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2017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门诊就诊的脾虚湿热型UC的病案资料,借助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SPSS 26.0、SPSS Modeler 18软件对处方药物进行频次、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59首,中药152味,用药频次总计2260次,其中高频药物共24味,排前10位的分别为黄连、党参、白术、蒲公英、陈皮、黄芪、当归、白芍、生地黄、木香。功效以清热、补虚为主,性味以寒、温、平性及甘、苦、辛味为主,多归脾、胃、肝、肺、大肠经。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到7对常用药对,其中党参-黄连支持度最高。聚类分析得到5组药物组合。结论:中医药治疗脾虚湿热型UC以脾胃为中心,注重调达肝经,畅通腑气。遣方用药以健脾清肠为大法,常以清热燥湿、益气健脾为主,注重气血皆调、通因通用,善用风药,体现出“虚实论治,标本兼顾,寒温并用,补泻兼施”的施治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白头翁汤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大肠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UC大肠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但2组分别只有44、45例完成观察)。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头翁汤灌肠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疾病积重程度积分(Mayo积分)、内镜下肠黏膜病变程度评分(Baron评分)、黏膜损伤程度(Geboes指数)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Mayo积分、内镜Baron评分及Geboes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多,且治疗组减少、增多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头翁汤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能够显著改善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肠黏膜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