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郁气滞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肝胃百合汤加减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郁气滞证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柴平汤加减治疗肝胃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肝胃气滞型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柴平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胃复春治疗。结果: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89%,对照组为7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4%,对照组为8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平汤加减治疗肝胃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胃汤联合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幽门螺旋杆菌(Hp)转阴率的影响。方法:将9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单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温胃汤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Hp转阴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92%,对照组为79.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Hp阴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胃汤联合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临床疗效,可明显提高Hp转阴率。  相似文献   

4.
介绍蒋士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经验。蒋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调、情志不畅,致脾胃受损,气滞血瘀,胃体失其濡养,临床治疗以病证结合、辨证论治为法,以健脾益气为主,多辨为胃阴亏虚、脾胃湿热、胃络瘀阻、脾胃虚寒、肝胃不和等证进行论治,并十分注重预后调护。附典型病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介绍吴滇教授治疗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肠上皮内瘤变的经验。吴教授通过四诊合参和内镜病理报告确诊疾病,在治疗上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其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活血解毒。方用四君子汤加减以益气健脾,治疗脾胃虚弱;配伍丹参、川芎等品以活血化瘀;三叶青、南方红豆杉、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山慈菇、苏木等清热解毒、抗肿瘤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介绍查安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经验。查教授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其发生与虚、瘀、毒密切相关,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血瘀、毒邪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在治疗上查教授结合临床症状,因势利导,标本兼顾,提出“益气化瘀解毒”为该病基本治法,其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还能逆转萎缩及肠上皮化生,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拟健脾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0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健脾益胃汤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胃痛、胃胀、纳差、嗳气、大便不畅)评分、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29%(33/35),高于对照组的77.14%(27/3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各项证候评分及血清炎性因子各项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治疗组为5.71%(2/35),对照组为11.43%(4/3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健脾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颇佳,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炎症反应,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健脾清幽方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 例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予铋剂四联(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枸橼酸铋钾片+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清幽方治疗。观察2组患者综合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Hp根除率、Hp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2组综合疗效治疗组为95.00%(38/40),对照组为85.00%(34/4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率治疗组为95.00%(38/40),对照组为90.00%(36/4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Hp复发率治疗组为2.63%(1/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恶心欲呕3 例,胃脘灼痛1 例,口腔异味1 例。结论:健脾清幽方联合铋剂四联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提高Hp根除率,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从“虚、瘀、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主题=中医”AND“主题=慢性萎缩性胃炎”检索,共筛选出1845 篇中医药治疗CAG的文献,对文献中的属于虚、瘀、毒3种证型的组方用药进行统计。结果:筛选出方剂37首,其中从虚论治18首,从瘀论治13首,从毒论治6首,共涉及中药120种。从虚论治CAG癌前病变用药类别上主要有补气理气药、活血药、清热药、滋阴药、化湿药等;从瘀论治CAG癌前病变用药类别上主要有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气药、理气药、化湿药等;从毒论治CAG癌前病变用药类别上主要有清热解毒药、活血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等。结论:在针对“虚、瘀、毒”三者不同病机的治疗中,以补虚药应用最为频繁,因此脾胃虚损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治疗组予化浊解毒汤治疗,对照组予胃复春片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病理组织学分级,评定中医证候疗效及病理组织学疗效;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中医证候疗效、病理组织学疗效治疗组分别为92.5%(37/40)、80.0%(32/40),对照组分别为77.5%(31/40)、55.0%(22/4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生存质量中躯体疼痛(BP)、社交功能(SF)、情感职能(RE)3个方面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中药治疗CAG临床疗效明显,并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介绍吴云定教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经验。吴教授认为该病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标实为夹瘀、夹寒、夹痰、夹气滞。治疗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为主,或兼化瘀通络,散寒止痛,祛湿化痰,行气消滞。采用施氏伤科温经养荣汤加减治疗,获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介绍葛惠男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经验。葛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治疗关键在益气化瘀,其擅用“祛瘀通络止痛”法,灵活运用鳖虫、地龙、九香虫、水蛭、刺猬皮、五灵脂等虫类药,利用其搜风通络、解毒、逐瘀止痛等作用,能够有效缓解CAG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在不同程度上逆转肠上皮化生,降低胃癌的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强调应用时需掌握其毒性、功效、剂量、配伍、疗程、炮制方法及现代药理作用,辨证准确、合理遣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姜树民教授分期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证经验。姜教授认为,CAG病程缠绵,病位较深,以脾胃虚弱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湿热内蕴为疾病发展的重要条件、瘀毒阻络为疾病恶化的关键因素,临床可分为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瘀毒阻络三期论治。根据不同阶段病情特点,辨证施治,以“调”“平”“夺”为法,分别治以健脾化湿,疏肝和胃、清热祛湿,益胃生津、化瘀生新,解毒化积。姜教授用动态思维把握疾病发展,随症加减,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4.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试从脾肝肺心肾五脏与胃的关系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认为从脾胃论治CAG,对于痰湿中阻者,中医当治以除湿化痰、理气和中,可选平胃散、二陈汤之类的燥湿化痰之剂;痰湿日久化热者,在治疗上当以清化热湿、和胃消痞为法,可选用连朴饮、清中汤之类的清热祛湿之剂加减;对于脾胃虚弱之CAG患者,在治疗上当健脾益气、升阳举陷,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从肝胃论治CAG,当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消痞,可予以五磨饮子、越鞠丸之类的方剂加减。脾胃虚,兼见肺病者,当治以升阳益胃。临床上对于负面情绪较重的CAG患者要重视从心胃论治,可选用天王补心丹、安神定志丸之类的方剂,通过安心神来调理脾胃。对于病程相对较长的CAG患者,在治疗上应当勿忘从肾论治。  相似文献   

15.
介绍张帆教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经验。张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以肾虚为本,肝郁为标;治疗注重孕前以预培其损,孕后以既病防变;同时强调孕前进行全面筛查和评估,积极寻找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临证注重心理压力的疏导在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介绍车树强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经验。车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位主要在肾,以肾虚为本,血瘀贯穿始终,将病机概括为肾之气阴两虚兼夹血瘀,治以补肾活血为大法,兼以利湿化浊,方以参芪地黄汤加减。  相似文献   

17.
介绍陈兰玲教授运用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经验。临床辨证认为慢性胆囊炎以肝胆气滞证为多见,采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脾同治,攻补兼施。并注重患者心理疏导,身心同调,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特色突出,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介绍鲍身涛教授从脾胃论治慢性皮肤溃疡的经验。鲍教授认为慢性皮肤溃疡的病机复杂,主要以脾胃亏虚为本,以痰、湿、瘀为标,立调养脾胃为主要治疗原则,强调健脾补虚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临证中四诊合参将慢性皮肤溃疡分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治以益气健脾、温阳健脾、滋阴运脾,分别予以归脾汤、阳和汤合参苓白术散、玉液汤加减治疗。临床随症加减,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 例气虚血瘀型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 例。治疗组予以益气活血通络方加减治疗,对照组予以胃复春片治疗,均治疗3个月。观察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胃镜评分、组织病理评分。结果: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6.00%(19/25),对照组为40.00%(10/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00%(25/25),对照组为76.00%(19/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评分、组织病理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黏膜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方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CAG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组织学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并于治疗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比值(PGR)、胃泌素-17(G-17)、中医证候积分,2组治疗后Hp转阴率、内镜分级、不良反应以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2组PGI、PGR、G-17、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转阴率及随访期间复发率治疗组分别为95.56%、6.98%,对照组分别为77.78%、25.7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可降低患者PGI、PGR、G-17水平,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与内镜下分级情况,提高Hp转阴率,并且具有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