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海北部地球物理特征及地壳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岩 Sekine  M 《热带海洋》1996,15(2):37-44
为了研究南海地壳结构,中国和日本合作在南海北部首次进行了以炸药为震源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经初步分析其地壳结构主要特征为:南海北部地壳分为沉积层、上地壳层、中地壳层及下地壳层。大陆架及上陆坡地壳厚度大、稳定。下陆坡地壳厚度除中地壳外,其他壳层厚度减薄且不稳定。深海盆地壳分3层,厚度虽薄但相对稳定,其底部缺失7.3km·s^-1的高速层。测区内地壳总厚度:陆壳26-30km,过渡壳13-22km,洋壳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研究发现,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从陆架、陆坡至深海平原呈阶梯状减薄。上地壳薄,下地壳厚,上地壳厚度占整个地壳厚度的百分比在16.0% ̄44.9%之间,约为1/5 ̄1/3。下地壳下部存在高速地壳层,陆缘东部普遍存在,中部和西部则零星出现;推测这种地壳层在新生代前的地壳中已存在,但厚度较薄,在新生代张性构造运动中,熔融的上地幔基性岩浆侵入到地壳底部,或进入下地壳,冷却后形成高速地壳层。陆缘地壳结构存在横  相似文献   

3.
收集了中德合作调查的SO49-18测线北段地震剖面和水深数据,结合区域的声呐浮标、OBS和双船折射等成果信息,利用重力数据,采用LCT综合反演软件,对南海北部的地壳结构进行重震联合模拟,建立了初始2.5维地球物理模型,并由该模型计算出正演理论空间重力异常曲线.同时,采用匹配滤波技术对实测空间重力异常的不同深度异常进行分离,并与计算空间重力异常曲线进行比较,在物性参数合理的范围内逐层进行模型修饰,使计算与实测空间重力异常曲线相吻合,建立了地壳结构初始深度模型.结果显示,南海北部地壳结构总的特点是:从陆架到陆坡,地壳厚度不断减薄,呈连续阶梯状变化,上地壳厚度较小,下地壳厚度较大;北部洋陆过渡带,莫霍面埋深急剧变浅;西北次海盆地壳厚度(莫霍面埋深)较薄;中沙海台,地壳厚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地壳的深地震地质结构探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1993年5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与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南海北部共同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测量实验,本文介绍了其中的海底地震仪海上资料采用,室内资料处理,根据资料的初步处理解释结果,文中分析了测区的地壳地质结构。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探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深部地震和重力资料反演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总体上由北部的华南沿海(厚约30km)向南部的洋盆(5──8km)逐渐减薄。南海的近SN向拉张不仅造成南北方向地壳结构的巨大变化,也造成东西向的明显变化。在南海北部陆缘的西部,局部拉张产生了一系列裂谷构造。西沙海槽作为一条狭窄的陆内裂谷向西延伸,海槽南北两侧地壳厚度超过25km,海槽中部地壳减薄至不足10km。西端的莺歌海盆地地壳厚仅5km,缺少明显的壳内反射-折射。在珠江口盆地中部,地壳厚度在下陆坡明显减薄,地壳下部存在较薄的(3──4km)高速层(地震波速7.2──7.5km·s-1);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壳底部存在约 10km厚、300km宽的高速层。在台湾地区,由于弧陆碰撞,曾经减薄的陆壳在碰撞带增厚,莫霍面深度超过30km。南海北部陆缘在裂谷拉张和海底扩张期间岩浆活动平静,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为非火山型陆缘。  相似文献   

6.
7.
利用冲绳海槽地区最新的调查资料,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冲绳海槽地区地震波场、重力场、磁力场、热流场的特征,通过居里面的反演和莫霍界面的计算,结合编绘的图件对该地区的居里面深度和莫霍面深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居里面的深度为4~15 km,莫霍面深度在4~28 km之间,综合分析以往OBS的调查结果和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该地区的深部地壳结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陆缘西部的地壳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中美科学合作,在南海北部陆缘西部采集了一条地壳剖面,从阳江地区开始,经珠三坳陷、神弧-东沙隆起、西沙海槽至西沙-中沙台地.结果表明,珠三坳陷的地壳已减薄至23km,去掉新生代沉积,则只有15km厚.西沙海槽的地壳结构已具备裂谷特征,地壳强烈减薄,厚14.47km;下地壳有高速地壳层,层速度为7.1km/g,厚6.7km.说明在新生代,南海北部陆缘西部受过强烈拉张,地壳减薄;上地幔部分熔融物质沿强烈拉张处侵入到地壳底部,使其地表形成裂谷.在西沙海槽的南部和北部,地壳结构差异很大,推测这里可能是由两个古老地块沿西沙海槽缝合起来,新生代早期的张性事件,又将这条古缝合线拉开,形成新生代裂谷──西沙海槽.  相似文献   

9.
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及其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计算了研究区重、磁资料的一阶小波细节变换、四阶小波逼近变换。根据重力场资料以及南海北部盆地钻井取样的测试结果,同时参考在研究区进行的地震勘探结果,对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壳结构较为复杂,地壳厚度在17—38km之间,总的趋势由陆向洋地壳厚度逐渐减薄,反映出该区域地壳具有陆壳、过渡壳的性质,同时存在上地幔隆起区及凹陷区。用地震层折成像结果与重力资料计算出的地壳分布趋势进行了对比验证。根据地幔对流结果探讨了研究区深部地球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深部地壳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海洋地质》1997,(1):34-79
多道地震资料和重力资料被用来绘制垂直南海北部张裂陆缘的三个断面的地壳厚度剖面图。这个陆缘的现今地壳形状通过拉伸作用的两上终极模式来解释。通过模式中预测的陆缘地壳沉降和热流值与实际测量值的比较可以评价这些作用对华南陆缘地壳拉伸的适用性,当用标准输入参数时,两个终极模式都不能满意地所合华南陆缘的东部断面和中部断面的观测数据;用这两个终极模式估计的热流值明显偏低,在纯剪切模式中,热流值可能与假设一个初始  相似文献   

11.
南海西北海盆的构造特征及南海新生代的海底扩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南海西北海盆及其邻区的地形地貌、重磁场异常和地壳结构特征,并对穿过西北海盆和中央海盆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结果发现,西北海盆的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和地壳厚度均呈NE走向展布,而中央海盆则表现为EW向特征;西北海盆中的新生代沉积比中央海盆多一套地层(T4-Tg),说明西北海盆的年龄比中央海盆老。联系到南海西南海盆和西北海盆在区域构造、地球物理场异常和地形地貌特征等方面的相似,以及西南海盆和中央海盆由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年龄差异,我们认为,西北海盆和西南海盆是在第一次海底扩张时(42-35MaB.P.)形成的,中央海盆是在第二次海底扩张时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南海海盆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62,自引:6,他引:62  
南海海盆地的地壳为洋壳,在新生代它经历了大西洋海底扩张的演化历史,海盆中有三个残留的海底扩张中心,并发生过两次海底扩张。第一次海底扩张发生在晚始新斩新世,扩张方向为北西-南东向,产生了南海西北海盆和西南海盆。  相似文献   

13.
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南海北部大陆坡-深海盆过渡区(114°—118°E,17°—20°N)内的深海盆属洋壳,其前新生代基底由大洋玄武岩组成,地壳厚度有自东向西增厚的趋势;区内的大陆坡属拉张减薄的过渡壳,其前新生代基底由古生代和中生代变质岩、沉积岩和岩浆岩组成。大陆坡西部有较多中、基性岩浆活动,故局部高磁异常较东部发育。  相似文献   

14.
揭示南海輓近海平面变动和古岸线诸多遗迹,探讨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一般规律,初步分析南海周缘中全新世和现代地壳构造升降速率,得出本区海平面上升率适中参考值为0.10—2.0mm/a,初步估算未来50年内海平面变化趋势在1.26—4.0mm/a之间;而构造升降受块断差异运动控制,一般规律是南海北部沿岸自东向西递减,由福建南部1.15mm/a至海南岛南部0.54mm/a。近代地壳形变资料亦证实这种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用不同层次方法分析南海及其北部沿岸的地壳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地壳稳定性的层次,一般从高到低,从大到小可分为3个层次。高层次着重从岩石圈块体运动和大区域的大地构造因素分析岩石圈块体的活动性;中层次着重从地壳块体运动和区域构造因素分析地壳块体的稳定性;低层次着重从地壳浅层的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从这个意义来说,地壳稳定性分析从大到小可分大区域、中区域和小区域3个层次,大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是概略评价,而小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则是详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南海及北部沿岸不同层次的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南海及邻区重力场特征与地壳构造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八五”新编南海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结合磁力,地震等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认为南海西缘的越东大断裂自中生代后期以来表现为右旋走滑,而且切割岩石圈,断裂以西为挤压环境,而东面则处于拉张环境;沿115°20’E南北延伸的中沙东大断裂是北部中西沙陆核与东沙块体南部太平-永署陆核与礼乐滩块体之间的分界,这两条大断裂对南海海盆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海底滑坡广泛发育于海底陆坡,是沉积物往深海盆地搬运的重要方式。大规模的突发性海底滑坡事件不但可以改变海底地形地貌,还可能触发海啸,给沿海地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对海底滑坡地震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推断其物质来源、形成机制以及演化模式,为人类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神狐海域地处被动大陆边缘,海底构造复杂,大陆坡较陡,具有发育海底滑坡的条件。结合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发现了多期海底滑坡,研究表明,这些海底滑坡在地形上具有以下特征:在坡度剧烈变化处,有弧形主陡坎,沿着主要陡坎的两侧向下延伸则会出现近平行的侧壁,在海底峡谷侧壁和在较顺直的海底斜坡上存在圈椅状陡坎或陡壁。在对研究区海底滑坡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海底滑坡的地貌特征、内部结构及几何形态,探讨了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海底滑坡的形成机制,对于开展区域海洋工程,防止灾害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南海西沙海槽地壳结构的海底地震仪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中德合作在南海西沙海槽首次获得的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 ,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模拟 ,研究了该区的纵波速度模型和地壳结构特征。结果显示 ,新生代沉积层厚 1— 4km ,其下的地壳纵波速度从 5.5km·s- 1 向下逐渐增加到 6.8km·s- 1 ,下地壳未见有明显的高速层 ,地壳厚度在剖面两侧为 2 5km ,向中部逐渐减薄至 8km ,莫霍面在剖面中部上隆 ,其速度反差强烈 ,从地壳底部的 6.8km·s- 1 跳跃到上地幔顶部的 8.0km·s- 1 。这一地壳结构反映出新生代拉张裂谷的特征 ,海槽两侧地壳结构相似 ,南北呈对称分布 ,没有或很少下地壳底侵 ,与南海北部陆缘的东段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