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乾  李琪  张景晓 《海洋科学》2017,41(12):32-37
为确定长牡蛎新品种"海大1号"苗种繁育的最适环境条件,研究了盐度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盐度、水温对其幼虫生长、存活率和附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牡蛎"海大1号"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盐度为30~35,孵化率最高可达90%。幼虫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0~30;存活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0~25;幼虫附着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5~30;对长牡蛎"海大1号"幼虫生长、存活、附着的适宜水温分别为为20~30℃、20~25℃、20~30℃,最适水温分别为30、25、30℃,高温35℃时幼虫全部死亡。综上,长牡蛎"海大1号"苗种培育的适宜盐度为20~35,适宜水温为20~25℃。上述结果为长牡蛎"海大1号"规模化苗种繁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牡蛎"华南1号"早期发育的盐度适应性,本研究以目前北部湾海域的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养殖群体为对照组,在水温28~29℃、pH为8.1~8.2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盐度(3、8、13、15、18、23、28、33)对牡蛎"华南1号"的胚胎、幼虫发育和稚贝生长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盐度下牡蛎"华南1号"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牡蛎"华南1号"的适宜受精盐度为13~23,对照组的适宜受精盐度为13~18。相同盐度条件下,牡蛎"华南1号"与对照组浮游幼虫期的壳高生长指标差异显著(P0.05),牡蛎"华南1号"不同盐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盐度条件下,牡蛎"华南1号"在幼虫发育阶段和早期稚贝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均随着盐度的增加"先升后降",且不同盐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高盐33和低盐3条件下幼虫生长缓慢且存活率较低,牡蛎"华南1号"幼虫的附着率和存活率在盐度13~23时较高。研究结果表明,牡蛎"华南1号"在浮游幼虫和早期稚贝阶段生长速度快于对照组群体(P0.05),且浮游幼虫和稚贝生长的适宜盐度为8~28,最适盐度为13~23;对照组幼虫和稚贝生长的适宜盐度为8~23,最适盐度为13~18。与对照组群体相比,牡蛎"华南1号"适宜盐度较对照组由18提高到23,盐度适应范围广,且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3.
长牡蛎繁殖周期、生化成分的季节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阐明长牡蛎的繁殖策略,自2004年3月—2005年2月对乳山湾养殖海区的环境因子(水温、盐度、叶绿素a含量)、长牡蛎繁殖周期及其生化成分(糖原、脂肪、蛋白质、RNA/DNA比值)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水温在一年中呈现显著变化,夏季水温最高,最高值为29.5℃(8月),冬季水温最低,最低值为1.8℃(1月);盐度在夏季雨水较多的时候略有降低;叶绿素a含量在夏末秋初(8月和9月)和春季(4月)有2个峰值,冬季最低。长牡蛎的繁殖周期分为冬季的休止期和从春季到夏季的繁殖期,在长牡蛎的繁殖期,条件指数逐渐下降到最低值,表明繁殖期长牡蛎生长变慢。在长牡蛎的配子发生过程中软体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略有上升,而糖原含量显著下降,表明长牡蛎配子的发生需要储存的糖原提供能量;RNA/DNA比值在配子发生过程中逐渐升高,显示RNA/DNA比值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指示长牡蛎的性成熟。配子发生过程中,长牡蛎的灰分含量逐渐升高,表明长牡蛎通过分解自身的贮能物质提供能量,使体内有机物含量减少,从而导致灰分含量上升。实验结果表明长牡蛎的配子发生类型为保守种。  相似文献   

4.
以三倍体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海大1号"为材料,从诱导强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持续时间三个方面比较了6-DMAP与盐度诱导"海大1号"长牡蛎四倍体的效果,并对获得的四倍体幼虫群进行培育,探讨了"海大1号"长牡蛎四倍体幼虫群的生长、存活情况。研究表明,温度25℃、盐度30、诱导密度5×10~6个/mL的条件下,用浓度450μmol/L的6-DMAP在30%~40%的受精卵排放极体时诱导,持续诱导15 min,四倍体诱导效果最佳;四倍体率、孵化率和诱导效率分别达45.13%±1.44%,20.01%±1.37%和9.03%。盐度诱导实验中,温度25℃、诱导密度5×10~6个/mL的条件下,用盐度12的低盐海水在受精卵刚排放极体时诱导,持续诱导15 min,四倍体诱导效果最佳;四倍体率,孵化率和诱导效率分别达35.12%±2.24%、19.19%±1.12%和6.74%。长牡蛎"海大1号"四倍体幼虫群的存活率极低,培育23 d后的存活率只有1.80%,最终成功培育出四倍体幼贝4 200粒。综合来看,6-DMAP和不同盐度诱导海大1号长牡蛎四倍体的最佳组合分别是:用450μmol/L的6-DMAP在极体排放30%~40%时持续诱导15 min;用盐度12的海水在极体刚排放时持续诱导15 min。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海大2号长牡蛎新品种为材料,通过强化亲贝金黄壳色选择和人工升温促熟培育,使海大2号长牡蛎亲贝成熟,利用阴干、升温刺激方法诱导产卵;通过控制幼虫密度、投喂新鲜的单胞藻等技术措施,幼虫快速生长发育到眼点幼虫,投放栉孔扇贝壳进行采苗,眼点幼虫的附着变态率达到48%,成功培育出壳高0.5mm以上的壳色金黄稚贝4.68亿粒,单位水体出苗量达到30×10~4粒/m~3。同时进行与普通牡蛎在亲贝促熟培养、幼虫生长发育方面比较实验,海大2号长牡蛎在亲贝促熟培育方面比普通牡蛎发育慢,但幼虫期在生长速度和成活率表现较明显的生长优势和较高的成活率,显示出海大2号长牡蛎新品种生长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南麂海域4个站位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的连续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氮、磷营养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南麂海域的无机氮主要由硝酸盐构成,平均占有比例77%.氮、磷营养盐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并且两者呈现同步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PO4-P 与 NO3-N 的相关性显著 ( r = 0.665 ).NO3-N 与水温、pH、盐度等多项因子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与水温的相关性最为密切 ( r = 0.798 ).  相似文献   

7.
盐度对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盐度对二倍体(2n)和三倍体(3n)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呼吸和排泄的影响。实验的盐度(S)梯度为15,20,25,30,35共5个梯度,实验牡蛎的规格为,2n:W(软体部干质量,单位为g)=0.347±0.071 g;3n:W=0.301±0.099g。实验结果表明:盐度对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的呼吸和排泄有显著影响。在实验的盐度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升高,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的耗氧率逐渐增大,盐度与耗氧率的关系可表示为,2n:Ro[mg/(g·h)]=0.0142S~(1.219),3n:Ro[mg/(g·h)]=0.0085S~(1.391);随盐度的升高,排氨率逐渐增大,当S为35时,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的排氨率略有下降,在实验的盐度范围内,盐度与排氨率的关系可表示为,2n:RA[μg/(g·h)]=-12.25+2.902S-0.0573S~2;3n:RA[ug/(g·h )]=-39.39+3.882S-0.06S~2。在实验的盐度范围内,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耗氧率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排氨率的差异则有所不同,当S为15~20时,二倍体和三倍体牡蛎的排氨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S为25~35时,其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筏式养殖模式可行性,在我国黄海北部首次开展了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新品种的筏式与底播养殖模式对比试验。采用平均壳长为2.37 cm,平均全湿重为2.99 g规格的"斑马蛤2号"苗种为试验材料,对两种养殖方式的"斑马蛤2号"生长、存活、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夏季(4-7月)壳长、壳宽、壳高、全湿重、软体重的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比底播养殖"斑马蛤2号"快149.54%、100.61%、116.30%、152.25%、132.58%(P<0.05)。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存活率为90%以上,显著高于底播养殖(P<0.05)。两种养殖方式的"斑马蛤2号"水分、灰分、粗蛋白、糖原、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冬季糖原、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底播养殖"斑马蛤2号"(P<0.05)。研究表明,当年10月采用多层聚乙烯网笼按密度为150-200粒/层放养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大规格苗种(平均壳长为2.37 cm,平均全湿重为2.99 g),可于翌年的4月、7月、10月收获平均壳长为3.03、3.36、3.51 cm的市场规格产品。筏式养殖模式具有存活率高的优点。"斑马蛤2号"筏式养殖模式试验的成功为蛤仔健康养殖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了充实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人工苗种规模化繁育的基础生物学资料,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盐度对长牡蛎壳黑品系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温度实验设置了4个梯度(20、25、29和33℃),研究表明,温度的升高能促进幼虫生长,但同时存活率显著降低;低温条件下幼虫存活率较高但生长缓慢。温度25℃组和29℃组生长和存活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存活和生长两个指标,壳黑长牡蛎幼虫的最适人工培育温度为25~29℃。盐度实验设置了5个梯度(16、21、26、31、36),研究表明,随着盐度的增加,幼虫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均先上升再下降,低盐和高盐条件均不利于幼虫的生长和存活。盐度21组、26组、31组为最适生长和存活盐度,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存活和生长两个指标,壳黑长牡蛎幼虫的最适人工培育盐度为21~31。研究结果表明,在壳黑长牡蛎大规模人工育苗中,水温控制在25~29℃之间,盐度控制在21~31之间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1998年8月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8年8月台湾海峡表层温度、盐度、叶绿素a的走航式观测结果 ,讨论了调查期间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夏季台湾海峡存在明显的上升流现象 ,表层较高的叶绿素a含量均位于低水温区。表层叶绿素a最大值出现在上升流区的边缘。作者认为这是上升流中心区与边缘区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具有一定的“时间差”的缘故。台湾海峡24°N以南及以北海域 ,由于上升流强度的差异 ,表层叶绿素a的分布变化也明显不同。夏季 ,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a含量呈南高北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相较于船舶走航监测, 海洋水质浮标在线监测的优势在于能够获取目标海域长期、连续监测数据, 能更好地反映环境状况的动态变化。为了厘清米氏凯伦藻赤潮的发生、发展动态, 本文以2017年6月南麂附近海域米氏凯伦藻赤潮为例, 分析海洋水质浮标获取的连续监测数据, 探讨米氏凯伦藻赤潮过程叶绿素a和水环境因子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赤潮期间, 水温为22.8~26.0℃、盐度为28.8‰~31.8‰、气温为20.4~27.3℃, 该温盐范围均适宜米氏凯伦藻的细胞生长; 较高的光照强度能够支持较高的藻类细胞密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溶解氧(DO)及其饱和度(DO%)、pH、水温、气温等环境因子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盐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向岸风生海流有利于藻种向近岸较高营养区域汇集, 为赤潮的爆发创造有利条件。赤潮过程中, 叶绿素a浓度、溶解氧饱和度、pH发生了协同变化, 据此特征可以开展赤潮短期预警。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培育效率,本研究以3种培育模式(下降流、上升流和静水)、6个水流量梯度(20、35、50、65、80和95 mL/s)和6个培育密度梯度(2.5、5、7.5、10、12.5和15个/mL)对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苗种中间培育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苗种中间培育时,上升流和下降流均比静水培育效果好,培育前5天采用下降流、第6~29天采用上升流时,稚贝生长快、死亡率低;水流量小于65 mL/s时,随水流量的增加,稚贝生长加快,死亡率降低,水流量在65~80 mL/s时,单体牡蛎稚贝生长存活最优,第29天时最大壳高达(1534.81±65.23)μm。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稚贝苗种中间培育时,随着培育密度的增大,挤迫效应逐渐显现,密度为7.5个/mL时,死亡率相对较低,且稚贝生长速度快,在第29天时稚贝壳高最大可达(1520.63±51.72)μm。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在规模化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稚贝中间培育时,采用上升流和下降流相结合的流水培育方式,适当增加水流量,及时疏散密度。本研究优化了单体“海大1号”长牡蛎室内培育模式,为单体牡蛎规模化培育提供了参考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三倍体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稚贝最适环境条件,研究了温度、盐度对其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倍体葡萄牙牡蛎稚贝适宜生存温度为11.05~33.81℃,最适宜生存温度为22.00~28.00℃;适宜生长温度为12.00~33.35℃,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6.00~28.00℃;温度胁迫条件下,该贝在48 h和96 h的半致死温度在低温端分别为(4.71±0.04)℃和(7.83±0.45)℃;高温端分别为(37.08±0.02)℃和(36.31±0.11)℃;存活率在高温端下降更迅速,表明稚贝对高温更敏感。在盐度耐受性方面:三倍体葡萄牙牡蛎稚贝适宜生存盐度为15.06~44.13,最适宜生存盐度为23.4~33.8;适宜生长盐度为11.76~45.39,最适生长盐度为23.40~26.00;该贝在48h和96h半致死盐度,低盐端分别为(4.68±0.97)和(9.35±0.35),高盐分别为(55.96±0.76)和(53.46±0.67)。综上,当水温为26.00~28.00℃,盐度为23.40~26.00时,更有利于三倍体葡萄牙牡蛎稚贝的存活和...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青岛近海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性腺发育周期及生化成分周年变化,于2019年4月—2020年3月,对青岛田横岛海区长牡蛎的性腺发育周期、生化成分(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周年变化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叶绿素a)关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调查区长牡蛎性腺发育周期分为两个阶段:休止期(10—12月)和配子发生期(1—9月)。少部分长牡蛎配子发生于温度较低的1月(5.4℃),随着温度升高配子逐渐发育成熟,在6月温度较高(20℃)和叶绿素a浓度较大(1.67μg·L-1)情况下,配子进入排放期。在配子发生期间,随着配子的成熟,条件指数和卵径在5月达到最大值,在配子排放后降低。生化成分含量为:在冬末春初浮游植物繁殖期间糖原含量储存在长牡蛎各组织中,随着性腺发育,各组织的糖原含量逐渐下降,为配子发育提供能量,这表明贮藏在各组织的糖原是配子发生期间的主要能源物质;性腺-内脏团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随着卵径增加呈上升趋势,产卵后其含量显著下降,表明脂肪和蛋白质与配子发育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田横岛海域长牡蛎配子的发育方式为保守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北太平洋鱿鱼渔场叶绿素a分布特点及其与渔场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根据2001年~8月对位于39°~43°N,152°E~171°W的北太平洋鱿鱼渔场进行的水温、盐度、叶绿素a、浮游植物和鱿鱼捕捞等的调查结果,主要分析北太平洋鱿鱼渔场表层叶绿素a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中心渔场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表层叶绿素a含量变化为0.03~0.32 mg/m3,平均为0.13 mg/m3,其中中部渔场表层叶绿素a含量值最大,东部渔场次之,西部渔场最低;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a含量分布与表层温度、盐度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叶绿素a含量高值区对应高温区,冷涡区含量最低,暖涡区含量最高;叶绿素a含量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西部、中部、东部渔场,表层叶绿素a含量与浮游植物数量呈正相关关系;表层叶绿素a的分布与鱿鱼中心渔场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心渔场主要位于0.1 mg/m3叶绿素a等值线舌状部分或叶绿素a水平梯度较大处,渔场中心的叶绿素a值大于0.1 mg/m3.叶绿素a分布与环境要素及渔场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绿素a可作为鱿鱼渔场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长牡蛎海大1号新品种为材料,通过强化亲贝单胞藻投喂量和人工升温促熟培育,使海大1号长牡蛎新品种亲贝成熟,利用阴干升温刺激方法诱导产卵,并进行了受精卵洗卵和不洗卵的孵化实验;通过控制幼虫密度、投喂新鲜无污染的单胞藻以及科学投喂等技术措施,幼虫快速生长发育到眼点幼虫,投放栉孔扇贝壳进行采苗,眼点幼虫的附着变态率达到45%以上,成功培育出壳高0.5mm以上的稚贝9.67亿粒,单位水体出苗量达到32.4×10~4粒/m~3。取得长牡蛎海大1号新品种规模化育苗生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一、“海利”号案提出了我国是否有管辖权的问题 1984年5月11日,自天津驶往曼谷的巴拿马籍货船“海利(Sea Carrier)”号(船东为香港东方航务有限公司),在温州市南麂列岛东南25海里处(北纬27°、东经121°13′,为我国领海外部界限以外的海域)与山东省海运公司货船“金线泉”号在大雾中碰撞,“金线泉”号船首受损,“海利”号沉没。“海利”号载有自用燃料油176吨、柴油66吨、润滑油3640公升。在风向、海流和潮汐的作用下,溢出的油类逐渐扩散,污染了南麂渔场和南麂列岛养殖场所。此外,沉船还载有苯酚11.135吨,硫化钠51.34吨,氯化铵80.48吨和其他化学  相似文献   

18.
王涛  李琪 《海洋与湖沼》2017,48(2):297-302
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自然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沿海、日本有明海以及韩国沿海地区,具壳质坚硬、肉味清甜等特点,是巨蛎属牡蛎中重要经济种之一。为阐明熊本牡蛎稚贝生长发育的适宜盐度和温度范围,本研究分析了6个不同盐度(15、20、25、30、35和40)和5个不同温度(16、20、24、28和32°C)对熊本牡蛎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盐度实验结果显示,盐度15、20和25组中熊本牡蛎稚贝壳高和壳长显著高于盐度35和40组(P0.05),且随盐度增加,稚贝壳高、壳长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盐度20组存活率最高,与盐度30和40组差异显著(P0.05);熊本牡蛎稚贝的适宜生长盐度为20—25,适宜存活盐度为15—25。温度实验结果显示,稚贝壳高和壳长在温度28°C组最大,随温度的降低,壳高、壳长也逐渐减小;温度20、24和28°C组存活率显著高于温度16和32°C组(P0.05);熊本牡蛎稚贝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4—28°C,适宜存活温度为20—28°C。熊本牡蛎稚贝对低盐高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统计分析温州沿海2010—2015年赤潮发生前期的水文气象资料,结果显示:温州沿海赤潮发生前期水温一般呈上升趋势,盐度维持或呈下降趋势,风速不大,风向以东北风、西南风和东南风为主。对2003—2015年温州沿海的赤潮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温州沿海赤潮发生频繁,赤潮主要发生在3—9月份,其中以5—6月份最多;(2)温州沿海的赤潮持续时间长,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8.1d;(3)赤潮发生面积大,平均每次赤潮发生面积为111.2 km~2,赤潮最大发生面积达到1 000 km~2;(4)温州沿海的赤潮主要发生在苍南海域、洞头海域和南麂海域,其中发生在南麂海域的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52.6%;(5)赤潮生物种类具有明显的演替现象;(6)有毒赤潮频繁发生,引发有毒赤潮的生物种主要是米氏凯伦藻和赤潮异湾藻。  相似文献   

20.
南麂列岛地处亚热带海域,是台湾暖流和江浙沿岸流的交汇处,因而呈现出很好的生物多样性。据调查,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已鉴定的浮游植物甲藻有53种,而到目前为止,对南麂列岛海域甲藻的休眠孢囊种类和分布的调查仍为空白。本文通过对2014年南麂列岛附近海域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调查研究,在该海域共发现甲藻孢囊10属26种,其中,种类最多的是原多甲藻属(Protoperidinium),有10种;其次是斯氏藻属(Scrippsiella)和亚历山大藻属(Alexandrium),分别有4种,膝沟藻属(Gonyaulax)2种,舌甲藻属(Lingulodinium)、易碎藻属(Fragilidium)、扁甲藻属(Pyrophacus)、翼藻属(Diplopsalis)、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多沟藻属(Polykrikos)各1种。这些甲藻孢囊中,异养型和自养型甲藻孢囊各13种,自养型甲藻孢囊在数量上所占比例较大(79%)。2014年南麂列岛海域甲藻孢囊丰度较低,每毫升沉积物能检测出2—33个;夏、秋季的孢囊丰富度较高;岙口等相对开放海域的孢囊丰度明显高于岙内各站点。值得注意的是,三种有毒甲藻孢囊,塔玛/相似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ffine),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和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a)的孢囊也在样品中检出,并且分别占春季、夏季和秋季孢囊总丰度的37%、23%和27%。本研究为完善南麂列岛甲藻的物种多样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