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从天气形势、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地形及本站要素变化等资料分析,探讨2010年6月2日广东省雷州市出现暴雨的原因。通过分析认为这次暴雨出现的有利条件是高空槽、切变线和地面弱锋面低槽共同作用,是造成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雷州地形加强暖湿气流的抬升作用,也是这次暴雨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动观测站逐小时降雨资料、ECMWF的ERA5再分析资料和Micaps探空资料,分别对2010年5月6日(简称“10·05”暴雨过程)和2013年5月15—16日(简称“13·05”暴雨过程)翁源县前汛期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相同点是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低空急流加强的有利环流形势;存在明显的“上冷下暖”对流不稳定配置,且对流层低层假相当位温高值区分别与两次过程中的主要降水时段对应一致,这可为本地暖区暴雨预报提供指示意义;不同点是“10·05”暴雨过程主要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无锋面影响,属于典型的“暖区暴雨”特征;而“13·05”暴雨过程前半段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后半段受南支槽、冷空气和切变线的共同影响,属于暖区暴雨加锋面暴雨特征;“10·05”暴雨过程以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天气为主,降水效率高,而“13·05”暴雨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列车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4.
广东前汛期锋面强降水和后汛期季风强降水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应用近二十年的历史观测资料和EC再分析资料,对由锋面和季风槽两种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广东发生的两组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降水/短时强降水落区及其对流活动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前汛期锋面降水还是后汛期季风降水,珠三角(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次中心,有大到暴雨量级降水。珠三角地区也是小时雨量≥50 mm的短时强降水高发区。前汛期锋面对流活动的抬升凝结高度约在900~850 hPa,南北方向的温度梯度提供了斜压不稳定能量,0~3 km强的风垂直切变使对流易于维持和发展;对流区有较强的水汽通量辐合;风暴相对螺旋度较大,对流的旋转性和沿着旋转方向的移动特征明显。相对而言,后汛期季风强降水对流凝结高度更低,对流活动具有正压的热带对流性质,可在弱的水汽通量辐合和垂直风切变环境中维持,但对流强度不如前汛期。以上结论可为同类天气的短期和短临主客观预报提供预报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6.
福建前汛期持续性强降水的大气低频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福建1979—2010年6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和OLR资料,揭示了福建前汛期降水的低频特征,分析了福建前汛期持续性强降水同期的大气低频特征以及前期低频信号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福建前汛期降水存在显著的低频周期,出现频率较高的前三个低频周期分别为:10~20、30~60和20~30 d;约63%的年份出现两种以上显著的低频周期;10~90 d低频变化占前汛期降水总方差的20%~30%;(2)前汛期总雨量与降水低频信号的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持续性强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与降水的低频特征关系密切,以BWO(ISO)为主的年份,持续性强降水的持续时间较短(长)。(3)福建前汛期持续性强降水期间日本以东、索马里以东和南海三个关键区皆为低频反气旋,日本至渤海湾南下的冷空气与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南海南部越赤道气流在福建上空持续相遇形成低频气旋,导致福建上空低层低频辐合、高层低频辐散,对流活跃。(4)福建前汛期持续性强降水与热带及副热带大气低频变化密切相关,热带MJO的东传以及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低频信号的北传对福建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延伸期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用逐日6小时一次的地面站点实况观测资料和1°×1°的NCEP分析资料,对4月4日至4月6日的这次暴雨降水过程进行降水实况和大型环流背景的分析.深入讨论了这次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大气不稳定特征和高低层的动力条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的有利天气背景为高空槽、切变线与深厚低空急流以及冷空气的相互配合.在暴雨期间,地面不稳定能量的累积和西南低空急流输送的充沛水汽,通过水汽通量分析,雨区存在深厚的水汽柱,低层正涡度中心和高层的辐散中心与地面的暴雨区相互对应,底层涡度中心和高层散度中心的增大和减小能较有效地指示降雨过程的开始和结束. 相似文献
8.
9.
10.
利用江西省89个测站1998—2013年汛期(3—9月)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定义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并对局地短时强降水的时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基于天气学方法,对局地短时强降水进行天气学分类,统计了不同类型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汛期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集中在5—8月,8月出现的次数最频繁。局地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在武夷山以东的鹰潭和上饶南部、抚州东部;其次是在九岭山脉以南的宜春北部到南昌一带及环鄱阳湖地区,以及罗霄山脉以东的吉安西南部和赣州西部。2)4—8月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呈逐月增多趋势。4月的空间分布为东北多、西南少,集中在江西省北部和中东部;5月强降水高频带明显南移;6月与4月很相似但更为集中;7月,上饶东北部、景德镇、赣州市区的短时强降水逐渐增多;8月,除了江西省最北部和最南部外,全省出现强降水的概率比较均匀。3)根据影响系统的不同,将局地短时强降水分为4类。其中,低槽类出现最多,占50.3%,热带系统类占23.0%,副热带高压控制类占13.7%,副热带高压边缘类占9.9%。 相似文献
11.
12.
伊犁地区汛期一次强降水天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5年5月25~28日由西西伯利亚低槽引起的全区范围的大降水,个别地区出现的强对流天气给我区农牧业、工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文从天气学动力学角度对这次连阴雨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归结出伊犁河谷大降水预报的某些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卫星、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20年6月26日四川省冕宁地区一次致灾性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降水过程是冷空气作用下多尺度天气系统和复杂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尺度小、突发性强。2)降水发生在前倾槽形势下,槽后弱冷平流叠加在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之上,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过程中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相向而行,中低层冷空气沿四川盆地自北向南推进,与两个高压之间阶段性增强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西南涡随之先减弱后增强并东移,不断被触发对流云团,最终形成“列车效应”,从而导致降水显著增强。3)暴雨带分布和雨团活动与MCS发展演变存在关联。雷暴冷出流、地面冷空气、复杂地形三个因素在强降水云团的触发、组织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中低层冷空气侵入与西南涡强弱变化及降水起止时间有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运城地区1998年7月7日-8日普降大雨,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本文从高空及地面天气图上分析了有利于这次降水的天气形势及影响系统,并探讨了物理量及要素变化与降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NCF.P1°*1°再分析资料、物理诊断量、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地面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3日(以下简称"6.3")广东暴雨级强降水过程的特征,并探讨了此次暴雨级强降水的成因及落区.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中层切变和地面低压槽共同配合下产生的;西北部暴雨发生在850hPa切变线南侧的风速辐合区,中部及粤东的暴雨与500hPa高空槽的移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分析还发现:以大尺度天气为背景,充分分析数值预报可以大概确定强降水强度及落区,再仔细分析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站等资料可以基本确定强降水发生、发展及结束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一次西南涡影响云南强降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通过对2004年8月4日西南涡影响下云南强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卫星云图演变以及动力、热力条件的分析,发现这次西南涡是一个具有斜压性的极其深厚的系统,随高度前倾,高层500 hPa上的西南涡表现尤为明显,并且诱发了低层700 hPa西南涡的产生,强降水主要出现在西南涡的西南方;强降水与强上升运动区和正涡度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正涡度和上升运动的出现比气旋性环流场有24 h的提前时间,对于强降水预报更具有预示性,它们是一个逐渐由高层向低层发展的过程;中-β尺度对流云团在金沙江河谷南移合并加强,形成了中-α尺度涡旋状云系,其中的对流云团在强降水中作用较大;强降水正是出现在对流层低层(MPV1 MPV2)的负值范围内,这也说明西南涡涡旋云系的发展与正压和斜压不稳定都有关系,对流层低层MPV1<0和MPV2<0有利于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