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胜利油区东营箕状断陷湖盆南部缓坡带沙河街组主要沉积学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为①冲积扇:由含砾砂岩,细粒不等粒(类)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在测井曲线扇根为高幅齿化的箱形和钟形,扇中为中幅的分散齿形或钟形特征,斜交前积结构,扇端为低幅分散的齿形特征,为亚平行反射同相轴,地震相特征扇根内部反射是一杂乱-短波形;②河流相砂体:由多种粒级的砂岩、砂质砾岩、粉砂岩和灰色及紫红色泥岩等组成,测井曲线下部旋回表现为箱形-钟形特征,上部旋回为平行于泥岩基线夹指形曲线为特征,在地震反射上常表现为槽形充填特征,内部为短波状  相似文献   

2.
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钻井、测井、地震和古生物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的分析了白云凹陷晚渐新统到早中新统沉积相发育特征及凹陷沉积充填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珠海组下部发育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地震反射特征表明该三角洲发育三期;钻遇水下分支河道、支流间湾、河口坝及远砂坝微相,沉积物以富砂为特征,发育冲刷-充填构造、递变层理及较粗的水平潜穴等多种构造;珠海组上部为浅海相,沉积物以海相砂泥岩互层为主,此时期陆架坡折带位于白云凹陷南坡;珠江组沉积时期,海平面升降旋回频繁,陆架坡折带迁至凹陷北坡。随着古珠江流域扩大,沉积物输入量增加,在珠江组下部发育了深水扇,沉积物以细-粗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及深海泥岩,发育颗粒流、液化流、浊流及碎屑流等四种主要的重力流,钻遇内扇水道,中扇废弃水道及水道间漫溢沉积,外扇深海泥沉积;珠江组上部为半深海相,沉积物以深海泥岩为主。   相似文献   

3.
南大港构造带下降盘沙河街组沙三段岩石类型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合。岩心中发育块状构造、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等重力流和牵引流沉积构造,炭屑、植物茎干、同生断层、泥质砂岩团块等现象也常见。粒度概率累计曲线为一段式和二段式,测井曲线可分为箱形、钟形、漏斗形和平直形4类。地震剖面上也可识别出水下扇的反射特征。综合岩性、粒度、电性和地震反射特征,明确了南大港构造带发育水下扇沉积,并可进一步分为内扇主水道、中扇分支水道、中扇水道间、水道前端朵叶体、水下天然堤及决口扇6种微相。自沙河街组沙三段沉积开始,南大港断层活动强烈,在五断块形成了远源水下扇;而在歧南9X1断块发育近源水下扇。两种类型的水下扇在物源、岩性、电性、地震反射特征和形态上都表现出不同特征。近源水下扇以扇形为主,规模小而数量多,以古隆起物源、沉积物粒度粗、电性整体箱形、地震反射杂乱振幅强为特征;远源水下扇以朵叶形为主,规模大而数量少,以三角洲前缘物源、沉积物粒度细、电性整体钟形、地震反射杂乱振幅弱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酒西盆地下白垩统下沟组重力流水下扇沉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重力流水下扇由四种岩相组成:1.砾岩相,属水下碎屑流沉积;2.砾质泥岩相,是多成因的;3.砂岩相,系高密度浊流沉积;4.粉砂岩泥岩相,为低密度浊流和正常湖泊沉积。细分为十五种亚相。岩相的空间配置关系表明水下扇是由突变性洪水事件(和水下滑坡)-水下碎屑流-高密度浊流-低密度浊流的重力流系列形成。本文对重力流沉积从层序结构、沉积体形态、岩相变化和构造控制诸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吐谷鲁群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夏子街地区的野外地层露头观察、追索及钻孔资料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该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是一套以灰绿色砂岩和红色、棕红色泥岩组成的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内陆湖相碎屑沉积,发育浅水三角洲体系,主要由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相组成.吐谷鲁群碎屑岩的碎屑粒度由下而上可分为两个大的韵律旋回,即粗-细-粗-细,反映了水体扩展到萎缩再扩展的过程.有利铀成矿的砂岩层主要集中在两个韵律旋回的底部,形成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决口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堤环境.  相似文献   

6.
水下扇岩相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沉积物重力流研究得到沉积学家们的广泛重视,特别是自60年代末期,与沉积物重力流密切相关的水下扇研究成为沉积学领域的热点。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沉积物重力流及水下扇研究成果的总结,结合我国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水下扇发育的特点,将水下扇的组成岩相划分为基质支撑砾岩相,颗粒支撑砾岩相,砾质砂岩相,块状砂岩相,经典浊积岩相。水下扇的形成机制系重力流成因。内扇以杂基支撑,颗粒支撑砾岩组合为特征;中扇以砾质砂岩、块状砂岩组合为特征;外扇以CDE序及DE序经典浊积岩发育为特征。  相似文献   

7.
林建南 《广东地质》2000,15(2):36-44
广东三洲长坑矿区的小坪组和梓门桥组是金银矿的赋存层位。小坪组的岩性自下崦上为:块状细砾岩、含砾粗砂岩→中粗粒砂岩夹细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黑色薄层泥岩夹细砂岩→泥质粉沙岩、薄层细砂岩夹碳质泥岩→细砂岩、粗砂岩等,总体经历了河流→滨浅源→海湾泻湖→三角洲→河流的沉积环境。梓门桥组的岩性以含钙质粉砂岩、泥岩、泥质灰岩为主,上部夹角砾状硅质岩、灰岩,属于碳酸盐局限台地的近外围沉积。  相似文献   

8.
湖南邵阳市邵阳大道两侧出露的龙潭组下段(中二叠世茅口期晚期)发育一套地质特征典型、沉积序列明显的重力流沉积。重力流沉积以块状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互层为主,砂岩底面发育有重荷模、槽模、工具痕及冲刷充填构造,砂岩内部有块状层理、平行层理、包卷层理及粒序层理,互层的泥岩中见类似于古网迹的痕迹化石。可识别出砂质碎屑流、浊流与滑塌沉积。剖面下部含泥砾块状砂岩发育,剖面中上部以发育薄到中厚层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为特点。根据重力流沉积物特征及其垂向序列特征,建立了重力流沉积模式,将海底扇划分出内扇、中扇与外扇。通过与附近的短陂桥矿区的龙潭组下段沉积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华南地区岩相古地理特征,认为位于华南盆地范围的邵阳地区,在中二叠世茅口期晚期(龙潭组下段)发育的重力流沉积,可能意味着华南盆地在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之间的深大断裂在中二叠世末期曾经发生拉张,形成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9.
湖南邵阳市邵阳大道两侧出露的龙潭组下段(中二叠世茅口期晚期)发育一套地质特征典型、沉积序列明显的重力流沉积。重力流沉积以块状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互层为主,砂岩底面发育有重荷模、槽模、工具痕及冲刷充填构造,砂岩内部有块状层理、平行层理、包卷层理及粒序层理,互层的泥岩中见类似于古网迹的痕迹化石。可识别出砂质碎屑流、浊流与滑塌沉积。剖面下部含泥砾块状砂岩发育,剖面中上部以发育薄到中厚层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为特点。根据重力流沉积物特征及其垂向序列特征,建立了重力流沉积模式,将海底扇划分出内扇、中扇与外扇。通过与附近的短陂桥矿区的龙潭组下段沉积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华南地区岩相古地理特征,认为位于华南盆地范围的邵阳地区,在中二叠世茅口期晚期(龙潭组下段)发育的重力流沉积,可能意味着华南盆地在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之间的深大断裂在中二叠世末期曾经发生拉张,形成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地区百口泉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纪-三叠纪强烈的同生断裂活动和逆冲推覆构造使西北缘三叠系为大型内陆坳陷湖盆沉积, 发育多级坡折, 大型坳陷湖盆坡折带控制了玛北地区扇体的发育。通过岩芯、铸体薄片及测井资料, 结合地层超覆叠置、岩性纵向组合及砂体的展布分析可知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发育典型的扇三角洲沉积, 根据沉积相标志和扇三角洲内部成因沉积单元的精细刻画, 识别出3种亚相和11种微相:即扇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水上泥石流砾岩微相、辫状河道砂砾岩微相、平原河道间砂泥岩微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主河道砾岩微相、水下河道砂砾岩微相、水下泥石流砂砾岩微相、水下河道间砂泥岩微相、水下河道末端砂岩微相、河口坝-远砂坝砂岩微相;前扇三角洲亚相的前扇三角洲粉砂岩微相和前扇三角洲泥岩微相。玛北地区三叠系是在湖侵背景下多级坡折控制的扇体, 扇三角洲是重力流与牵引流综合沉积作用的结果, 向北东物源方向呈退积沉积, 是一种典型的湖侵退积型扇三角洲。  相似文献   

11.
阿种明 《新疆地质》2001,19(1):77-78
乌库尔其地区位于伊宁坳陷南缘斜坡带中部乌库尔其舒缓背斜及其两翼,属于构造较稳定区。区内铀成矿层位是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的含煤碎屑岩建造。自下而上发育12层煤,共发育8个旋回。旋回内粗粒沉积物主要为透水性良好的含砾砂岩、砂岩及砂砾岩。细粒为泥岩、粉砂岩和碳质泥岩及煤。除煤层外,均为良好的隔水层。多数旋回具下粗上细的半沉积韵律,个别为全沉积韵律。具备稳定的“泥岩-砂岩-泥岩或煤”结构。除第VI旋回外,其他旋回砂体较发育,单个砂体厚度2~30 m不等。砂体发育较好的旋回有第I、II、V1、V2-2、VII1、VII2和VIII等…  相似文献   

12.
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陆相湖盆沉积特征,以T A 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大量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定量研究了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和沉积物源特征,确定了沙河街组沉积时期总体发育近岸水下扇、滩坝、深水重力流水道、扇三角洲前缘和滑塌浊积扇等主要沉积相类型。中期基准面旋回A-D层序沉积时期发育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中期基准面旋回E-F层序沉积期间发育有利于油气储集的近岸水下扇和滩坝砂体;中期基准面旋回G层序沉积时期主要发育重力流主水道—重力流水道侧缘以及近岸水下扇沉积砂体;中期基准面旋回H层序沉积时期主要发育重力流主水道—重力流水道侧缘沉积体系。最后,预测了有利岩性圈闭发育的沉积相带和地区。  相似文献   

13.
以徐家围子断陷安达地区下白垩统沙河子组层序4砂砾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对丰富的成像测井资料,划分了单井砂砾岩体的沉积旋回及沉积微相,结合古水流及地震属性,明确了它们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利用岩芯标定成像,明确沙河子组以粗碎屑沉积为主;砾岩磨圆、分选中等-较差,成像为亮色斑状;砂岩多为浅灰色、灰色中砂岩、细砂岩,成像为明亮色条带状。发育交错层理、递变层理等多种层理类型和球枕构造、负荷构造、滑塌构造等多种变形构造。以不同岩性、沉积构造、沉积相类型成像分析为基础,建立了高精度的岩性、粒度、磨圆、分选等参数纵向变化序列图,明确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近岸水下扇等4种沉积相类型。安达地区层序4可划分为3个四级层序,不同四级层序古水流方向及沉积相平面分布存在差异,整体上具有陡坡带以扇三角洲为主、局部发育近岸水下扇、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在河道砂体与湖相泥岩指状交互的前缘位置,源-储叠置发育,成藏要素匹配较好,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4.
松辽地区西倍斜坡英台地区姚家组二,,三段,是在干旱-半干旱,源近流短,东倾陡坡背景下,在洪积扇前,由辫状入湖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可明显区分出狭窄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河口坝不太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夹浊积砂的辫状河前三角洲三种沉积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由灰色含砾砂岩,粗,中砂岩,少量细砂岩,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组成。具有明显的正韵律为特征。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灰色-绿灰色中,粗砂岩,细砂岩?..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沿昆仑山前分布一套逾千米厚的下白垩统碎屑岩,岩相以浅红色中、细砂岩,褐红色砂砾岩、砾岩为主,夹浅红色泥岩和薄层浅灰色细砂岩。按生物组合及岩性特征,自下而上可划分5个岩性段。第1段为灰绿色泥岩段,沉积环境以湖相和前扇三角洲沉积为主;第2段为砂砾岩段,沉积环境以扇三角洲前缘和平原沉积为主;第3段为含砾粗砂岩段,沉积环境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第4段为细砂岩夹泥岩段,沉积环境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第5段为泥岩夹砂岩段,沉积环境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相沉积。沉积环境由快速堆积的扇三角洲-冲积扇向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演化,沉积厚度达1000余米。构造背景为强烈拉张的构造环境,是断陷盆地发育的重要时期。中细砂岩达70%以上,砂岩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孔隙度10%~20%,渗透率1~1000×10-3μm2,是塔里木盆地中生代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系。  相似文献   

16.
依据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岩心、测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的“源-汇”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车西洼陷沙三下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低位、湖侵与高位3个体系域,其陡坡带沙三下段发育杂基支撑中砾岩、碎屑支撑中砾岩、杂基支撑细砾岩、碎屑支撑细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递变层理砂岩、滑塌岩等11种重力流成因岩石类型及深湖泥岩,表现为典型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整体呈“由大变小,再变大”的演化趋势。(2)车西洼陷陡坡带自西向东识别出6套供源体系,可分为有沟道为主供源体系和滑塌为主供源体系,分别形成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和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类型,其中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中的滑塌变形构造更发育、更普遍,但其扇体规模较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小。(3)进一步的“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沙三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物源区母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其在强烈的构造活动、湿热气候作用下,易于发育石漠化古地貌,剥蚀作用较为强烈,由此形成的频发的季节性重力流进入湖盆,形成该地区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的差异主要受物源区气候和植被覆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吉磊 《地层学杂志》1994,18(2):131-137,T001
对赣西南地区塞武纪-奥陶纪复理石的沉积学研究表明,它们主要由深水沉积组成,属于浊流沉积和远洋一半远洋沉积,其中包含5个不同相类型,即砂岩相、砂岩-泥岩相、粉砂岩-泥岩相、泥(板)岩相和硅岩相。相的分布特征反映它们形成于中扇、外扇和深海平原环境。复理石层序中存在3个不同级别的沉积旋回,分别为海平面变化、盆地沉降和海底扇进积作用所控制。  相似文献   

18.
岐山地区上奥陶统平凉组是一套颜色较深的泥岩、粉砂岩、泥质灰岩,夹有薄层斑脱岩的沉积岩系,与上覆和下伏地层在岩石类型、沉积环境和形成的构造背景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研究平凉组的沉积特征,分析其形成环境和构造背景,对于揭示鄂尔多斯盆地晚奥陶世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剖面测制和镜下鉴定,对平凉组的地层学、岩石学和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平凉组按照岩石组合学特征可以分为3个旋回。第一旋回以泥岩和砂岩为主,灰岩相对较少,沉积作用以浊流沉积和砂质等深流、泥质等深流沉积为主;第二旋回泥岩和灰岩所占比例大致相等,沉积作用为泥质等深流和灰质等深流沉积;第三旋回以砂泥岩为主,少量灰岩,属于砂质等深流为主,少量灰质等深流,浊流沉积不发育。平凉组沉积作用及沉积特征表明,晚奥陶世,华北陆块南缘发生大规模裂陷,结束陆表海沉积,盆地的南部边缘形成大陆斜坡。  相似文献   

19.
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水下扇沉积地层为例,进行了水下扇储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水下扇中识别出超短期、短期、中期及长期4个级次基准面旋回及其地层响应特征,在研究区划分出1个长期旋回、5个中期旋回、27个短期旋回及多个超短期旋回。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对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砂体发育规律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杨有星  金振奎 《现代地质》2012,26(2):355-362
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响应特征、测井曲线组合形态和岩心沉积构造,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特点、重矿物及砂岩岩屑成分平面分布特征,研究认为港中地区沙三段发育两期完整的湖底扇沉积,每期湖底扇自下向上表现为正旋回沉积序列,扇面积为30~50 km2。湖底扇可进一步划分为4种亚相和7种沉积微相类型,其中中扇是湖底扇的主体部分,面积为15~20 km2。沙三段湖底扇的砂体并不只是由重力流成因形成的,在沉积作用前期,主要受重力作用控制,但在沉积作用后期,受牵引流和重力流双重作用控制。湖底扇物源主要来自研究区西缘的港西凸起。砂体总体呈朵叶状分布,为多期砂体叠置,在朵叶内部,中扇辫状水道砂体的物性最好,砂体顶底常被深黑色的泥岩所包围,具备非常好的油气富集条件。在港中地区沙三段中油组末期、沙三段上油组末期存在区域性或局部侵蚀界面,容易形成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沙三段两期湖底扇沉积面积大,辫状水道较发育,并受后期构造活动发生变化,水道砂体尖灭在暗色泥岩之中,容易形成砂岩透镜体和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