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土地“三生”功能视角,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2000—2020年西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热点分析工具、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特征与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三生”空间地域分异显著;“三生”空间结构演化呈生产、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缩减的变化趋势。(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2000年的0.22720升至2010年的0.22724后降至2020年的0.22699,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相对稳定。(3)生态环境质量空间上呈“东南较高、西北次之,中部较低”的格局特征,生态环境质量格局演化的冷、热点区主要聚集于东南和西北部,与区域内人口、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趋同性。(4)生态用地结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人类活动是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自然因子内部以及自然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的交互协同作用共同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与“土地生态风险”研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分析法,从概念、评价方法和研究内容等3方面对中国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风险研究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1)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风险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在于对土地生态问题的关注,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统一的;土地生态安全注重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而生态系统风险把土地利用活动看作土地生态系统遭受威胁的风险源,关注出现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及其后果;(2)对于土地生态风险评价和土地生态风险评价,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指标体系的选择,而不是数学模型的应用。(3)在研究内容上,目前侧重于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风险的评价研究,且多重复性工作,对评价结果的应用研究较少。建议加强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风险的机理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土地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变化研究是全球土地计划(GLP)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演化成新的研究领域——土地变化科学(LCS)。土地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影响,其生态效应研究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广泛开展。该文对土地变化的大气、水文、土壤、生物单要素效应及区域综合生态效应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在观测和试验基础上,抽象出数理模型对土地变化的生态效应进行模拟以及定量评价是主要研究方法;借助于多时空尺度模型,土地变化的大气、水文效应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区域综合生态效应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以影响评价为主;建立多元素耦合、多尺度集成的机理模型和综合定量评价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快速城市化典型地区——深圳市为例,结合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数量控制和空间控制两类生态政策的生态效应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用地扩张,城市生境面临破碎化增加、连通性降低、生境质量下降等生态风险,生态政策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生态风险。(2)数量控制的生态政策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性,遏制景观破碎化和生境质量下降趋势和增强景观连通性,但可能造成城市开发强度上升,对城市用地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3)空间控制的生态政策可以维护生态用地格局,遏制景观破碎化和生境质量下降趋势,但在维护景观连通性方面作用有限。(4)两种政策同时使用会产生协同效应,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两种政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要求,分析贯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理念研究 要点,研究生态理念、生态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中的生态规划体系,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效应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的退化和不超过土地 资源的生态安全阈值为约束条件,建立基于生态理念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型.明 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内容,设计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程序,以期在规划的理念、方法上实现创新,为新的规划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分析土地价格与土地城市化的速率和强度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土地价格与土地城市化的速率和强度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这一耦合作用形成了土地城市化在空间上的分异性状.作为与土地城市化存在空间耦合关系的土地价格可以作为引导土地城市化速度、强度和空间形态的有效调控手段.通过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可以引导土地城市化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达成合理的演替趋向.  相似文献   

7.
甘肃民勤县面临的生态安全危机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以2010-2014年农户生计资产视角,借助生态足迹原理和生态压力指数的方法,对民勤县典型村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将农户生计资产归纳为自然资产、物质资产、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农户生计类型拥有不同的生计资产;(2)2010-2014年民勤县典型村不同生计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明显,呈盈余状态;(3)2010-2014年民勤县典型村土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8.
方创琳 《地理研究》2005,24(5):822-822
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以脆弱生态环境为成长背景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水资源和周围生态环境等的多重胁迫。为了科学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3年9月启动了“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的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0335049)。本项目以河西走廊为例,把水资源作为先决约束条件,将遵循人文规律的城市化过程与遵循自然规律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采用系统集成方法,并引入RS和GIS技术,揭示水资源变化对城市化过程的胁迫机制与规律,分析由此引起的生态效应;对不同强度水资源约束下城市化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和情景分析。通过项目负责人方创琳研究员  相似文献   

9.
基于居民福祉视角构建城市生态治理效率评价体系,采用SFA模型测度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4—2019年的生态治理效率,引入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其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治理效率整体不断趋好,空间格局表现出"沿海-沿江-内陆"的阶梯式递减特征。(2)生态治理效率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显著。(3)区域生态治理效率与其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福利门槛"假设存在;产业结构和城市绿化的直接及间接效应对生态治理效率均有阻碍作用,而外商投资却发挥着积极作用,表明"污染天堂假说"不一定成立。因此,基于居民福祉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应考虑城际之间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城际之间联动合作。  相似文献   

10.
11.
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从城市土地利用的人地关系着手,综合DPSIR和PSR框架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对辽宁沿海城市大连市和锦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2004年至2008年,锦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先减少后递增的趋势,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趋势上是在不断提高的;而大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是不断增加的,2006年以前是快速增加,2006年以后变为缓慢增加。应该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展动态评价,通过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便更好地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土地征收中生态补偿缺失对农民权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资料分析,理论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土地征收补偿中都存在着生态补偿缺失的问题, 尤其是中国的征收补偿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如补偿理论支持不足、补偿范围小、补偿额度低、补偿不到位等。这种制 度缺陷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耕地流失,同时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了土地使用权人———农民的相 关利益,如土地被征收导致土地分割,形成不经济的土地规模,造成土地利用效率的损失,降低了相邻土地的生产 力,影响了农民的相邻权;土地又是农民世代生存、繁衍、发展之所在,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生活来源,农 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影响了生存权和发展权;土地的资源属性表明,土地征收必然涉及 到土地利用的变化和生态环境因素的改变,涉及到农民的环境权的保障。为此,必须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有效 的市场化运作手段,通过对农地生态价值的正确评估,公平、合理的补偿失地农民的损失,以实现社会公平、和谐。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资料分析,理论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土地征收补偿中都存在着生态补偿缺失的问题,尤其是中国的征收补偿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如补偿理论支持不足、补偿范围小、补偿额度低、补偿不到位等。这种制度缺陷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耕地流失,同时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了土地使用权人——农民的相关利益,如土地被征收导致土地分割,形成不经济的土地规模,造成土地利用效率的损失,降低了相邻土地的生产力,影响了农民的相邻权;土地又是农民世代生存、繁衍、发展之所在,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生活来源,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影响了生存权和发展权;土地的资源属性表明,土地征收必然涉及到土地利用的变化和生态环境因素的改变,涉及到农民的环境权的保障。为此,必须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手段,通过对农地生态价值的正确评估,公平、合理的补偿失地农民的损失,以实现社会公平、和谐。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地退化的甘肃省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生态脆弱性评价是区域生态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和生态规划的重要依据。采用甘肃省最主要和普遍的土地退化指标: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水蚀)、土壤盐渍化3项指标,以县为单元,对全省进行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省内土地沙漠化和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河西地区,土壤侵蚀(水蚀)主要发生在中东部和南部地区。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结果为:全省发生土地退化的81个县(市、区),强度脆弱2个,高度脆弱4个,中度脆弱26个,轻度脆弱30个,微度脆弱19个。生态脆弱性呈现由南到北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OWA的大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洪  王安琦  宋贝扬 《地理科学》2017,37(11):1778-1784
从自然生态环境角度出发,从自然因子、生态环境因子、景观因子3个层面选取16项评价指标建立大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运用IDRISI软件中的MCE模块进行有序加权平均算子(OWA)多准则决策评价,得到不同决策风险系数下的大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结果显示,由于决策者风险态度不同,得到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差异较大,在实际应用中,必须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以及规划的目的选择不同的风险系数进行评价,才能得到更加真实有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吴健生  冯喆  高阳  彭建 《地理学报》2014,69(11):1673-1682
以快速城市化典型地区——深圳市为例,结合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数量控制和空间控制两类生态政策的生态效应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用地扩张,城市生境面临破碎化增加、连通性降低、生境质量下降等生态风险,生态政策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生态风险。(2) 数量控制的生态政策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性,遏制景观破碎化和生境质量下降趋势和增强景观连通性,但可能造成城市开发强度上升,对城市用地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3) 空间控制的生态政策可以维护生态用地格局,遏制景观破碎化和生境质量下降趋势,但在维护景观连通性方面作用有限。(4) 两种政策同时使用会产生协同效应,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两种政策。  相似文献   

17.
陈嘉平  李静  温耀鸿 《热带地理》2020,40(5):795-807
创新活动正向特大城市集中,按地租理论,市区旧厂房用地将形成土地租金剩余。城市政府通过调整城市更新政策,在不同主体间分配旧厂房改造带来的土地租金剩余并向市场供应创新空间。文章以广州、深圳为例,讨论城市政府在财政和土地资源约束下,选择相应旧厂房改造政策管控工具和土地租金剩余的分配方式,形成不同的创新空间供给路径,从而塑造了不同的城市景观。深圳由于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低,但新增土地资源严重困乏,在旧厂房的功能转换、开发强度、产权等方面的管控相对较为宽松,大力推进全面改造的“工改工”项目,向市场让渡较多土地租金剩余并供给大量中高成本、高品质的创新空间。广州则在债务及财政压力下,选择通过国有土地旧厂房“工改居”和“工改商”获取较多土地剩余,而市内的村级工业园则在政府严格管控下通过“非正式”更新的方式自行获取租金剩余,并提供大量中低成本及品质的创新空间。对此,建议广州应进一步加强对国有旧厂房及村级工业园等存量工业用地的梳理摸查,结合空间规划与城市功能布局,分类整治,分区引导一批集体旧厂房完善用地、规划、建设、环保等手续,实现“正式”、全面、彻底的功能转换升级,为创新型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空间支撑;而深圳则应通过进一步的精细化管控,防止“工改工”项目的房地产化,保障创新型产业空间的供给。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对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近郊呈动态化的过程,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区域,其变化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文章探讨了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的特点,重点运用城市化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的影响、发生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不仅是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高效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该文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中“保护+修复”的双重内涵与要求,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的“重要性—脆弱性”协同分析框架与技术路径,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依托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与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的空间集成和综合分区研究,进而提出差异化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治理策略。结果表明:1)江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2009-2019年江津区ESV呈下降态势,ESV低值区挤占ESV高值区现象明显;2)江津区生态脆弱性总体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纵向空间格局,长江干流及其沿线水域生态脆弱性整体较高,且长江北岸生态脆弱性略高于长江南岸;3)江津区生态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人口密度、人均生态用地面积、地均GDP、土壤侵蚀强度、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4)基于“重要性—脆弱性”协同分析,将江津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区分为源地保护区、自然修复区、人工修复区、生态重建区和适度发展区5类区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