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是分析了肺部良好性肿块的CT表现,探讨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用10例病人中,硬化性血管瘤1例,孤立性肺囊肿2例,10例均行常规胸部CT扫描,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得到硬化性血管瘤边缘光滑锐利,密度致密均匀,增强扫描强化特别明显,错构瘤呈爆花米样钙化或梅花瓣样钙化,呈浅分叶状,可有血管连接征,曲菌球,2例在空洞内呈游离状态,1例菌球占满空腔呈分叶状,形似肺癌,但增强扫描无强化,2例肺隔离症分别位  相似文献   

2.
肺结核球的高分辨率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结核球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l例共24个肺部球形结核灶的HRCT平扫及强化表现,病灶部位用层厚1.5~2.0mm扫描。结果:24个病灶中右肺上叶13个(54.2%),下叶5个(20.8%),左肺上叶6个(25.0%)。最大者3.8cm,最小者1.0cm。边缘清楚者18个,不清楚可见毛刺或分叶者6个。周围有卫星灶者16个。密度不均可见钙化者8个。增强扫描无强化者15个,有强化包膜者8个,广泛强化者1个。结论:HRCT能较好的显示结核球的边缘形态及内部密度,增强扫描后密度的变化有助于对该病的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脾脏肿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CT表面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22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资料,包括脾血管瘤2例,脾淋巴这瘤1例,脾错构瘤1例,恶性淋巴脾侵润4例,脾转移瘤14例,均行平扫加强化,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对脾脏肿瘤检出率高,对病变大小,形态,密度及脾周围组织器官的显示较其它影像学检查更准确。结论 CT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其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结核好发部位上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的CT征象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搜集近6年来有结节或肿块发生在肺结核好发部位的陈旧性肺结核患者134例,其中合并周围型肺癌80例,继发结核瘤54例,所有病例均有完整CT影像资料,并均经病理证实。将周围型肺癌病例定为Ⅰ组,结核瘤病例定为Ⅱ组。再分别将结节或肿块与陈旧性肺结核灶不在同一肺段而孤立存在的,定为Ⅰa组(49例)和Ⅱa组(39例);两者在同一肺段上混合存在的,定为Ⅰb组(31例)和Ⅱb组(15例)。回顾性分析各组的CT征象,对Ⅰ组和Ⅱ组数据组间及组内CT征象分别进行χ2检验并分析。结果:Ⅰ组患者中腺癌比例最高(61/80)。Ⅰ组与Ⅱ组病灶发生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对比,病灶大小≥3cm、密度不均匀、空泡征、浅分叶征,强化≥20Hu及不均匀强化以Ⅰa组多见(P<0.05);密度均匀、钙化、边缘清楚、强化<20Hu及环形强化以Ⅱa组多见(P<0.05)。Ⅰb组与Ⅱb组对比,病灶大小≥3cm、密度不均匀、强化≥20Hu、不均匀强化及合并肺气肿以Ⅰb组多见(P<0.05);密度均匀及强化<20Hu以Ⅱb组多见(P<0.05)。Ⅰa组与Ⅰb组对比,空洞及强化<20Hu以Ⅰa组多见(P<0.05);钙化、强化≥20Hu、不均匀强化及合并肺气肿以Ⅰb组多见(P<0.05);Ⅱa组与Ⅱb组CT征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陈旧性肺结核患者合并周围型肺癌与继发结核瘤CT征象多有重叠,对各种CT征象综合分析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并发肺结核的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搜集38例免疫功能低下并发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从病变类型、分布、大小、形态、性质以及淋巴结改变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免疫功能低下并发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表现以浸润型肺结核为主,病变广泛分布,主要表现为实变阴影(38/38,100%)、多发性结节(21/38,55%)、空洞(16/38,42.1%)、淋巴结改变(11/38,28.9%),多伴有肺气肿、纤维条索硬化、钙化、支气管狭窄或扩张、胸膜改变等征象。结论: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并发肺结核的CT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多变,发病部位及CT征象均不典型;病变范围广,多性质病灶共存且易扩展播散,肺受损严重、预后差为其特点。CT检查结合病史及临床资料对明确诊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空洞性肺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空洞性肺结核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CT诊断该病的可靠性。材料与方法:21例空洞性肺结构病人均做胸部CT和胸片检查,分析CT所见并与病理、胸片对照,10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11例痰检和临床证实。结果:(1)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为空洞性肺结核的好发部位;(2)空洞呈圆形或椭圆形,空洞外壁较光整,空洞壁常有钙化;(3)空洞所属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4)临近空洞胸膜局限性增厚;(5)空洞以外肺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43例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及手术病理确诊的EBTB患者的临床表现、CT资料及随访结果,总结其CT特点。结果:EBTB的CT特点为:(1)病变累及范围广,可多支支气管同时受侵犯,以上叶支气管多见;(2)支气管壁多呈不规则增厚,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支气管走形僵直,少数管腔闭塞致肺不张发生;(3)多数支气管壁可见线条状钙化;(4)胸内多见结核并发灶;(5)肺门、纵隔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及钙化。结论:多层螺旋CT能更清楚地观察支气管管壁、管腔受侵犯情况及肺内并发灶,为EBT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Askin瘤的螺旋CT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Askin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依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将20例Askin瘤分为2型:即胸壁型和纵隔型。胸壁型16例,纵隔型4例。胸壁Askin瘤表现为起源于胸壁的软组织肿物,14例病灶较大且密度不均匀,可见囊变、坏死区,2例病灶较小且密度均匀。肋骨破坏11例,胸腔积液10例,2例出现肺部、骨骼转移,2例肿瘤出现钙化。纵隔Askin瘤分别表现为起源于纵隔的不均匀密度软组织肿物,其中3例已经侵犯前胸壁。结论:Askin瘤多表现为侵犯胸壁、纵隔的恶性软组织肿物,密度多不均匀,多伴有肋骨破坏、胸腔积液。对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的胸壁、纵隔恶性肿物,进行鉴别诊断时要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撕裂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肺撕裂伤患者的首次检查和治疗后复查的CT资料。结果:51例患者共249个病灶,CT表现为气囊(22个)、气液囊(182个)和液囊(45个),周围伴不同程度肺挫伤。20例患者进行CT动态观察,气囊可以演变为气液囊或液囊,气液囊可以演变为液囊,但未有逆向演变者。结论:气囊、气液囊和液囊是肺撕裂伤的典型CT表现和动态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胆脂瘤型中耳炎CT表现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胆脂瘤型中耳炎CT表现,并探讨其临床价值。 方法: 15例19耳胆脂瘤型中耳炎,均经乳突根治术及病理证实,结合手术对照分析其CT表现。 结果: ①发生部位:主要位于中耳腔,占93%(14/15)。位于中耳腔及乳突窦,占27%(4/15)。位于岩锥,占7%(1/15)。②CT表现:窦腔内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prussaks间隙增宽,窦腔破坏区周边硬化。 结论: CT检查能准确显示胆脂瘤型中耳炎影像特征,对胆脂瘤型中耳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对手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人气管支气管结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老年人支气管结核患者CT及临床资料,其中15例经病理学证实,5例经细菌学证实,26例经临床抗结核治疗有效证实。结果:①46例共检出98支病变,两肺上叶为结核好发部位(40/98,40.8%),多支受累为其特点(32/46,69.6%)。②CT特征表现为支气管不规则或规则狭窄及梗阻,部分显示管壁增厚及管腔内结节。③间接征象为肺内多发结核灶,肺叶、肺段不张或(和)实变,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CT能较好显示气管支气管结核的特征,结合临床及FOB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淋巴瘤样肉芽肿(LYG)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肺部LYG病例的CT影像表现,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2岁,其中5例含增强扫描。结果:病理结果2例为1级,4例为2级,2例为3级;6例多发,其中1例为多发结节,4例以多发结节或肿块为主,伴有不同程度斑片影,1例为斑片影为主伴多发小结节;2例表现为单发结节或肿块;3例下肺分布为主,3例上肺分布为主,2例上下肺都有分布,6例多发结节均沿着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其中5例有胸膜下病灶分布。8例病灶结节或肿块边缘粗糙,周围均有晕征;4例平扫可见病灶中央较外周密度稍低;3例可见到空气支气管征;1例病灶内见小空洞;5例行增强扫描病例均可见病灶边缘强化,中心平均强化值13.2Hu。5例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多发结节或肿块,伴周围晕征以及边缘环形强化为肺部LYG的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儿童肺部病变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与防护价值。方法:对高度怀疑肺部病变的儿童患者28例行常规及低剂量肺部CT扫描,观察比较其对病变的定量及定性诊断的差异及其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与常规剂量CT扫描相比,低剂量CT扫描对病变的定量与定性诊断无明显差异而辐射剂量大幅度下降。结论:低剂量CT扫描技术适用于儿童肺部病变的检查,有利于患儿肺部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周围型小肺癌的多层螺旋CT征象,评价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性.方法对40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多层螺旋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40例周围型小肺癌中,腺癌32例、鳞癌5例、小细胞癌3例..周围型小肺癌的MSCT主要征象为:深分叶30例、棘状突起25例、空泡征5例、胸膜凹陷征8例、以及血管集束征7例.结论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多层螺旋CT征象起着重要作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诊断周围型小肺癌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和18F-2-脱氧葡萄糖正电子体层摄影/计算机体层摄影(18F 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相关性。方法:27例最大径 ≤ 3 cm的周围型小肺癌行18F FDG PET/CT及动态增强MR扫描。测量磁共振定量参数容量转运常数(Ktrans)、回流速率常数(Kep)、细胞外对比剂容积分数(Ve)及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比较动态增强MRI三个定量参数值与SUVmax的相关性。结果:DCE-MRI的定量参数Ktrans值、Kep值分别与PET/CT半定量参数SUVmax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而Ve与SUVmax无相关性(P>0.05)。结论:DCE-MRI定量参数Ktrans值及Kep值与SUVmax正相关,三者可共同反映周围型小肺癌的恶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部肿块的CT血流灌注的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5例患者(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7岁,年龄范围,24~83岁)进行CT灌注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先平扫有问题的结构区域,然后选定肿块扫描层面,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50mL·300mg·100mL-1的优维显,速率为4mL·s-1,延迟5s后,以电影模式行多层灌注扫描,持续35~40s。使用Perfusion3灌注软件测量血容量及表面透过性乘积。3个独立样本(肺癌组、结核组及炎症组)两两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结果:恶性肿块20例(4例鳞癌,12例腺癌,1例未分化癌,3例转移癌),炎性肿块8例,结核灶7例。肺癌、结核灶及炎性肿块的灌注均值(BV和PS)分别为:(8.43±2.44)mL·100g-1,(24.30±5.80)mL·min-1·100g-1;(1.90±0.60)mL·min-1·100g-1,(1.19±0.37)mL·min-1·100g-1;(19.73±6.65)mL·100g-1,(30.01±9.06)mL·min-1·100g-1。肺癌组与结核灶组及炎性肿块组与结核灶组之间的灌注均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组与炎性肿块组之间的BV均值有显著差异(p=0.014,t=2.639),但二者PS均值无统计学意义(p=0.506,t=0.674)。结论:利用灌注值可以区分肺癌与结核灶、炎性肿块与结核灶,虽然单独依靠灌注值很难区分肺癌与炎性肿块,但是血流灌注仍间接反映了肺部肿块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在肺部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4例肺部结节(恶性结节17例,良性结节11例,活动性炎症结节6例)进行单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45例肺部结节(恶性结节24例,良性结节13例,活动性炎症结节8例)进行双排螺旋CT灌注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病例绘出三类型结节的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对灌注扫描病例用随机灌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病灶感兴趣区血流量、血容积、平均通过时间及血管表面通透性,比较三类型结节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良性结节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低平,CT值增加约10Hu;活动性炎性结节之时间密度曲线为速升速降型,CT增强值增加约62Hu;而恶性结节为速升慢降型,CT值增加约46Hu。恶性结节和活动性炎性结节的血容积及血管表面通透性值高于良性结节,良性结节的血容积值一般小于6.5mL·100g-1,血管表面通透性值小于30mL·min-1·100g-1。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提供肺内结节的血流灌注的定量信息,CT动态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有助于肺内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