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除草剂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摄食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的24hLC50为9.17mg/L,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浓度下褶皱臂尾轮虫对小球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随百草枯浓度的增加先下降后升高。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影响显著,使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繁殖前期和繁殖后期延长,繁殖期和平均寿命缩短,产卵量和繁殖率降低。轮虫的净生殖率和世代时间均低于对照,不同百草枯浓度下轮虫能够维持一定的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通过原虫净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急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了原虫净对褶皱臂尾轮虫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原虫净对褶皱臂尾轮虫的24hLC50值为422.63ug/L,48hLC50值为302.86ug/L,应用Turubell公式得出其安全浓度为46.66ug/L。褶皱臂尾轮虫总生殖量随着原虫净浓度的升高而减少,存活天数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产前发育天数随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平均生殖次数和每次生殖个数均随浓度升高而降低。总生殖量各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存活天数除10ug/L组外,其它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内禀增长率rm、净生殖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世代周期T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rm、λ和R0各试验组间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低浓度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30ug/L以上浓度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10ug/L低浓度的原虫净对褶皱臂尾轮虫存活天数、产前发育时间、平均生殖次数和每次生殖个数影响不大,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总生殖量、内禀增长率、净生殖率和周限增长率等种群增长参数已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朱艺峰  林霞  徐同成 《海洋学报》2006,28(5):101-106
实验设置了一直投喂、周期性饥饿1,2,3,4d和一直饥饿6个处理组,采用轮虫单个体培养,检验周期性饥饿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实验种群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一直投喂组的生殖价最高,对轮虫种群的潜在增长最有利,随饥饿强度的增大,生殖价减小.不同处理下,轮虫个体寿命与其生殖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747).轮虫在受到饥饿后,寿命略有增长,但不同处理对轮虫的平均寿命(10.8~13.1d)和生殖期(6.3~8.3d)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饥饿强度增大时,轮虫个体的总产幼数、总产卵量显著下降(P<0.05),产第1幼、最后1幼、第1卵、最后1卵时间显著延长(P<0.05);同时,种群参数的世代时间(T)随饥饿强度增加而增大,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净生殖率(R0)却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轮虫动物门(Rotifera)中的广盐种。其个体微小、培养容易、营养丰富,是目前唯一能够在海水养殖中进行大规模培养,并用于海产动物人工育苗的物种。褶皱臂尾轮虫生活史为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是生物学研究的模型生物。本研究用FIASCO法构建了褶皱臂尾轮虫微卫星富集文库,分离了135个微卫星;用PCR-PAGE分型法分析山东半岛褶皱臂尾轮虫群体,获得8个多态微卫星。等位基因数2~4个;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范围分别为0.1471~0.6364和0.3139~0.6559;遗传偏离指数为-0.3624~0.05353;多态信息含量为0.2615~0.5841。无微卫星偏离哈温平衡,但有2个微卫星处于连锁不平衡。本研究筛选的8个微卫星为褶皱臂尾轮虫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分析提供了标记。  相似文献   

5.
褶皱臂尾轮虫 (BrachionusplicatilisO F M櫣ller,以下简称Bp)和圆形臂尾轮虫(B rotundiformisTschugunoff,简称Br) (Segers,1 995)是轮虫门 (Rotifera)单卵巢纲(Monogononta)的两个海水种或半咸水种 ,过去曾分别被认为是褶皱臂尾轮虫的L型和S型品系 ,现统称为褶皱臂尾轮虫  相似文献   

6.
通过向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培养液中添加"轮虫克星Ⅰ号",进行以杀除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试验.结果表明,该药物能有效杀灭藻液中的褶皱臂尾轮虫;褶皱臂尾轮虫的死亡时间、死亡率以及杀灭轮虫后螺旋藻的恢复情况与药物的浓度有关;在试验范围内既能杀灭轮虫、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又较小的最佳药物质量分数为1.25%.  相似文献   

7.
褶皱臂尾轮虫,文内简称轮虫,它是一些水产经济动物幼体的良好饵料。以轮虫饲育梭鱼、对虾和河蟹的幼体,都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鱼、虾、河蟹人工育苗的成功,轮虫作为饵料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了。几年来,我们对轮虫的繁殖、食性以及培养问题作了研究。现仅就繁殖和培养问题,作一介绍。有关饵料、盐度与轮虫生殖的关系等问题,将另文论述。  相似文献   

8.
褶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O.F. Müller,以下简称Bp)和圆形臂尾轮虫(B.rotundiformis Tschugunoff,简称Br)(Segers,1995)是轮虫门(Rotifera)单卵巢纲(Monogononta)的两个海水种或半咸水种,过去曾分别被认为是褶皱臂尾轮虫的L型和S型品系,现统称为褶皱臂尾轮虫复合种(B.plicatilis complex)(Yufera,2001)。由于该种分布广,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用作多种海水鱼的种苗培育的重要开口饵料,因而成为单卵巢纲中最具经济意义和极受各国研究者关注的种类。作为单卵巢纲轮虫的共同特征Bp和Br轮虫进行无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兼有性生殖,两种生殖世代交替发生而完成其生活周期,休眠卵即是有性生殖的最终产物——卵膜加厚的受精卵(King et al,1977a,b;Snell,1987).在实际生产中,休眠卵是轮虫储存、运输和孵化应用的最理想形式;而在生物学意义上,它不仅是轮虫用以抵抗或度过不良环境期,并向新的生存空间散布或拓展的特殊生活阶段,而且可通过一定时间的休眠和一定条件下的孵化,决定着下一生活周期的起始,从而控制着轮虫生活周期的节奏。尤其是休眠卵经孵化而启动新一轮无性生殖世代,一方面承传和实现了前一世代的遗传特性和基因重组结果,另一方面也为轮虫的生殖表现和遗传特性得以在新环境下产生新的适应性变化提供了条件。鉴于上述重要的实际和理论意义,多年来对休眠卵的休眠与孵化的研究深受各国学者的重视。Gilbert(1974)、 Pourriot等(1983)已就国际上的有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综述,最近席贻龙等(1999)结合国内的有关报道对该领域的进展亦作了进一步概括。这些论述均泛指单卵巢纲诸多种类的休眠与孵化问题,且多数结果来自淡水轮虫的研究。本文的讨论将主要针对海水或半咸水的褶皱臂尾轮虫复合种,就有关调控或影响其休眠卵孵化的各种内、外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UV-B辐射对2种海水轮虫的致死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和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的致死效应,旨在为阐明UV-B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建立指示UV-B辐射的生态毒理学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UV-B辐射对2种轮虫都有严重的伤害作用,且当辐射强度达一定强度阈值会对其产生急性致死作用。实验测得:UV-B辐射对2种轮虫的急性致死强度阈值为:(50±10)μW/cm2;24h,48h和96h的半致死剂量:褶皱臂尾轮虫为4.393,2.694和1.720kJ/m2;壶状臂尾轮虫为5.856,4.516和1.730kJ/m2。由此可知,本实验UV-B辐射剂量范围和观察时间内,褶皱臂尾轮虫在UV-B辐射处理后的24h和48h内对UV-B辐射的敏感性相对要大于壶状臂尾轮虫,而在UV-B辐射处理后的96h内2种轮虫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则相近。  相似文献   

10.
针对如今随着阻燃剂的更新换代,使得汇入海洋环境中的阻燃剂组分构成更加多样,造成的潜在危害更加复杂这一问题,本项目以四溴联苯醚(BDE-47)和十溴二苯乙烷(DBDPE)分别作为旧型和新型溴系阻燃剂代表,以海洋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为对象,探究不同密度饵料藻培养下,BDE-47和DBDPE的联合作用对轮虫生殖力和存活力的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BDE-47和DBDPE作用均可导致轮虫的产幼数的降低,生殖期和存活时间的缩短,且BDE-47表现出更强的毒性效应。BDE-47和DBDPE联合作用时,对饱食轮虫的生殖期、产幼数和存活期表现为拮抗作用或相加作用,而对饥饿轮虫表现为协同作用。本项目为准确评价溴系阻燃剂更迭造成的潜在风险变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廖永岩 《海洋科学》2003,27(4):68-71
利用面包酵母在室内高密度培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并用培养的轮虫进行远海梭子蟹育苗。结果发现,接种200个/mL,经8d培养,轮虫密度可达3075个/mL。用高密度培养而又未经营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作为开口饵料及培养饵料,再配合单胞藻和卤虫,用于远海梭子蟹育苗,育苗期(至大眼幼体)为14-16d,培育至幼蟹一期,成活率达17%。  相似文献   

12.
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十溴联苯醚(BDE-209)的急性毒性胁迫对褶皱臂尾轮虫(Branchionus plicatilis)运动行为与摄食行为的影响,探讨可用以表征胁迫-响应的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1)BDE-209胁迫24h显著性增加了褶皱臂尾轮虫的运动抑制率,由此得到24h半数有效抑制浓度(24h-EC_(50))为9.084mg/L,但未达到半数致死作用;(2)当分别以四种海洋微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和小新月菱形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为单一饵料来源时,褶皱臂尾轮虫对四种饵料单胞藻的滤水率(F)和摄食率(G)均随着胁迫时间和胁迫浓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呈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说明BDE-209胁迫能显著抑制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作用。(3)将其中三种微藻等生物量混合投喂时,褶皱臂尾轮虫对三种微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与单一饵料投喂条件相比均发生变化,且对各种微藻的选食率(Sr)和摄食总生物量均随着胁迫时间和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选择性指数(Si)发生变化,对小球藻的摄食选择性最高。滤水率的变化较其它指标更敏感,可用以指示浮游动物在个体水平上响应外源环境变化的标志物。结果表明,BDE-209胁迫能有效改变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与选食行为,且其最适宜的饵料是小球藻。  相似文献   

13.
从乳山对虾养殖场池塘底泥中分离出数量较多的一种轮虫休眠卵,经孵化鉴定为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对该轮虫休眠卵及孵出的轮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的褶皱突起,与已有报道略有差异,这可能是由生活水体盐度的不同引起的;该休眠卵表面附着一些污染物.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壶状臂尾轮虫细胞内线粒体密集、分泌颗粒较多,这是与其代谢旺盛、运动活跃等机能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壶状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于1997年10月,采用单个体培养方法,在15℃、20℃、25℃和30℃下对采自武汉东湖的壶状臂尾轮虫的实验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壶状臂尾轮虫各主要发育阶段如胚胎发育、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等的历时,以及平均寿命均缩短,轮虫存沃经下降的速度逐渐加快,系列率高峰值出现的时间逐渐前移。其中胚 育时间(D)和温度(T)间的回归方程式为:lnD=11.66723-4.26479  相似文献   

15.
几种饵料浮游动物脂肪酸组成分析及营养效果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对海水鱼类育苗常用的4种饵料浮游动物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卤虫无节幼虫、皱褶臂尾轮虫、蒙古裸腹溞和太平洋纺锤水蚤的粗脂肪含量分别占其体重的21.54%、9.70%、6.67%和4.66%.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排序分别为蒙古裸腹溞>纺锤水蚤>轮虫>卤虫;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为卤虫>裸腹溞>轮虫>纺锤水蚤.此外,太平洋纺锤水蚤尚含有C226(DHA)高不饱和脂肪酸,这在其它饵料生物中并未检出.卤虫无节幼虫和褶皱臂尾轮虫的脂肪酸组成中,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占有较大比例,而二十碳以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文中讨论了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与营养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Tc1/Mariner转座子超家族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基因组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褶皱臂尾轮虫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对褶皱臂尾轮虫的重复序列进行了注释,并对褶皱臂尾轮虫的转座子的表达和其临近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统计和富集,在基因上下游及内部区域富集到了10个转座...  相似文献   

17.
耐低温轮虫的大规模培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ms plicatilis)是一种海洋轮虫。60年代以来一直作为鱼虾幼体的开口饵料而受到重视。这种轮虫的主要优点是:(1)个体小(200μm×300m),适于作为鱼虾幼体的开口饵料;(2)游动速度慢,便于幼体捕食;(3)繁殖速度快;(4)可进行高密度培养。  相似文献   

18.
何晴  郭颖  周仲元  王悠  周斌 《海洋与湖沼》2023,54(6):1611-1621
多溴联苯醚(PBDEs)作为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构成严重威胁。以2,2’,4,4’-四溴联苯醚(BDE-47)作为胁迫因子,以褶皱臂尾轮虫(Branchionus plicatilis)作为受试生物,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褶皱臂尾轮虫应对BDE-47胁迫时的能量代谢变化。24 h胁迫实验的结果表明:褶皱臂尾轮虫的滤水率(F)和摄食率(G)显著降低,抑制了其对能源物质的获取;褶皱臂尾轮虫α-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均受到抑制,降低了其对能源物质的消化效率;褶皱臂尾轮虫的总腺苷酸含量(TAP)随着BDE-47胁迫浓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其能量状态发生了不利变化;褶皱臂尾轮虫的细胞能量分配(CEA)降低,是能量储备(Ea)减少和能量消耗(Ec)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代谢组学分析表明褶皱臂尾轮虫的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和糖代谢产生了显著变化,发现了与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和糖代谢相关的26种差异代谢物和20条代谢通路,氨基酸、脂肪酸以及果糖水平显著下调,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和磷酸乙醇胺(PE)显著上调。以上结果表明,BDE-47急性毒性胁迫影响了褶皱臂...  相似文献   

19.
李连祥 《海洋与湖沼》1993,24(3):234-241
于1979年7月在武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汊采集水草,经研究发现须根上栖息的轮虫体内有一种专门攻击萼花臂尾轮虫和双棘臂尾轮虫的凹口虫,经鉴定系一新种,其主要特征为,传布子长椭圆形,两端较尖小,中间稍微凹;体前方有锥形的钻孔器,后端有3—5根长尾毛;大核香肠状,小核一个,椭圆形,伸缩泡一个,居中偏后。营养子圆球形,直径78—141μm,大核肾形,小核和伸缩泡各一个,亦具尾毛;裂子数为2—32个。寄生。致死轮虫,并在轮虫躯壳内完成其生活史。能形成次级包囊和抵抗性包囊。  相似文献   

20.
耐低温轮虫品系筛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叙述了用激光和化学诱变剂对褶皱臂尾轮虫进行诱变处理及耐低温轮虫品系的筛选,还测定了不同品系的轮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增殖率,在不同盐度及温度条件下形态参数的变化情况以及耐低温轮虫大规模培养的情况,并对诱变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