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阐明了阴阳离合运动的六种象态。本文通过阐述三阴三阳中阳明与太阴的关系,分析了阳明、太阴功能失常导致的疾病病机。麦门冬汤为《金匮要略》中的名方,笔者通过分析麦门冬汤的组方原理,认为其具有“降阳明、开太阴”的作用,并通过辨别阳明、太阴“欲解时”的时段症状,辅助诊治麦门冬汤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十二经别的阴经与阳经在颈部合于天柱、天容、人迎、扶突、天窗以及天牖这六个穴位,称为“六合”,又称“上六合”。此六合穴各自具有独特的临床意义,但对其临床研究及论述相对缺乏。本文分别探讨了十二经别“上六合”的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分析其功效及作用,为“上六合”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风邪是心悸的重要发病因素,心悸突发突止、心中悸动不安的发病特点与风邪“善行数变”“风胜则动”的特性类似。风药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具有“升”“散”“透”“窜”“燥”“动”等性能。在治疗心悸时配伍风药可起到疏散风邪、调理肝气、活血通络、胜湿祛痰、增效补虚的功效。现代医家亦重视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合理配伍风药治疗心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中医古籍和现代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医学虫证与睑缘炎具有相关性,认为睑缘炎可以从虫证论治。睑缘炎的病因为风、湿、热、虫,病机为风邪上扰、湿热壅滞、虫邪内生,治疗以祛风清热、除湿杀虫为主,可为临床相关诊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对涉及“上寒下热”理论的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探讨其证治规律。认为“上寒下热”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其病因病机包含外感寒湿阻滞气机、内生寒湿格拒化热、药食不当所生变证等;其病位非单一部位,包含胸中与丹田、肺与肾、胃与肠等;治法包含升阳入阴、升降阴阳、寒热分治、分消水热等。  相似文献   

6.
“提壶揭盖”法最早由朱丹溪提出,是一种立足于整体观并应用援物比类、直觉顿悟等思维而创立的一种深层次的治本之法。人身诸窍气机相互影响,临证论治时,启一官窍之郁闭可疏通另一官窍之气机,反之塞盖可止流。本法可应用于癃闭、水肿、臌胀、便秘、痢疾、霍乱、闭经、强中、缺乳、遗精、遗尿等诸多疾病的治疗,尚可启发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种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风场资料等,分析环境风垂直切变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的强度、对流和降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风垂直切变不是影响“莫拉克”强度变化的直接因素.“莫拉克”登陆前,在较强环境风垂直切变作用下,最大对流和降水区域均位于顺切变方向左侧,降水呈一阶非对称分布.“奠拉克”登陆后,...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扩张症是呼吸科常见疾病,临床医家对其著述颇丰。笔者结合方约之治崩三法及支气管扩张咯血临床诊治经验,认为“塞流”“澄源”“复旧”可作为支气管扩张咯血的基本治则和根本大法。急性出血期当截留止血,以防亡脱;止血过程中寓“澄源”于“塞流”,辨证审因,或清或补或消;血止之后,补虚固本以复其旧,三法同施,塞流不离澄源,澄源不忘复旧。此外,“塞流”“澄源”“复旧”可作为一切血证治疗大法,关键之处在于把握病证,随症而治,如此便可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9.
10.
11.
“肺-肠”轴理论实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延伸,是连接肺部与肠道的双向轴。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多种肺系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等。在“肺-肠”轴的调节下,肠道菌群的改变对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及转归都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常见的哮喘患儿多为痰瘀互结,治疗时在使用降肺平喘的药物的基础上佐以通调腑气、活血化瘀之大黄,能起到维持肠道菌群稳定的作用,即通过运用中药调节肠道菌群而达到肺病治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风场资料存在台风中心附近风速偏低的问题。为改进台风期间风场数据, 使用Holland经验台风模型结合多平台交叉校准数据(cross-calibrated multi-platform, CCMP)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数据(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data, ERA5)风场资料, 研究了不同台风最大风速半径(maximum wind radius of the typhoon, RMW)、Holland B参数对模拟效果的影响, 确定了最优模拟参数, 并以改进后的风场驱动三重嵌套海浪模型对台风“威马逊”发生期间的台风浪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表明, (1)改进的风场资料与实测结果更为接近, 作为海浪模式驱动项可更好地模拟台风期间波浪状况; (2)三重嵌套海浪模型的波浪模拟效果优于单独的海浪模型。  相似文献   

13.
介绍黄政德教授治疗四肢烦热的临床经验。黄教授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胃气虚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谷气下流郁遏于下焦,郁而生热上冲,伏于四肢肌肉脾土之中而蒸蒸化热,从而出现四肢烦热之症状。运用李东垣“阴火”理论,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审证求因,采用甘温除热的方法,补其脾胃、升其清阳、复其元气、泻其阴火,以补中益气汤化裁进行辨证施治,取得显著效果。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肚腹三里留”是“四总穴歌”之一,是古代医家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对足三里治疗肚腹部疾病功效的高度总结。本文从经络辨证角度出发,针对足三里调节人体气血及本经胃经、表里经脾经、同名经大肠经的作用,根据肚腹部脏腑功能阐释足三里治疗疼痛、腹泻、便秘、乏力等消化系统疾病及遗精、遗尿、早泄或小便频数、涩痛、小腹胀痛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机制。通过现代医学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及胃肠功能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探讨其证治规律的理论实质。以辨经论治为前提,更深层次地研究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探析“肚腹三里留”的理论内涵,充实足三里治疗肚腹疾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加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肝阳化风证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建立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肝阳化风证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天麻钩藤饮组、中西结合组,同步设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对各组大鼠神经缺损症状、脑组织含水量、血清NSE含量进行检测,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天麻钩藤饮加减及其与甘露醇、速尿联合用药后模型大鼠神经缺损症状有明显改善,可明显下调模型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减少NSE的血清分泌,且中西结合组效果优于单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减及其与甘露醇、速尿联合用药可保护模型大鼠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尤其是中西结合用药,其治疗效果既弥补了中药起效缓慢的缺点、纠正西药维持时间短的弱点,又可保护脑细胞,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介绍王富春教授运用手三关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症状的临床经验。王教授认为脾阳不足,湿邪困阻中焦脾土,水谷精微无以送至四肢经络,加之风寒湿外邪或痰湿、瘀血阻滞,久之则经络气血阻滞,而发手指麻木之症。临床上治当循因结合辨经治疗,选取手三阳经循行部位的穴位和腕背横纹三穴,同时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穴,结合效验穴手三关穴,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扶正兼驱邪外出,临床效果显著。并附验案1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肾损害在中医学属“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本文基于中医络脉与玄府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肾脏的认识,阐述肾络、肾玄府的结构与功能,提出高血压肾损害的中医“气液-玄府-肾络”理论模型,以肾脏气液亏虚、风火侵扰玄府、痰瘀痹阻肾络相互为患。治疗高血压肾损害时应重视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风药增效补虚、发散透热、通络祛瘀,为中医治疗高血压肾损害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代谢性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病,中医学认为“肝胃失和”与代谢性高血压的病机演变关系密切。清代医家叶天士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有“治肝不应当取阳明”的论述,后人称之为“肝病治胃”学术思想。本文通过对代谢性高血压病机及叶氏“肝病治胃”学术思想的分析与梳理,探讨益胃阴、通补阳明以息肝风、泄厥阴在防治代谢性高血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介绍仇湘中教授运用“三期三型”辨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经验。仇教授认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的病情演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别对应五脏渐亏、寒邪凝滞、瘀血阻络3个证型,其根据各期病情特点辨证论治,强调“治未病”思想,对于未病的患者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提高峰值骨量,寓意未病先防;早期重在补益五脏,延缓骨量的丢失,强调有病早治;中期在补益的基础上重用温中散寒,稍加活血化瘀之品,意在既病防变;晚期则以活血化瘀为中心,但仍注重补益与驱寒,同时强调功能锻炼,预防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旨在病胜防危。善用虫药、藤药,善补后天以助先天,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黄芪-川芎”配伍并有递进关联的3味至6味药方17首,按照药物从少到多的次序列成“药-方链”,并加以分析。发现含“黄芪-川芎”最常见配伍是当归,在此基础上再配伍人参、升麻。含“黄芪-川芎”的方剂多具有补益气血的功效,用于妇科疾病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