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全年台风气候特点1975年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共出现23个台风,我台编号20个,达到强台风强度(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32.6米/秒)的共有14个,登陆我国的有7个。全年台风主要气候特点如下:1.夏季台风发生晚,个数偏少1975年夏季初台出现日期是7月28日,这是历史最晚日期。  相似文献   

2.
1976年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共出现25个台风,我台编号的有24个,其中有3个在南海生成。24个编号台风中强台风(中心附近风力大于32.6米/秒)有16个,登陆我国的有5个。一、气候特点 1、全年台风个数接近常年,入秋前略偏多,秋后略偏少 1976年除3月外各月都有台风生成,表1是1976年和多年各月台风发生数比较,表中  相似文献   

3.
1604号强台风"妮妲"(强台风级)于2016年8月2日03:35在广东省深圳市大鹏半岛登陆。采用中央气象台台风强度路径数据、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计算出台风"妮妲"中心附近的环境风垂直切变、相对涡度垂直切变、垂直速度、水汽通量等物理量,结果表明:1)台风"妮妲"具有明显的近海加强特征;"妮妲"中心附近存在呈纬向分布的垂直切变密集带,登陆前12~0 h密集带接近最密程度,"妮妲"中心垂直风切变平均值减小,台风强度增强,垂直风切变平均值增大,台风强度维持。2)"妮妲"中心附近相对涡度垂直切变增大,台风强度增强,相对涡度垂直切变减小,台风强度维持;"妮妲"中心附近垂直速度增大,台风强度维持或增强。3)"妮妲"中心上空的1 000~850 h Pa之间存在最大水汽通量净入流区。  相似文献   

4.
李永治 《气象》1981,7(7):26-26
1980年第7号强台风于7月22日20时在雷州半岛的徐闻县登陆。登陆时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以上,中心最低气压960毫巴。该台风具有强度强、范围广、移速快的特点。台风登陆时正值雷州半岛东岸涨潮,天文潮汐加上台风增水,使雷州半岛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海潮的袭击。  相似文献   

5.
基于1961—2018年广东省珠海市气象观测资料以及珠海三灶站1964—2018年逐日潮位数据,分别对珠海市台风及风暴潮进行特征分析和频率计算。通过构建台风数据集,计算得到影响珠海的可能最强台风的中心气压、移动速度、最大风速半径以及可能移动路径,并模拟该台风引起的珠海三灶站的最高潮位和极值增水,最后通过1713号台风“天鸽”和1822号台风“山竹”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与计算方案下强台风级别在台山登陆引起的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图为1975年19号西太平洋强台风11月22日07时的可见光云图照片。19号台风11月16日于西太平洋形成后向西北前进,在20日02时达到最大强度,最大风力为80米/秒,中心气压880毫巴,是西太平洋历史上最强的几个台风之一。之后台风开始减弱,22日07时(此图拍摄时)台风中心位置在20.4°N,135.1°E,最大风力为60米/秒,中心气压为920毫巴。从甚高分辨率云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19号台风具有较大的圆形眼区,眼区内有低云存在,眼区存在低云的事实过去已为观测所证实。由暗影及云的亮度可以判断眼壁区的云墙垂直高度很高。台风的螺旋云带结构很清楚、对称。靠近台风涡旋区的中心,云带几乎以同心圆旋入中心,这是台风进入  相似文献   

7.
杨贵名 《气象》1988,14(6):34-37
一、台风生成次数偏少 1987年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共生成24个台风,其中强台风(风力达12级)18个,与多年平均相当;台风(风力8—11级)  相似文献   

8.
台风的增强过程与气旋性涡度的急剧发展相伴。使用滑动平均的空间滤波方法对WRF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尺度分离, 进而诊断分析台风SANBA突然增强过程中垂直涡度及环流的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台风突然增强的过程中, 眼壁区上升速度增大, 暖心结构增强, 同时垂直涡度迅速增强。当SANBA从热带风暴发展为强热带风暴时, 对流层低层辐散辐合及垂直速度分布的不均匀对台风涡旋结构的增强强度相当, 在台风内部以增强区域为主同时与减弱区域交错分布; 当SANBA发展增强为强台风时, 对流层低层的散度项与倾斜项在台风中心附近均表现为强的正中心, 台风低层径向入流的增强导致低层辐合加强对台风的增强起到主要作用。台风中心区域平均环流强度随台风的不断增强而不断增大, 且从900 hPa高度不断向高层发展, 其中环流方程中的EED/EET项的发展变化可以表征台风发展初期散度项和倾斜项的主要变化。   相似文献   

9.
郭秀英  李少群 《气象》1987,13(12):34-37
一、概况 8607号强台风的初始扰动发生在13°N、162°E附近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并缓慢向偏西方向移动。7月1日发展成热带低压,4日02时,发展成台风,一直向WNW方向移动,5日08时加强成为强台风。7—8日发展得最强盛,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65m·s~(-1),中心最低气压为920hPa。9日  相似文献   

10.
目前数值模式对台风降水预报的准确率仍有待提高。为了评估深圳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对台风降水预报能力,选取了2015—2018年共14个影响广东台风个例,利用广东省2 300多个自动气象观测站的24小时累计降水观测资料,检验该系统的集合预报方法(含集合平均方法和概率匹配平均方法)和控制预报方法的24小时降水预报结果。(1)系统对台风24小时降水预报具有较好参考价值,三种方法的暴雨等级预报TS评分均达到0.39以上。(2)集合预报方法总体上优于控制预报方法,可改善珠江口两侧暴雨中心降水预报。其中集合平均方法总体预报效果最好,其降水预报均方根误差为38.1 mm,比控制预报方法减少18.8%,对暴雨等级预报TS评分为0.469比控制,预报方法提升20.1%,但是对特大暴雨等级预报能力不足;而概率匹配平均方法改善了小雨和特大暴雨的预报能力。(3)系统对较强台风的降水预报能力优于弱台风。在较强台风情形下,系统对粤东暴雨中心降水预报明显偏小且控制预报方法偏差最大,其他地方降水预报偏大为主;在弱台风情形下,系统对降水预报存在明显系统性偏大,但对粤西暴雨中心降水预报明显偏小且控制预报偏差最大。   相似文献   

11.
一、前 言 台风暴雨是我区后汛期的主要降水之一,它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中尺度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8107号台风次生低压、8217号强台风及8311号台风——三个影响我区的不同类型的试验台风——作一广西台风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兴许对今后台风暴雨的进一步分析有所帮助。 二、分析的资料及有关规定 1.资料:取自TOPEX及本台分析的有关图表; 2.暴雨雨团的含义:雨强≥10.0毫米/小时则定义为暴雨雨团; 3.台风影响我区的持续时间取TOPEX时段。  相似文献   

12.
国家气象中心区域台风模式预报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为了更好发挥区域台风模式GRAPES_TYM在业务预报中的参考作用,利用2017年GRAPES_TYM升级版本对2014—2016年的回算结果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全球模式(NCEP-GFS)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中期预报模式(EC-IFS)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全球模式的预报路径平均误差小于区域台风模式GRAPES_TYM的平均路径误差;GRAPES_TYM和NCEP-GFS的路径预报均存在明显的移向正偏差,EC-IFS移向偏差不明显;GRAPES_TYM对我国近海登陆的热带气旋120 h路径预报误差小于NCEP全球模式,同ECMWF差别不大;区域模式的强度(近地面最大风速)预报平均误差在72 h前小于两个全球模式,而三个模式在强度预报上存在明显负偏差,负偏差主要存在于25 °N以南(这一区域为强台风和超强台风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3.
1972年20号强台风出现季节迟(“立冬”前后)、强度强、影响大,转向后移速快(每小时达30—40公里),为近90年来所罕见。 20号强台风11月4日在西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并向偏西方向移动,5日夜间进入南海,6日傍晚台风中心移至中沙群岛东南方海面,移速减慢,并改向西北方向移动,8  相似文献   

14.
文永仁  魏娜  张雪蓉  麦子 《气象》2014,40(11):1316-1323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最佳路径资料和NECP-FNL 1°×1°格点资料,分析了1323号强台风菲特(Fitow)登陆过程中环境条件、水汽和动能收支及其结构变化特征,研究其登陆后迅速消亡的原因。结果表明,"菲特"的消亡过程涉及与中纬度高空槽及另一台风的相互作用。登陆前,"菲特"从中纬度高空槽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斜压位能,并从与另一台风丹娜丝(Danas)之间的偏东风低空急流中获得水汽输送,同时,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置及较小的环境风垂直切变为其维持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菲特"登陆后,一方面与台风丹娜丝之间的水汽通道断裂失去潜热能的供应,另一方面冷空气侵入到台风中心,台风动能转化为斜压位能,同时高、低空风场配置加大其环境风的垂直切变,台风失去其结构特征而迅速消亡。  相似文献   

15.
今年第6号台风是在我区玉环登陆的一个强台风,行经我区西南部,具体路径参见上文图1。六号台风登陆前,中心气压已降至965百帕,中心风力达40米/秒,是一次正面袭击我区的强台风。我区东部的玉环、温岭、椒江、黄岩等县市均出现了12级以上的大风和特大暴雨;登陆地点的坎门站,12级大风持续了13小时10分,瞬时极大风速达47.3米/秒、(超过历史极值1962年的45米/秒)。过程总雨量:温岭、玉环两县普遍在300—400毫米,括苍山站达  相似文献   

16.
超强台风丹娜丝对1323号强台风菲特极端降水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台风定位资料、ECMWF全球再分析资料等,采用TC降水天气图客观识别法(OSAT)、TC路径相似面积指数(TSAI)和气流轨迹模式HYSPILIT等方法,从2013年第23号强台风菲特在我国东南沿海引发台风暴雨的极端性分析及其成因诊断入手,揭示了双台风作用对极端暴雨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首先,强台风菲特给浙江带来了自1958年以来单站日降水排名第二的极端降水,余姚和奉化日降水量均为395.6 mm;"菲特"降水过程有两个明显的强降水阶段。其次,秋季强台风菲特登陆后之所以出现如此强度且持续的台风暴雨,与超强台风丹娜丝的存在密不可分。在强降水第一阶段,双台风作用促成了降水的极端性,"丹娜丝"向降水区域输送了约79.0%的水汽,对杭州湾南侧的强降水过程有重要贡献;在"菲特"强降水第二阶段,"菲特"的环流已经基本消散,超强台风丹娜丝与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主导了这一阶段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利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台风活动季节南北半球海平面气压与西北太平洋编号台风、登陆我国的台风和强台风频数的关系.对比分析了典型多、少台风年南北半球海平面气压的分布特征.指出秋、冬季节海平面气压与夏季海平面气压存在着隔季遥相关关系,并对台风活动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通过回归集成,建立了预报编号台风、登陆台风、强台风发生频数的预报方程.文中还讨论了台风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以及南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影响台风活动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83年10月份,南海地区先后有3个台风生成,此外,9月底生成的8311号南海台风于10月初在广西沿海地区登陆;在菲律宾东侧的西太平洋生成的8314号台风,于10月中旬初移入南海得到加强;这样,10月份南海地区先后有5个台风活动,据历年10月份南海台风、强台风资料统计(表一),1983年10月份南海地区活动的台风为近10年来最多者,由于南海台风的活动,造成了华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7708”号台风是西北太平洋上的一个反抛物线型路径的强台风,台风中心于9月11日08时在崇明岛登陆,登陆前一天就迅速减弱,登陆后很快填塞。表1给出台风登陆前后中心强度的变化情况。由表1可见:1、台风中心登陆前30小时起(此时台风中心尚在长江口以东五、六百公里的海上)台风就开始明显减弱。2、中心登陆前6小时内台风减弱最快,每小时增压率和风速减小率均达最大值。3、台风登陆后中心强度继续减弱(比之海上减弱速度并无明显增大),12日凌晨台风填塞在皖南山区繁昌附近。据统计,凡在24—35°N登陆时台风中心强度达P_min<985毫巴,V_max≥25米/秒者都可维持36小时以上,个别的可维持68小时之久。而8号台风登陆时势力较强(970毫巴、25米/秒),登陆后穿过江南水乡,但不足24小时就消失了,减弱速度比  相似文献   

20.
台风、强台风和热带低压可统称为热带气旋,本文统计了1949—1985年登陆和影响我国沿海各省、市、自治区的热带气旋频数、路径和登陆时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速、最低气压等,并进行了分析。一、登陆和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频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