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匹配定位方法对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Ms5.0地震震后24h震源附近台站.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遗漏地震扫描和定位,共识别出327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目录的2.4倍,最小完整震级由最初的ML1.9降至ML1.1.随后,依据最新目录计算了震后震源区的b值,并结合余震展布形态,初步分析此次地震发震构造.研究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2.
震群活动时,短时间发生大量地震,不同地震事件的记录波形相互交叠影响,易造成地震目录的遗漏,对震群发震构造分析等研究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针对2013年3月3日至5日在河北涿鹿发生的微震震群,利用匹配滤波技术,以地震台网观测目录所记录地震事件的波形为模板,在连续波形记录中搜索与模板相似的信号,从而检测台网目录遗漏的地震.利用波形互相关标定新检测到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进而对其震中位置和震级做出估计.计算结果显示,通过互相关扫描检测到52个地震台网常规分析遗漏的地震,约为地震目录给出的45个事件的1.16倍.检测到的遗漏地震震级估算为ML0.1~0.9,通过震级-频次统计分析,加入遗漏地震后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在ML0.3~0.8范围内有较明显的改善.根据地震事件精定位结果,推测此次震群的发震构造为北西走向倾角较大的断层,施庄断裂为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马婷  邓莉  王晓山  宋程  谭毅培 《中国地震》2021,37(2):415-429
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研究是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2017年3月渤海海域发生地震序列活动,该序列发生在郯城-庐江断裂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区域构造较为复杂.然而在渤海海域,连续运行的固定地震监测仪器难以布设,导致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较弱.本文首先采用模板匹配方法对序列遗漏地震进行检测,再使用波形互...  相似文献   

4.
针对2014年8月-2015年1月安徽金寨发生的ML3.9震群,利用匹配滤波技术补充台网目录遗漏的地震事件,再利用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P波和S波到时,进一步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震群进行重定位,结合震源机制解等分析此次震群活动可能的发震构造.计算结果显示,通过互相关扫描检测到1376个地震台网常规分析遗漏的地震,数量...  相似文献   

5.
基于模板匹配定位(M&L)对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S6.2地震进行遗漏地震的检测与定位。选取10个ML3.0以上余震作为模板,对震前一天和震后一年内的连续波形进行检测,截止到2019年11月26日,福建台网共记录定位的地震183次,经M&L方法检测定位后的地震750个,约为福建台网目录的4倍,未发现前震,最小完备性震级由ML2.4降到了ML1.9。地震目录完整性的明显改善,为研究该地震序列活动性及确定其发震断层提供了数据基础。检测定位后的地震空间分布沿东西向优势展布,但无具体已探明的断裂构造与之对应,因震区位于台湾海峡南部海域地区,并结合主震震源机制解,不排除该区存在未探明的东西向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6.
尹克坚 《华南地震》1994,14(1):60-63
对1993年广西贡川4.5级地震的烈度分布及发震构造进行了讨论.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为Ⅵ度,等震线长轴方向呈NNW向。发震构造为NW向的贡川断层,错动方式为左旋走滑.  相似文献   

7.
邢台地震的发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分辨力较高的地震反射剖面资料证实了邢台地区的缓倾角正断层的构造特征。震源机制解、地面形变和地壳构造都表明邢台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地质图上所标明的北东向正断层。本文认为应以地震断层面解作为确定发震构造的主要根据,邢台地震是由于中层地壳内的垂直薄弱带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水平错动的结果。这个垂直薄弱带的形成与华北地壳的新生代拉伸变形与火成岩的侵入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1500年云南宜良地震的发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忠权  申旭辉 《地震研究》1996,19(2):184-191
本详细讨论了1500年云南宜良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小江东支断裂带内的小新街一徐家渡断裂是1500年宜良地震的发震构造,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粒位于宜良县城西南20km的腊介村一带(北纬24°46′,东经103°4′)。  相似文献   

9.
曾宪伟  闻学泽  龙锋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12):4604-4619
综合利用区域台站和流动台站(近台)的记录,基于初至P震相重新测定了2017年九寨沟序列M_S7.0主震和M_L≥3.0余震的震源位置,并利用较高精度的定位结果分析余震分布与地震构造的关系,解释发震断裂带的结构.获得的新认识有:(1)九寨沟主震震源深度为16km,位于余震带中段的南缘;余震主要分布深度为4~17km.(2)沿余震带的走向,余震分布与主震同震位错大小的分布明显相关.余震带中段8~16km深度存在的余震稀疏区与同震位错的高值区相吻合,应是发震断裂带主凹凸体的部位,也是主震时应变释放较充分的部位;余震带南东段10~18km深度的余震密集区对应了同震位错的亏损区之一,三次M_L≥5.0余震都发生于此;余震带西北段在5~10km之下既缺少余震,又属同震位错的亏损区,可能与那里多条断裂的交汇或合并造成的构造复杂性有关;余震带中-北西段3~5km深度的也缺少余震,也对应了浅部的同震位错亏损区.(3)证实了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虎牙断裂带北段,同时新揭示出发震断裂带表现为由主断裂和分支断裂构成的、向上分叉的花状结构,尺度约为4.5km宽(最大)、35km长,主断裂朝SW陡倾.这些反映主震破裂可能不只受控于单一的断裂,而有可能是沿主断裂发生主破裂,而沿分支断裂发生次要破裂.另外,本文对发震断裂带结构的分段解释,是遵循构造地质学原理去综合震源排列、震源机制解、地表断层已知位置、相邻剖面断层解释结果等信息的分析结果,而不仅仅依据余震的密集分布进行推断.  相似文献   

10.
利用濮阳周边数字地震台网近十年的震相观测报告数据及3级以上地震事件的波形记录,基于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研究区内1级以上287次地震事件进行绝对定位。同时,以Hypo2000绝对定位结果为初始位置,对濮城镇附近约25 km范围内的153个一级以上地震进行双差相对定位,获得更为准确的相对位置关系。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研究区的小震震丛在震中和震源深度剖面上均呈现出两个分支:主支地震群沿聊—兰断裂分布,由少数地震组成的分支则分布于黄河断裂东侧。结合深地震反射剖面解释结果,推断濮城镇小震震丛的发震构造主要以聊—兰断裂为主,西部少数地震分支的发震断层为黄河断裂带,同时小震活动亦与油田开采注水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模板识别匹配滤波方法检测2016年1月9日河北怀来ML3.4震群序列目录中遗漏的地震事件,并加入波形互相关信息对震相到时进行校正,采用盖革法进行精确定位。重新定位后震群震中呈NEE向分布,与怀涿次级盆地北缘断裂走向一致,并主要集中在该断裂的小水峪-黄土窑段。震群中最大地震ML3.4的P波初动解的一个节面走向与精定位后震中展布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可推测怀涿次级盆地北缘断裂可能为怀来ML3.4震群的发震构造。震中集中分布的怀涿次级盆地北缘断裂的小水峪-黄土窑段属5个分段中滑动速率最大的段落,分析认为该震群可能是由断层慢滑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杨彦明  黄世源  戴勇  王磊 《地震》2021,41(2):29-46
本文基于新疆、 西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 利用gCAP反演方法和空间格点搜索算法获得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矩心的空间位置为35.649°N, 82.339°E, 深度为5 km。 最佳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66°, 倾角59°, 滑动角-144°; 节面Ⅱ走向26°, 倾角38°, 滑动角-55°, 矩震级为MW6.21。 根据不同震源机制解结果, 获得中心震源机制解和标准差, 表明震源机制解较为稳定和可靠。 使用H-C方法进行地震发震断层的快速判断, 显示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 综合震源区地质构造特征、 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最终推断此次地震断层面为节面Ⅱ, 阿尔金断裂西段是发震断层, 震源机制解显示以正滑为主, 是一次张性破裂地震事件, 属于阿尔金断裂西段强烈活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13.
利用基于GPU加速的匹配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对江苏盐城及邻区18个台站记录的2009~2018年共10年的连续地震资料进行分析。首先从台网目录中挑选211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使用匹配定位技术对江苏盐城附近连续10年的地震进行检测和识别,共识别出1349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目录地震事件的3倍,最小完备震级由台网目录的ML1.9降为ML1.2。然后利用双差定位法对检测到的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精定位的结果揭示:建湖地区的地震密集带与洪泽-沟墩断裂有关,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5~20km,断裂两侧震源深度有显著差异,断裂带倾向NW;射阳震群震源深度比建湖震群有所加深,优势分布为10~25km,震源深度由南东向西北逐渐变浅;宝应地区地震丛集分布;东台地区由于模板事件相对较少,扫描定位后,地震事件在陈家堡-小海断裂带附近零星分布。研究结果为研究盐城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发震断层的深部构造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王勤彩  李君  张金川 《地震》2021,41(2):92-101
利用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序列的震相和波形数据, 对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并反演了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结合2008年至今的全球矩心矩张量解数据, 反演了西昆仑块体和柴达木—祁连块体间边界地区的应力场。 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发现: 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为走向SSW, 倾向NWW的正断层, 地震的发生可能与琼木孜塔格峰山前展布的正断层破裂有关; 西昆仑块体和柴达木—祁连块体之间的边界地区属于东西向拉张应力模式, 支持青藏高原北部大型走滑断裂所圈定的柴达木—祁连块体的东向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the digital waveforms of the Xinjiang Digital Seismic Network,the Jinghe M_S6.6 earthquake sequence( M_L≥1. 0) were relocated by HypoDD,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is earthquake sequenc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shock is relocated at 44. 2639° N,82. 8294° E,and the initial rupture depth is 17. 6 km.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clearly demonstrates a unilateral extension of about 20 km in the EW direction,and is mainly located at a depth of 7km-17 km. The depth profile along the aftershock direction shows that the focal depth of aftershocks tend to be shallower within 10 km to the west of the main shock,the focal depth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with the tail direction deflecting SW is deeper. The depth profile perpendicular to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shows a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seismic sequence from north to south,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fault plane is dipping south.According to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given by the Institute of Geophysics,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and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eismic source region,it is inferred that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Jinghe M_S 6.6 earthquake may be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Kusongmuxieke fault.  相似文献   

16.
郭增建先生 (195 7)称 15 5 6年 8 级大地震为关中大地震 ,并绘制了等震线图。 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将其称为华县地震。之后 ,中国地震目录几经修改 ,但对震中位置都没再进行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修订。 80年代以来 ,几位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渐次提出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不在华县的新见解。本文同意这些见解 ,并通过分析大量史料和对发震构造的研究作进一步论证 ,提出对这次地震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的新认识。(1) 15 5 6年 8 级大地震的震中位置不在华县。极震区分布在蒲州 (今永济西黄河东岸 )、朝邑、潼关卫、华阴、华州、解州一带 ,故震中位置宜定在蒲州、潼关卫、华阴、朝邑之间 ,即北纬34°4 4′ ,东经 110°16′ ,震级仍沿用 1995年版中国地震目录修订的 8 级。由于蒲州最重 ,可称为15 5 6年蒲州 8 级大地震。(2 ) 15 5 6年 8 级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只是华山山前断裂 ,而是大致沿黄河分布的北北东向右旋走滑断裂带及其南北两端相反方向分布的渭河拉分盆地和运城、临猗一带张性地堑、地垒带 ,由它们共同组合而成的走滑型发震构造带 ,为该次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7.
The Ya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in 2001, with the major events of Ms5.1 on Feb. 14 and of Ms6.0 on Feb.23, are significant events in the Sichuan region during the last 13 years. Eighty-eight earthquakes in the sequence with at least 5 distinct onset parameters for each recorded by the Sichuan Seismic Network in the period of Jan. 1 through June 30,2001 were chosen for this study. The events are relocated and the focal mechanism is derived from P-wave onsets for 13 events with relatively larger magnitudes. The focal depth of all earthquakes fall between a range of 2km to 16km, with dominant distribution between 9km to 11km. Theforeshocks, the Ms5.1 earthquake and the Ms6.0 earthquake and their aftershocks are all located close to the Zihe fault and the dominant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is in NW direction, identical to that of the fault. The fracture surface of the focal mechanism is determined in accordance to the mass transfer orientation in the recent earth deformation field in the Yajiang region. The P axes of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n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13 events show bigger vertical components, and the horizontal projection trending SE. The earthquakes are of left-lateral, strike-slip normal, and normal strike-slip types. The rupture surface of most earthquakes strike NW-SE, dipping SW. Based on the above information, we conclude that the Zihe fault that crosses the earthquake area, striking NW and dipping SW, is the seismogenic fault for the Ya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