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牛春兰教授从浊毒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牛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水湿、湿浊、湿热、瘀血、溺毒等为标,虚实互为因果,夹杂致病。水湿、湿热、瘀血等标实之邪均属“浊毒”之邪,主要指内浊、内毒,基本病机是脾肾气阴亏虚、浊毒内蕴。临床治疗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依疾病分期论治,采用芳香化浊解毒及升清降浊法、通腑泄浊解毒法、淡渗利湿解毒法、通络化瘀解毒法、发汗散浊排毒法、清热化湿解毒法等,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介绍焦剑主任医师从脾肾湿瘀论治慢性肾衰竭贫血的经验。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湿浊瘀血为基本病机。临床自拟肾性贫血方为基本方,根据症状的不同分为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水湿内停证、瘀血内阻证、浊毒内蕴证5种证型,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味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介绍杨洪涛教授治疗小儿蛋白尿的经验。杨教授提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虚,标实为外邪、湿、浊、瘀、毒。小儿脾肾亏虚是蛋白尿发病的病因,肺虚易感是本病复发的关键,脾虚致精微物质吸收分布失常,肾病迁延日久则易致肾虚,故本病多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水、湿、热、瘀等兼证为标。治疗上遵循健脾补肾之原则,同时应注意固护肺卫之气。  相似文献   

4.
探讨糖尿病肾病(DN)的辨证分期治疗。DN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瘀浊毒为标,热邪贯穿始终;DN不同分期的主要病机从阴虚燥热、气阴两虚到阴阳两虚呈渐进性改变。本文从阴阳寒热辨证角度出发,以热邪为核心,提出治疗DN早期宜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中期可清热利湿,化瘀通络;后期则凉血降浊,扶正祛毒。上述治疗方法对DN患者蛋白尿和肾功能损伤有望取得更好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介绍严健教授基于“浊毒瘀滞”理论指导全程管理肛肠疾病的经验。严教授认为浊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浊毒瘀滞是肛肠疾病的关键病机。浊毒瘀滞贯穿肛肠疾病全病程,全程疾病管理应严于术前、慎于术中、善于术后。提出肛肠疾病手术前后的病机演变规律为:术前以浊毒为主,术中以浊瘀为主,术后虚实并存,实以湿浊为多见,虚者兼气阴亏虚。倡导通和治则,临床以益气化浊解毒为主线,根据原发疾病、手术情况、实验室检查等加减用药。创立的经验方,主张以平衡脏腑、升降气机、燥脾润胃、运化三焦、通顺魄门,使浊毒之邪从气化而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从“虚、瘀、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主题=中医”AND“主题=慢性萎缩性胃炎”检索,共筛选出1845 篇中医药治疗CAG的文献,对文献中的属于虚、瘀、毒3种证型的组方用药进行统计。结果:筛选出方剂37首,其中从虚论治18首,从瘀论治13首,从毒论治6首,共涉及中药120种。从虚论治CAG癌前病变用药类别上主要有补气理气药、活血药、清热药、滋阴药、化湿药等;从瘀论治CAG癌前病变用药类别上主要有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气药、理气药、化湿药等;从毒论治CAG癌前病变用药类别上主要有清热解毒药、活血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等。结论:在针对“虚、瘀、毒”三者不同病机的治疗中,以补虚药应用最为频繁,因此脾胃虚损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介绍查安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经验。查教授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其发生与虚、瘀、毒密切相关,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血瘀、毒邪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在治疗上查教授结合临床症状,因势利导,标本兼顾,提出“益气化瘀解毒”为该病基本治法,其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还能逆转萎缩及肠上皮化生,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介绍卢敏教授基于虚、毒、瘀辨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卢教授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为本虚标实之疾,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为本,外邪侵袭、血瘀经脉为标,提出其病机为虚、毒、瘀。“虚”者,为气血、肝肾亏虚;“毒”者,有外毒、内毒之分,风、寒、湿等外来邪气为外毒,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形成为内毒;“瘀”者,或因跌仆损伤致瘀,或痰湿阻滞致瘀,或正气不足,久病气虚致瘀。其针对不同病机分别运用补益法、祛邪法、活血法进行治疗,突出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体现了三因制宜、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等理念,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介绍周恩超教授基于“肾毒内伏”论治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经验。周教授认为,慢性肾炎蛋白尿属本虚标实之疾,肾虚为发病之本,风、湿、热、痰、瘀诸邪内伏,蕴藏于肾,化为肾毒,乃发病之标,肾毒内伏是关键病机,并基于此提出扶正祛毒的治疗原则,确立益肾解毒的治疗大法,补益肾元贯穿疾病治疗始终,同时兼以祛风、清热、化瘀、化痰等解毒之法,标本同治,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总结谢军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谢教授认为慢性胃炎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主要病机为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同时有正虚、瘀滞、痰浊、毒郁等兼证,治疗以辛开苦降法为根本大法,根据兼证佐以扶正、化瘀、消痰、解毒之法,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总结吴华堂教授从痰瘀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经验。吴教授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在于肾精不足,髓海亏虚;标实在于痰浊、瘀血蒙蔽脑窍,闭阻脑络,痰瘀贯穿本病始终。故吴教授对于痰瘀互结型痴呆常用加味癫狂梦醒汤治之,以活血化瘀、祛痰开窍为法,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介绍刘建平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经验。刘教授认为,UC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发病之本,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浊、毒并存,为发病之标,久之脾肾两虚。在治疗上应肝脾同调、气血共治,清温并用、内外兼顾,使阴阳平衡,气机升降有常,气血运行有序,脏腑功能协调,则病情得以控制。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3.
介绍边天羽教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经验。边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病因为肝火脾湿郁于内,毒邪乘之诱于外,关键病机在于气血瘀滞;临床治以疏肝清热,理气解郁,活血化瘀,使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解;运用逍遥散化裁的疏肝活血汤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介绍张崇泉教授辨治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证经验。张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为正虚痰瘀,以肺、心、脾、肾等脏亏虚为本,痰浊、水饮、瘀血为标,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提出标本同治、正邪兼顾的治则,并创经验方“补肺化痰益心汤”治疗阴虚痰浊或痰瘀证患者,临床随症加减,疗效理想。现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 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 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16.
介绍焦安钦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焦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脾肾三脏之气虚、阳虚、阴虚为主,标实以痰、瘀、湿、热为主,其病机核心为肾虚、血脉涩滞、瘀血痹阻。焦教授主张通过整体辨证结合临床及病理分期论治该病,治以补虚泄实,并随症调整虚实侧重,注重补肾祛瘀,以益气、温阳通阳、滋阴、祛痰、化湿、化瘀通络、清热为具体治则。  相似文献   

17.
介绍孙达武教授从湿热、痰瘀、正虚治疗痛风的经验。孙教授认为痛风总属本虚标实之病,正虚为痛风发作之本,里湿不化为发作基础,而痰浊、血瘀则为发作之标,也是贯穿整个发病过程的重要病理产物与因素。孙教授临证时强调局部与整体兼顾,分期与辨证相合,并确立分消湿热、祛痰化瘀、补益脾肾的治疗大法,发作期重以祛邪,缓解期重以扶正,并以自拟宣痹通络方为基础方,因人随症加减施治,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古今文献,探讨虚、痰、瘀、毒在帕金森病发病及病机演变中的作用。“虚”是帕金林病发病的内在基础,“痰”与“瘀”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毒”是决定其转归的重要因素。四者病机联系包括痰瘀互结、互生;痰瘀致毒,毒致痰瘀;因虚致痰、致瘀;邪气久居,正气愈虚;邪凑虚处。  相似文献   

19.
介绍郭慧如教授从肺胃论治青春期痤疮的经验。郭教授认为,青春期痤疮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在肺胃,标实为风、湿、热邪;治疗应以疏肝和胃、宣肺透表、清热祛湿为法;自拟清痘汤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总结全国名中医潘敏求教授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经验。潘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胰,实系脾胃,与肝、胆、肾相关,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湿热蕴结、瘀毒内结。临床将其辨证分为湿浊阻遏、肝郁蕴热、气血瘀滞、气血亏虚四型,分别予以茵陈五苓散加减、柴胡疏肝散加减、膈下逐瘀汤加减、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并注重分阶段论治,早期为邪气偏盛阶段,以攻毒为主;中期为邪盛正虚阶段,宜攻补兼施;晚期为正气亏虚阶段,宜补养脾肾,改善体质。临床创制经验方莪术大黄汤内服,并配合三王止痛膏外敷,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