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质大学和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等人在早期动物演化研究上又有重大突破性成果——在中国澄江发现棘皮动物始祖化石(图1),并结合以往半索动物、头索动物、尾索动物等重要发现,首次勾勒出了既包括现生主要类群、同时也包括多种重要绝灭类群在内的迄今最完整的后口动物演化谱系轮廓(图2)  相似文献   

2.
2006年5月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西北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舒德干与英国剑桥大学康威·莫里斯教授等人在早期动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中国早寒武世的文德生物及地球早期双胚层动物演化》.他们在地球动物界"仲春时代"发现的"春光虫"被认为是目前地球上已知最原始的一类真后生动物;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果,作者还提出了关于动物界起源及其早期演化的新谱系图.  相似文献   

3.
由"真动物"构成的动物界(不包括海绵)通常被划分为双胚层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3个亚界.寒武纪大爆发经历了爆发的前奏-序幕-主幕3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处于早寒武世初期(依次以小壳化石的首次辐射和澄江动物群爆发为代表),另一个则发生在"寒武前夜"(即前寒武纪末期),以伊迪卡拉生物群为代表.这次独特的三幕式大爆发分步完成了动物形态演化谱系树(简写为TOA)的成型.已有化石证据显示,动物树的3大主体或3个亚界的起源及其早期辐射分别发生于寒武纪大爆发这3个主要阶段.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早期后口动物亚界涵盖了该亚界中所有6大分支(棘皮类、半索类、头索类、尾索类、脊椎类和绝灭了的古虫类)的原始类群,澄江动物群时代标志着寒武纪大爆发的顶峰,完成了动物树框架的成型,从而宣告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基本终结.其学术重要性超越了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因为前者位于动物树形成的"源头",而后者仅代表此后的"一段流程".在动物演化历史上4个最具转折意义的重大创新事件(即多细胞动物起源、两侧对称动物起源、后口动物起源和脊椎动物起源)中,第一个发生在伊迪卡拉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其余3个则可通过梅树村化石群和澄江化石群观察到其完成的主体过程.已灭绝的古虫动物门,是初具鳃裂构造的原始分节动物,作为由原口动物向后口动物过渡的一个珍稀"缺环",很可能代表着后口动物亚界的一个根.古囊类兼有两侧对称的古虫类和一些原始棘皮动物的镶嵌体征,最可能代表棘皮动物的一个根.在早寒武世动物演化谱系中,后口动物的"顶端类群"的代表是被誉为"第一鱼"的昆明鱼目,目前已知包括昆明鱼、海口鱼和钟健鱼,它们具对眼、脊索与串珠状脊椎软骨共存的原始脊椎,代表了真正的脊椎类或有头类始祖.相反,包括云南虫属和海口虫属的云南虫类,既没有成对的眼睛也没有可信的脊椎软骨,而且其背神经索也未扩大成脑,甚至不具备低等脊索动物的肌节,因此与真正的有头类或脊椎动物无关.其实,这类奇特动物与古虫类共享相似的躯体构形,应该代表着低等后口动物中的一个侧枝.自达尔文以来,进化生物学一直在动物世界的悠长演化历程中,努力追寻"人类远古由来"的一些重大形态学创新事件的证据,无疑,古虫动物门原始鳃裂构造的出现以及第一鱼之头颅和原始脊椎软骨的形成,应是这条历史长河中人们期待已久的两大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2021年6月广西东兴市东兴镇在建高速铁路东兴市站(站前路)发现的恐龙化石产出层位、化石产地的古生物特征、古环境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化石产于侏罗系东兴组下段上部,化石散布于褐红色、紫红色厚层含钙粉砂质泥岩、含钙泥质粉砂岩、含钙质粉砂岩中,初步判断恐龙骨骼化石为经过移位或水流搬运后沉积形成的异地保存化石。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其地层时代为晚侏罗世,化石产出于炎热干燥的滨湖至滨岸环境。东兴恐龙化石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位置最南的沿海沿边的恐龙骨骼化石,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晚侏罗世恐龙化石发现点,其研究对区域地层划分对比、古生物群、沉积环境和古地理以及大地构造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恐龙一些类群的起源和演化具有关键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科普研学和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5.
储层孔隙度演化定量研究可以揭示实际孔隙度演化过程,为油气勘探靶区优选提供指导.利用埋藏演化史、热史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等资料,结合储层成岩特征,建立了文昌凹陷流体-成岩演化序列,包括4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始沉积至28Ma),地层流体为中-偏弱酸性,发生压实作用,形成少量黄铁矿;第二阶段(28~21 Ma),地层流体为酸性,发生长石溶解、石英加大及自生高岭石沉淀;第三阶段(21~5.3Ma),地层流体为碱性,发生石英颗粒及其加大边的溶解、碳酸盐胶结,该阶段在18.5~18.3 Ma和15~8.3Ma期间发生了2期油气充注;第四阶段(5.3Ma至现今),地层流体为酸性,发生第二期酸性溶解.以该成岩演化序列为约束,结合面孔率-孔隙度之间的转化关系,确定了各期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度的贡献量,进而恢复了各地质历史时期的真实孔隙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岩性、不同胶结物含量以及现今不同埋深下的孔隙度演化预测图,将控制储层物性演化的微观参数转化为宏观模型,该预测图进一步明确了文昌 A凹陷珠海组低渗“甜点”储层控制因素,提高了储层预测的准确率.本次研究证实在成岩演化序列约束下,孔隙度反演回剥法可以实现储层物性的定量预测,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瓮安生物群与宽川铺生物群中球形类化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获自瓮安生物群与宽川铺生物群中大量球形类化石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便于交流和深入讨论的球形类化石形态分类方案,对各种类型的球形类化石进行了属性探讨,并按形态属描述球形类化石4个新类型(相当于形态属),8个新种类(相当于形态种)。研究表明球形类化石是一个多源的非正式生物类群,包括动物性和植物性球形类化石。具有丰富的研究内涵,对揭示早期生物的起源、演化、多样性及胚胎发育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北京北运河水系河流生态系统状态,分析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6月对北京地区夏季北运河水系33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理化因子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基于香浓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划分以及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空间结构特征。【结果】共鉴定出底栖动物3门23种,各采样点位平均密度为1037.35 ind/L,香浓维纳指数平均值为0.88,均匀度平均值为0.41。全区大型底栖动物共划分成5类功能摄食类群,其中刮食者物种数占绝对优势,滤食者密度占绝对优势。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夏季影响北运河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和p H。【结论】北运河水系底栖动物群落香浓维纳指数较低,水体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扬子地台北缘─-宜昌峡东黄陵背斜东西两翼若干条晚震旦世陡山沱组剖面的系统研究,发现并获得了丰富的微古植物及宏体生物化石;并依次描述了其类型特征,总结了其在垂向地层中的分布演化规律,建立了两个宏体生物化石群落。最后,初步讨论了区内软躯体动物和具骨骼等后生动物的起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我国豫西晚前寒武系白草坪组中发现的一种可能的蠕虫状后生动物实体化石:Ruyangia Cylindrica Hu et Meng,1989。化石产于砂岩表面浪成波痕之波谷中,圆筒状,已压扁,中空,可见长度4.5~9.5cm,直径4mm左右,虫体外壁具体环,环背间距1.5~2mm,虫体一端较大,具平行纵向边缘的纵纹,可能为头部;另一端渐尖,可能为尾部。与该实体化石伴生的有大量遗迹化石。已知白草坪组的时代超过1400Ma,因此,该实体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地球上后生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等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建立了两类应力场的理论后,对地史中的应力场进行了划分,它们包括显生宙三个界的六个应力场,隐生宙四个界的八个应力场。每个界,下部为正应力场,上部都为负应力场。据此,编排出了亚洲构造演化自然系谱图和中国地壳演化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描述的鱼化石采自辽东本溪群底部,包括鱼的一些鳞片和鳍片化石或印模,初步鉴定为肉鳍鱼类(Sarcopterygii)的分子,可能为全褶鱼属(Holoptychius sp.)和双鳍鱼属(Dipterus sp),很可能为新种。同时,在该层中还采集到了Sphenopteris chagduensis,Lepidostrobus grabaui,Trochililcusingricus,Eochara wickendani等被认为属于泥盆纪的植物化石,证明辽东很可能发育有泥盆纪的沉积。这些鱼化石是在中朝板块首次发现的,它们对于研究肉鳍鱼类的演化发展以及当时的古地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回顾20世纪以来,在广西发现的重要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包括4个巨猿化石地点、13个晚期智人化石地点以及一系列旧石器.对柳江人遗址等的地层和年代学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国际学术界关于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连续演化说"将提供强有力的证据;百色盆地旧石器的综合研究,将对恢复早中更新世的环境和早期人类迁徙、扩散的模式,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化石是地球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对于研究古地理、古环境 ,研究各种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地球及其周围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辽宁化石,特别是辽西中生代化石,正处在生物进化的关键时期——恐龙还没有灭绝,鸟类和被子植物开始出现,哺乳类动物正在进行早期演化,这些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石化成化石。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 鸟类起源是古生物学界的四大难题之一。 1861年,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地区首次发现了始祖鸟化石, 100多年来,鸟类起…  相似文献   

14.
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海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并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在有关学者对海洋产业结构演化的研究基础之上,运用三轴图分析法,构建了海洋产业结构演进模式图,可直观清晰地看出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显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已实现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化阶段进行分析。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建立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岩体内部接触关系的研究是花岗岩等级体制划分及填图的唯一途径。1:5万区调证实,以造山带复杂地壳组份为背景的西秦岭洮坪地区花岗岩类发育,其成因为以S型为主兼有Ⅰ型,因而兼有结构序列和成分序列双重演化规津。这对更有效地综合运用两种类型的划分方法和划分原则来进行超单元—单元划分并指导填图提供了方便。本文着重介绍划分原则、划分方案及野外识别复式岩浆侵入序次和演化序列等重要特征的内部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兰坪陆相盆地演化与金属矿床的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兰坪陆相盆地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可将兰坪陆相盆地的演化分为碰撞后裂谷盆地演化阶段、坳陷盆地演化阶段、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和走滑拉分盆地演化4个阶段。同时对这些演化阶段对应的金属矿床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兰坪盆地内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演化阶段都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矿化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喜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采自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晚更新世披毛犀化石样品中成功地获得了1080bp细胞色素b 基因序列,调用Genbank中
已发表的披毛犀序列及5种现生犀牛的同源序列,以马作为外类群,采用邻接法(NJ法)和最大似然法(ME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均显示披毛犀与现生苏门答腊犀亲缘关系最近,且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样品处于披毛犀分支的根部;对披毛犀样品进行基因
分异度分析结果表明,小孤山的披毛犀样品具有较高的基因分异度,为探讨披毛犀的起源、迁徙及演化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分子
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甘肃河西走廊山丹地区上石炭统太原组中发现的大舌角石属(Megaglossoceras),不仅对研究该属内各种之间的演化关系和系统发生提供了资料,而且对深入研究这一种群的、生态古地理环境和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海南省冬青叶马尾藻不同地理种群的多样性,从潭门镇和长坡镇收集到12份冬青叶马尾藻样品,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了其cox1(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rbc L(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大亚基)及ITS(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多序列比对显示,2个种群的冬青叶马尾藻的cox1、rbc L序列很保守,未发现多态性位点;而ITS序列变异较大,在碱基组成和序列长度上均有丰富的多态性。根据ITS的序列特征将所分析样品分为A、B和C 3个类群。系统进化分析显示,3个类群能以较高的置信度与数据库中其他地域来源的冬青叶马尾藻聚为一支,其中A、B类群的亲缘关系非常近,而C类群与其他地域来源的冬青叶马尾藻更相似。  相似文献   

20.
在大石桥地区进行1:50000地质填图过程中,经过大量的岩石薄片观察,在江河岩群变泥质岩石中,首次发现了红柱石转变为蓝晶石和十字石转变为蓝青石的变质反应.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及矿物化学的研究表明,变泥质岩中先后发生的这两种变质反应,代表了本区变质作用演化的两个重要阶段.揭示了本区在伸展体制下地壳拉伸、减薄和收缩体制下的褶叠、推覆及之后的抗返、抬升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