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07-2010年间存档的30景Envisat ASAR数据,运用SBAS技术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进行全面具体监测,获取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表形变特征场,分析了典型沉降区形变时间序列特征,结合相关资料对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地下水抽取、油气开采与工程建筑等)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油田区地表形变范围与断层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7—2010年间存档的30景Envisat ASAR数据,运用SBAS技术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进行全面具体监测,获取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表形变特征场,分析了典型沉降区形变时间序列特征,结合相关资料对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地下水抽取、油气开采与工程建筑等)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油田区地表形变范围与断层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的特点和对三角洲发育演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认为,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普遍发生的地面沉降具有多因素和时空不连续性的特点,给沉降区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使多种海岸带灾害的破坏和影响加剧;地面沉降不仅可以造成地面标高损失,影响三角洲的垂向发育,还通过改变地面坡降来影响河道的演变和尾闾的摆动,同...  相似文献   

4.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是沿海城市发展的共同环境背影,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新近对海平面上升的最佳估计是,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0cm,而大河三角洲区和沿海低平原区,由于沉积物压实,构造沉降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相对海平上升远远高于比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的危害及防治对策--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沿海地区地面沉降问题非常突出。主要以天津市为例,对地面沉降所造成的危害作以分析和阐述,并提出相应减缓和防治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的对策。认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是沿海地区地面沉降问题的主要原因,节约用水、限量开采、解决替代水源、人工回灌地下水等是防治地面沉降的主要对策。最后,就地面沉降监测和治理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全面和具体地了解整个黄河三角洲的地面沉降状况,收集了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1956、1967、1980年1∶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数字化、建立高程数据库,生成数字高程模型。通过对不同时期数字高程进行空间运算发现,1956—1980年间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现象普遍,沉降区年平均沉降数厘米。基于数字高程空间分析结果,探讨了诱发三角洲地面沉降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成陆时间最短的大型河口三角洲,由于其发育背景特殊、地质环境系统不稳定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地面沉降较为显著,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从监测技术和成因机理角度出发,系统综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面沉降现状:(1)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受新生地层自然压实、人为建筑重力压实、河流陆源输入减少、地下水与卤水开采、石油天然气开采以及海洋动力作用相对增强等多重因素影响,需要更详细、更系统地研究,特别是定量分离人为与自然因素在地面沉降的贡献方面,需要与其他学科如地质、岩土、力学、数学等交叉进行综合定量分析;(2)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长时空尺度的持续监测与分析、历史周期分析与未来判断分析需加强,尤其要重视海陆相互作用对地面沉降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的研究;(3)地面沉降勘查、监测和精度研究及沉降评估和环境影响监测研究,尤其是海岸带退蚀与地面沉降之间的耦合关系等问题仍待深入。在今后研究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理论模型的深入探究和新技术方法的实践,机理研究应扩展至多种模型研究;预测灾害时,应扩展到与地面沉降问题较为紧密的地面开裂、断层以及地裂缝等研究上。此...  相似文献   

8.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前人在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的大量的野外调查和研究结果,对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与第四系沉积体系、构造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除了因人类活动导致地面缓慢沉降外,新构造运动、第四系沉积相的分布也与三角洲沉降存在很好的相关性。研究区沉降区域的分布与主要断裂带相对应,软土的分布基本上控制了主沉降区的边界。研究结果可为以后三角洲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其他三角洲地面沉降或地质灾害的监测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我国海岸带主要灾害地质因素及其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主要有构造、坡地重力、水动力、地下水、岩土与地层结构、海平面上升、地球化学、风力灾害等地质因素,具有复杂、连锁和差异性空间分布的特征。根据验潮资料,近百年来我国海平面上升19~20cm,上升率为2~3mm/a。整体以海平面上升为主,但也有岸段下降,主要是山东半岛,平均速率为-0.13cm/a。预测2050年上升幅度:天津70~100cm;黄河三角洲40~50cm;长江三角洲50~70cm;珠江三角洲40~60cm。地面沉降大部分是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我国96个地面沉降城市和地区中80%在沿海地区,如天津、上海、苏州、常州、无锡、嘉兴、宁波、湛江、台北等。累计沉降量为460~2780mm,沉降速率10~56mm/a。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广西、海南和台湾等省市,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我国70%砂质海岸和大部分淤泥质海岸发生侵蚀。这种态势始于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明显加强。海岸侵蚀主要有区域环境变化、河流水利工程拦截泥沙以及海岸人工采沙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诸多大型河口三角洲(简称大河三角洲)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但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差异,三角洲地区的沉降机制亦有不同.目前的研究认为,影响大型河口三角洲地面沉降的因素包括沉积物固结压实、构造活动、冻土融化、泥炭氧化、砂土液化、热地幔对流、板块俯冲、均衡作用等自然过程以及地下流体开采、建筑荷载等人类活动,不同时间尺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7年黄河三角洲综合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152个钻孔与土力学中的分层总和计算法,对研究区域由沉积物自重压实引起的地面沉降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沉积物自重压实影响,总沉降量最小157 mm,最大1 398 mm,平均值669 mm,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大的趋势。软土层是自重压实沉降的主要贡献层,其占到沉积物压实沉降总量的65%。与研究区内水准监测数据对比显示,沉降量估算结果是合理可靠的。根据对比结果进一步估算了沉积物压实固结分量对地面沉降总量的贡献比,最小值为2.1%,最大值为15.0%,平均值为4.0%,沉积物自重压实固结对今后区域的地面沉降仍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海平面上升与登陆台风强度增加,加之我国河流流域实施环保措施引发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使得我国海岸侵蚀灾害加剧。因此,按照以往防护标准营造的海堤等海岸防护工程已经面临严峻的考验,导致沿海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面临重灾的风险加大。本文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引发我国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和发展态势,提出了应对海岸侵蚀管理措施的建议;基于海岸防护现状,结合未来面临海平面变化与海岸水动力环境、泥沙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值得关注研发的永久性与应急性新型海岸工程防护技术,为我国海岸管理部门及海岸工程研究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绳甲 《海洋科学》1985,9(5):62-63
迄今,世界上对海水的入侵问题还未获得解决。为了使海岸地区与三角洲地区供水问题得以保证,需对海水入侵盐份进行预告,并采用有效工程予以控制,这对沿海地区的开发与开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盐份的来源 海岸地区或三角洲地区盐份来源颇多,除海水入侵外,还有低洼地含盐地下水的渗漏、由盐土中扩散的盐份、农田回归水中排出的盐份等。大自然中也有大气盐份供给,但其量甚微,可以忽略不计。 伴随着潮汐、海浪向海岸和河口三角洲入侵的盐份,其影响大、范围广,是要着重研究的对象。至于  相似文献   

14.
沿海地区城市发展及地面沉降的系统控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运用系统工程原理,系统论述了地下水合理开发、管理和地面沉降系统控制,这对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最近80年来中国的相对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搜集了32个验潮站的潮位记录,并对各站历年年平均海平面作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最近20~80年来20个站的相对海平面上升,12个站的相对海平面下降。产生此结果的原因不仅是由于全球性理论海平面上升,而主要是由于现代地壳垂直形变及过量抽用地下水。因此,在沉降的三角洲和沿海平原上的验潮站,相对海平面上升;反之,在上升地块上的验潮站,则相对海平面下降。塘沽和吴淞两站的记录均已经地面沉降修正,不能用以计算该两地的相对海平面。由于特大的相对海平面上升(>10mm/a)均系过量抽用地下水所造成,为了预防和减轻今后海平面上升及其所引起的灾害,亟应采取严格措施,减小沿海地区的地下水开采量。  相似文献   

16.
在进行黄河三角洲浅层沉积物固结压实研究中,过去传统的方法通常基于钻孔和剖面,进行局部计算分析。为克服钻孔分布不均的局限性需研究整个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沉积物的压实沉降特征,基于1987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综合工程地质勘察获取的钻孔资料,采用了数学地质中的蒙特卡洛方法,结合土力学的分层总和法对整个现代黄河三角洲浅层沉积物的压实速率进行模拟,并分析了压实模拟的具体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前浅层沉积物的90%累积概率(P90)的压实速率变化范围为0.18~9.07 mm/a,影响模拟沉积层的压实速率主要因素为沉积物的初始孔隙比、压缩系数和平均沉积速率,上述要素均与压实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软土层应是浅沉积地层压实沉降的主要贡献层。提出按照时间序列分别对不同流路时期叶瓣进行模拟,更符合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环境和历史,并对比23个地面沉降水准监测数据,定量分离了浅层沉积物固结压实分量,其约占沉降总量的13%。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生态脆弱, 地面沉降使得海水入侵和风暴潮灾害加剧。弄清该区域地面沉降驱动因素, 对油田安全生产和湿地生态保护都有积极的意义。以20 m 地层为界, 将地面沉降驱动因素分为浅地层和深地层因素。分析了地表荷载增加、地下水和油气开采、沉积物固结压实、新构造运动等对该区地面沉降的驱动作用。此外, 探讨了海平面上升和地震灾害对该区地面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区地面沉降驱动因素主要为沉积物固结和地下水开采, 但控制范围存在区域性差异;1969 年地震使该区产生明显地面沉降, 海平面上升使该区地面沉降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的灾害地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卫星遥感、测深、浅地层剖面及钻孔资料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及近海海洋灾害地质,编制了黄河三角洲海洋灾害地质图。黄河三角洲海岸灾害地质以海岸侵蚀为主,根据1976—2001年海岸的变化速率,可将海岸分为快速侵蚀海岸、中等程度侵蚀海岸、稳定海岸和淤积海岸四类,快速侵蚀海岸和中等程度侵蚀海岸长期以来遭受侵蚀。灾害地质因素有浅层气、灾害地貌、活动断层、海底滑坡、底辟、隆起脊、埋藏冲沟一古河道。浅层气主要分布在老黄河口附近渤海海底,近岸少见。浅层灾害地貌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斜坡上的扰动区。扰动区位置在整个三角洲上变动明显,有向岸移动的趋势,斜坡坡度减小,扰动强度减弱。底辟除了发生在废弃三角洲侵蚀区外,还发生在三角洲外的渤海海底下部。隆起脊位于黄河口东部渤海海底,沿NE—SW方向发育,顺隆起脊发育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19.
因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是全球面临的海洋问题。为加强海南岛的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保障其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文章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分析海平面上升对海南岛沿海地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海南岛沿海海平面的上升速率居全国之首;海平面上升对海南岛沿海地区的影响主要包括淹没滨海低地和减小旅游区沙滩面积,加重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洪涝的灾害程度以及影响海岸防护设施等方面;在海南岛沿海地区发展中,应充分考虑海平面上升的因素,加强灾害风险抵御能力建设、城市科学规划、海平面观测和监测以及受损岸线整治修复等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气候变化下,海平面上升、台风和风暴潮频率增加以及强度增大等问题致使世界沿海地区海岸侵蚀加剧,我国的海岸人口、资源与环境亦面临严峻挑战。文章应用适应性和适应性管理理论,通过分析中国海岸侵蚀的影响因素、时空演变和侵蚀机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由此研究海岸侵蚀的适应性类型,尝试提出"现场观测—数据库建立—综合评价—概念模型—措施制定"的海岸侵蚀灾害适应性管理模式流程,并探讨了4点具体管理措施:1完善海岸侵蚀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侵蚀海岸监测预报预警系统;2实施相关部门会商制度;3评估和正确引导海岸人类活动;4构建公共参与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