林教授辨治失眠的经验。毛教授认为,失眠一症病因复杂,病位与心肝脾肾相关,其总病机为阴阳失调。临证时应从虚实出发,实者多从痰、火、瘀论治,虚者多从心、脾、肾亏虚入手,并灵活运用安神药对加减,辅以调畅情志之法,临床取效斐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风药质轻辛散,药性升浮,既能祛风解表,又能疏通经络、升发清阳、芳化湿浊、调达气血。运用风药燥湿健脾、疏肝解郁、祛邪解表、升举清阳、开通玄府等功效,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可取得良效。风药多辛散,易耗气伤津,临证应根据病情,因时、因地灵活掌握味数与用量,且勿滥用,应注意固护正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7.
介绍裴瑞霞教授辨治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经验。裴教授认为本病多因肝气郁结、气机郁滞导致全身各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衡而成。其临证善用“和法”,根据临床经验将本病辨证分为5型,即肝郁脾虚、痰气凝结证,肝郁气滞、痰瘀互结证,肝郁化火、肝火旺盛证,肝郁日久、气阴亏虚证,阴阳失衡、脾肾亏虚证,分别治以疏肝健脾、消痰散结,疏肝理气、活血散结,清泄肝火、理气化痰,益气养阴、散结消瘿,益气温阳、温肾健脾之法,取得较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IBM SPSS Modeler 14.1和SPSS 22.0进行药对挖掘,分析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的组成,探究治风剂常见的药对运用规律,以期为风证的现代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所收方剂为主线,全面整理明清时期治疗风证的方剂,构建治风剂Excel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明代外风方、明代内风方、清代外风方、清代内风方中药对的运用规律进行挖掘、分析和探讨,提炼其用药特点,探究其演变和递嬗关系。结果:共搜集出明清时期治疗风证的方剂1347首,其中明代949首,清代398首;在明代治风剂中,内风方有289首,外风方有660首;在清代治风剂中,内风方有125首,外风方有273首。以朝代与内风、外风为分类标准,经过分析,在明代外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当归-白芍、防风-刺蒺藜、当归-知母、当归-续断等23对;在清代外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防风-蝉蜕、乳香-没药、防风-荆芥、当归-秦艽等14对。在明清外风方中共同出现的药对配伍模式有补气药-补血药、补血药-祛风湿热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活血止痛药-发散风寒药等。在明代内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当归-白芍、防风-白芷、川芎-白芷、川芎-独活等10对;在清代内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麝香-没药、人参-附子、麝香-乳香、乳香-没药等24对。在明清内风方中共同出现的药对配伍模式有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活血止痛药-发散风寒药、开窍药-息风止痉药、开窍药-清化热痰药、发散风寒药-祛风寒湿药等。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具有一定的配伍模式。结论: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运用规律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根据外风与内风不同的病因与临床表现,辨证施治,或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或两者兼而有之,如外风与内风相互影响,互为病因,宜分清主次,兼顾治之。因此明清治风剂药对的应用规律与药对配伍模式在临床治疗风证方面值得进一步参考。  相似文献   

9.
总结黎鹏程副教授从肝论治失眠的经验。黎教授认为,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过大,常影响人们的精神情志活动,情志失调,最易伤肝,而失眠与肝密切相关,故重视从肝论治,肝气郁结者宜解郁安神,肝郁化火者宜清肝安神,肝血亏虚者宜养血安神,谋虑失职者宜益气定志,临证运用,疗效颇佳。并举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介绍程丑夫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的经验。程老认为,胸痹心痛的病机在于气机逆乱,继发寒凝、痰浊、血瘀等,故应从气论治。临证论治主要分为气虚、气滞、气郁三型。其中气虚证须分阴阳,气滞证者首辨虚实,气郁证主要考虑心气郁滞、气郁痰热、心肝气郁三种。同时,顾护胃气贯穿治疗始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介绍王耀光教授针药合用辨治尿道综合征经验。王教授认为本病初以邪实为主,久病则耗伤正气,倡导实则清利,虚则补益,通补兼施,遵循利湿解毒清热、补脾益肾化瘀的治疗大法,急性发作期治宜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方用自拟通淋汤加减;缓解期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方用巩提丸加减,并配合疏利三焦针法,疗效良好。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风邪是心悸的重要发病因素,心悸突发突止、心中悸动不安的发病特点与风邪“善行数变”“风胜则动”的特性类似。风药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具有“升”“散”“透”“窜”“燥”“动”等性能。在治疗心悸时配伍风药可起到疏散风邪、调理肝气、活血通络、胜湿祛痰、增效补虚的功效。现代医家亦重视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合理配伍风药治疗心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介绍刘丽芳教授从阴阳论治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经验。刘教授认为本病多属半阴半阳证,治宜寒温并用,拟消痈乳康汤内服,临证灵活加减,并配合中药外治,内外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介绍谢静主任医师运用角药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经验。谢师认为小儿慢性咳嗽易迁延反复,病位在肺脾二脏,与痰湿关系密切。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痰的成因不同,分为寒痰、湿痰、热痰、食积痰,临床上多选用小青龙汤、麻杏二陈汤、清金化痰汤及保和丸等方剂,及“麻黄、半夏、五味子”“干姜、细辛、五味子”“陈皮、法半夏、茯苓”“紫菀、百部、款冬花”四组角药加减化裁治疗,多获良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介绍蒋益兰教授运用“杂合以治”学术思想治疗恶性肿瘤的学术观点与临证经验。蒋教授认为,治疗肿瘤不仅要“治”,同时要“注”,即多关注患者。故临床上以“杂合以治”的方式治疗肿瘤,采用中西医并用、药食同治、内外合治、形神并调及病患家属同调等方法。“杂合以治”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延长生存期,实现带瘤生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许芝银教授辨治阴虚火旺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江苏省中医院许教授门诊诊治的阴虚火旺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病案资料,构建临床用药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其临证用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许教授治疗阴虚火旺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有效验方642首,涉及药物133味,累计用药频数9180次。获得高频药物(使用频次≥120次)24味,使用频次排前6位的药物依次是赤芍、牡丹皮、白芍、甘草、丹参、麦冬;药物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多,归经多属肝、肺、脾经,药物分类以补虚药、清热药为主。高频药物系统聚类聚为6类,药物二项关联分析显示核心药对6对,三项关联度最强的核心药物组合4组。结论:许教授临证围绕阴虚火旺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病机,从消瘿散结、清热泻火、养阴益气入手,提出瘿肿宜消散、纳亢宜清泻、多汗宜固表、目突宜明目、手颤宜息风、心悸宜宁神六法,同时兼顾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用药平和,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介绍韩冰教授运用角药治疗月经病经验。韩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妇科学专家,对月经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见解,多年来从奇经八脉入手,结合脏腑理论,尤其重视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着重强调冲任和肾脏在月经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且善用角药治疗月经病。韩教授治疗月经病常使用菟丝子、女贞子、墨旱莲;刘寄奴、鸡内金、生山楂;熟地黄、当归、白芍;丹参、三棱、莪术;仙茅、巴戟天、知母等角药组,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王旭高临证医案》“痰饮篇”的处方用药,探寻王旭高治疗痰饮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SPSS 25.0、SPSS Modeler 18进行频数、性味归经、中药种类、聚类、因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通过整理得到处方55首,共使用药物104味,总使用频次597次,高频药物(频次≥11次)共14味,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茯苓、半夏、陈皮、白术、甘草、干姜、桂枝、熟地黄、附子、杏仁、五味子、人参、款冬花、泽泻;104味药物按功效分类法收录并分类的共96味,涉及药物种类17种,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补益药与化痰止咳平喘药;性味归经统计结果显示,药味以苦、甘、辛为主,药性多温;归经以肺、脾、肾、胃经为主;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对35组;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得到3个类方,5个公因子。结论:王旭高辨治痰饮以温化为总则,重视肾脏对痰饮尤其是虚痰的影响,不畏滋腻,助肾纳气,兼以临证化裁,对当今临床仍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总结梁凤鸣教授针药并用治疗上睑下垂的临床经验。梁教授采针之双向调节以治标,药之灵机多变以治本,在临床上形成了独特的针药并用体系。根据上睑下垂的病机进行辨证:脾土素虚,风木相乘之证;君相失安,煎灼脾土之证;土不制水,水土失司之证。针用六法,法于临床:二龙戏珠、喜鹊登梅、金钩钓鱼、白蛇吐信、怪蟒翻身、老驴拉磨。药有主方,方中有变:主方采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风邪偏重者,酌加荆芥、防风、僵蚕、蝉蜕等;水邪偏重者,酌加茯苓、白术、泽泻、白芍;火邪偏重者,酌加栀子、牡丹皮、赤芍、夏枯草;虚损偏重者,酌加枸杞子、茺蔚子、菟丝子、丹参、郁金。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介绍吴远华副教授治疗小儿重症肌无力(MG)(眼肌型)的临证经验。吴教授认为小儿多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肾常有不足,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治疗应补虚为本、健脾益肾,同时联合西药,取长补短,实行分期论治、随症加减,对于难治病症、针药并用,以改善眼外肌麻痹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