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极治理经历了从权力政治到国家中心主义制度合作,再到以南极为中心的制度合作变迁。南极地缘政治存在脆弱的自然生态与国家间安全互动、南极治理所需才能与周边国家影响力、地缘政治知识化进程与国家科学议程三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
1994年在中国南极考察史上是重要的一页——1994年是庆祝南极考察10周年和纪念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题词10周年。1994年10月28日,我国新引进的极地考察运输补给船“雪龙”号,鸣笛离开上海港,开始了赴南极的第一  相似文献   

3.
应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邀请,以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研究主干)松田达朗教授为团长的访华团一行四人,于1983年10月初来我国访问,其间于10月4日—7日访问了国家海洋局二所。该访华团此次来访,主要是同我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商谈今后南极考察的合作问题,并介绍南极考察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日本南极考察队于1957年1月登上南极洲,建立了南极科学考察基地,迄今,已派出了25个国家南极考察队。当前,日本南极考察的规模较大,手段上的现代化程度很  相似文献   

4.
南极地区的管理与规划问题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南极国际组织提议可应用系统保护规划方法来保护生态系统与管理人类活动。南极半岛系统保护规划是南极空间管理的最新实践,旨在为南极半岛地区旅游、科学考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可量化的、基于证据的综合解决方案。本文全面阐述了系统保护规划的基本涵义、工作流程与全球实践,介绍了南极半岛系统保护规划项目产生的背景,并从收集特征基线数据、识别保护目标、确定决策支持工具与利益相关者公共参与4个方面分析了项目的主要内容,以期为我国南极旅游、南极国际组织参与度与南极空间治理等南极重要工作带来有益借鉴与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南极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它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离人类最为遥远、也是人类正在探索的最后一块大陆,再加上其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仍然相对保留了其原初的状态。但矿物资源活动会对南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本质上有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诸如科学研究和旅游等活动如果管理得当,可以同自然环境保持一致,但矿物资源活动最终会将工业引入南极,从而标志着南极荒野状态的结束。正因为如此,南极条约协商国对有关矿物资源活动的环境影响问题十分重视。它们邀请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等组织对此进行研究,并向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提出建议。自1977年以来,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专家小组和其他专  相似文献   

6.
前言     
我国自1984~1985年首次赴南极考察并在西南极建立长城站以来,至今已是第10个年头。在此期间相继派出了9次南极考察队,第10次考察队也正在筹备待发。十年来我国的南极考察和研究事业从无到有,有了很大的进展,1988~1989年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又相继在东南极建立了中山站,并在南极东西两侧各建立了一个越冬考察基地,我国的南极考察工作从此由建站阶段转入了科研阶段。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我国南极首次考察以来,一直承担着海洋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工作。为能更好地完成南极考察任务,于1988年成立了极地研究组,1991年成立了远洋极地室。1990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内和国际合作资助项目。我室于1988年开始跨入了南极研究的行列,为了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抓了南极考察报告、南极冰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在南极科学考察基地后勤管理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后勤管理上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应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的邀请,笔者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被委派前往参加日本第四十五次南极地域观测队,赴昭和基地开展为期4个月的度夏考察。在这段时间里,在日本第四十五次南极考察队神田启史队长和山岸久雄越冬队长的关心和帮助下,笔者对日本现役“白濑”号考察船和日本南极昭和基地的各类软、硬.fae设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考察,收集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照片。在昭和基地期间,通过亲身参与实施多项后勤保障工作,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在南极考察后勤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在与队友们朝夕相处共同完成各项度夏考察任务的同时,不仅了解了日本南极考察队员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更与许多队友在工作、生活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同时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上交付的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8.
应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邀请,英国南极调查局局长Dick Laws夫妇于1984年5月9日至13日参观访问了海洋二所。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南极考察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现在南极设有四个考察站。1983年我国应邀派团赴英进行参观考察,在英期间,南极调查局向我团介绍了南极的情况,并提供了大  相似文献   

9.
朱瑾 《海洋世界》2008,(10):30-36
“一个细胞也包含该生命体全部基因密码”。美国在冷战时代的南极洲政策堪称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细胞”。长期以来,关于南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对南极条约的形成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冷僻之地,近年来,美国政府已将关于南极事务的外交文件解密,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传统的南极政策是不承认其他国家提出的南极主权要求,同时声明保留自己的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策逐渐转向提出主权要求。但是因受到苏联和盟国牵制,美国最终停止主权要求,转而召集南极会议,推动签订南极条约。  相似文献   

10.
南极旅游是近些年的热点研究问题,日益引起国外学术界和有关国家南极战略决策者的重视。文章在搜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南极旅游概念与内涵,对主要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发现国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下述领域:南极游客行为分析,包括南极旅游分布特征及其原因、核心吸引力的构成和环保意识等;南极旅游环境影响研究,包括旅游开发与环保两者关系的代表观点、环境影响的具体形式与评估;南极旅游全球治理机制分析,覆盖《南极条约》框架下的治理特征与困境、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主导的行业自治特征与挑战,以及实施全面旅游管理的探讨。最后探讨了国外研究对国内研究的启示,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南极旅游资源,促进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文章从旅游人数、旅游线路和方式以及旅游客源3个方面概述南极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在南极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南极旅游人数1994—2017年经历增多、减少又增多的过程,并于2017年达到新的峰值;西线和乘船是南极旅游的主要线路和方式,其中登陆游客占比较高;美国是南极旅游的最大客源国,我国于2016年成为第二大客源国;面对南极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法律和管理体系不足以及市场利润和话语权缺失的问题,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发展旅游企业和建设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2.
巴西地处南大西洋沿岸特殊的地理位置,深水海洋油气技术先进,产业区域性聚集明显,受极地气候变化影响明显,在此大背景下,巴西政府高度重视海洋与极地发展对其国际地位、政府治理、产业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联动影响。近年来,巴西借助部际海洋资源委员会、南极事务委员会等专业管理和决策机构,颁布了一系列海洋与极地战略的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旨在全面推动巴西在全球海洋与极地科技事务中的顶层部署和研究领域,尤其是费拉兹司令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成,为巴西参与南极事务奠定了基础设施和支撑。中国可在借鉴巴西海洋与极地事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深水油气开发技术的成功经验上,持续加强与巴西的深层合作,积极寻求两国在海洋与极地科技开发中的相互战略支持,建立和谐稳定的中巴双边科技创新长效合作机制,更加有利于中国海洋与极地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7月15日,国际第27届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会议和第14届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会议在上海召开。400多名从事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和南极事务管理工作的中外科学家和政府官员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南极科考及南极事务。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为这个规模盛大的南极领域科学考察会议发来了贺信,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副局长陈连增,会议东道城市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正、副秘书长吴念祖出席了会议。据悉,这次南极领域最高层次的国际会议是首次在中国召开。温家宝副总理在给会议发来的贺信中指出,科学发现的大量事实证明,南极洲并不是游离于…  相似文献   

14.
李桂香 《海洋信息》1998,(12):25-26,30
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发达海洋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计划和规划。如美国制定了《1995~2005年海洋战略发展规划》,法国颁布了海洋科技《1996~2000年战略计划》,俄国在实施《2005年前海洋、北极、南极综合研究科技计划》。所有这些规划和计划都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极地研究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在极地规划战略布局、科考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为进一步明确国际极地考察和研究态势以及支撑我国极地科技体系建设,文章从国际合作、科技投入和规划布局等方面分析我国极地研究的现状和进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极地考察经过30余年的积累,已逐渐形成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支撑体系,为极地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极地研究总体起步较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须从国家战略目标和需求出发,做好顶层规划,构建完善的极地科技体制,推动极地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鼓励年轻的科学家投身于南极科学,获得第一手的野外工作经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于1994年1月在美国的南极麦克默多考察站新建的艾尔伯特·P·克拉瑞科学工程中心,举办了为期4周的生物训练课——南极有机体的生物适应。有10位大学生去那里集中研究了南极生物体的寒冷适应、能量代谢和分子遗传。训练课上,特别重视野外采集和实验室试验,还安排南极研究人员作讲座。主题范围涉及鱼的温度适应性变化、海洋无脊椎动物动体成长过程中的能量代谢、海藻的渗透调节及分子遗传等。  相似文献   

17.
近60年来,许多考察队和科学实验组织纷纷涌入南极,大量废弃物遗留南极,使地球上这块宝贵的银白色的净土正在遭受无情的污染。海洋生物学家和环境保护学家惊呼:南极患病了!在南极这个冰雪世界,天公作美,为企鹅等南极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之地,那就是占地2‰的无冰雪区。今天,众多的考察队正贪婪地抢夺企鹅的这块领地,他们云集在这块弹丸之地,加上早期的考察活动,已使那  相似文献   

18.
新冠疫情冲击下, 各国经济和安全都受到极大的考验。为了保障科考人员的安全, 许多国家缩减了南极科考的行程 和人员。本研究基于国产卫星海洋一号 、海洋二号搭载的A1s 传感器, 整理了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5 月南极主要科考国 家的考察船 A1s 数据, 并对比考察船轨迹变化, 分析疫情前后南极科考活动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发现了考察船前往南极通道 的新特点, 分析了各南极考察大国考察热点区域的变化, 总结了南极考察热点区域受疫情影响变化, 最后对我国南极考察提 出建议。“十四五”规划中, 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被列为科技前沿领域攻关项, 本研究通过分析各极地强国疫情前 后考察船的轨迹变化, 探索我国未来的考察发展方向, 以期助力极地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生物学和医学组委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于1989年4月7—8日在青岛召开了“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研讨会”。来自全国8个单位的23位生物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和捕捞、加工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物医学组组长吴宝铃教授主持,国家南极考察委员  相似文献   

20.
主要探讨美国南极领土主权政策的酝酿、争夺、犹豫不决,美国政府的妥协与折衷,以及美国在<南极条约>体系的形成和国际南极新秩序建立的主导作用,最后探讨美国一直加强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从而主导了南极政治舞台的话语权,得出结论:美国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是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是南极条约当之无愧的倡导者和建筑师.国际南极事务一直被美国等少数南极大国主宰,国际南极政治舞台单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笔者认为国际南极政治舞台应该创建一套类似康德无政府文化的观念和体系,国家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友好合作,不使用暴力解决争端,建立一种多元安全共同体和集体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