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南沙群岛海区晚第四纪深海碳酸盐沉积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5个柱样分析,讨论了冰期一间冰期碳酸盐沉积作用变化,南沙海区碳酸盐旋回在3500m以浅表现为大西洋旋回,源于冰期陆源碎屑物质的稀释作用,相反,在3500m以下出现太平洋碳酸钙旋回,文中根据浮游有孔虫的溶解指数和种属数量讨论了冰期-间冰期溶解作用变化。  相似文献   

2.
海底沉积物中碳酸钙的测定属物相分析.基于化学原理,选用不同的溶剂可选择性地将样品分为六个相:碳酸盐相、金属相、硫化物相、氧化物相、碳酸盐相.酸不溶残余相.只要准确测定碳酸盐相中Ca^2 离子的难度,即可知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对取自冲绳海槽北段的6个沉积岩心进行了CaCO3含量、粒度和铀系同位素分析,结合氧同位素数据和海槽其他钻孔的相应结果,探讨了冲绳海槽北部晚第四纪以来CaCO3含量的垂向与横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北段沉积总体上表现为全新世CaCO3含量高、晚更新世CaCO3含量低的“大西洋型”碳酸盐演化特征,但冲绳海槽北段和中部的碳酸盐演化特征并不一致,海槽内西坡、槽底和东坡的不同部位其演化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碳酸盐含量的变化与沉积物粒度特征密切相关,晚第四纪冲绳海槽碳酸盐演化的时空差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南沙群岛海区NS94-93柱样磁组构,矿物成分分析,结合^14C测年,分析了末次冰盛期巽他陆架出露成陆及其后巽他陆架被海水淹没后南沙群岛海区沉积环境的变化,认为巽他陆架在13.2kaB.P。时开始被海水淹没,约经历600a左右趋于稳定,在末次冰期,南沙群岛海区水体封闭,沉积物以陆源物质为主,碳酸盐含量低,13.2-10kaB.P,沉积物以陆源物质为主,碳酸盐含量逐渐增加,至10kaB.P.南沙群岛海区进入全新世,水体交换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沉积物中生源物质显著上升,陆源物质明显减少,碳酸盐含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已被公认为火星来源的AllanHills陨石(ALH84001)因其含有大量带状、类似地表成因的碳酸盐矿物而有别于其它火星陨石.对这些碳酸盐矿物已有的氧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显示,它们似乎是形成于火星地壳中低温(0-80℃)水体中或者是近地表的热液体系中.本文报道了这些碳酸盐的主要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这些结果限制了它们形成时流体的温度和成分.我们认为对这些化学组成以及缺少共生的水成矿物的最好解释是,在一次撞击事件中,热的(>650℃)富*q流体与超基性宕反应形成了这些碳酸盐.火星陨石ALH84001主要由厘米大小、排成格架的等轴…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岱海的湖泊碳酸盐化学沉积与气候环境变化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6—1989年,为探讨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湖泊响应,选择了季风带边缘的青海湖和岱海开展了湖泊碳酸盐化学沉积与气候环境关系的分析研究。发现青海湖近500年来碳酸盐沉积减弱段与小冰期的冷湿气候背景一致;岱海晚更新世以来碳酸盐沉积增强段与冰期的干冷气候吻合。还从内陆湖泊的有效湿度与碳酸盐化学沉积的关系和碳酸盐含量的垂向变化规律,对两区域气候与环境的演化过程、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西沙群岛石岛碳酸盐X射线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测定碳酸盐岩石中碳酸盐的矿物成分及含量是目前研究碳酸盐最有效的方法.本文根据西沙石岛碳酸盐矿物组成的具体情况采用了“直接比较分析法”,用积分强度测定文石和低镁方解石或高镁方解石的含量百分比,用方解石的特征峰所在位置确定方解石中MgCO_3含量,对西沙石岛碳酸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定量分析测定,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从而为西沙礁相沉积作用、地球化学、年代学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  相似文献   

8.
由冰川磨碎作用产生的细小碳酸盐颗粒对与融水的相互作用很敏感,因此,这种碳酸盐的同位素组分可以记录这种相互作用。作者研究了瑞士Tsanfleuron冰川沉积物的碳酸盐组合以及底冰内的碎屑,发现底冰碎屑和消融冰碛物存在同位素共线趋势,这被解释为在岩屑和自生方解石之间有混合.多数情况下,  相似文献   

9.
南沙群岛海区晚第四纪碳酸盐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广庆  王有强 《台湾海峡》1994,13(3):263-274
本文研究了五个柱状沉积物的碳酸盐沉积。根据沉积物的陆源碎屑和生物骨屑CaCO3沉积作用的特点,把本区沉积物分为五种沉积类;碳酸盐生物组成的门类较多,以有孔虫为主,其次为珊瑚,腹足类等;碳酸盐矿物以低镁方解石为主,还有高镁方解石和文石;与沉积物中CaCO3有关的化学元素10多种。这些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含量,比值等,是区分礁相,礁体过渡带和非礁相的标志。所有这些碳酸盐沉积作用的特点表明,区内存在着五种沉  相似文献   

10.
开展西沙海域碳酸盐台地识别及模式总结,不仅具有油气勘探指导意义,而且能丰富碳酸盐岩沉积学理论。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区域二维地震资料,利用古地貌分析,结合碳酸盐岩沉积学类比,确定了南海西北深水区碳酸盐台地类型及展布,分析了其演化过程。认为南海西北深水区中中新世开始发育碳酸盐台地,据构造背景(Ⅰ级)、地理位置(Ⅱ级)将其划分为离岸碳酸盐台地(中中新世)和孤立碳酸盐台地(晚中新世)两大类,据镶边性(III级)和坡度(IV)进一步细分为:离岸台地镶边岛架、离岸台地缓坡、离岸台地陡坡,孤立台地镶边岛架、孤立台地缓坡、孤立台地陡坡等亚类。南海西北部台地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迁移过程。古地貌和海平面变化是该地区碳酸盐台地生长、持续、消亡的两大主控因素,陆坡隆起控制碳酸盐台地发育范围、规模和迁移方向;凸起控制碳酸盐台地类型、相带和迁移速度;半地堑作为外源容纳空间和输出通道而保证了碳酸盐台地发育的"水清"环境;台地边缘形态决定碳酸盐台地高能相带的分布、类型和规模。海平面上升导致碳酸盐台地由西向东退积,台地面积减小,环礁发育程度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太平洋中部5个长柱状岩心古地磁样品的测量分析,对区内早中新世以来的松散沉积层进行了磁性地层的划分对比,确定了各孔研究深度内沉积层的时代,认识到太平洋中部新世以来主要有两个沉积时期和两个沉积间断时期。第一沉积期分别到早中新世末或中中新世初停止沉积,为主沉积期,沉积了岩心的大部分。从晚上新世或第四纪初开始沉积到第四纪中晚期停止沉积的是第二沉积期,从早中新世末或中中新世初至早上新世或第四纪初为主  相似文献   

12.
黄河贯通时间的新探索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石化2井钻孔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元素组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与现代黄河沉积物元素组成相比,埋深233m之上的沉积物中大多数元素含量及元素之比与之接近,而233m之下的沉积物元素组成则明显偏离黄河物质的化学组成。上部与下部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明显不同。差别函数及物源指数计算结合岩性、粒度分析揭示,黄河物质在该地区的影响深度可达233m左右,因此,推测大致在早更新世时黄河贯通并流进华北平原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全球变暖进入停滞时期,研究表明,大量热量进入海洋深层是导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暂缓上升的主要原因。本文估计和研究了2002.4-2014.12间由热膨胀导致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以此来探测海洋热含量的变化情况。研究使用GRACE重力卫星CSR RL05数据计算了全球海洋的水质量变化,并结合海平面异常数据,计算了由热量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变化(Net SLA)。将Net SLA与Ishii温度数据计算的海洋热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后表明,Net SLA与海洋热含量存在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最大值达0.95。考虑到海洋观测只能表现海洋上层2000m的热含量变化,而除去水质量变化的海平面变化则反映了整层海洋的热含量变化,是估计海洋增暖趋势快慢的有利工具。经计算得出,2002至2014年间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存在加速增暖趋势,而近年来南半球环状模的增强是导致其增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东太平洋海盆、中太平洋海盆锰结核、云南东南部土壤锰结核及原生沉积锰矿特征及形成环境的对比研究,表明:(1)海洋水深,地形、生物生产力与水—沉积物界面的Eh、pH值等是控制锰结核物质成份、生长速率及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2)南极底层流和深海沉积间断的形成发展是造成锰结核生长间断的关键,(3)新生代低海平面时期可能是锰结核生成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5.
Grain size and water content in box-core sediments from the Clarion-Clipperton fracture zone (C-C zone) in the northeast equatorial Pacific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to understand the downcore variations across a hiatus between Quaternary and Tertiary layers. Grain-size distributions in the topmost core sediments show two modes: a coarse mode (peaked at 50 μm) and a fine mode (at 2-25 μm). The coarse mode disappears gradually with depth accompanied by the dissolution of siliceous fossil tests, whereas the fine mode coarsens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authigenic minerals. Water content increases abruptly across a color boundary between an upper pale brown layer and a lower dark brown layer that is the hiatus between Quaternary and Tertiary layers. Abundant smectites and microvoid molds, which are created by the prolonged fossil dissolution in the underlying sediment, are attributed for the abrupt downcore variation of water content. Overall variations in grain size and water content in the topmost core sediments in the western C-C zone are possibly constrained by the dissolution of biogenic siliceous fossils. Variations in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related to these changes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design of nodule collectors.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28个表层沉积样品的定量研究,揭示隆源和矿物碎屑各组分的分布,也显示了组分分析作为一种简单、快速的研究方法在海洋古环境研究中的潜力,研究区生源碎屑的分布明显受与水深相关的深海溶解作用所控制,水深3500-4000m的现代南海CCD以下,钙质生物的含量急剧减少,而硅质生物的含量急剧增加,研究区表层沉积中的碎屑矿物主要来源于亚洲大陆,吕宋镐的风化产物只起次要作用,且其分布主要受与离岸距离远近和海流相关的搬运作用所控制。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暖"停滞"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珊  陈幸荣  蔡怡 《海洋学报》2019,41(4):1-14
全球变暖"停滞"现象自提出以来,备受关注,是近来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热点问题。全球变暖停滞主要表现为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在1998-2012年增温速率明显偏低。除此之外,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也发生了显著改变。在归因分析方面,很多科学家认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的可能因素还有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和南极底层水的改变等。然而,由于观测资料在时间一致性和空间覆盖区域等方面存在偏差,从而为全球变暖停滞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但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发生改变,导致深层海洋吸收热量增多是众多科学家的共识。尝试解答变暖停滞研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观测资料的丰富和完善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Subducted sedim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gmatism at subduction zones and the formation of mantle heterogeneity, making them an important tracer for shallow crustal processes and deep mantle processes.Therefore, ascertaining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different subduction end-members is a prerequisite for using subducted sediments to trace key geological processes. We reports here the comprehensiv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analyses of 52 samples from two holes(U1414 A and U1381 C) dri...  相似文献   

19.
渤海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渤海77个表层沉积物的8种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含量与黄海和东海接近,属正常陆架海范畴,化学成分含量受沉积物粒度控制。根据R型因子分析,判断出控制化学成分分布的三个主要因素,并据此将渤海划分成三个地球化学区。  相似文献   

20.
单连芳 《海洋与湖沼》1995,26(5):494-501
于1986-1099年由海洋四号调查船的HY4-861,871,881三个航次采集的锰结核样品中选出37个以老结核或老结核碎块为核心的结核,进行研究,划分出3个结核世代,并大致确定其生长期:第一世代结核的生长期是在早中新世(〈20Ma);第二世代结核形成于早中新世-晚中新世(〉6Ma);第三世代结核的生长期是在上新世-第四纪。同时对老、新世代结核的矿物成份和化学成份进行成析,并得出,老世代结核比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