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_3浓度变化对我国主要作物产量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介绍了O_3浓度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机制,如O_3对作物光合与呼吸、生理生化过程和代谢物质、细胞透性、体内各类醇、组织器官以及其它功能的影响,根据美国NCLAN近10年的试验资料建立的O_3浓度与作物产量的准线性关系,推算和评价了O_3浓度变化对我国主要作物产量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2.
CO2浓度倍增对中国主要作物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根据自行设计的OTC-1型开顶式气室及连续3年试验资料,在评述该套设备性能的基础上,分析了CO2浓度倍增对4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倍增,作物发育进程加快,株高增加,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增长明显,且C3作物的增长幅度大于C4作物;冬小麦、棉花品质呈良性变化,玉米品质可能有所下降,大豆品质变化不明显。上述初步结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姚克亚  黄美元 《高原气象》1995,14(3):334-341
本文介绍了1993年10月14-26日在生态环境“全球五百佳”的小张庄和同年10月28日-11月6日在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校园)两地所进行的地面SO2和O3的观测结果,并给出了两地SO2和O3浓度平均概况及随时间变化的一些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两地SO2和O3环境质量是好的,与SO2浓度相比,两地NOx的相对含量较高。分析还表明,风向对小张庄SO2浓度无明显影响;雨和雾对两地SO2和O3  相似文献   

4.
龙凤山大气近地层O3浓度变化及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首次在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测得的地面O3浓度及其变化的资料表明,中国东北农村地面大气O3浓度总体水平不很高,但在少数特殊的天气条件下,时均浓度可超过国家二级标准。O3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其月平均浓度1995年1月最低(27.5ppb),1994年11月最高(43.2ppb)。O3日变化幅度夏季的晴天最大(28ppb),冬季的阴天最小(8ppb)。气象要素(尤其是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等)和NOx与地面O3浓度有较密切的关系。用多变量分析法探讨了地面O3各指标随气象因子和NOx共同变化的规律,并拟合了寒冷和温暖期里与地面O3日最高浓度、日最低浓度及日变化幅度有关的方程。  相似文献   

5.
C3作物对CO2最敏感。蔬菜属C3作物。由于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蔬菜生产环境基本上封闭,CO2浓度不足,远不能满足作物光合作用需要,使作物处于饥饿状态。在温棚中增施CO2,可使蔬菜长势旺盛,病害减轻,花期、结果期、采收期提前,产量大幅度提高。实验结果表明:9h30min ̄10h30min为最佳施用时间;定植活根后15 ̄20天、作物花芽分化和果实膨化时施用效果最佳;西红柿、黄瓜和西葫芦、芹菜,CO2浓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影响的数值模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未来气候变化对作物影响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未来不同气候情景对南京地区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影响,并考虑了紫外辐射变化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具体估算了温度升高、降水变化、CO2 浓度上升及紫外辐射增强对南京地区小麦产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未来CO2 增加可提高小麦产量,气温升高、降水变化及紫外辐射增强均使得小麦产量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
大气中臭氧量的变化是重要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392700课题组完成了中国地区大气臭氧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影响的研究。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转给南京气象学院大气资料服务中心中国几个站O3、NO、NO2、SO2等浓度观测资料,以及用于研究O3生成和破坏的化学模式,及配合提供气象条件的空气动力学模式,研究对气候影响的气候模式。共10张3.5寸软盘。以下作简要介绍。1 中国大气臭氧资料数据库本数据库主要包含1994年8月至1995年7月在黑龙江省龙凤山、浙江临安、青海…  相似文献   

8.
冬暖式塑料大棚小气候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连续三年(1993~1995年)对冬暖式塑料大棚系统观测的小气候资料及生物学资料,分析了大棚内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1)棚内温度日变化范围在11~30℃内,基本适合蔬菜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2)影响蔬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主要因子是棚内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及CO2浓度;(3)通过改善棚内的光照条件和CO2施肥等措施,可明显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9.
全球农作物对大气CO2及其倍增的吸收量估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修兰 《气象学报》1996,54(4):466-473
根据农作物产量资料(FAO1992年),计算出中国和全球各种作物对CO2的吸收总量分别为5.5×108t/aC和28.9×108t/aC。同时以不同CO2浓度下小麦、玉米、大豆等全生育期光合速率实验数据直接计算的C吸收量为对照,与相应的中国产量资料计算结果比较,两者相差2.6%。从而进一步依据作物对CO2倍增反应诊断实验结果,推算出大气CO2浓度比目前倍增(700ppm)条件下,中国和全球农作物吸收CO2总量将增长21%-26%,分别为6.6×108t/a—6.9×108t/a和34.1×108t/a—36.2×108t/aC。研究还表明,单位面积作物年吸C量全球(3.2t/(hm2·8))比中国(4.2t/(hm2·a))低25.4%,而且C4作物普遍高于同类C3作物。  相似文献   

10.
杨修群  谢倩 《气象学报》1996,54(6):719-721
利用热带太平洋海气耦合异常模式的30a模拟结果,对模式ENSO的变化性及多重时间尺度过程进行了细致分析,建立了一ENSO循环多重时间尺度过程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相似(Analog)模型,并提出了ENSO循环主周期形成的一种可能机制。指出:和观测事实类似,模式ENSO过程确实涉及到三种时间尺度,即3—4a主周期振荡(LF)、准两年振荡(QB)和年循环(AC);其中,QB过程是线性海气耦合系统的本征模态,年循环(AC)对其形成没有本质的影响;3—4a主周期振荡(LF)是一非线性系统的自激振荡现象,其形成是线性系统的本征模即QB过程通过非线性机制尤其是通过大气辐合反馈加热的“单向性”过程在QB的暖态产生的减频增幅所致;平均年循环(AC)虽然不能对ENSO循环形成有本质影响,但它可明显影响ENSO循环的具体振幅和位相,使得ENSO循环具有明显的不规则性并对季节循环具有明显的“锁相”特征;ENSO变化性确是LF、QB以及AC多重时间尺度相互作用形成的。本文提出的ENSO循环时间尺度选择机制不仅解释了主周期振荡的形成过程,而且也较好地解释了ENSO变化的谱,因此,这一机制更接近于观测事实。  相似文献   

11.
放牧草地生态系统中氮素的损失和管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于大多数放牧草地,N素都是限制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生态系统中N素的损失量又很大,N素以NO-3、NH3、N2O等形态进入水圈和大气圈,不仅造成了生产上的资源浪费,而且对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草地生态系统中N素损失的主要过程(如氮挥发、反硝化和NO-3淋溶等)及影响因素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简要地综述,然后对IMGARSS项目研究中关于N素损失研究部分提出一些建议。草地生态系统中N素损失的主要途径包括:土壤、植物、动物排泄物和肥料的氨挥发;生物和化学反硝化;淋溶;动物体和动物产品对N素的固持;动植物残体和动物排泄物的燃烧;动物以排泄物形式将N素从生产区转移到非生产区;通过土壤侵蚀而损失等。放牧加速了草地生态系统中N素的损失速率。从全球角度分析NH3的来源后认为,生物残体燃烧是最大的NH3源,其次是自然土地。对欧洲NH3来源的研究表明,与人类活动有关的NH3挥发总量的大部分来源于牲畜排泄物的氨挥发。由于方法的限制,对田间条件下的反硝化测定较少,动物排泄物对N2O的贡献及对全球变化影响的研究数据较少。但研究表明,草地尿、粪斑处N2O释放速率很高,动物排泄物可能是最重要的N2O源。在半干  相似文献   

12.
ENSO及其对亚洲季风和我国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倪允琪  邹力 《气象科学》1995,15(4):30-45
ENSO及其对亚洲季风和我国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是当今气候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总结了作者在《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方法研究》项目中有关专题“大洋,尤其ENSO和西太平洋暖池对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影响”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三方面:1,ENSO是多时空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ENSO形成机理的研究;2.MENSO对我国东亚季风和我国气候影响,3,ENSO及其对我国气候影响的可预报性和预报试验。  相似文献   

13.
中国部分清洁地区大气中N2O的浓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3年4月—1995年8月对中国部分清洁地区大气的N2O浓度进行了现场观测,结果表明:农田(玉米田和麦田)大气的N2O平均浓度高达322.1-343.4ppbv,这是土壤排放N2O的结果;临安、龙风山和瓦里关山大气本底观测站(WMO/GAW)N2O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18.8±8.4ppbv,317.4±4.7ppbv和314.0±4.2ppbv。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气N2O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另外,还对现场取样及N2O浓度测量技术作了初步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华南准静止锋暖区内降水的物理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兑  甘春玲  陈位超  游积平 《气象》1994,20(2):18-24
介绍了一次华南准静止暖区内降水的物理化学特征的综合观测分析结果。主要有:①暖区内积云降水雨滴浓度不高,但滴径较大,谱型以多峰谱为主;②雨水pH值较低,平均4.43,离子成分中NO3,Cl,SO4,NH^+4,Na^+的浓度较高;③本次降水清除了气溶胶总质量的45%,对Cl,F,NO3的清除率较高;④由于气溶胶中阴离子被雨水清除的效率较高(主要是NO3)而阳离子的清除率低,致使雨水pH值下降,这可能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CO2浓度增加引起的增温效应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产生的可能影响。以水稻为例,研究了CO2增加时,黑龙江省作物种植区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EKMA曲线制定光化学烟雾污染区域总量控制方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O3是二次污染物,故以往对一次污染物的控制方案不能直接用于对O3的控制。利用EKMA曲线,通过控制光化学烟雾的前体物NOx和HC来控制O3的日最大浓度,从而达到对光化学烟雾进行总量控制的目的。以光化学污染较严重的兰州西固区为例,列出了光化学烟雾的反应过程和有关参数,并详细地说明了EKMA曲线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从而解决了前体物排放量与大气质量之间的关系,为总量控制提供了NOx和HC的削减方案。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削减方案使最大O3浓度显著降低,达到了国家标准。最后,结合经济技术的可行性,确定出最优的削减方案。这是我国对O3进行控制的首次尝试,有关的计算结果已被环保部门采纳。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江苏省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得到CO2倍增时江苏省温度、降水的变化值,初步确定了CO2倍增时江苏省小麦生长季内的可能气候情景。分析未来CO2倍增时对小麦作物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及紫外辐射影响。具体估算了温度升高、降水增加、CO2浓度上升、紫外辐射增强后江苏省小麦生育期不变和生育期缩短两种情景下的气候生产潜力,并由此分析了气候变暖对江苏省不同地区的利弊影响。结果表明:江北大部分地区小麦产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3年10月,1995年5月和1997年4月在农业生态环境“全球500佳”-安徽省颖上县小张庄(34°47′N,116°23′E)所进行的近地面污染气体(SO2,O3,NOx)和气溶胶的观测结果,给出了这些微量气体的浓度平均概况及随时间和季节变化的一些特征,这三次观测表明,小张庄大气环境质量是持续好的,地面O3浓度主要取决于地面总辐射强度控制下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小张庄大气气溶胶粒子99%是  相似文献   

19.
臭氧和海温对夏季大气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球圈范围的P-σ坐标模式对O3和海温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第一种方案不包含O3,第二种包含了O3,第三种既包含了O3又引入了海洋混合层。结果表明,O3对大气的直接作用表现为高层大气的加热率增大,改变了100hPa的气象场。间接作用则表现为O3引入促发了积云对流加热的变化,从而影响中、低层大气的加热率。海洋混合层的影响是直接的,主要通过海面感热和蒸发量的变化影响低层大气。  相似文献   

20.
对流层大气环流的甚低频振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晓红  王绍武 《气象学报》1996,54(4):427-436
对1951—1992共42a500hPa北半球高度场的月平均资料进行了纬圈谐波分析,计算了35°N与55°N超长波振幅及位相,以及35—55°N北半球月平均纬向风距平百分比。对超长波振幅及纬向风距平百分比做了小波转换。结果表明,对流层大气环流变化中存在3种准周期性的甚低频振荡:1.年代际的振荡;2.准2a周期振荡(QBO);3.半年韵律。同时发现对流层QBO和平流层赤道纬向风QBO之间可能没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