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2000-2007年共计8年的雷电灾害资料,对陕西省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雷电灾害的空间分布基本呈"枣核形",中间关中地区雷电灾害多、而北部和南部大部地区雷电灾害较少,与多年平均的自然雷电空间分布特征有一定的差别;陕西省雷电灾害季节性变化明显,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主要集中分布在4-8月,其中8月最严重;雷电灾害日变化是午后至傍晚最多,早上相对较少,这与自然雷电发生的日变化特征比较接近.同时,分析了一次典型的雷灾个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防雷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2.
黄嵘  许广浩  马宁 《浙江气象》2011,32(3):44-46
利用2001—2010年共计10 a雷电灾害资料,对义乌市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义乌市雷电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呈市区向南北辐射的明显特征,且东北部高于南部,西部偏少。从义乌市雷电灾害的时间分布看,雷电灾害发生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主要集中分布在5—9月,其中7,8月最严重;从雷电灾害发生的日变化看,午后至傍晚雷电灾害最多,早上相对较少,这和自然雷电发生的日变化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3.
齐齐哈尔市雷电灾害分析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9~2006年齐齐哈尔市10个气象观测站雷电日资料,统计分析齐齐哈尔市区及各县近48a雷电日数空间分布及年变化、季节变化、月变化特征.并利用2005~2007年齐齐哈尔市雷电灾害统计资料与雷电日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提出雷电灾害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1~2010年韶关地区雷电灾害资料,对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韶关雷电灾害次数呈双峰型趋势分布;6~8月是韶关雷电灾害发生最多的月份,占全年雷电灾害的61%;年平均雷暴日市区和各县(区)分布较均衡,大约在60到80 d,呈线性递增趋势;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呈三峰双谷型;社会经济损失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领域性,电子电器设备和供电系统受雷灾的比例最大。通过对韶关最近10年的雷电灾害特征分析,为当地的防雷减灾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洁  宁凡  杜艳  杨洋 《陕西气象》2013,(3):20-22
利用2000—2011年共计12a的陕西省雷电灾害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陕西省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省雷电灾害的时间分布与多年平均雷暴日的分布一致,即高发月是8月,集中出现在午后到前半夜;(2)陕西省雷电灾害的空间分布基本呈南北向的"纺锤状",与多年平均雷暴日呈现南北走向的"两头多,中间少"的"哑铃状"分布特征差异较大;(3)雷电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仅与雷电出现的频率有关,还与人口密度、电子网络设备的稠密程度密切相关,西安这一特征尤其显著,平均年雷暴日较少,雷电灾害事故却是全省最多;(4)提高全社会对雷电灾害严重性的关注度,加大防雷科普知识宣传力度,使人们掌握正确的防雷避险措施,是减少雷电灾害事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自然雷电与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郭虎  熊亚军  付宗钰  扈海波 《气象》2008,34(1):12-17
利用1995-2002的LIS/OTD卫星雷电资料(以下称自然雷电)及1995-2005年北京市18个区县的雷电灾害资料,对北京市自然雷电和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雷电灾害的日变化与自然雷电的日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两者不一致处主要与人们的出行生活规律以及电子设备与仪表的启用、关闭等有关.雷电灾害与自然雷电的季节变化大体一致,春、秋、冬三季较少,夏季较为集中.北京市自然雷电与雷电灾害的区域分布很不一致.自然雷电较多的北部偏远郊区雷电灾害并不频繁,相反,自然雷电较少的城区反而是雷电灾害的多发区域.结合北京市各区县的人口和经济资料进一步分析表明:自然雷电只是北京市雷电灾害的致灾因子之一,北京市雷电灾害的发生还受到人口密度及经济特征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采用2008-2012年中国气象局雷电防护管理办公室编制的《全国雷电灾害汇编》资料,对吉林省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行业分布、灾害成因、灾害等级等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雷电灾害频次和直接经济损失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伤亡人数呈微弱的上升趋势。绝大多数雷击伤亡事故发生在农村。雷电灾害频次、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累年逐月变化均呈双峰型。雷电灾害频次在空间上存在3个中心,分别为东部的通化、中部的长春和西部的松原。县(市)的雷灾平均密度存在2个中心,分别为通化和松原市辖区。办公、电力、住宅行业雷灾频次最多,通信、办公、金融行业雷灾直接经济损失最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深圳市2004—2013年雷电灾害实例资料,从雷电发生的时间、区域、损失特征等方面统计分析,揭示了深圳市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深圳市年雷电灾害次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5—8月为雷电灾害高峰期。雷电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宝安、福田区以及南山和罗湖的部分地区。深圳市雷灾伤亡人数97%集中在菜地、山坳(顶)、海滨浴场(海上)、广场等地,菜农等弱势群体是雷灾主要受灾对象。做好雷电灾害防御需要做好以下4点:1)建设完善的雷电监测网,为预报预警提供基础;2)建立雷击风险评估制度;3)加强雷电防护的行政和技术管理;4)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增强全社会防雷意识。  相似文献   

9.
1998-2004年中国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1998—2004年全国雷电灾害资料,对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雷电灾害次数呈逐年波动增长趋势;夏季是中国雷电灾害发生最多的季节,占全年雷电灾害的66%;雷电灾害地理分布总体为南多北少;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和社会经济损失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电力和通信行业受雷灾的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10.
吴非 《吉林气象》2013,(4):36-37,41
本文利用1997—2010年吉林省50个常规气象站的雷暴日数据和上报的雷电灾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雷暴日发生的气候规律主要发生在5-9月份,空间分布呈两头少中间多的趋势。根据所采集到的雷电灾害案例,发现雷暴日和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同时找出了城市与农村雷电灾害的不同特征,并提出了防御雷电灾害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9年陕西省雷电分布与雷电灾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2009年陕西省雷电监测数据与发生的雷电灾害事例,对雷电分布特征和雷电灾害特征进行分析,发现2009年陕西省雷电天气较往年具有"开始早,结束晚"的特征,全年发生雷电灾害事故14起,较往年明显减少。为更好地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梁丽  庞文静  雷勇  王志超  梁存 《气象科学》2019,39(4):515-523
基于国家雷电定位网2010—2014年雷电定位数据和2010—2013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各季地闪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雷电活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雷电发生频次随季节变化明显,负闪和全地闪在秋季变化幅度最大;雷电发生频次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时间随季节变化,春季、夏季日循环峰值出现时间在22∶00—23∶00(北京时间),秋季日循环峰值出现时间在01∶00,冬季则为15∶00且不具有显著性;从空间分布上看,可以看出雷电活动分布具有局地性特征,北京地区雷电活动最频繁的地区集中在密云县和平谷区的迎风坡一带、通州区与市辖区交界处,高雷暴日区域位于延庆县、昌平区和平谷西部,延庆县和怀柔区的北部及房山区和门头沟交界处的西部,雷暴发生频次和雷暴日空间分布不完全吻合。通过各季雷电发生频次日变化序列的谐波分析可知,日循环为日变化的主要信号。春季、夏季、秋季雷电发生频次和降水量两者整体变化趋势一致,降水量较雷电发生频次变化缓慢。  相似文献   

13.
2005—2014年北京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2014年北京市雷电灾害资料和2008—2014年北京市ADTD闪电定位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市雷电灾害和闪电的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4年北京市有记录的雷电灾害共532起,年平均雷电灾害为53.2起,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万元。北京市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6—8月,其中6月雷电灾害发生最多;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出现在17—23时,其中19时雷电灾害出现最多。北京市城六区和顺义等地区雷电灾害密度较大,总体呈城区多、郊区少,南部多、北部少的特征。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民用、企业、五大行业(交通、电力、通信、石化、金融)和旅游等行业,雷电灾害对象主要为办公电子电器(54.12%)和家用电子电器(30.47%),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生活场所、办公场所及生产场所。雷电灾害和自然闪电时间分布基本吻合,二者空间密度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广东地区雷电活动的气候分布特征   总被引:27,自引:14,他引:27  
利用地闪定向仪(DF)和时间到达法(TOA)定位技术,1997年3月~1998年6月在研究范围内共计得到404431次地闪资料.分析了地闪的雷电流强度、回击数的气候概率分布特征以及雷电参数的日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的气候规律.正闪占总闪的比例仅为5.03%,正负闪密度的高值中心均在(114.E,23.N)附近.总体日变化特征明显,全天有两个高值时段,分别为00~06时和12~18时.与北方地区的雷电特征不同.结果表明雷电活动特征可以基本揭示本地区天气活动的时空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杭州市雷电活动特征及雷电灾害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杭州市1966-2005年雷暴日资料和2008-2009年闪电定位资料,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杭州市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地闪密度空间分布与最大地闪强度空间分布的叠置作为雷电风险的主要评价指标,得到杭州市雷电灾害致灾危险性区划.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杭州市雷暴天气多发生在夏季...  相似文献   

16.
采用计算机技术和GIS技术对广东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雷电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全省雷电活动特征,结果发现,2012年全省雷电次数比往年多、密度更大、活动更为频繁,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电流强度分布特征.同时,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2012年全省雷电灾害调查数据,得知雷电灾害事故比往年多,损失更大.对比分析全省雷电活动特征和雷电灾害损失,结果表明两者间有很好的正比例相关特性:雷电次数比往年多对应的雷电灾害损失也大,雷电高发期提前到4、5月份对应的雷电事故也提前在这两个月份达到高峰,这和2012年全省天气异常气候有关.  相似文献   

17.
选取1962-2011年清远地区7个地面观测站雷暴日资料和2005-2011年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对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雷电灾害分布及损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远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8.3 d,1962-2011年雷暴日数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4.9d,存在年、季、月时间变化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东南部丘陵向西北部山区逐渐递减的特征.2005-2011年清远地区雷电灾害年平均79宗,呈线性减少趋势,年内分布有明显的季、月变化:冬-春逐渐增多,春-夏迅速增加,夏-秋迅速减少,秋-冬变化平缓,5-6月最多,12-1月最少,空间变化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分布.2005-2011年清远地区雷电灾害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308万元,呈线性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揭示南宁市雷电灾害分布特点和发生规律,科学有效指导防雷减灾工作,基于南宁市2006-2019年二维雷电监测定位资料和1998-2019年雷电灾害汇编资料,分析研究了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与雷暴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宁市雷电灾害逐月分布特征呈单峰型,5-9月是雷电灾害多发期,10月至次翌年2月是雷电灾害低发期;1998-2019年南宁市发生286起雷电灾害中城市占比略高于农村,农村雷灾以人员伤亡为主,城市则以经济损失为主;5-9月是南宁市闪电活动高发期,6月云地闪最多,11月至翌年2月闪电较少发生;雷电灾害事故数与雷暴活跃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中国气象局2000~2005年《全国雷电灾害典型实例汇编》资料和湖北省气象局2006年全省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分析了湖北省雷电灾害次数、直接经济损失、伤亡人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行业分布特征、设施类型特征和城乡差异等。结果表明,湖北省雷电灾害次数、直接经济损失、伤亡人数及其密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鄂东、鄂西各项指标最高;湖北省年雷电灾害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雷电灾害次数月分布呈双峰型,与其雷暴日数的月分布基本一致;电力业遭受的雷电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大,仓储业雷电灾害单次平均直接经济损失最高;弱电设备的雷电灾害次数最多,强电设备的雷电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大。农村雷击伤亡人数高达92.3%,特别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王洁  宁凡  杜艳  杨洋 《陕西气象》2013,(3):20-22

利用2000—2011年共计12a的陕西省雷电灾害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陕西省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省雷电灾害的时间分布与多年平均雷暴日的分布一致,即高发月是8月,集中出现在午后到前半夜;(2)陕西省雷电灾害的空间分布基本呈南北向的“纺锤状”,与多年平均雷暴日呈现南北走向的“两头多,中间少”的“哑铃状”分布特征差异较大;(3)雷电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仅与雷电出现的频率有关,还
与人口密度、电子网络设备的稠密程度密切相关,西安这一特征尤其显著,平均年雷暴日较少,雷电灾害事故却是全省最多;(4)提高全社会对雷电灾害严重性的关注度,加大防雷科普知识宣传力度,使人们掌握正确的防雷避险措施,是减少雷电灾害事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