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国岩溶峰丛洼地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忠诚 《中国岩溶》1996,15(1):83-90
中国的岩溶峰丛洼地,作为世界岩溶的典型模式,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的湿热岩溶区,这种岩溶峰丛洼地以高度有序的民深洼地配置呈多边形为主要的地貌结构特征,古老坚硬的水平地层,质纯层厚的块状灰岩,相对隆升的地块和弱的外源水作用是峰洼地发育的基本条件。高温多雨,湿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使峰丛洼地系统远离平衡态,并在系统自身地形结构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地貌部位的差异溶蚀作用,因此,我国特殊的气候是其奇特的峰丛洼地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滇东南丘北区峰丛—洼地地貌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迪  许模  漆继红  张强 《中国岩溶》2010,29(3):239-245
云贵高原东南部丘北区为峰丛—洼地岩溶组合地貌。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考察了该区48个岩溶洼地及峰体的形态参数特征;利用分形理论方法计算了不同高程的等高线和地表水系的分维数。结果表明:(1)洼地的平均边数为5.6,平均周长3.4km,平均面积0.8km2;(2)洼地的加深和扩大近于同步,原始地面对后期溶蚀面的发育起控制作用;(3)峰丛—洼地的形态分形特征对岩溶演化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可溶岩区等高线分维数平均为1.30,非可溶岩区为1.16,地表水文网分维数为1.07,反映岩溶区地形变化复杂,地下水文网较发育,岩溶发育程度较高;(4)研究区岩溶发育仍处于幼年至壮年期,将继续缓慢发育。   相似文献   

3.
贵州西部的岩溶地貌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安顺、水城地区位于贵州高原西部,锥状岩溶非常显著,河流峡谷深切,从高原分水岭区的峰林盆地过渡到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再到干流峡谷区的封闭的峰丛洼地,表现出明显的分带现象。大多数洞穴为潜流成因,有继续发育的洞穴及高层老洞穴系统,后者显示了构造上升和地貌回春的较长发育史。沿深切三岔河的河流袭夺使地表、地下的岩溶地形特征有非常壮观的发育。锥状岩溶的形态分析揭示出锥峰坡度比较对称且较少受地质的控制。岩溶演化的关键性因素是构造上升速率。岩溶地形类型发育序列的模式与基面控制、地面剥蚀速度、侧方夷平作用及构造抬升有密切关系。而简单的地貌动力平衡模式不能充分说明贵州岩溶地貌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焦树林  梁虹 《中国岩溶》2002,21(2):95-100
岩石是地貌演化发育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岩性分布区常常发育特定的地貌形态。本文统计分析了喀斯特地区22 个中小流域的地貌类型和岩石的出露关系,从量上揭示了流域地貌与岩性的关联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碳酸盐岩出露的地区常发育着峰丛洼地;在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出露地区易于形成峰丛谷地;在非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发育形成非喀斯特地貌;而在峰林谷地和非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常有松散岩出露。   相似文献   

5.
乌江下游为典型的亚热带岩溶中山峡谷地貌,主要以大型的岩溶峡谷、天生桥和大 的天坑以及大型溶洞、地下河及丰富多彩的次生沉积物为特征。本文主要分析了乌江下游的 岩溶个体形态特征及层状地貌面的岩溶形态组合特征,探讨了乌江下游岩溶地貌的演化过程,认为:(1)乌江下游地区的层状地貌分为两级夷平面、一级溶蚀面、五级水平溶洞和三 级阶地;(2)不同地区岩溶形态特征有明显差异:在鄂西期地面上,地面完整性较好,以低矮的峰丛和平坝、大的浅洼地相组合。山原期地面,不同地区岩溶形态组合特征有所差别: 在水系裂点以下地区,主要以峰丛-峡谷组合为主;河流裂点以上的上游地区,地面保存相对完整,为锥状峰丛、深洼地景观。盆地期溶蚀面以峰丛-槽谷、谷地为主。(3)乌江下游岩溶地貌的形成,经历了鄂西期、山原期、盆地期和峡谷期地貌演化阶段,并形成鄂西期、山原期岩溶夷平面、盆地期溶蚀面和深切峡谷。   相似文献   

6.
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应用"印模与残厚组合法"恢复岩溶古地貌,在4种二级地貌类型(岩溶高地、岩溶陡坡地、岩溶缓坡地和岩溶盆地)划分的基础上,将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地区前石炭纪古岩溶地貌进一步划分为峰丛洼地、丘峰谷地、溶丘洼地、峰丛垄脊沟谷、峰丘洼地、丘丛垄脊沟谷、岩溶谷地、溶丘平原等8种三级地貌类型。并在垂向岩溶分带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不同古岩溶地貌条件下的岩溶发育特征及充填机制。研究认为:岩溶高地为区域补给区,发育溶蚀裂缝和溶洞系统;岩溶陡坡地为补给-径流区,以高角度溶蚀裂缝为主;岩溶缓坡地为地下水径流区,发育暗河管道系统;岩溶盆地为排泄区,岩溶缝洞充填程度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粤北岩溶区土壤酸化的空间分异特征,选择华南酸雨区的岩溶槽谷地貌和峰丛洼地地貌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pH数据进行空间插值预测,采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分析岩溶槽谷地貌与峰丛洼地地貌中土壤酸化的空间特征及关键驱动力。结果表明:(1)区内土壤pH范围为4.62~8.19,主要以弱酸性(5.5≤pH <6.5)和酸性(4.5≤pH<5.5)为主。在不同地貌类型中,pH<6.5的土壤样品占比顺序为:岩溶槽谷(61.0%)< 峰丛洼地(69.2%)<非岩溶区(75.0%);(2)岩溶区小生境复杂多样,在酸雨影响下,成土母质可能是研究区内控制土壤pH的关键因子,而土壤pH空间分异格局可能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3)坡度对土壤pH空间分异的影响仅次于成土母质,表现为土壤pH随坡度的增加而升高,且其与成土母质的交互作用对研究区内土壤pH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大。区内土壤酸化防治建议:(1)根据成土母质和坡度因子进行分区分类,并在岩溶槽谷和非岩溶区内设定土壤酸化重点监测区,进行精准防治;(2)除了对酸雨的防控外,还应该重视诸如氮肥使用、工业和矿业活动等外源性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典型溶蚀丘陵型岩溶发育区主要分布于湘中的新化县-涟源县一带。受中国大陆梯级地形、复杂地质背景、气候水文等内外环境因子的联合作用,发育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不同类型的岩溶地貌及形态组合。宏观岩溶地貌主要有四种类型: 丛丘谷地、丘岭谷地、峰丛洼地谷地和峰丘谷地。不同单元岩溶发育特征差异明显。溶蚀速度在10. 26~ 30. 04m3 /km2· a,总体上侵蚀作用大于溶蚀作用,以流水溶蚀- 侵蚀形态为主导特征。开发利用岩溶水应从地貌差异和岩溶水系统多层多块结构特点出发,因地制宜,蓄、引、提、堵等多种开发方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巩书华  朱丽芬 《中国岩溶》2021,40(3):504-512
通过对张家界市DEM、地质构造、岩性特征以及地貌数据进行地理信息技术(GIS)叠加分析,探讨了地质地貌因素对张家界地区岩溶石漠化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岩溶石漠化在地貌上的发生率呈现丘陵>洼地>低山>中山>高山的特征;在坡度上以Ⅱ级坡度中石漠化发生率最大,且石漠化面积呈阳坡>半阴坡>阴坡>半阳坡分布特征,并随坡向由阴转阳,各等级岩溶石漠化面积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地层岩性方面以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类岩层更易发生岩溶石漠化;地质构造方面表现为石漠化空间展布与断裂构造展布方向一致,且断层对石漠化的影响在ⅠB断裂构造主要体现在对断裂两盘的岩性、地层的差异性和对水系发育展布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10.
怀化盆地位于沅麻盆地和雪峰山冲断带2个构造单元接触带上,区内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岩溶强烈发育。文章以区内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钻探以及测试等工作手段分析空间上的地层、岩性组合特征,从岩溶形态、地层与岩性、构造条件、侵蚀基准面、地貌与水动力条件、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六个方面,系统总结怀化盆地岩溶发育特征。结果发现:研究区以覆盖型岩溶区为主,区内各类岩溶形态发育;区内自高向低存在三个溶蚀最发育段,其标高分别为500~600 m、210~270 m以及190~210 m,分别受历史侵蚀基准面、泸阳-怀化-中方谷地局部侵蚀基准面与舞水河侵蚀基准面控制;区内各地层钻孔遇洞率一般为57.1%~61.5%,最高为87.5%;谷地内各地层岩溶发育强度依次为厚层灰岩>白云岩>红层灰砾岩>薄层灰岩,但受地貌、水动力条件影响,溶蚀构造峰脊洼区的白云岩岩溶发育明显较谷地内更为强烈;舞水河沿岸、断层带附近、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以及山前冲洪积区等地下水交替循环强烈的地带,岩溶发育相对更为剧烈;区内岩溶强发育区主要分布于泸阳-城东新区、白沙-菜门溪一带。   相似文献   

11.
广西岩溶区地下河分布特征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岩溶地区已查明地下河445条,其分布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地下河出口主要分布于灰岩地层,在白云岩地区分布最低。以峰丛洼地区地下河分布数量最多、规模大,其次为峰林谷地和平原区,岩溶丘陵区地下河数量少、规模小。不同岩溶地貌区的地下河及开发利用带来不同的环境问题,峰丛洼地区以内涝最严重,峰林谷地和平原区的地下河水开发常造成塌陷,岩溶丘陵地区的地下河水污染严重。开发利用方式主要为出口建坝蓄水,天窗提水,地下河堵洞成库,堵截地下河引水发电,建地表、地下联合水库。  相似文献   

12.
再论广西桂西、桂西北高峰丛热带岩溶发育历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金荣 《中国岩溶》2003,22(3):191-196
本文借助桂西、桂西北岩溶高峰丛洼地区内一些不同时代堆积物,对该区热带岩溶发育历史作了一些研究,其结论基本与笔者以前的推论相一致。即桂西、桂西北高峰丛洼地热带岩溶可能由侏罗纪就开始,早白垩纪基本奠定了本区岩溶地貌雏形,以后的岩溶发育是在此地貌雏形基础上的继承发育,一直至今。从中、上新世以来由于两个地壳活动期,使该区更为强烈上升,岩溶垂向发育得到了加强,形成了现在广西最年轻的高峰丛洼地地区。   相似文献   

13.
祝瑞勤 《地质与勘探》2011,47(3):353-360
广西平果铝矿区主要分布三种岩溶地貌类型,即岩溶丘陵斜坡型、岩溶峰丛洼地型和岩溶峰林洼地型,它们呈现规律性分布而划分为三个地貌带和对应的堆积型铝土矿带.堆积矿的岩溶地貌分带,是在构造地貌的背景下,由原生铝土矿层的暂时性基准面作用,导致矿区岩溶发育程度变化而形成.通过大量矿化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堆积型铝土矿在化学成分、矿块...  相似文献   

14.
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岩溶景观特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吕金波 《城市地质》2007,2(3):26-30
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以岩溶洞穴景观和峰丛地貌景观为主题的地质公园。大石河流域发育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石灰岩,自上而下,依次发育鸡毛洞、银狐洞、石花洞和孔水洞,由一条地下暗河将其连为一个洞系,其水源补给点在大石河上游,排泄点为孔水洞。周口店猿人遗址属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岩溶洞穴。拒马河流域发育中元古界雾速山组白云岩,岩溶洞穴包括云水洞、仙栖洞、龙仙宫和三清洞,均属唐县期夷平面时期的产物。拒马河流域地层平缓的中元古界雾速山组峰丛地貌区东从张坊起,西至大沙地,南临笔架山,北抵石人峰,流域面积395km~2,其中碳酸盐岩岩石面积占360km~2,山体上部的岩石被溶解,形成峰丛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5.
ASTER卫星立体像对已经被成功地用于提取全球数字地形模型(DEM),其有效性已经在不同类型的非喀斯特地貌区域得到验证。和一般地貌相比,喀斯特地形,特别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具有自己独特的形态特征。能否从ASTER影像中精确地提取喀斯特地貌DEM目前尚未见到有任何报道。本文利用ASTER影像成功地提取了广西大化地区高峰丛深洼地的喀斯特地貌DEM,并且将提取结果与同一地区1∶5万地形图控制点的高程和4个剖面的高程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区域是喀斯特地貌,但在其西北部有一舌状砂岩地貌分布,从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貌DEM精度对比的机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ASTER影像提取出来的砂岩地貌的DEM均方根误差要小于喀斯特地区,表明从ASTER影像中能更有效地提取非喀斯特地貌的DEM。相比之下,提取得到的喀斯特DEM精确度则稍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研究区内独特的高峰丛深洼地地形形态。由于峰丛地形的阴影在构成立体像对的两幅影像(nadir-looking和aft-loo-king)上的大小和形态差异很大,导致了DEM生产过程中两幅影像不能精确配准,从而产生比较大的误差。相比之下,砂岩地区地貌相对比较平坦,地形阴影大小和形态在两幅影像上差别不大,故而能得到精度比较高的数字地形模型。本文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适当增加地面控制点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提取出来的喀斯特地貌DEM的精度。尽管提取的数字地形模型精度稍低,其均方根误差仍然远远小于该地区峰丛和洼地个体体量。因此本研究认为从ASTER立体像对提取的数字地形模型可广泛用于喀斯特地貌形态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断裂对奥陶系古岩溶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龚福华  刘小平 《中国岩溶》2003,22(4):313-317
轮古西地区发育众多断裂,可分为一、二、三级,性质主要为逆断层,走向以北东-南西向为主。断裂对古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轮西断裂和轮古9断裂两条一级断裂主要控制了古岩溶宏观地貌: 轮西断裂以东地区为古岩溶高地,以西为古岩溶斜坡;轮古9断裂以东至轮西断裂地区为峰丛洼地地貌: 以西主要为峰林谷地地貌。二、三级断裂主要控制了古岩溶微地貌的发育,地表古水系和暗河常沿着这些断裂发育,呈近南- 北向、北东- 南西向展布。各级断裂带附近古岩溶储层尤为发育。轮古41北断裂群、轮古9西南断裂群、轮古40东断裂群以及轮古15井区断裂群是古岩溶储层的有利发育区。   相似文献   

17.
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岩溶地貌景观特征与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发育在“孤岛”状的碳酸盐岩区上,以高峰丛深洼地、大洞穴、大峡谷、天坑群、天窗群、天生桥、地下河为特色,景观类型丰富、系统完整、珍稀典型,观赏价值与科研价值极高。公园内不同地貌景观由于成因差异而各具特色,经定性与定量评价:天坑群、天窗群是世界级品牌景观,为公园五级地貌景观;天生桥、峡谷是公园重要景观,为公园四级地貌景观;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坡立谷、洞穴景观是公园地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园三级地貌景观;穿洞、岩溶泉、地下河景观是公园地貌景观的重要补充,为二级地貌景观;落水洞、竖井是公园点缀地貌景观,为公园一级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8.
蒙自市草坝东山岩溶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蒙自市草坝东山区三叠系中统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地表出露岩性单一,岩溶现象强烈发育。通过野外岩溶形态、岩石节理裂隙、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的调查,对草坝东山的岩溶形态进行统计;并进一步研究草坝东山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得到了草坝东山岩溶发育的基本特征及规律。岩溶发育与岩性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含灰岩的三叠系永宁镇组岩溶最为发育,含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的三叠系个旧组岩溶发育较弱。岩溶总体发育方向与裂隙发育的优势方向一致,岩溶洞穴成层发育,塌陷的排列、落水洞的展布和倾斜方向、漏斗、洼地的长轴方向均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岩溶发育具有强度不均一性,区内岩溶发育大致分为3带即垂直入渗带、季节变动带、水平径流带。  相似文献   

19.
泰国岩溶面积约占中南半岛岩溶面积的1/4,横跨近11个纬度。泰国岩溶作用强烈,地貌奇特,类型多样,既有典型的高原坡立谷岩溶,也有典型的峰丛洼地谷地和滨海峰林岩溶地貌,因而在全球岩溶对比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初步查明泰国岩溶分布、典型岩溶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泰国岩溶发育的主要特点和动力条件,并与中国西南岩溶作了对比,旨在推动中国与中南半岛岩溶的对比以及全球现代岩溶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南岩溶区表层岩溶带的水文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西南地区10个表层岩溶泉的长期观测和自动化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表层岩溶带的水文动态特点。表层岩溶泉的月径流量变化和连续的水位变化表明表层岩溶带具有水文动态不稳定的共性,不稳定性和表层岩溶带的功能和降水有关。根据表层岩溶带的形态和水文动态变化特点进行分类,认为以间互型碳酸盐岩为基础的溶丘洼地表层岩溶带和以连续型碳酸盐岩为基础的峰丛洼地表层岩溶带是西南岩溶区两种重要的表层岩溶带类型。溶丘洼地表层岩溶带相对于峰丛洼地表层岩溶带具有较连续的土壤盖层和较大的表层岩溶泉密度以及较稳定的水文动态变化。白云岩上发育的表层岩溶带水文动态比灰岩稳定,森林覆盖下的表层岩溶带的水文动态比灌木林稳定。表层岩溶带的水文动态受控于它的补给类型和径流特征。土壤层的厚度和植被类型会使表层岩溶带集中补给的比例发生变化,而岩性则通过影响表层岩溶带的空隙类型来控制径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