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毓煌 《地质论评》1965,23(2):103-110
矿床位于古陆与凹陷带的接壤带,并且与深变质岩带相毗邻。区内断裂非常发育,形成一些与深变质带一致的北西西向迭瓦状逆冲大断层,而地层的褶皱比较微弱。火成岩活动比较频繁,加上多次构造活动,使部分岩石受到深度的变质。矿区之南为前震旦纪(?)深变质岩系,呈北西西向狭长条带状分布,为副片麻岩、片  相似文献   

2.
喜马拉雅造山带变质杂岩表露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山带内部普遍发育呈椭圆状或条带状分布的深层次变质岩系,这种岩性经历了多期变形、变质作用,并具有明显的构造迭加、置换和变质均一化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3.
闽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多期变形和构造层次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闽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构造层:下构造层下亚构造层的麻源群(古元古代)、下构造层上亚构造层马面山群(中元古代)和中构造层长汀浅变质岩系(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麻源群存在四个世代的变形,前两个世代以深构造层次共轴叠加的平卧褶皱为特征,后两个世代则发育浅构造层次的斜歪褶皱和膝折带构造。马面山群发育三个世代的构造变形,自早而晚分别为:深构造层次平卧褶皱、浅构造层次的紧闭相似褶皱及膝折带构造。长汀浅变质岩系除局部地段可能存在紧闭褶皱外,以膝折带构造及宽缓褶皱变形为主。  相似文献   

4.
七二年以来,在“老变质岩铜矿”专题科研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看法:我国老变质岩系中的层控型铜、铅、锌、硫、钴、铁、硼等矿床,大多数是变质—混合热液矿床。它们被控制在回曲构造里。回曲构造是老变质岩系的特征构造。回曲构造(ω构造) 老变质岩系的地质构造,常用“复杂”来形容,认为是多期构造迭加的结果。已知区域变质作用(包括混合岩化作用)同时产生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在高温高压下产生的塑性—流动构造,与沉积岩系的有很大不同;老变质岩系的构造与寒武纪以来的地槽褶皱  相似文献   

5.
构造地层学是变质岩地区地层研究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变质岩区,尤其是前寒武纪古老变质岩地区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与争论.同一地区的同一套岩系经常有不同的结论.尤其是地层厚度相差更为悬殊.其原因是由于人们对变质岩系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习惯于用研究沉积岩的方法来研究变质岩.由于变质岩系中古生物化石贫乏;经历了不同程度变质作用(可能为多期的)使原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  相似文献   

6.
迁西群以混合杂岩为主,占岩石出露面积80%以上。变质岩零星分布在混合岩中。变质岩系由麻粒岩、黑云(辉石、角闪石)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及黑云母(石榴石)浅粒岩为主体的岩石组成。岩系下部出现较多暗色麻粒岩,上部具薄层夕线石碱长片麻岩。为麻粒岩相区域变质岩石。其变质原岩自下而上由中基性火山沉积岩——中性火山沉积岩——酸性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杂砂岩夹薄层泥质沉积岩组成,伴有基性层状或脉状侵入体及小型超镁铁质岩体。在上部岩层中,赋存有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大型铁矿床。工作区岩层厚度4000公尺以上。  相似文献   

7.
引言近年来获得新资料,可以对南西伯利亚褶皱区进行评价。该区的重要性在增长,尤其是在西们利亚地台的前寒武纪褶皱构造区里,发现了一些新的成因类型的铅、锌和黄铁矿-多金属矿床之后更为明显。1968年,V.S.Kormilitsyn确定了叶尼赛-贝加尔多金属成矿带。该矿带为南西伯利亚多旋回褶皱区体系内一个较大成矿省的一部分。南西伯利亚多金属省,延伸到西伯利亚地台南部褶皱区上,是经过几个成矿期后才形成的。由于有不同成矿期矿床的存在,以及有不同时代的褶皱构造区和上迭构造的存在,使该省有明显的条带状构造。成矿带(从老至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构造片麻岩含义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造片麻岩是地壳深部构造层次上韧性变形带主要的构造岩类型之一,其内保留了大量岩石流变特征的重要信息,在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岩区广泛发育。构造片麻岩是由强烈塑性变形作用、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动力变质构造岩,是一种宏观上具有明显的强塑性流变特征而没有明显粒径减小的构造岩;在露头和手标本上以密集条带状构造和片麻状构造为特征,在微观上为典型三边平衡结构和复晶石英条带构造。熔体存在是控制影响构造片麻岩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变形机制为扩散蠕变和颗粒流动,使岩石整体产生巨大应变,而单个矿物晶体不产生变形。构造片麻岩带可以分为3种不同类型:同变质期的层状构造片麻岩带、退变质期的线性构造片麻岩带和网状构造片麻岩带。  相似文献   

9.
赣中变质岩带的岩石学特征及原岩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外地质调查和详细的岩性岩相学及构造学研究表明,赣中变质岩带由深层次结晶基底和浅层次褶皱基底组成。结晶基底中除斜长角内岩为正变质岩体,其它变质岩均为副变质,斜长角闪岩原岩为基性火成岩,副变质岩原岩主要为杂砂岩,其次为长石砂岩,岩屑砂岩,粘土岩,褶皱基底其原岩为泥质岩,含炭泥质岩(炭质)硅质岩。  相似文献   

10.
四川渡口钒钛磁铁矿红格矿区北部,分布着一套变质岩系,岩性主要为千枚状板岩、变质砂岩、大理岩、绢云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条带状眼球状混合岩、花岗片麻岩等,不含迭层石。过去笼统将其划归“震旦系”。1982年底和1983年4月,笔者等几个单位的同行们,先后到野外反复观察,认为这套变质岩系与邻近未变质含迭层石的灯影组及观音崖组、列古六组岩性有显著差别,应属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它是区域变质作用产物,但不是局部  相似文献   

11.
张湖 《地质科学》1985,(2):125-134
圆锥状褶皱是与圆柱状褶皱几何特征不同但又有一定联系的构造,在自然界并不少见,不仅可以出现于圆柱状褶皱的尾端,而且常见于多期构造变形迭加的地区。作者在辽宁省鞍本地区进行变质岩构造解析时,也遇到了多个不同尺度的圆锥状褶皱。  相似文献   

12.
变质岩区由于经历了多次强烈的褶皱作用、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使岩石改变了面貌,因而在变质岩区,尤其高级变质区开展1/5万填图,也就增加了极大的困难,所以欧美的地质工作者多强调不宜进行地层划分,而应以变质杂岩对待。基于以上原因,在采用的方法上有其不同于沉积区的各种特点。尤其进入七十年代后,国内外强调了由岩石地层法转入构造地层法。当然,为了搞清地层层序,除了加强构造研究外,对变质岩石的工作,包  相似文献   

13.
苏鲁褶皱带形成于元古宙 (2 2 33~ 185 5Ma)典型优地槽构造环境 ,主要由石榴橄榄岩、石榴辉石岩、榴辉岩等侵入岩 (柯石英深度相地幔岩浆房中形成 )和它们的火山沉积建造围岩一起经褶皱、变质而形成。变质作用经历了先蓝片岩相 (前花岗岩 )后片麻岩混合岩相过程。由于变质作用的不规律性 ,苏鲁褶皱带可分为 2个构造带 :(1)东部构造带 (蓝片岩 )和 (2 )西部构造带 (片麻岩混合岩 )。根据A·都城秋穗所识别的变质带系统 ,可将其作为一个双变质带。东部构造带以出现许多块状、条带状榴辉岩辉石岩橄榄岩组合的残余岩块为特征 ,其中还残留着高压的矿物 (石榴石、绿辉石、柯石英 ) ,而且有被混合岩和各种交代岩替代的显著标志。在中生代 ,苏鲁元古褶皱带受造山作用的影响活化 ,导致许多花岗岩体的侵入 ,使交代岩广泛发育。  相似文献   

14.
周世泰 《地球学报》1987,9(2):139-153
通过对鞍山群变质岩石及条带状铁矿的岩石化学研究,探讨了鞍本地区太古宙老变质岩(正变质岩为斜长角闪岩及中酸性变粒岩等;副变质岩主要为泥质—泥灰质岩及硅铁质胶体化学沉积岩石)岩石学特征,并恢复变质前之原岩建造。太古宙条带状铁矿石的化学成分较单一;SiO_2、Fe_2O_3、FeO之和为85—95%,是一种成分很纯的磁铁矿石。作者从矿体的产状呈层;与围岩之间基本整合;条带状构造所显示的原生层理;铁矿石成分简单以及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表明它是海底火山沉积矿床。本文基于铁矿成因和与原岩建造的关系,进而讨论了铁矿的赋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孔兹岩系作为高级变质岩区一套特征性的变质沉积岩石组合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变质地层结构及其相关的构造作用和构造样式还不为人所了解。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一乌拉山地区以孔兹岩系发育为特征的高级变质杂岩的研究发现,区内孔兹岩系自下而上由3个岩石地层单位组成:榴云片麻岩岩组、透辉片麻岩岩组和大理岩岩组,表现出由细碎屑沉积-碎屑沉积和钙质化学沉积的混合物-镁质碳酸盐组成的沉积旋回。这些变质地层不仅遭受到具有近等温降压顺时针P-T演化特征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同时,还遭受到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构造、穹-褶构造和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这三种构造形式为主的多期变形的改造。由此,这些变质地层在空间上多以不规则条带状、不规则团块状或透镜状形式出露,同时,各地层单位在空间上具有“犬牙交错,参差产出”,“岩层缺失,隔层相触”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孔兹岩系目前的产出状态及“犬牙交错,参差产出”的特征是穹-褶构造尤其是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叠加改造的结果,在消除其改造的影响后可以确定,由于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改造的结果,这些变质地层发生“岩层缺失,隔层相触”,在空间上表现为以近水平的长轴近东西向的扁豆体堆叠而成的早期变质地层结构,这是高级变质地层所特有的变质地层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东秦岭地区“刘岭群”的重新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宏建 《地质科学》1995,30(4):313-320
东秦岭地区原划为泥盆系的“刘岭群”被一条大型韧性推覆剪切带分为南北两个岩系,北部岩系为一套中浅变质的以杂砂岩为主,夹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含陆缘砂碳酸盐岩的沉积-火山建造,其中紧闭、倒转、平卧褶皱和逆冲断层极为发育,沉积学特征及物源分析显示其为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华北板块南缘活动大陆边缘沉积;南部岩系为一套由浅变质的粉砂岩、泥质岩、石英砂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巨厚陆源碎屑沉积,发育东西向陡倾劈理及开阔对称褶皱组成的复式褶皱,沉积学特征和物源分析表明其为晚古生代初期扬子板块北缘沉积。“刘岭群”两岩系的岩性组合、沉积学特征、变质作用、构造变形期次、生物化石特征及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足以划分为不同的岩群,“刘岭群”应予解体。  相似文献   

17.
李坊受变质沉积重晶石矿区(着重于Ⅳ矿段)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永安县李坊重晶石矿床是特大型受变质沉积矿床。围岩为寒武纪浅变质(绿片岩相,黑云母带)硅、泥质夹砂屑正常沉积岩系,经受两期变质作用和至少4期变形作用。主变质期(D_1)发生在先,伴生与层理(S_0)平行的千枚状构造(S_1)。主变形期(D_2)发生在后,形成SN向、缓倾伏、倒转的I_c—Ⅱ型复武褶皱, 在千枚岩类中伴生肉眼上可见的视连续劈理,对S_0,S_1发生强烈的置换作用,致使区域地质构造长期被误认为单斜岩层,矿层中出现的小褶皱和寄生褶皱被误认为同生揉皱,反复褶皱的两个矿层被描写成多层序的,连续性差的几百个小矿体。笔者通过先构造后地层的工作程序,利用人工露头,观测各期各类构造形迹的产状、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划分构造模式、建立构造系列,测制了矿段构造—岩性地质图、并依据各期各类构造形迹的空间关系编制钻孔地质构造剖面图,预测地下矿层的廷伸情况和展布规律。继而进行几百个薄片的显微构造研究,并借助电镜扫描、岩组分析等手段,从微观上进一步揭示了变形与变质的关系,分析了各期褶皱和次生叶理的特征,相互关系,演化规律和成因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郯庐断裂带以西的鲁西地区,寒武系/太古宇不整合面改造成为构造滑脱面,滑脱面上发育碎裂岩和动力变质岩。滑脱面上盘的寒武系底部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褶皱和破碎带发育;滑脱面之下的太古宇构造变形以劈理和裂缝为主,岩石破碎。构造滑动使露头区寒武系底部地层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济阳坳陷南缘则出现地层重复现象。从地层缺失到褶皱产生再到地层重复是滑脱构造逐渐演化的结果。40Ar-39Ar、K-Ar、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分析表明:滑动的主要时期在早白垩世中-晚期(距今130~110Ma)和中始新世(距今43~37Ma)。各种构造指向标志表明滑动的方向以向北、北北西和北北东为主。滑脱构造是低角度的伸展构造,其机制与华北东部晚中生代的构造变革和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和速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新疆阿祖拜地区发育两种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第一种类型属于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第二种类型属于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时代发生在晚古生代华力西期,其间有3个阶段变形变质作用发生,早期阶段以形成低温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为主,构造片理(S1)与原岩沉积层理(S0)基本一致。中期阶段以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为主,形成典型的递增变质带,并使早期构造片理(S1)发生紧闭褶皱,也是阿尔泰华力西期造山带变形变质的主期。晚期阶段为退化变质作用,变质作用轻微,变形作用不明显。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变形变质作用类型代表了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记录了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苏北东海地区超高压变质带内的斜卧褶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制图证实,在苏北东海地区的驼峰、房山及虎山等超高压(UHP)变质带岩石出露地段,都有不同尺度的斜卧褶皱发育。在详细地描述了典型的斜卧褶皱组成、几何形态、位态及其形成的物理环境之后,指出斜卧褶皱及分隔它们的韧性剪切带,在构造上,是组成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柱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在超高压变作用期后伸展体制及角闪岩相条件下形成的。同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残余构造,只保留于大的榴辉岩和超镁铁质结构透镜体核部。无疑,在超高压变质岩石露头区地表构造研究所得的结果,对在东海地区第四纪沉积物所掩盖区实施的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揭露的地质现象解释,有重要参考意义。强调指出,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所揭示的地壳构造,可能主要代表角闪岩相及伸展体制下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