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包埋脱水法冷冻保存裙带菜配子体克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裙带菜配子体克隆包埋在含3%褐藻酸钙的胶球中,研究了预培养中的蔗糖浓度和培养时间,脱水过程中的脱水速率和胶球含水量以及化冻速度对配子体克隆的存活率和发育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含裙带菜配子体克隆的胶球在0.3 mol/dm3的蔗糖培养基中培养9 h可以获得较高的存活率;胶球最适平均脱水速率为含水量的5%每小时,最适含水量为25%;较快的化冻速度可以显著提高配子体克隆的存活率,在优化条件下存活率可高达66%;经过冷冻保存的裙带菜配子体克隆在适合发育的条件下能够正常形成孢子体.  相似文献   

2.
胡晓燕 《海洋科学》2002,26(7):30-31
褐藻纲 (Phaerphyceae)中的海藻除墨角藻目 (Fucales)外 ,都具有典型的世代生活交替史 ,即单倍体的配子体与二倍体的孢子体相交替出现 ,尤其是在具有异相世代交替的褐藻中 ,配子体与孢子体形态差别显著 ,孢子体巨大而配子体一般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 ,并且配子体可以独立于孢子体存活。早在30年代 ,Harris就对影响海带目的掌状海带 (Laminariadigitata) ,糖海带 (L.saccharina) ,克氏海带(L.cloustoni)的配子体及幼孢子体生长和发育的环境因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  相似文献   

3.
刘涛  王翔宇  崔竞进 《海洋学报》2005,27(1):145-148
用生物反应技术进行海带配子体克隆的连续培养,将丝状体克隆细胞粉碎后,用两系法培育杂种优势苗种.实验结果表明,雌、雄海带配子体克隆细胞的日增重速率可达14.03%和13.87%,经42d培养增重6.9倍和6.8倍;雌、雄配子体克隆细胞杂交16d,排卵率为100%;培养40d后幼孢子体长度为2~3cm,经海上养殖实验,初步筛选出了一个较好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4.
裙带菜配子体和幼孢子体的光合作用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裙带菜(Undariapinnatifida)幼孢子体光合作用效率和能力明显超过配子体,在17℃时,幼孢子体的饱和光强和最大净光合放氧速率分别为61.90μmol/(m2·s)和139.98μmol/(mg·h),而雌配子体分别为46.75μmol/(m2·s)和71.16μmol/(mg·h);幼孢子体所含光合色素的含量明显高于配子体;此外,配子体77K荧光发射光谱的长波荧光发射峰在741nm处,而幼孢子体在705nm处。  相似文献   

5.
海带和裙带菜硝酸还原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海带和裙带菜孢子体在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期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指出两种藻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强,叶片横向和纵向酶活性分布。阐明生长在不同水层的海带在同一部位酶活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对海黍子有性繁殖与幼苗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了光照、温度、附着基、海上培养水层等条件对幼孢子体生长及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温度12~21℃、光照20μmol·m-2·s-1基本能满足海黍子幼孢子体生长,光照过高将导致幼孢子体存活率降低,在大生产中适当提高光照可使幼孢子体生长更健壮。从脱苗率及幼苗生长速度方面,附着基材质以布帘及石块效果更好,幼苗海面培育在50~100cm水层较为适宜。本文初步构建了1套室内与海上相结合的幼苗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7.
植物激素在褐藻生长、发育中的作用,近年来已有较多的研究.Abe等人[1,2](1972,1974)从裙带菜(Undaria)藻体内分离出鉴定了IAA和PAA等植物激素.Lisbeth(1977)[3]用无菌培养的方法证实了PAA及其羟基衍生物是促进墨角藻(Fucus spiralis)生长和诱导形态分化的有效物质.本实验所使用的4-碘苯氧乙酸(4-IPOA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已开始在国内应用于研究[4,5].至于该类激素在海藻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如何,至今尚未见报导.我们以海带生活史两个不同阶段的藻体——配子体和幼孢子体为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它们对不同浓度的4-IPOAA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以裙带菜(Undariapinnatifida(Harv.)Suringar)幼孢子体为材料,测定藻体对机械损伤的防御应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机械损伤会诱导藻体内活性氧含量上升,以及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的变化。当裙带菜受到机械损伤后,体内O2-和H2O2以及MDA等物质迅速积累,藻体的总抗氧化能力上升、CAT和POD活性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GSH和ASA迅速合成,从而在较短时间内控制活性氧以及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SOD活性仅在3h内高于对照组。该实验结果表明裙带菜幼孢子遭受机械损伤后的抗氧化系统会参与调节机体活性氧平衡,这种抗氧化机制的存在可以更快速、更节能、更有效地修复藻体所受损伤。  相似文献   

9.
羊栖菜幼孢子体苗海区培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不同的海区培育羊栖菜的幼孢子体苗,研究不同时间下海的幼苗在不同海区、不同的水层生长与附着情况,再结合海区的生态因子的分析观察,表明羊栖菜的幼孢子体苗可以在浙江海区培育成为羊栖菜栽培的种苗,10月下旬前后下海培育比较合适,小于透明度的培养水层是适宜的,平挂的效果优于吊挂。  相似文献   

10.
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幼孢子体生长和光合作用的N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室内和围隔实验中海带幼孢子体在不同硝态氮浓度下的生长情况和光合作用速率(Pmax),分析了幼孢子体的N需求,得到其最大生长率(μm)为0.12d-1,维持生存的最低组织N含量(NQ)为16.8μg/mgDW,以最大生长率生长所必需组织N的临界值(NC)为20.4μg/mgDW,每天以最大速率生长的N需求(Nreq)为2.45μg/mgDWd-1。同时,不同处理组的初始NO3-N浓度越高,海带幼孢子体吸收速率和组织N的累加速率越高,且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2分别为0.8393和0.7793,P<0.05)。现场围隔实验中,叶绿素a含量(R2=0.7907,P<0.05)和组织N含量(R2=0.9147,P<0.01)与Pmax也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时,根据海带幼孢子体N的需求和营养吸收状况,分析认为,海带幼孢子体存在受到N限制的风险,但凭其营养吸收能力有适应N限制的能力。还根据海带的这种生理特征,探讨了大型海藻的养殖对富营养化海水的生态调控。  相似文献   

11.
杂种优势在农业生产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高产量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国杂交水稻之所以成功在于找到了雄性不育系。为此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中心负责人M.S.Swaminathan认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增产作用可与杂交玉米相比。我国的海带养殖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到60年代初,才开始有品种可供利用。海带是否有杂种优势可用于生产,在当时难以探明。这因为成熟的海带孢子体放散大量孢子,并由此产生的配子体是雌雄混杂的。至今又没有在海带中发现雄性不育株,因此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杂交实验。70年代中,我们实验室进行海带单倍体的细胞培养取得成功。由此发现了海带雌性生活史,建立了海带单倍体雌性和雄性克隆。自此以后海  相似文献   

12.
以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幼孢子体为材料,测定了不同温度(12、20、24和28℃)培养下,藻体抗氧化系统变化情况。与对照组(12℃)相比,高温会导致活性氧含量上升,并伴随藻体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的变化。当裙带菜处于12℃时,机体总抗氧化能力保持恒定。当遭受较轻程度高温环境时(20℃),藻体ROS平衡被打破,机体内O2-、H2O2等活性氧物质迅速积累,36h达到峰值,同时抗氧化系统中的SOD活性上升,将O2-转化为H2O2。由于损伤较轻,藻体仅依靠原有的抗氧化力及9h内大量合成的AsA缓慢清除H2O2。CAT和POD活性以及GSH含量未见上升。当温度损伤增加时(24℃),为了尽快修复藻体,POD活性3h内急剧上升,同时GSH和AsA迅速合成,在较短时间内控制H2O2含量。随后CAT活性逐渐上升,完成后期修复工作。若温度超过藻体耐受限度(28℃),将造成多种抗氧化酶失活。36h内MDA大量积累,质膜通透性降低,细胞内ROS与抗氧化物外流,最终导致藻体死亡。结果表明,抗氧化系统调节对于裙带菜幼孢子体适应不同环境温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依机体损伤程度而改变的抗氧化机制,可以更快速、更节能、更有效地修复藻体所受损伤。本结果为进一步解释裙带菜广泛分布原因、研究裙带菜应对不适环境条件机制及培育耐高温品系裙带菜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海带幼孢子体“畸形分裂症”的病因和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缺肥与海带幼孢子体“畸形分裂症”有直接关系。 2.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与“畸形分裂症”有密切的关系,光照失调会加剧“畸形分裂症”的发展。在不加肥条件下,光照强度2000米烛的幼孢子体,发病率高于1000米烛;在1000—2500米烛下,光照14小时的发病率高于8小时,且发病率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3.“畸形分裂症”的发病率与海带幼孢子体的生长阶段有关,通常在8—32列细胞的孢子体阶段发病率高,4列细胞的孢子体极少发病。 4.已发病的海带幼孢子体,给予足够的营养,会制止畸形分裂,恢复正常生长。在病症恢复期,给予适当的光照,会缩短恢复期,提高治愈率。 5.各光照条件下,幼孢子体生长所需要的低限营养,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漂浮型铜藻(Sargassum horneri)频繁引发的金潮对东海、黄海沿岸的经济海藻养殖造成了巨大威胁。本研究针对3个生长阶段的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和同期出现的铜藻,测定二者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速率;本研究设计了温度、光照和培养模式这3个因素:温度1月为5℃,4月为10℃,10月为15和20℃;光照为30、90和180μmol·m~(-2)·s~(-1);培养模式为单养和混养;研究这些因素对藻体的特定生长率(SGR)、碳氮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裙带菜的光合速率在10月高于铜藻,在1月与铜藻持平,在4月低于铜藻。经过12 d的培养,1月裙带菜的SGR略低于铜藻,在低光和高光处理组中,裙带菜单养优于混养;4月裙带菜的SGR均低于铜藻,且铜藻单养的SGR均优于混养;10月裙带菜的SGR均高于铜藻,且在部分处理组中,混养的SGR优于单养。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环境条件下,裙带菜在幼苗期(10月)比铜藻更具生长优势,在快速生长期(1月)二者相差不大,在成熟期(4月)生长劣于铜藻。大部分条件下铜藻体内的氮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高于裙带菜。在实验过程中铜藻比裙带菜更具生长优势,且在自然条件下裙带菜的生长环境劣于漂浮型铜藻,因此本研究判断漂浮型铜藻对裙带菜养殖会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海带幼孢子体的光合碳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99年10月,采用pH移移技术研究了海带幼孢子虫的无机碳源利用途径以及无机碳对幼孢子体光合碳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天然海水中(pH=8.1-8.3),海带幼孢子体外源无机碳的利用形式主要是HCO3^-,HCO3^-由质膜外碳酸酐酶(CA)将HCO3^-水解成CO2,以游离CO2形式扩散进入细胞,占全部无机碳供应的75%。游离CO2只占所吸收总无机碳的25%;在游离CO2浓度接近于零(pH=9.1)时,幼孢子体的全部无机碳源均来自于HCO3^-的水解。提高海水中无机碳的浓度能增加海带对无机碳的利用量,当无机碳浓度达到3.5mmol/L时,无机碳的利用速率达到最大值,说明天然海水中的无机碳不能满足其最大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多世代培养蒙古裸腹溞生长与生殖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对蒙古裸腹(MoinamongolicaDaday)一休眠卵所孵化的孤雌生殖个体进行连续15个世代的培养,最终统计、比较不同世代的生长与生殖。结果表明:(1)蒙古裸腹孤雌生殖雌体的体长与日龄呈正对数相关关系,其平均寿命为8.4±5.5d,87.5%的寿命在两周以内。蒙古裸腹产幼前发育期通常为6~7d;一生平均繁殖1胎,每胎产8.2±4.0只幼体。(2)不同世代蒙古裸腹的平均生殖量和净生殖率(R0)随世代数的增加而呈现出衰退趋势;其生长、繁殖次数、内禀增长能力(rm)、世代平均周期(T)以及增长的周限速率(λ)随世代数的不同而有所波动,但与世代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通过实验室培养实验,全面地观察描述了浒苔生活史各个阶段的发育情况。雌雄异体的配子体成熟后,放散双鞭毛的配子,雌雄配子结合成合子进而发育成孢子体,配子也可以进行单性生殖发育成膜状的配子体。孢子体成熟放散四鞭毛的游孢子,游孢子固着后,可直接发育成配子体。其生活史是单倍体的配子体与二倍体的孢子体相互交替的同形世代交替。雌雄配子具有正趋光性,易大量聚集,结合后同游孢子一样都呈负趋光性。  相似文献   

18.
山东地区裙带菜人工养殖业的有关问题(I)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裙带菜的孢子体是一种美味的海藻食品,在东亚地区,尤其是日本和南韩有悠久的食用历史。据Ohno报道(1993),目前日本和南韩的裙带菜消费量总计在600000t左右鲜品,被列为第二大经济海藻,主要加工成不同种类的食品。目前尚未有关利用其作为工业原料的报道。我国人们食用裙带菜的历史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只限于沿海地区,广大的内陆地区对裙带菜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认识远没有他们对海带含碘、能治愈因碘缺乏所导致的甲状腺增生的认识深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裙带菜人工养殖业的发展。由于海外日本市场的推动,裙带菜人工养殖业自8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建立中国刺参(♂)与日本红刺参(♀)杂交组合,通过对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详细描述其胚胎及幼体各个阶段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并比较在幼参培育期间杂交苗与中国刺参自交苗的生长和成活.结果表明,在20~22℃时,杂交子代发育至初耳幼体的时间为受精后24 h 38 min,发育至中耳幼体的时间为72 h 8 min,然后经过167h 8 min(约7d)发育至大耳幼体,到受精后第9天发育至樽形幼体.樽形幼体后期,纤毛环逐渐退化,浮游能力减弱,幼虫由浮游转至底栖生活.在幼参培育期间,受精后第38~51天,平均水温为25.2℃,杂交幼参的体重特定生长率(SGR)为2.58%,而自交幼参的SGR略高,为3.03%;从受精后第51~80天,平均水温达到27.17℃,杂交幼参的生长速度减慢,SGR减小至0.66%,但平均体质量明显增加,到第80天达到(0.34±0.035)g,而自交幼参活动能力减弱,摄食量明显减少,SGR减小至0.08%,生长近于停滞,到第80天平均体质量为(0.19±0.034)g.自交苗和杂交苗的成活率相差不显著,分别为82.2%和73.9%.这表明,在高温条件下杂交苗种比自交苗种生长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以日本三陆地区的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配子体为实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交叉分组实验,研究了温度(18℃、21℃、24℃、27℃)、光照强度(50μE·m~(-1)·s~(-1)、80μE·m~(-1)·s~(-1)、110μE·m~(-1)·s~(-1)、140μE·m~(-1)·s~(-1))、培养方式(静置培养、磁力搅拌培养、充气悬浮培养)、接种密度(0.1g/L、0.2g/L、0.4g/L、0.6g/L、0.8g/L、1.0g/L)对裙带菜配子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光强和温度等环境因素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配子体生长有较大影响。21℃、50μE·m~(-1)·s~(-1)的条件组合是实验中配子体培养的最佳条件。在培养的第5d到第10d之间,裙带菜配子体克隆的细胞增长率最大,可在第10d对配子体进行继代培养,使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培养方式和初始接种密度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配子体生长有较大影响,初始接种密度为0.1~0.2g/L的充气培养条件是配子体培养的最佳条件组合。本实验得出,日本三陆裙带菜雌配子体克隆扩培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1℃、光强50μE·m~(-1)·s~(-1)、接种密度0.1~0.2g/L,充气悬浮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